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改造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502
颗粒名称: 学生生活改造论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22
页码: 579-600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学生生活改造论文章。内容讲述了中国学生生活现状的观察和一般人对于学生生活的误解,改造原则和具体方案情况。
关键词: 学生 生活 改造

内容

我要作此文的动机,远在两年之前,且曾经向读者宣布过(见本志第十一卷“学生生活态度号”中《现在中国青年应有的生活态度》一文)。①但因后来没有作文的“准备”,竟迁延到现在方始下笔。恐怕有几位读者已不免因此失望了,特先行道歉。
  中国学生生活现状的观察和一般人对于学生生活的误解
  一、观察学生生活的两个方面
  要观察学生生活,应从两方面下手:
  (1)综合的观察法——著眼于学生的团体生活;
  (2)各别的观察法——著眼于学生的个人生活。
  学生在学校里过活,当然是过的一种团体生活;但仅仅一座房子,包容了几十个几百个乃至几千个人,是不会构成一种好的团体生活的;不是偶然的集合,也会成就机械的硬凑。故所谓团体生活,是要有意识的有生命的能相互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种集团的生活。观察学生的团体生活,就应注意到学生的团体意识是否明了,学生的团体组织是否严密,学生的团体行动是否集中而有力。
  学生的个人生活也是值得注意的:他是在那里过一种有兴趣的生活吗?还是在过无聊乏味的生活?他是具著一种确定的人生见解过活呢?还是率性任情,得过且过?这种个人生活的内容与形式,不特表现出他个人的人格,也且影响到全社会的活动。
  二、中国学生生活的里外两面
  中国学生生活当然有他光荣的一面,尤其是从“五·四”与“五·卅”两次运动以来,中国学生确乎站在中国民众的前面,领导著各阶级做出勇猛广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又,他们的努力不特表现在民族解放运动上,也且表现在本身利益的奋斗上;他们要做读书运动,他们要做择师运动,他们要做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他们要做课程改良运动。这种奋斗的行为,至足以显出现代中国青年的觉醒精神来。
  但就整个的中国学生生活的里外各方面分别地一看,我便不能下个美满的评语,却要认为这是蹩脚的生活了。为什么呢?试先从团体生活方面看。中国学生在组织上有学生会,有自治会,有其他的各种团体;在事业上有研究学艺、发达体育、参加民族运动、要求本身利益、从事平民教育、援助工农同胞等等;这种很有价值的团体活动,没有一个明眼而具同情的人敢不承认。但我们为“求全责备”起见,尤其是热诚赞助中国学生运动的人,为更促进、更巩固学生势力起见,更应指出中国学生运动中的缺点而加以痛切的承认与改进。这些缺点是:
  (一)中国学生的普通团体活动,如研究学艺的会社以及自治会、学生会等,大都徒有具文而无实际,起初虽踊跃入会、竞争选举,但待章程定妥、职员选出,所谓会务者也差不多就此停顿。至于团体纪律、会议常规等等,更没有许多人来遵守、来讲究了。——这是团体生活习惯尚未养成的一个缺点。
  (二)中国学生运动不免是上层的学生领袖运动。他们只取得各级学生会的职员,并未能使学生团体的组织坚实壮大,而有号召或指挥大多数学生群众的力量。在地域上,又只限于大都会,并未能普遍到各县市乡村。因此,对于民族解放运动,既难有持久不懈之努力;而对于反动势力的压迫,也不能为有力的反抗,反而瓦解或归于消灭。——这是团体组织不广大的一个缺点。
  (三)中国学生虽然对于几次的反对帝国主义运动及反抗黑暗政治运动,有过热烈的宣传与积极的行动;但是平时对于一般学生群众,实在缺乏普遍的宣传与适当的训练。因此,有很多学生实在尚未了解各种运动的意义,故未能为一致参加;更因此,有很多学生看学生会、学联会只是一种临时的,对付偶然的政治问题的,而不是经久的、另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的组织,以致学生团体竟与学生群众隔离,成为一个空壳的机关。——这是团体活动不持续的一个缺点。
  (四)有些学生团体,因各个学生的政治主张或主义及宗教信仰甚至因籍贯或因科别的差异,遂致分出各种派别,阻碍了工作的进行。其实这些个人的差别,尽可超出整个的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学联会等)组织工作以外,因为在力争学生利益与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两点上,大家原是一致,可以联合进行。顾现在有些学生不明白学生会的性质与工作,竟致互相敌视,更予反动势力以利用来破坏学生团体的机会,真是可惜之至。——这是团体工作不统一的一个缺点。
