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修养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68
颗粒名称: 青年修养论
其他题名: 发端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390-393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青年修养论--发端文章。内容讲述了怎样叫做修养、为什么要讲修养、该怎样讲修养情况。
关键词: 青年 修养论 发端

内容

本报的宗旨上有“阐发正确的人生观,指导社会一般人的生活途径”的话。门类上又有“青年修养问题”一栏。照作者现在所研究的对象——青年问题——看来,这些题目正是他所最愿意做的,虽然他断然不敢说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能给青年以指导;只是兴趣所在,不妨发表一点意见,以供和读者相互研究的资料。所以现在特择“青年修养论”为题目,继此将续有所讨论。
  本篇是“青年修养论”的开端,想专就修养两字下点解释——怎样叫做修养?为什么要讲修养?该怎样讲修养?
  向来,我国人对于修养两字的解释,以为是“修身养性”的工夫。读书青年,要立定“希圣希贤”的志向,以力求上达,修养就是实现这个志向的路。所以看得修养颇有点像高深莫测的光景。讲到修养的目的,是在高尚道德,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的方法,是在熟读格言,“惩忿窒欲”,主静主敬。
  但据我看来,这种说法不免有许多缺点;至少,在现代社会里是不适用的,是待重新估定的。
  第一个缺点,是把玄妙难测的“性”做目标,极难使个个青年能够明白理会。这样,要请他们实地修养,真不知从何做起。还有,对于身体虽也说及,但实际只有消极的压制,并无现今体育的含义。
  第二个缺点,是偏重个人而忽视社会,即所谓“独善其身”者是。虽然挂上国家、天下的招牌,但实际只供谈助,却不会实行。
  第三个缺点,是偏重文字而忽视活动,如记诵格言、静坐反省等是。
  我以为,现在对一般青年说法,应该越通俗越好,越切近越好。因此,我敢对上述三个问题作极浅显的答复。
  第一,修养的意义,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训练。譬如知识要自学,身体要自强,行为要自律,这种种都是修养,无论哪一个青年,或者未受过学校教育的,或者已受过学校教育的,或者正在受学校教育的,都有自己教育、自己训练的必要。这种的修养,范围甚广,如修养意志使之强固,修养性情使之仁爱,修养学识使之丰富,修养身体使之强健。这种修养的成绩,都可以实测,决非如所谓“性”者,竟是模糊莫知所指。
  第二,修养的目标,是在造成自己为一个更聪明、更健康,而于社会为更有用、能活动的人。凡是单为自己打算而不顾虑人群,或者竟致损害人群的人,乃是最堕落人格的人。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知道,人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人群中的人,人的生活也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社会生活。从事实上一看,我们吃的食物,是靠人家种的;我们穿的衣料,是靠人家做的;我们住的房屋,是靠人家造的;我们读的书报,是靠人家编辑印刷的⋯⋯离了人家,个人的活动便会没有意义,而且也不可能,讲道德也将无所用之。我们既然不能离开人家来生活,那么如果你想“独善其身”,一则固然理有未合,再则也是势所不许。因此,我们要认定:我们所以要讲修养,就是我们所以要讲自学,讲自强,讲自律,都是为把自己培养成功一个有用的人,以便对人群生活有所改进,对社会文化有所贡献,不至于变为专门损人利己的寄生虫。
  第三,修养的方法,是在实际活动上努力,结起团体来,定出纲领来,从客观方面度量修养的成绩,决不可单单一个人抱了“高尚纯洁”的旨趣,取了“闭门谢客”的态度,把一切社会的活动都拒绝了。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个人的力量有限,单靠个人,绝对不能达到修养的目的。再则,社会的势力很大,如果社会不良,个人就容易堕落。我们曾见许多青年在求学时代,对于国事往往慷慨激昂,得人救仰。但投身社会以后,多不免随俗浮沉,希富,求荣。这种人,我们通常要骂他“变节”。但说句平心话,我们单单责备他个人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他的“变节”,实在大半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诱惑,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又怎能怪他不“随波逐流”?所以,为培养善的势力计,固然要靠团结;为战胜恶的势力计,也只有靠团结;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曾国藩所谓“良师益友重重夹持,则能进不能退”,正是这个道理。但团结起来是不是就算已尽修养的能事?不!差得远哩!有了团结以后,还得规定几种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即人生所需要的具体目标作为信条(可说是自己创造的格言)。而这信条,又不仅是口诵心维而已,还当一一从行为上——个人动作及社会服务——表现出来,决不可再闭起房门来做“正心诚意”的梦。总之,要达修养的目的,不是靠什么神秘的“心”,不单是节制情欲,乃是靠一种实际的团体的活动,要在客观环境上做出可以度量的成绩来。而这一种活动,又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方能保护并监察团员的行为,使不堕落或懈怠,这才是活的修养法,这才是人生需要的修养法。
  本篇的话,就此结束,以后拟就“青年时期的特征”、“青年生活的方式”、“青年的生活态度”、“青年的团体活动”以及立志、读书、交友、执业、结婚、卫生、消费等问题,继续有所伸说,并愿得一般青年读者的注意与批评。
  原载1925年10月11日《生活周刊》第1期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