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训育问题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59
颗粒名称: 中学训育问题的研究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11
页码: 324-334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中学训育问题的研究文章。内容讲述了学训育的方针问题、学训育的实施问题情况。
关键词: 中学生 训育 问题

内容

一 学训育的方针问题
  训育是教育的一种作用,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故欲定训育的方针,须先定教育的方针。但是什么是中学教育的方针呢?“升学吗?大学没有这许多空额来招收中学毕业生,使毕业生全体可以升学。服务吗?中学平时没有这种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使毕业生出外可以受到各界的欢迎。结果怎样呢?使社会上增加了无数的高等游民。”①中学毕业生竟受了失学与失业的运命,自然很多的原因由于国家政治的不良与社会组织的缺憾;但中学教育没有确定的宗旨,遂使中学训育的目标无从确定,更使中学训育的设施无从依据。这终应认为现在我国中学教育的大缺点。
  我以为,我国现在的中学教育的目标,不特须使学生将来能升学,也须使学生将来会做事;不特须使学生将来能维持个人生活,且须使学生将来能保障社会安宁。因此,中学训育的目标,无论学生与否,终不当仅希望学生做各个的好人,乃应培养学生做社会的好人。这话我须加以解释。
  向来我国人对于训育的见解——其实从前无所谓训育,至多不过管理——往往误为这只是道德上的作用,且认道德只是些个人的“修身养心”,还不免带着高贵玄妙、难能可贵等等的意味。但这是错的见解。错在哪里?原来他们把整个的人生分割了,以为“德、智、体三育”是分立的,不相干涉的。故要讲训育,则必须高标“人格”、“德性”一类特殊的名目;而任训育责任者,又必须“道貌俨然”,以期感化于无形。其实,要知道讲解伦理是训育,而养成早起习惯何尝不是训育;纠正行为是训育,而引起学习动机何尝不是训育;训育主任要负训育责任,难道别科教员可以不负训育责任?总之,过去的教育从训育一方面看,已是把人生割裂了,没有“指导全人生”的观念存在,可以说是畸形的或蹩脚的教育。这是一个错误。
  还有一个错误,乃在训育方法不切实际:第一,不从学生本身上着想;第二,不从社会环境上着想。他们除规定几条应守的校规,讲解几个好听的德目以外,学生对于求学、交友、生理现象、生活态度以及婚姻、择业等方面还有什么问题,都是非所过问的;换句话,学生有什么要求与苦痛,都是不加考虑的。试问这种训育,还能当得起“指导全人生”的责任吗?再,他们除告诉学生须用功、须庄重、须安分等等几千年来因袭的信条以外,也曾告诉他们应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奋斗,应为农工生活的安全而奋斗,乃至应为青年自身失学及失业的救济而奋斗吗?说来伤心,他们实在未尝梦想及此!自然,他们压制过学生们的救国运动、劳动运动以及校务改善运动;但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已有许多迫于客观的事实的要求而不满意于军阀专政、资本主义、反动教育,且已加入了革命的政党去做实地的活动了。学生们曾经大声疾呼地说过:“我们不能忍受今天教育的反动、专制的现象。我们因此决定要把全国的同学联合起来,以预备一个大规模的教育改进运动,以替代从前的零碎的临时对付的学潮。”他们且痛心疾首的宣布守旧的反动的教职员的罪状:“他们(教职员)要想移转全国学生的精神,使我们消耗时力于已失时效的典籍当中;他们重新鼓励我们去做那种矫揉造作、言之无物的文字,他们努力引导我们去求那种安分守己,以顺为正的修养。