  由上述四个缺点观之,可见中国学生的团体生活,尚未达于健全的境域,即因中国学生还是散漫的没有严密组织的。若说得深刻一点,中国学生实尚未构成为有集团精神的学生群众。
  现在试再就各个学生的生活状况下一观察。但这自然也只能就一般的表现为根据,未能为特殊的一个个的考察。
  在欲批评各个的学生生活以前,可就人类生活的正常型式说明几句。人类生活的内容原极复杂,但用分类归纳的结果,可以括为四类:(一)是健康生活;(二)是劳动生活;(三)是公民生活;(四)是文化生活。
  健康生活是个人活动的资本、生活的根源。倘若这方面的生活不完全,那人就可成为废物,将不能有所生产。劳动生活或称职业生活,是维持生命、促进文明的要素。劳动又是人人所愿意的,因人在劳动中可以表显自己,并可以满足欲望。若有人轻视劳动,就无异轻视了自己。公民生活就是社会生活,是完成人类生活、圆满人生关系的基础。人若不顾到社会,在生活上固为不可能,其结果且不仅止于为社会的赘疣,更难免趋于利己损人。文化生活就是学艺生活,可以使人生有兴趣、使社会有进步,如文艺、科学、语言、游历等都是。一个人若不注意于这方面的生活,则人生将没有温情与光明,即将陷于枯寂荒凉。总之,一个人要过圆满的生活,应当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知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必须对于这四方面有相当的具备,才算是正常的人生。否则,无论怎样有所专长,毕竟是偏颇的畸形的发展,揆之圆满生活的原则,终不能不认为缺憾。
  现在要问:中国学生的个人生活究竟怎样?自然其中有很多热诚好学、立志救国的;但即在这些人中间,就有许多被剥夺的幸福。第一,他们享受不到教育的利益;第二,他们没有安心求学的机会;第三,他们还要惨遭外来的传统的种种压迫与诱骗。虽然他们自己渴想“自求多福”,可是客观的环境不许他们“如愿以偿”,这真可说是“生不逢辰”!此外的生活型式,有怯懦的,有偷惰的,有拘谨的,有斯文的,有“出风头”的,有夺锦标的,有混分数的,有谈国故的,有目光短浅、除个人外不知有他的,更有糊涂麻木、莫名其妙的;这种生活不但讲不到具备,竟还是病态的,还是不像样的。我们当然不能责备他们,因为在不良的教育与社会底下,很容易发生这种变态。我们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中国一般人心目中的好学生是个什么样儿:温文尔雅,闭户潜修,规行矩步,安分守己,生病是常事,“口讷讷然”还是君子人的本色。记得有一位演说家曾经说过:“我常被学校邀请去参与毕业礼,大概我可以说,列入甲等第一名的资格是近视的眼、弯曲的背、迂缓的步!”唉!学校教育的出产品竟是这些“宝贝”!
  故就一般中国学生的个人生活而言,他们的生活内容,抽象的说,是不具足,缺陷太多;具体的说,少读书,少运动,少奋斗,少团结。总之,病根在环境不良,还没有从睡梦中觉醒!
  但圆满生活的内容不仅求其具足丰富而已,还要求其有趣,还要求其适应。再问中国学生生活的内容果然有趣吗?果然适应吗?
  事实上,有很多呼喊“烦闷”、“无聊”、“悲哀”等等的青年学生;而赞美学生生活,承认学生生活中具有无上快乐的,却很少闻见。如其“言为心声”的话果有几分真理,则不难推知现代的中国学生实在是过的“没趣”生活。
  青年期内,根据生理、心理的要求,有很多的冲动须满足。譬如爱好结社集会,爱好旅行欣赏,爱好实验、演说、做戏、唱歌;但是中国社会对于这种需要,一向是取禁遏的态度。近来学校教育也未能认清青年期的重要,还是不免因袭旧习,故大多数学生是不善说话,不会唱歌,不能活动。居于次殖民地的中国,政治运动成为青年们切身的要求,但学校对此不特不加指导,反要严加“取缔”;他方面又未能经营完备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俱乐部等等的教育环境以满足青年的需要,那又怎能怪青年学生之“务外”呢?
  可见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方面看来,中国学生生活实在是贫窘得很,枯寂得很,不切实得很。
  圆满的个人生活还有一个条件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在形式方面要有规律。我们看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是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四季相接,音乐有节奏,绘画有配合。人类生活能不能没有规律呢?试问:人人率性任情地过活,人人糊糊涂涂地过活,还成个什么样子?但所谓规律决不是呆板。呆板的生活是无生气的,是受外力支配的;规律的生活却有意识,却由自动。总而言之,形式上的规律是从精神上的自主来的,过规律生活者对于本人的生活有办法,有计划,有目标。现在且看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是怎样呢?当然,也有人是过规律的生活的,他们作事有步骤,读书有程序,不肯随俗浮沉,不肯“醉生梦死”;但是做事逞感情,读书凭高兴,或者敷衍因循,或者如和尚念经、丘八上操般过机械式生活的,还不是占个大多数吗?
