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记事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61
颗粒名称: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记事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8
页码: 339-346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记事文章。内容讲述了十七日年会开幕大会记、袁观澜讲义教详记、年会琐闻情况。
关键词: 教育改进社 第四届 记事

内容

十七日年会开幕大会记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于八月十七日上午九时起,在山西太原山西大学内礼堂举行。到会者有该社董事袁希涛、陈筱庄、黄任之,主任干事陶行知,十二省四特别区社员,本省长官阎锡山,教育厅长陈受中,省教育会会长吴炳南,山西大学校长王录勋,该社邀请与会之蒙古代表以及旁听员等约共二千人。摇铃开会后,由袁希涛主席(先推范源濂,后改张伯苓,届时张氏亦不到,乃请袁氏)致开会辞,次陶行知报告一年来社务大概,冯司直报告年会筹备经过情形,次教育总长代表陈筱庄、山西兼省长阎锡山、教育厅长陈受中、蒙古代表王普林、教育会长吴炳南、山西大学校长王录勋均有演说。演说毕散会摄影。兹将详情分录于下。
  会场布置 会会场在山西大学大礼堂。会场面积约三千方尺,平时有一千零二十人坐位。场之东设讲演台、壁上悬国旗二面;国旗之右为长官席,左为来宾席;台边排列鲜花数十盆,颇为美观;台下前排为新闻记者席及来宾席,后为会员席,再后为会员席、职员席及旁听席;礼堂之西北角为军乐席,场中悬万国旗二排,布置异常整洁。会场对面楼下,有商务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临时商店。一方面为社员购备书籍便利计,一方面为各店推广营业计,一举两得之事也。
  开幕时之概况 场内有师范附小、模范小学二校童子军及社中职员招待一切,场外有宪兵、警士各一排维持秩序。社员、来宾赴会者,约有二千余人,颇极一时之盛。
  袁希涛开会词 日第四届年会开会,原定范源濂先生主席,刻因范先生未到,故由鄙人代理。今日在山西开会,个人觉得有两种感想。一是关于政治上者,历年来国事諔扰,惟山西独免兵祸,故改进社竟得在此安然开会,与本社以极大便利;二为关于教育上者,山西办义务教育自民国七八年始,儿童受学者达百分之八十,实为教育最普及之一省,实予到会者有以一种良好印象。又,此次开会承山西当局各界领袖以及教育界人士热心主持会务,并蒙厚意招待,尤令到会同人心感无既,是应表示谢意者。
  陶行知报告社务 去年开会到今,为中国政治上最不幸之一年,亦即为教育界最不幸之一年,全国国民简直是在天灾人祸中翻筋斗,本社亦随之东倒西歪翻筋斗。但因得各地政府及社会之帮助与社会之参与、董事之指导,竟得安然举行第四届年会,不可谓非不幸中之大幸。我看中国教育有两种现象:一是困难;一是努力。国事不定,教育事业动辄受厄,但中国教育界应视为特别努力之机会。本社宗旨,为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原来教育事业与医道相似,医生治病,须用耳目及利器以求确知病症,然后依症下药方能奏功。教育亦然,欲施行适切的教育,自必以调查为尚,至于研究学术,必用科学精神,因科学精神是公平的,是确切的。但欲实行宗旨,又须大家合作、相互了解。今年年会到有蒙古及西藏之代表,实为五族共和之好现象,即我们之参与世界教育会议亦是为此。本年要办事业,我可提出两点:(一)为科学教育。科学重训练,使学者有支配天然环境之能力,可以为天然界之主人翁。文明人与野蛮人之区别,即在有无科学训练。(二)为乡村教育。中国人百分之八十五居乡,教育费亦大半取诸乡,但乡村不发达,殊不公平,故本社特将注重乡村教育,希望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点。至其他详细社务,可参阅印发之《社务报告》单行本。
  教育总长代表陈筱庄演词 天兄弟以三种资格到会:一是教育总长代表资格;二是本社董事资格;三是社员资格。今以社员资格发表意见。改进社已是第四次开年会,每年人数增多,足征前途有望。方才陶先生讲教育界之困难情形,我以为,当此国家多事之秋,教育界实应格外努力以战胜困难。据管见所及,以为教育界第一当有创造的精神,不要因人做事,而更力求改进;第二当有互助的精神,要帮助他人办理更好的教育,不可做“自了汉”;第三当有信仰的精神,要为教育办教育,不可用别种手段,要问是非,不问成败;第四当有扶持正义的精神,要从言论上、事实上有真表示,勿使要努力蔓延。
