论“师生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09
颗粒名称: 论“师生合作”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655-658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论“师生合作”文章。内容讲述了自北京“三·一八”惨案过后,上海教育界发生“填写誓约书”的风潮情况。
关键词: 师生 教育 合作

内容

自北京“三·一八”惨案过后,上海教育界发生“填写誓约书”的风潮,有一部分学生竟因此受到“被迫离校”的可以痛心的结果。然而不久,我们却听到所谓“师生合作”的消息,是从几个大学的当局口里喊出来的。到了暑假,著名的大学如“南洋”、如“复旦”、如“光华”,却又陆续开除大批学生(总计约有六十余人)。然而不久,我们却见上海学生联合会写信给各大学同志会(见八月三十日上海《申报》、时报》),对于所谓“师生合作”表示赞同,且历陈实际合作之道,以谋消除学校中的风潮。
  我承认这个问题——所谓“师生合作”的问题颇有意味,值得讨论,所以敢发表些意见。
  其实,教育上特别提出所谓“师生合作”这一口号,已经是个变态。请大家想想:师生如果不合作的话,那还成什么景象?学校章程,学生不遵守;先生讲话,学生不听从;这样,根本不成其为教育作用,更何贵乎有师生?所以我们该要考察一下,这个问题因何发生。
  从实际上看,平时在学校里,师生间隔膜是有的,而真相冲突的地方并不多见,在教授上虽有些问题,却还能过得过去。问题最大,因而冲突最甚,竟致不能过得去的,老实说,是在学生要参加政治运动,而教职员多不表赞同。换句话说,学生要一面求学,同时又要救国;教师、职员呢?无论是主张先求学而后救国,是主张求学即救国,或是主张只求学不救国,总之,对于学生做救国运动是反对的。——我该郑重声明:教职员中未始没有对学生极表同情的,只是在数量上占最少数,因而在学校的势力也算最小。
  学生要救国,所以要组织学生会——自然,学生会的组织并不是专为救国,——要加入革命的政党,要出版刊物,更要批评学校行政;教职员不要学生救国,所以对于组织学生会要取缔,对于加入政党要禁止,对于出版刊物要干涉,对于批评学校行政更要视为“过激”。师生各站在一边,互取了敌视的态度,于是不幸的事实就从这个不“合作”底下产生出来:记过、开除、填写誓约书、请求军警拘捕学生,乃至停办学校。
  所以师生“反目”的焦点可以说是由于对救国运动的态度不同而起。现在要讲“合作”,便不能不问双方对于救国运动的态度能否一致。
  至少,我相信现在既有了“师生合作”的口号,事情就比较的容易商量。要是长此“同室操戈”下去,本来太笑话了。
  容我们先来考察“师生”是否有做救国运动的理由。第一,依据教育原理,教育是以助进生长为作用的,是以养成学者获得能有改变天生的顺应作用的经验为目的的。换言之,教育的实施贵乎适于时代环境与其人之需要。试问现在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还不是要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铁蹄底下解放出来吗?故从事救国运动,抄句老话,是“匹夫有责”的。因不仅学生要干,教职员理也要干。第二,由于事实的逼迫,教者与学者更不容不分一部分教学时间来从事救国运动。如北京国立学校领不到钱,省立学校也多减削经费,甚至不能开课,因此教者没有施教机会,而学者更多失学痛苦,这对于热心教育者与主张学术救国者实为一个严重的危机。于是教者为发展怀抱,学者为争得利益,都该从事于现状的改造;否则,倒反而不尽责任,有忝职守。——关于求学与救国应并重的理由尚多,容有机会再说。故师生实行“救国运动”的合作,为国家计,为教育计,都是分所应该。“大凡风潮之发生,多出于师生间意见之冲突,是非曲直,各执一端,为师者则逞其意气以保尊严,为生者则慕其自由而不甘屈服,甚至荒废学业者有之,停办学校者有之,⋯⋯”——《上海学联致各大学同志会书》中语。此种恶现象尚可因实行合作而逐渐消除。瞻念前途,真不胜庆幸之至!
  惟就现在师生的地位而论,强者到底还在“师”的方面。试看各校开除大批学生的结果,弱者除呼喊几声以外,毕竟无可奈何。故当实行师生合作时,我个人倒有希望于师者的几点,窃愿全国为师者注意及之。
  (一)“师”当以原谅“生”者为合作。因为“外有帝国主义之铁蹄践踏,内有卖国军阀之戈甲摧残,更加以家庭之经济地位日趋破产,即个人生活犹有朝不保夕之虞,⋯⋯故青年失学者愈多,求学之机缘愈小,流离失所,悲痛何堪。⋯⋯”提倡师生合作者果能于学生地位,学生隐情,深有所悉,且亦洞烛曩者各校当局知高压学生之政策之非计也,则更何忍“目学生爱国为无理取闹、严厉干涉、多方压迫”呢?
  (二)“师”当以不干涉“生”者为合作。学生为本身利益,为民众利益,组织学生会,出版刊物,参加群众运动,为“师”者方当指导鼓励之不遑,更何忍加以干涉?
  (三)“师”当以援助“生”者为合作。如研究学术、从事实际运动、或对付当地某一个重大问题,“师”与“生”应该切实联合,共同策划,以期底于成功。
  年来学校“风潮屡见,师生感情日伤,误会之事端日炽”,真不知妄耗了多少有用的力量,降落了多少知识阶级的威望,难得现在做“师”的肯提出“合作”,为“生”的竟赞同“合作”,从此双方捐除成见,建立共信,于国家,于教育,当是一桩富有希望的事。敬祝“师生合作”万岁!
  原载1926年10月20日《教育杂志》第18卷第10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