  所以从学生的团体生活与个人生活看来,中国学生生活实有许多缺陷。不管在某一方面及某一部分人是比较的很有成就,很肯努力,但毕竟没有做到圆满。
  三、几种错误的见解
  中国学生生活的所以没有做到圆满,我不认为由于学生个人的不聪明与不努力,实在是中国社会就是中国一般人士对于学生生活有几种误会,遂形成了现在的这种病态。
  第一种误会是“学生生活是受教育的生活”。“受教育”三个字并不算是全错,只是大家以为学生本身是无能的,一切须待学校教师的教育。这样一来,竟把学生视为不配自动,更不认学生自身有何需要。于是教育的内容与教法不以学生为出发点,教育对于学生全是外铄的。所以许多学校连“学生自治”还不肯答应,若是学生提出参与校务的要求,益将认为“大逆不道”了。
  第二种误会是“学生生活是学人生活”。这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专制皇帝实施愚民政策的结果,士人以清高相尚,父兄以安分相诫,于是做学生的,除出受业尊师以外,不复知有“群”。废科举、兴学校以后,虽然受了物质环境的逼迫,也渐渐发生了团体的组织,更有所谓群育的名词,或且有专人专门主持;顾学校并未认这为真是教育职分以内的事,而且许多学校还是不许学生有结社、集会的自由。年来,政府及教职员禁止学生组织学生会,更禁止学生参与救国运动,虽尚有别种作用,但就教育上言,就因教育者不知学生生活中团体活动的重要故。
  第三种误会是“学生生活只是读书”。这种见解相传已久,不管现在学校已知注重体育,也并不反对什么社会服务,但是冥冥中终把“读书”特别看重。譬如考查学生成绩,除漫无标准的所谓“操行”以外,就只有学业一种。浙江、湖南等省所拟中等以上毕业成绩复试的标准,即按照学科成绩办理。而所谓学科成绩,还离不掉文字的试验,什么科学实验、体育卫生、社会服务等等都像是不必要的。故现在所谓学校教育,真不过是科举的变相,或是洋式的八股罢了。
  第四种误会是“学生生活是预备生活”。本来学生时代锻炼身体、学习知能,在某种意义上,的确为了准备将来的工作。但在这所谓“准备”中,不当忽视了现在,更不当看过了当前的需要。但这种误会的结果,把青年甚至刚入学的儿童视为“候补的大人”,强制他们要按照大人的言行型式来规范自己的生活。于是七八岁的小儿也要穿起长袍马褂,也要用著高椅高桌,嬉戏是被禁止了,举止要有规矩了;至于读的书,教的法,自然一切拿成人社会来作标准。可怜孩儿们竟如被人看管和宰割的牛羊一般,全无自由活动可言!其实所贵乎教育者,在能满足学者以及时代的需要。不特青年与成人的需要有别,甚至青年们自己还各有特殊的需要。顾今日的教育,乃有一炉而冶、按型而铸之现象,与当时、当地以及其人的实际需要毫不发生关系。有如现在的中国青年被环境逼迫而参加政治运动,而教育者竟倡为“救国不是学生的事”一类的论调,作为反对及压迫学生做救国运动的理由,真未免为错误的见解,也且违肯了教育本来的功用。
  最后还有第五种误会,就是“学校场所超出社会”。老式学校头门两旁的虎牌,写著“学校重地”与“闲人莫入”,最足为这种误解的证据。①实则学校在社会地位上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在性质上讲,又是与社会生活声息有关的。如果承认“学以致用”是合理的话,那么“学”与“用”应该随时有联络,学生出了学校,入了社会,应当没有特别的差异。因为要一个素与社会隔绝的人去适应社会、去改造社会,是很难能的。若在平时把学生隔离社会,等毕业后让他们自去摸索,虽也不失为一种“尝试错误法”②,但毕竟危险太多,仿佛一叶扁舟漂入大海,能否达到彼岸,实是不能担保。现在虽有“社会服务”的话,似比“社会隔绝”为进步,但在根本意义上,还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因为学校生活中本该含有所谓“社会服务”的内容,用不著额外加入;而在提倡“社会服务”者的心目中,却不免仍有“读书才是正经,服务不过是种义务”的见解。这种见解的由来,是因中国社会一向把“士”看作特种人格,不与一般民众同其类。“士”的专职在于读书,而读的书却不必与实际生活发生何种交涉。因此就有学校超出社会的见解,其流弊以与社会隔绝为最显著,而“社会服务”还是不免为“知一不知二”的偏见。
  因为对于学生生活有以上所述的五种误会,遂使中国学生生活成为这样的蹩脚:
  团体方面:没有着实的组织、统一的行动,甚或厌恶团体生活,更不认识团体纪律。
  个人方面:未能对于健康、工作、社会活动及学艺研求为普遍的注意,未能使日常生活发生乐趣,适合需要,更未能使生活形式有规律、有计划。
  改造原则和具体方案
  四、怎样改造呢?