  阎兼长演词 年贵社在太原开会,山西人民及教育界均极表欢迎。鄙人对于贵社组织亦极表赞成,因教育是改造国家之中心,而诸君又系改进国家之中坚人物。至于山西方面,对于教育没有办好,实属抱歉,再以地主自居、又自觉招待不周,当请原谅。鄙人以地方长官办教育多年,很想提出问题与诸君讨论。今用简单的话来说,山西之中学、大学都很幼稚,学生毕业后不能以所学求生活,或是社会低而教育高之故。但办教育者减低学生程度,又觉不好、而提高社会又无方法,如何能使学生程度能促进社会,鄙人思之已久,现在想出“做什么学什么”的办法,就是各专校招生,要工招工人、商招商人、农招农人,庶几毕业后各归其业、各用其学,可以提高社会程度。鄙人对于教育,本系门外汉,此种办法不敢自信能成,愿诸君与我以相当之讨论才好。
  教厅长陈受中演词 天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西开会,不但是教育界极表欢迎。就是其他各界也是万分欢迎的。所有会务的筹备,全赖陈主素先生帮助;但讨论到宿舍问题,因无相当的地点,极感困难,最后只有定在各处分住,不周之处殊觉抱歉。谈到山西的教育,年来也竭力提高人民程度,实施普及教育;但学校虽然不少,好的尚难谈到。所有本社分组会议,敝厅(教育厅)亦派人参加,如有改进山西教育之处,靡不采用,望诸君不要客气,竭诚指导,使山西知道了正当的轨道就万幸了。鄙人尚有一种理想,不知是否,深愿诸位指示,即山西生活程度虽低,然每一学生在省升学者,每年总得须洋百余元,结果穷家子弟不能升学,所可升学者,惟资本阶级之子弟,故欲普及教育时,宜早研究一个办法的,如设立图书馆、工读学校等。这种计划,如蒙诸君指教,则感谢万分。
  省教育会会长吴炳南演词 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在山西举行,在年会事务所方面,兄弟亦系职员之一。对于招待、交际各方面,诸多不周,深为抱歉,已由冯振邦先生言过,至诸君此行为研究改进教育,物质生活虽感困苦,而精神方面,另有一种愉快,然能不辞劳瘁,以求有造山西。山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教育不能发达,陶行知先生云,教育注重实际调查,兄弟系教育会长,自觉惭愧。诸君到此,对于敝省教育上之缺点,尽可考察所得直言不讳,明以教我,使山西教育得以发达,兄弟代表敝省教育界同人,致谢意于诸君之前。
  蒙古代表王普霖演词(李凤冈译) 今天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开第四届年会,贵社同人先期函邀蒙古派代表前来赴会,鄙人代表全蒙人民感谢诸君,并望诸君对于蒙古教育,使能大放光明。鄙人对于汉语不通,所以此次开会,不能有所供献。可是又生出三种感情:(一)晋省距蒙最近,蒙人来晋游历者,踵趾不断,此次太原开会,各省名流来者不下千人,使蒙人见之,必惊奇不已,回蒙后,得知教育之重要,或能稍行提倡:(二)前清时代满人用愚民政策,蒙人所读者不过佛经而已,几不知读书为何事,而贵社本届年会,竟有蒙古教育委员会成立,将来对于蒙古教育发展计划,定能使蒙人教育日趋发达;(三)民国成立,政府虽有优待条件,而受其惠者不过几位驻京官员,丝毫未及蒙人;而该官员等,又借此渔肉蒙人,蒙人所受之苦,殆与前清同。若蒙人得贵社之热忱辅助,能受相当教育,或可由奴隶地位而得自由平等。因时间短促,不克多谈,尚有议案数起,将在分组会议时提出讨论,望诸君指教。
  袁观澜讲义教详记
  十八日上午十时,袁观澜讲义务教育,此为年会之第一次演讲,因十七日时间不及,改缓一日。
  袁君谓:今日所讲的是义务教育。什么义务教育呢?我现在可略加解释。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所规定,人民所必受,是强迫而不是自由的。此种教育之负责者有三个面:(1)国家法律规定,自某学龄起必须入学,否则受罚,这是国家的责任;(2)社会须负金钱之责任;(3)儿童必受有定期的义务教育之责任。以上皆文明诸国之通例,因为不如此,则人民将无公民之资格也。
  谈到中国义务教育,各省实行者无几,而山西独先倡办,故此时请讲山西教育。
  (一)晋省创办时之调查。自山西在民国七年提倡义务教育时,兄弟正在教育部当教育次长。山西教育厅长到京告诉兄弟说,山西省长要办义务教育。民国七八年兄弟去部,到山西考查义务教育能否施行,并到如何程度。适至大同、浑源、五台、定襄、忻县、阳曲等县调查结果,尚不失望。但各处城市的学校多,而乡村的少,男生多而女生少,总算一个缺点。然比之各省,尚强倍蓰。阎省长对此,穷思研究,毕竟想出好多方法来。起初阎省长开办心切而校舍无有,所以分期办理,如甲组前半月,乙组后半月,或在一日之内,甲乙丙丁上午,戊己庚辛下午。现在统计在城乡者,已有百分之八十之学生。不过我们要办好义务教育,顶好视察欧美的状况再想一个折衷的办法,故续讲欧美之义务教育。
