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团体生活的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64
颗粒名称: 学校团体生活的训练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375-378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学校团体生活的训练文章。内容讲述了学校团体生活的训练有两方面:一为自然的,一为意识的情况。
关键词: 学校团体 生活 训练

内容

学校团体生活的训练有两方面:一为自然的,一为意识的。
  自然的团体生活训练就是实际的学校生活。原来即成为学校,便已构成了一种社会的环境。凡生活在这种环境内的人,无论是校长,是教职员,是学生,乃至是校役,都有相互的关系,不容彼此分离。一旦分离,便是这个社会解了体,再不能为自然的发展。所以这种团体生活的训练,在力谋各分子的联络,打破可有的种种界限。通常最著的裂痕,无过于教职员与学生俨然成为相对峙的两派,似乎这两派的利害关系是适相反的,所以教职员有主张往往引起学生的反对,而学生有主张亦常引起教职员的嫉视。学校生活而呈如此分歧的现象,当然要发生破裂。年来学校内部风潮的起因,怕大半是由于这样的师生间的隔膜。
  现在要讲这种自然的团体生活的训练,第一就在打破这种隔膜,试略述几种方法:第一,教职员除上课及办公以外,应多与学生接触,以便指导学生的行为,解释学生的疑问,考察学生的需要。这种接触,或是开会式的,如召集全体学生,或一部学生,或一个学生谈话;或是随时随地的,如在运动场,在图书馆,在宿舍,在膳厅,都要有个亲密接近的机会。第二,应多组织师生合作的同乐会、旅行团等以联络双方的感情,培养全校和谐的空气。第三,教职员应参加学生所组织的关于学术、关于事业的种种会社,如或任顾问,或任演讲,或任评判等,以便实施辅导并矫正缺点。但要做到这种地步,须在教育行政上改订时间计薪及兼课两种办法。因为既以时间计薪,就有人不肯于课外多负责任;既许各校兼课,就没有时间在课外多与学生接触了。
  意识的团体生活训练,是因为我国人向来缺少团体的组织力及活动力,故特用方法来培养对于社会负有重大责任的青年以这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群育。但形式上虽有所谓群育,而实际上并无效果。试看“五·四”运动后各校所组织的学生自治会或学生会,这在教育上,原是一个最有价值的运动。因为新教育提倡以来,即尊重学生的自动,而学生自治及学生会便是自动的表现,在有识的教育者应当万分的快活,起而加以鼓励并指导才是道理。不料大多数做校长、做教员的,意见不及此,不但不加提倡,反而多方阻止,何等的可惜!何等的痛心!或者有人要说现在的学风嚣张,故不可不加以遏止。唉!说这话者真是教育罪人。要知教育的作用,就在对于受教育者实施指导,善的给他发展,恶的给他消灭,无论学风嚣张不是学生自治或学生会的结果。即使有几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自治或学生会,但学生自治及学生会的本身终是有教育价值的,有实际需要的。故负有教育责任的人,只能从方法上来讲究如何发展能力,如何防止流弊,却不应该根本否认,来抹杀最可宝贵的教育动机。故我以为,学生自治等等,应当由学校来积极提倡,认为教育分内的事。万不可再抱深闭而固拒之的态度,因为这已成为一种基于客观要求的趋势,即不来提倡,还是要发生的。聪明的教育者当不致再有倒行逆施的举动。
  现在的问题,就在如何可以促进学生确有自治实力,如何可以培养学生确有活动能力。教育者能从这方面着想方是生路。我今为教育者划策,可采取下列两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团体生活。
  一为顺“民治”潮流,赞助学生的全体团体活动。如果办学者能容许学生参与校务会议,一切开诚布公的做去,实是上策。老实说,存心为社会办事的教育者,应当不怕学生来夺权。所谓“公事公办”,原用不着什么诡秘。故对于学生自治或学生会应当尽力提倡,尽力指导,承认这些都是教育分内事,为教育全人生的手段,且为实现教育能补救时弊、振刷颓风的方法。
  一为促进学生组织小的团体,以便充分的训练团体生活及团体活动。上述大规模的全体团体活动,因向来缺少训练的缘故,所以历来少有成效。现在这种活动的存在已成实际的需要,故停止是不可的,惟宜多方训练,以储运用的实力。而组织小的团体便是着手处。这样的团体不必要有如何高大的目标,如研究学术、改造社会等,只要有几个人觉得有结合以营一件事情的必要,便可组织起来。如共同植树、共同远足、共同演剧、共同读书等等。但从这些小团体里,我们却不可不希望他们能达到下列几项目的:(一)学习做事兴趣。(二)学习做事能力——一是计划力,如周密、机警、审慎、恒久;二为魄力,如肯负责任、肯忍坚苦、能指挥、能分配任务。(三)学习团体进行方法——一为练习会议规则;二为遵守公订规约;三为肯忍受些小气,不致因一点意见的差异而破坏团体的生存。
  据我的短短的办学经验,觉得我国中等学生活动范围实太狭隘,于是生活是偏枯的气象,个性少发展的机会,而师生接触合作的效能更无由表显。为要矫正这些不良的现象,尤其有组织小团体的必要。杜威讲“美国之民治的发展”,曾有一条说及“私人自由组织的团体之发达”。他说:“美国民族有一种特别性质,就是私人结会的众多。从小孩子到老年人,从小学到大学,从极琐屑的宗旨到极重大的主张,从“旧邮票收集会”到“国际联盟会”,没有没有会的。这些多数的结合,乃是民治国家各分子之间的一种绝妙粘土。这种私人自由结合的团体有两层大功用:(一)养成国民组织能力,⋯⋯(二)这种私人的自由组织往往是改良社会政治的先锋。⋯⋯”我以为,我国社会向来缺少这种团体组织,故在教育上实有积极提倡的必要,好叫第二代的国民都有改造社会的实力。
  原载1925年9月20日《教育杂志》第17卷第9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