  根据人生活动的内容与中国学生生活的缺点,特提出改造方针如下:
  第一,要有整个的圆满的人生活动;
  第二,学校课业要与心身要求及社会环境相适应;
  第三,教学两方要有共通的目标与统一的进行;
  第四,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区别;
  第五,要消除校内与校外的界限。
  上述各项语句简单,恐读者未易明了,故再申说如下:
  第一,所谓整个的圆满的人生活动是这样的:生活的内容,凡是在满足人生向上发展的需要上所不可少的,都当求其具备。譬如体育为保障健康生活所不可少,就该人人讲究体育,不一定体育家才应讲究;读书是增进知能、利用闲暇所不可少,就该人人注意读书,不只是学问家才应注意他;如学习工作技术,参加社会活动,也都是在增进劳动价值与人群幸福上所不可少。故人人要会做些运用体力的工作,并能对于团体效劳。但各人受天资及环境的影响,对于各方面所造就的程度与用力的专精,当然各有不同。譬如要求数学家和运动员一样的能赛跑,或要求农夫同诗人一般的会做诗,那简直是个异常的妄想。不过就人生的需要言,却不能不希望人人对于各项生活内容有相当的注意和造诣;要是事实上有所难能,也当尽人力以谋补救。如原因由于教育方法的,则自教育上改良;原因由于社会制度的,则自制度上改良。志求向上发展的人生,固不应畏难而止;有向上发展倾向的人生,也不会安于缺陷而不思改进。
  再,人生活动的内容更要求其心身动作的联络与统一。这在
  教育上可以说是“全我活动”,试引美国教育家密勒(lrvingE.Miller即汉译《人生教育》的作者)之言以说明:
  生物学视念对于教育之一大贡献,在于注重身体各部之联系。此一观念重心身动作之统一与联贯。其于心则显出知、情、意、动作之互相为倚及其作用时关系之密切。施之于教育,则注重于全副精神之事业。儿童之晨起入校也,未尝寄其身于他处,而仅洁其心以入课室。当其入游戏场、健身房或手工室时,亦未尝暂舍其心于其书中,或搁置于桌屉中也。彼所为之事业,心身皆有交互之关系,对于全生之动作皆各有其职司也。
  密勒氏在上文底下接讲心身之联络甚详,以为身体运动需要精神之贯注,精神动作也有赖于健康与体力。“习惯之发达,亦必与观念贯彻的衔接。⋯⋯习弹钢琴时,如仅仅得筋肉上之方术,则手技虽或精巧绝伦,而乐意浸微,是岂学乐者之本意哉?⋯⋯故隔绝筋肉习惯与其所司宰之心意,必不能视为正当。⋯⋯习惯而不统驭于心思,其结果则为涣散的人生,而非统一的人生”。
  密氏又论知、情、意之关联,以为:“其在重要境况中所需之精神动作,固各有其专司,然无一与其他独立而不倚者也。”教育上“任何方法不能拣出心力之一而单独训练之”。这种学说可说“正中教育上多数偏缺分散的诸种实施之根本弊病”。(汉译《人生哲学》页一二——二二)
  故我主张,学生生活内容应有健康、劳动、社交与文化的四要素,且更要求其适应、有趣。
  第二,所谓学校课业要与心身要求及社会环境相适应是这样的:教育本是满足人生需要的一种工具,受教育即为学得可以满足人生需要的方法的一种过程。故学校课业的目的、方法与内容,必须随时、随地、随人而不同,这已成为教育上极普通的原则,无待解释。但我国学校课业并未能照这个原则实施:不问哪个中学,都设有英文科,都占了很多的时间;有的学校限制学生作语体文,教师还出《汉武帝论》一类的作文题;体育教育未普及;科学实验未完备或竟没有;社会学科不注意,时事教育更不讲究。学生本身发生了求学、谋生、择偶以及生理上种种问题,学校当局并未留意及之,自然更不会设法解决。像这等等违背教育原理的地方,很多很多,其结果使课业不发生功用,不适合实际,使学生感觉生活的枯寂乏味,甚至厌恶而引起“读书何为”的疑问。试问:这在学生生活上要发生多少重大的损失呢?