  (二)美欧调查之概况。这一层可分讲如下:(甲)就学年期。欧美义务教育办的顶好的总首推英国,起初办九年的义务教育,欧战后尚以为不足,添加二年的补足教育。德为八年,欧战后也以为不足,增加四年补习教育。其他各国有七年、六年者,至少亦不少三四年。即以比国而论,虽不及他国年期之多,但有一种流动办法可以补救,即教师前几月到此处讲,后几月到彼处讲。至于美国的办法,我国大可采用,就是各省依地方情形,酌量办理,有六年、七年、八年以至十年者,等差不齐,如此办法,则各省很易办理。(乙)入学年龄。入学年龄,各国不一,英国为六岁,法为四岁,美为七岁,惟拟升学之儿童,可以早些入学。而我国义务教育仅仅四年,虽定七岁入学,实际上亦并不能确定。故欲办义务教育,非确定入学年龄不可。(丙)经费担任。教育上的经费,丹麦、法、德各国,大都由国家担任,英则国家与地方各任一半,而美国乃全由地方担任。但英国赤贫的乡村仍由县署补助,赤贫的县区也由省署补助。(丁)组织与设备。欧洲的教育组织和设备种种不一,有所谓联合学校者,合附近二三十里小学共同组织,学生用马车接送,那是极好的办法。(戊)师资养成。欧美的师资,多是由师范学校养成,都会的师资与乡村的亦各不同,都市重商、工各科,乡村重农科,各按其情形而加以斟酌。
  (三)我国现况与比较。我国如此,至于我国则可分述如下。(甲)就学概数。中国人口四万万,以什一为比例,应有四千万受教育的儿童,不想实际上,除山西外,其余各省,兵匪遍地,殆无实行之机会。按山西而言,八年度为七十余万,而现在增至一〇八万以上,其中男童已有十分之九,而女童则不过十分之一二,故做比较表以山西为最高。江苏系名震全国之教育区,可怜就学儿童只有百分之十六,现在虽稍变动,但仍未达百分之二十。此系初次调查,二次表尚未造出,其数不过六百万,为百分之十五耳。(乙)师资问题。中国实行义务教育非先有良好教师不可,以比例言之,尚须教师八十万人,各地宜多办师范学校,以资养成师资。至修业年限,长短尽可随意,一方养成教师,一方实行义务教育,方可收效。(丙)经费问题。各地生活程度高低不齐,儿童之学费,江浙每人须五元,而山西则二元已够,吉林等尚须十元。山西有学童一〇八万,教育经费为二百万。江苏有学童五十万,教育经费二百万。平均计之,中国人四万万,须经费二千万。此项经费,筹法最难,将来由地方自筹,不足再由政府补助,方可实行。(丁)社会信仰问题。要使社会信仰,须先研究社会心理。中学教师,要与学童家庭互相联络,要采取家长之意见而教训儿童,庶几能得儿童家庭之信仰,而实行其教育方针。
  (四)对于晋省之意见:(甲)注意师资。山西虽提倡义务教育,但师资太少,办理颇感困难,故山西急宜多办师范学校,增加正当之师资,以便逐渐改良。(乙)女儿童入学之强制。山西女校过少,与男校相差太远,后宜多设女学,使和男校并驾齐驱。(丙)效率之研究。山西以务农为本,故要办义务教育,可使学生知农业上之知识,使将来得增加农产,且养成爱国、爱社会及其他公民常识。
  最后我对山西之希望,即为保存山西固有之纯朴良风,若独事奢侈,失去纯风,殊属可惜。盖法欧美之表面,养成奢侈之性质,则中国教育可谓亡国之教育矣。
  年会琐闻
  今年教育改进社年会,开会于太原,开会详情自有各位特约通信员撰作长篇报告,我今所欲记者,仅就见闻所及拉杂记之,以博读者一粲而已。
  记者列名于编辑组,姑先就本组之琐闻略述一二。编辑组同人实际到会者共有九位,此九位中以身材论,瘦长者为余家菊、章洪熙二位,同长而比较的伟大者为程湘帆、杨贤江、□家健三位,最矮而胖者为孙伏园、孙福熙、卫士生三位,惟程宗潮为适中。以地域论,籍浙江者四人,籍安徽者亦四人,籍湖北者一人。以经历论,大学教授三人,编辑三人,大学生二人,艺术家一人。然大家都任本社年会编辑已有多次。
  编辑室之苍蝇、蚊子为特多,有一位矮胖编辑觉得可厌,特嘱听差上街购芭蕉扇,孰知太原各商行正因反对学生会之检查仇货而同盟罢市,店家拘于行规,不敢私行出售,于是蝇蚊得“苟全性命于乱世”,而编辑先生竟大受其苦矣。
  原载1925年8月22、27、29日《申报》

附注

①本篇原发表在《申报·教育消息栏》,第一则署名:天马、健夫;二三两则署名:健夫。由编者统一整理并拟题。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教育改进社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