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新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69
颗粒名称: 德国的新学校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394-397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德国的新学校文章。内容讲述了新学校的设施、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德国 新学校 教育

内容

现在德国所有一切新学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想设施一种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不过,新教育家所认识的这些需要,却有不同。有的趋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而有的则趋于国家专政。所以,这一派教育家主张对于儿童的天性,无限制的放任;而那一派教育家则主张训练各个人,使他的意志完全屈服于他的国家。这就是现在德国新教育上两个显著的趋势,不问是施于儿童的或施于成人的教育,是施于穷人的或施于富有者的教育,都是一样。
  那一派主张自由发展的理想的实施机关,要算汉堡的友伴学校(HamburgGemeinschaftSchool)。但这所谓自由发展,是参以深挚的友谊精神的。学校的教师与家庭的父母常相聚会,以讨论教育上的问题,聆受关于儿童教养的演讲,计划假日家庭作业及课外作业,如家事、木工及音乐等的协作办法。学校对于儿童的学业性行,不像从前定出甲乙丙丁的符号,或自零到一百的分数,填在一张报告单上送交家庭;现在的办法是,随时看出学生有了什么优点或什么过失,便通知他的家庭,请求做父母的加以鼓励或加有检点。学生对于教师,对于同学,都表现着一种深切的友谊关系。在教学上,学生也不是受着教师的命令而才去学习的,乃是学校里供给他们一种机会,使他们在小团体里互相发问,互相解答。这种制度把向来的竞争消灭了,把向来刻板的功课变成为自由的研求了。
  学校里也注意升学的预备,但学生们能自由研求学业,故所得的量常多于学校所规定的。他们又喜欢绘画、制地图、讲故事、学唱歌,故即在散学以后,还常常留在校内;而且一遇有短期的假日,竟还要求仍到学校里来。
  汉堡的这些学校已有过一段短而危险的历史。他们初办的时候,完全让学生自动,一点不加节制,所以在同一间房子里,可以同时看见有读书的,有演算的,有玩球的,有学地理的。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惩罚,又因绝对和这种新的精神相违背而不用。男女同学也为该校的新试验,曾引起外间的批评的。但这些学校只有一天天的发皇,这种运动也格外的推广。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升学以后,都表示优良的成绩。他们办学的目的是在引起各个儿童的生长的精神,使与自然及人群发生深挚的感情。
  汉堡的这些学校,收容了许多的工人及下层阶级的女子。而在Holzminden①附近的一所私立学校,则终年为中产者的子女入学。但在此地所谓平等友情的哲学,不但在讲解,而且也在实行。每个教师都与家庭相往来,与各种男女少年相周旋。每个家庭常开会议,讨论对大家有利益的计划。年纪较大的学生,则按照兴趣分作几团,各在课余从事于文学、音乐或自然科学的研究与欣赏。晚上集合全体师生开音乐会以及别种表演,故能培养同伴的情感,使贯彻于全校。每日每个学生要有半小时的工作时间去整洁校舍及修理校具,这对于富有的儿童可以获得互助的训练,最为有益。在这种学校内,用手与用脑是并重的;教木工、订书及园艺的工作,使大家能享受制造器物及协力合作的快乐。美国人从共同游戏以养成团体行动(teamwork),他们则从共同工作以养成团体行动。运动与游戏,纯粹视为娱乐消遣之资,各校间也无比赛的事情。
  在教学法上,Holzminden的学校要比汉堡的来得讲究、有组织。他们的课程支配是每周更替的。譬如这一周为文学,下一周则为科学,免致学习兴趣为功课太纷歧而受阻碍。宗教的教授重在唤起伦理上及精神上的问题,而不在信条的记取。生物学的教授,视为生活的科学,而不是视为动物解剖的科学。因此,每个学生都受指定在某地方要详细去观察植物及动物的生活,终年不辍,而由教师与以指导。世界大问题也常由教师非正式的讲授,这些教师或是和平派或是过激派。近来该校长还希望派送最高年级的一班学生到英国或美国去留学一年,或者为移民,或者为交换学生。
  在SchlossBieberstein地方的Landerzrehungsheim学校,①则更轻视个人自由而置重于个人应服从于国家的主张。这是一个寄宿学校,容留十四岁到十八岁的儿童,采用斯巴达那种严厉而质朴的教育方式。②他的主要的教育理想,在训练头脑、心情及手臂都能效用于社会。头脑与心情在教室及师生交际上训练,两手则从事于木工、金工、订书及园艺,且藉此以维持学校。至于教师的薪水,则靠学费来支付,故该校不需要国家或私人的资助。在教育上又注重生活的纪律,学生每天无论怎样不高兴,不合意,终须分出若干时间与精力去为大家服役,有时并为愿意在艺术或音乐方面贡献的人计划特别的程序。所以这里决不像汉堡为自然生长的乐园,而是像柏拉图共和国里边的许多青年战士。
  另有在Stuttgart地方的Waldorf学校,为观相学(anthro-
  posophy)始创者司汀那博士(Steiner)①所主持。该校教授以为,正在生长中的儿童的需要,是已被精确地观察过了,所以用不着再有什么新的试验。他们主张,八岁以前的儿童,应让他们自由游戏;自八岁到十四岁,则应受严格的训练;自十四岁以后,则应组织自治团体或为别种活动,要自负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这个学校是日间学校,对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不若在Holzminden或Bieberstein地方的注重。但他们却教授学生,用和谐的舞蹈把教室内的经验和全部的人生相调合。年长学生也学木工,有些颇能在油漆及雕刻上表现特长。又有一种最足注意的情形,是数学的教授,他们教学生画成最复杂的曲线,且教学生应用那对于形体及位置的欣赏眼光到实际的建筑计划上去。
  总之,德国现时混乱的情状及努力企求革新的运动,就从这些新制的学校里也可以窥见一斑。
  原载1925年10月20日《教育杂志》第17卷第10号

附注

①Holzminden霍尔茨明登(德国的一个地名)。 ①SchlossBieberstein德文,音译施洛斯比伯斯坦;Landerzrehungsheim音译兰及斯里洪塞姆。 ②所谓斯巴达教育方式,即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以养成服从国家、忍饥耐劳的人材。 ①司汀那通译为斯坦纳。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