  第三,所谓教学两方要有共通的目标与统一的进行,本是很明显的道理,因为不如此,势非南辕北辙或互相水火不可,教者与学者根本没有发生关系的可能,更不必讲教育的功用了。但事实上,何尝如此!有的学校当局颇能热心从事教育,而学生因循,不肯努力;有的学校学生抱有享受良好教育的恳切志愿,而学校当局别有居心,惟思保持饭碗或者敷衍门面;还有,学生要组织学生会,要研究社会学科,要参加社会运动,而学校禁止学生结社,强制学生读古文或经书,教训学生“守己安分”;更有,学校当局提倡力学以救国,只要心中“爱国”;而学生主张唤醒民众以救国,要在实际行动上去救国。像这种种,可说教、学两方毫无共通目标可言,却随时可以发生矛盾冲突。这不仅是学潮涌现的原因,实乃教育事业最大的创痕。或者以为学生只该听从学校当局,何能自作主张?说这话者,我以为他根本不懂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更不清楚中国目前教育应有的性质,似可不用批评。
  第四,所谓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区别,是说学生的生活不应独重上课。就在知的方面,除上课听教师讲授外,应列研究会、讨论会、读书室、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工作场等为必要的作业(在这一点上,道尔顿制颇有价值)。再,书本上的材料固然要学,实际生活上的材料也要搜罗考求。换句话,求学不限于教室,更不限于书本。像现在这样单单注重上课,而于上课外别无活动,或者造出所谓“课外活动”的名目,却无指导人员,又无考核方法,我认为缺陷至多。在体育上,更无理由把体操与课外运动分为两橛。难道体操的价值高过于课外运动吗?像这样把整个的教育事项分割为碎片,至少有三种不良的影响:一是暗示学生求学惟限于课室与书本,蒙蔽了向大自然与活社会去研索问题的径路;二是养成学生依赖教师的恶习,不知自动的去参考、观察;三是使学生把上课看作勉强应命的一种义务,或竟视为苦役,而反以在课外消闲或做别种活动为能得心称意。
  第五,所谓消除校内与校外的界限,是说学生生活不应限制在校门以内,而要与校外融合在一起,且向校外去发展。本来有些自然研究与社会调查等教育,非到校外去不可;而如现在学生之从事平民教育、参加群众运动,更须到校外才能办到。特别在学校的精神上,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或可视为当地文化事业的中心,故社会与学校应该声息相通,万不容有所隔阂。在此意义之下,不特旧有的“学校重地”的误解要消除,就是新来的“社会服务”的见解也得修正。我们要承认,学校是教育社会中未成年(或已成年)者的机关,并不是可以脱离了社会而独存的;我们要承认,学生生活中本有从事社会活动的一方面,“社会服务”并不是额外的负担,也不是临时的义务。
  但我对于五项原则有应声明的:这些原则要去应用,必须学校(或教者)与学生双方合作。但教育事业受当时当地其他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中国现状底下,我不敢相信这些原则能够实现。所以我这番话,仍不免是“理论上讲讲”。为适合实际起见,只好另作陈述——请读下节。
  五、改进计划的建议
  我将如何适应实际以陈述改进计划呢?我且先引三例以见学生生活改进的急需:
  现在的中学校,课本那么麻烦,计算起来总有十二科;大部分时间只用在研究些算术、英文。我们的学校一天只有下午四时以后才得休息。如拿这些时间来运动(打球等),整日便无暇研究课外功课了。到晚上自修两小时,拿来研究课外功课呢,英文、算术没有功夫了;拿来读英文、算术呢,课外功课没有功夫了。究应怎么办呢?请指示我一个方法。——广州市立一中的学生问。
  我觉得自己尚没有中学毕业的资格——虽然学业成绩可说是比人家高。我的意志力很薄弱,我缺乏社交的本领、活动的能力、办事的才干。思想在澄衷中学稍视为最新、最先进的分子,觉得依旧赶不上时代的潮流⋯⋯总之,我尚不配称为中学毕业生。——本年上海澄衷中学的毕业生说。
  我时常疑惑英语为什么竟比国文还重呢?以敝校而论,英文的钟点每周八九点。国文的每周七点,除作文以外,每周仅仅四点钟讲国文,学生又每多专门研究英文,于国文全不讲究,难道英文的利益比国文还大些吗?到底学英文真正目的是什么?学好了去当洋奴可多得几个钱吗?——四川梁山中学的学生问。
  上引三例虽属简单,却是事实的写照。我敢相信,一般所谓自好的中学生都会发生这几种感想。就是:拿全部精力和时间费在课本上,特别在英文上,要对付这些课本已嫌时力不够,更难兼顾课外功课;学业成绩尽管最好,却不会活动,不会办事;虽然中学毕了业,但不会做人。总结一句,可说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只是教学生读课本,并不是教学生做人。
  试问:教育不教学者做人还教成什么呢?——书蠹?奴才?或孔子说的“器”?
  我对于改进这种蹩脚的学校教育所产生的蹩脚的学生生活的意见,拟分作下列两项问题来分别陈述:
  第一,团体方面的生活应如何改进?
  第二,个人方面的生活应如何改进?本问题又可分为二个小问题:(一)生活的内容方面应如何改进?(二)生活的形式方面应如何改进?
  现在先讲学生团体生活的改进方法。
  我在前面所指出中国学生在团体生活方面的缺点,是有下列四种:一为团体生活习惯未养成,其事实为普通团体活动多具文而少实际,更不注意于团体纪律与会议常规;二为团体组织不广大,其事实为学生运动不免是上层的学生领袖运动,地域又只限于大都会;三为团体活动不持续,其事实乃只有一时热烈的宣传与积极的活动,而无经营普遍的计划与适当的训练;四为团体工作不统一,其事实为学生会、学联会等工作的进行常受各个学生政治主张或主义等的差异而受阻碍。总言之,是没有切实的组织、统一的行动,甚或厌恶团体生活,更不认识团体纪律。
  改进方法即可对准这些缺点,说出四项来:
  第一是在思想上注意。每个青年学生都当明了我们难免从“娘胎”里就带有宗法社会遗传下来的各种旧观念、旧习惯;如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知迁就现状,不知改进环境;还有些浪漫的色彩、自大的心理,像这种种个人主义以及自由行动的倾向,都是不适于营团体生活的,都是足以破坏团体生活的。我们既知道了,便当痛改。本来,人类生活根本离不掉团体生活,试问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资料,有哪一种可以不赖人群的协作?故这一点浅显的道理,除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或者神经组织变态的痴汉以外,应当没有不承认的。我们既承认了,便当力行。
  现在的问题是在事实上如何促进学生对于团体生活的热心。我推究现在一般学生对于普通团体活动所以多具文而少实际的原因。除由于散漫性成与读书人“咬文嚼字”的恶习以外,更由于无共同切身的事业可干,也由于缺少开会议事的常识与足以共信共守的纪律所致。故希望今后主持学生运动的领袖们以及有意改进团体生活的青年学生,对于此点加以注意,并要在当前的困难问题上设法解决,以取得实际的经验。我相信,能积聚经验,善用经验,定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是在组织上注意。我们要求各个学生都组织起来,我们要求各地学生都组织起来,我们的目的在使学生群众集体化,在使全国学生运动集中统一而有力量。用什么方法呢?我以为,应从整顿学生会始。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学生组织问题,曾规定各校学生会、各地学联会的组织系统;更有一条说:“本会全国的组织应厉行民主集中的原则,各下级学联会及学生会应服从上级机关的指导,执行其通告。”现在该案实施结果,已有一年的经验;在最近广州召集的第八届大会上,对于组织法或许有改进的地方。但那个民主集中的原则,我以为还是不容更动的。在这一点,只希望各个学生消灭成见、铲除意气,一致站在统一的组织下面活动。
  第三是在宣传上注意。我们要使学生群众与学生团体发生密切的关系,单靠严密的组织还是无用的,一定要多方面的感动学生的心,从理智上,从利害上,使学生能够明白学生的团体组织,是学生活动的大本营。这些宣传的范围颇广,除对于政治问题、民众利益问题及学生运动问题,须有广大的继续的宣传以外,平时对于养成团体精神、训练会议习惯、纠正个人行动、批评学校行政以及灌输一般政治常识与研究实际运动方略等等,也应有确定的计划,定为经常的工作。惟在文化落后的区域,却应注意于当地青年所缺乏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不可一味盲目的高谈全国政治。至于宣传用的工具,除出定期刊物及演讲以外,更应多多利用标语、画片、传单等新鲜活跃而富有刺激的“小品”。
  第四是在行动上注意。我们现在不是怕学生中间自行分裂吗?这种分裂的危机是由于大家未能注意于学生群众的派别,未能提出适于当时当地、共同要求的口号所致。实际上,不管各个学生对于主义及信仰有如何的差异;但只要是个觉悟的中国学生,终会感觉到我们原有些共同的敌害要削除,原有些共同的事业可努力。譬如在这种半殖民内过被压迫生活的中国人,谁也应当参加国民革命;在有几个腐败学校里受不良教育的学生,谁也应当主张改进;其他如要求集会、言论自由,要求增添图书设备,要求减轻或免收学费等等。无论哪一派学生,都可有一致的主张与一致的行动。所以从事学生运动的活动青年,应从学生群众许多不同的要求中,尽量提出大家适用的口号以号召群众。再,这些活动青年的态度,也有几点该注意的。如不要粗暴,不要夸大,不要摆架子,不要出风头,更不要随时随地表出自己是个革命青年的样子来。
  总之,改进团体生活的目标,在整顿并巩固学生团体组织,造成有集体性的学生群众。
  现在再讲学生个人生活的改进方法。
  我在上面所指出个人生活方面的缺点是:(一)生活内容不具足,多缺陷,而且不感兴趣、不合需要;换言之,便是贫乏、枯寂、不切实。(二)生活形式没有规律,没有计划,而是随便的呆板的多。
  对准这些缺点,可以陈述改进方法如下:
  第一是在生活内容的具足方面注意。我在上面说过,所谓具足的生活内容,应该包括健康的、劳动的、公民的及学艺的四种要素。不过读者要注意:这是说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应该有如此的成分,并不是说这四方面的生活可由个人单独去干,因为人类生活根本离不掉群的关系之故。
  健康生活的作用,在保持人类的体力适于为工作、服务及研究的活动,且能享受心身圆满发展的快乐。学校教育上所提倡的体育卫生,应以保证健康生活为目的。惟近来学校体育,专注重训练几个选手为夺得锦标之用,对于其他大多数同学的体格完全忽略。这是极大的错误。我们该要求学校,一方面把课内体操与课外运动的差别根本废止,一方面把体育卫生的利益向全体同学为普遍的供应,同时各个人要希望获得关于日常个人的及公共的卫生应用的知识——特别是性知识,养成清洁、节制、运动、服务公共卫生事业诸种的习惯,并要有对于个人健康和公共健康的信仰和热心,以及对于健康和身体发展的兴趣。
  劳动生活像是出校以后到社会上谋生时才有。但我以为不然。我们在校时,为练习勤劳,为训练肢体,为运用筋肉,也可有多种关于劳动方面的作业;譬如室内的扫洒整洁,农场的栽培饲养,以及木工、金工的制造修理,乃至铺路、植林、办消费公社等等,皆富有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为学得一种技巧而已。我们即要注意能从这种生活上得到对于实际工作的知识与对于特殊职业的知识,重视由实行工作及满足工作的需要而获得的习惯,并养成普遍劳动于人间的理想及真正认识劳动价值的态度。各个学生为满足这方面的生活起见,应要求学校有农场、工厂以及机械器具等的设备。
  公民生活即是团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生活的表现,即为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因此,一方面要修得社会科学的知识,注意时事的研究,培养贡献社会领导群众的理想,抱有对于社会问题的兴趣以及对于不良社会生活情形的痛恨;他方面即当参加团体的活动,从事于学校公民和社会公民的训练。这如出刊物、办平民教育、调查工农状况以及组织各种有利群众的团体皆是。
  学艺生活是提高知识、丰富社交、消遣闲暇的生活。大家知道读书明理的重要,却不知道寻乐消闲的重要。这是中国学者的错误观念,现在要把它改正过来。在这方面的要点,除努力吸收新知识,研究新文化以提高好尚,扩大心境以外,更要有关于游戏、戏曲、音乐、艺术、文学及别种有益心身的娱乐方面的知识,有和蔼待人及善于会话和消遣的技能;在组织上,须有研究会、讨论会、演说会、俱乐部、同年会以及旅行、展览、郊叙等等,以发扬情感、促进社交、利用闲暇;在食堂、宿舍和校内校外宜乎布置的地方,更应求其有美景的点缀,以涵养我们的美感,浓郁我们的兴趣。我国一般青年似乎缺少文艺的嗜好和“幽默”的感觉(senseofhumor也译滑稽),故当乘机培养,免致将来“伤悲”。第二是在生活内容的趣味方面注意。我们的生活固然须求其有益(即上述的具足生活),可是有益的生活要求我们的努力,而努力又会常与兴趣相冲突。这里我们便当注意怎样可使努力了又同时感得趣味而不发生怨恨。照我想,有趣的生活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忙要忙得有趣;一是闲要闲得有趣。怎样做到“忙要忙得有趣”呢?我提出两点来:(一)忙须出于自愿;(二)忙须有目的。前者虽起于情绪,后者却属于理智,必要两者联合,才会发生奋斗中的与奋斗后的趣味,也才不致于“劳而无功”。又怎样做到“闲要闲得有趣”呢?对付“闲”,却比对付“忙”要难,所以说“小人闲居为不善”;近代有人特地唱出闲暇教育也为此。我所想到的办法是:(一)闲也须出于自愿;(二)闲须为忙后的休养。有些所谓阍人,就是看门的,尽可一天到晚坐著不动,多少空闲?然而有什么趣?这便因为他是被迫而闲之故。工作以后得著休息,我们应该感到快乐;但是病人终日卧床,或如“公子”、“小姐”终日无所事事的,虽然一点精力不用,到底不免“无聊”。而运动员在赛跑以后,著作家在脱稿以后,反转感到无上的愉快;学生在假期中,也会觉得不如在校里的有味,皆可视为忙后休养为闲得有趣的证明。——其故或在忙时可以舒展精力,可以适应冲动,可以满足欲望。
  第三是在生活内容的适应方面注意。我在上篇说过,①青年期爱好结社、集会,爱好旅行、欣赏,爱好实验、演说、做戏、唱歌;而当现在这个时候,又需要为一般民族利益与青年本身利益事作种种运动。我们自己既已认识了这些需要,就该要求学校设法满足。一方面在设备上有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俱乐部等的教育环境,以帮助我们心身的发展;他方面在指导上,对于我们切身的问题如求学、择业、社交、卫生等,对于社会国家的问题如内政、外交、生计等,皆当随时施教,以期有以解决并改进;同时在学校力量不及之处,应由我们的学生会起来负责,务使学生生活成为最适应实际需要的生活。
  第四是在生活形式方面注意。其要点为使生活有规律,不是“乱七八糟”;使生活有计划,不是随随便便。具体方法,便在调制生活日程,按照生活内容的三要素——具足、兴趣、适应——分配适当;换句话,要使每天的生活,有健康方面的,有工作方面的,有社会活动方面的,有学艺研讨、欣赏方面的,同时努力,也同时愉快,且同时足以发生助长心身发展的作用。
  惟我国学校所规定的上课钟点往往太多,教师教授的方法又不大适应学者的才力,所以有许多学生要感到忙迫之苦。更有一种错误观念,视英文一科为特别注重,强要学生费去绝大精力。这皆是教育行政上的缺点,应由各校学生会作一种改善的运动。
  通常用功的学生,所订自修时间表也不免有下列几个缺点应加改正:
  (一)偏重读书而忽略社交、健康等生活成分;
  (二)大概注重“英”、“国”、“算”而轻视其他学科;
  (三)只有教科书的诵习而无别种书报的参考、时事的研究、切要问题的讨论;
  (四)认学习为对付学校考试与教师命令的手段,不以为是完成自己做人的条件;
  (五)规定得太呆板,形成单调的“例行故事”,不能感到兴趣。
  我以为,制定日程,可以一周为单位,也可以一月为单位,要看环境的需要与自己的计划临时斟酌变通。大概当每一学期之始,可以预定本学期工作大纲,就生活内容各方面所急需进行或特别注意者列出项目,支配在适当时期之内;到每一学期之终,自己考核一下,看过去活动成绩是否符合原定计划。每逢寒暑假期,更应制定特种工作日程。惟当注意:个人的日程有未容个人任意订定的,我们应该不忘记学生生活尚有其团体的方面,即个人生活的实施也多属于共同行动的性质。故实际上,个人生活的形式不能不受共同意志的约束。
  我对于改进个人生活的意见大致如上所述,其目标可以四语括之:努力求生活内容的健全,努力求生活内容的多趣,努力求生活内容的适应需要,努力求生活形式的有规律计划。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学生的生活,应谋学生群众的结合巩固,做到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主张与统一的行动;应谋学生个人的活泼有为,做到健康、善学、能消遣、能奋斗,具正确的社会意识与新人生观。
  原载1926年8、10月5日《学生杂志》第13卷第8、10号

附注

①该文详见本卷第17~23页。原题为《现在中国青年的生活态度》。 ①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府、州、县学的门口,均与衙(门一样,悬示虎头牌;既不许平民百姓进入学校,也不许学校 诸生千预时政。 ②尝试错误法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EdwradLeeThorndike1874—1949)所提出的学习过程的假说。认为学习是一个 不断尝试的过程,效果满意者就保留下来,失败者便会刻意避免或取消。 ①本篇在《学生杂志》上分两期续完。上篇系指本文的前半部分。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