亦有一班前辈先生,有意的或者无意的帮着他们提倡那种闭户读书、不问世事的风气,他们既不知道他们的指导、扶掖后进青年的天职,却一味的用狭隘而忌妒的精神,与愚昧而尖刻的态度,来斥责我们,摧残我们,把我们认成了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的俘虏的样子。近来反动教育界与军阀相互勾结,做了不少污辱国体的事情。”于是他们更不顾忌的说:“他们现在的地位,本来不过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者,或者是分掌各种校务的职员,很少的人真个可以负训育的责任。然而他们狃于向来君师尊贵的地位,借了一句没有理论根据的‘学校无共和’的话头,抹煞了一切学生对于校务方面的权力。为了自己的方便,有时候甚至于仅仅为了要保全他们自己地位的尊严,他们决不顾及学生的利益,亦决不肯尊重学生的意见,因为这样常常逼出很多悲惨的学潮来。为了这种学潮,我们学生们不但损失了许多时间与学业,而且甚至于每每失却了我们求学的机会。”①以上这段话,实情实理地说,终不能说学生们是冤屈了教职员。可是教职员们竟闭了眼,还想挂格言,设省心室,开列圣贤书,以期挽回颓风、振作士气。这样,一方面足见“倒行逆施”的无效,他方面实足为酿成学潮的主因。
  再从我国内现状而论,眼前的列强侵略与军阀横行有什么方法去抵制呢?向军阀请求罢兵息战吗?向列强请求不要借款售械吗?这在有时事常识的人,已知是不可能而且徒然表示可怜虫的丑态的一件事。老实说,真要抵抗不法的武力,还只靠合理的武力。无论〔奈〕现在的国人,一来因为抱了“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二来因为深恶战争而有厌乱的心理,自然要把武力看作不祥的事。但这是没法的,自己没有武力,就不能打倒军阀的武力;即使将来废督裁兵了,而为维持社会的安宁,消除反动的势力计,仍然非有武力不行。这种武力当然要为民众所有,即所谓义务民兵者是。但谁来负担这个重要的提倡并领袖的责任?那就不能不希望于现在的全国中学生了。因为当中学生这个时期,体格上、常识上都可以受军事训练,他们毕业后无论升学与否,迟早终在社会上服务,他们就有改造社会及保障社会的责任;而由他们来帮助组织民军、指挥民军,实为最合适的一种人才。今后的教育如真想尽“教育救国”的功能,应该即刻提倡军事训练;而训育上即须努力提倡这种新的尚武精神。
  要提倡尚武精神,则现今流行的学风应该大加改革。现今流行的学风,说得好听,叫做“自由、解放”;说得不好听,就是“堕落、放纵”。我要责备现今的办学者:你们一味压制学生们的活动,原是不合教育原理、不合时代思潮的谬误政策;但你们纵容学生们的任情妄为,或漠视学生们的急切要求,而一点不加指导,一点不思补救,更是你们的罪过,更是你们的失职。青年学生的精神散漫、意气颓唐、举止不检、用钱无度,乃至上课不到、被褥不整等等恶习,除极少数由青年本人心身发达异常而外,最大多数都是由办学者制造而成的。这话怎讲?我可以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有些学生感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而急图享受快乐。追求幸福,本是人性最自然的现象;但幸福快乐是不可以幸获的,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里面,更是不容易求得的;于是一来要感到失望,二来要受到实际的压迫,于是苦痛就不能免。倘使训育上能在这方面告诉学生以现代物质文明的由来、现代经济组织的现象,幸福的不容妄想,而苦痛的须加忍受,并指示一条青年自救的正路、奋斗的方法,这样方算教得其法。无如他们竟见不及此,或则采用因袭的高压手段,或竟撒去罗网,且让学生们自由翱翔,试问这样的办教育还会有好结果吗?再一方面,则有些学生觉悟到国内政治的腐败、民生的困苦、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许多青年失学的危险、学校教育的缺憾,遂有轻视教职员、轻视功课,而另外从事于政治运动或社会运动的;然在学校,非用专制手段,即用敷衍办法。如此,学生对于学校既无深切的感情,自易发为反抗的行动,于是学潮以起,而训育的功用以终。忧心世道的先生们还说“学风嚣张,人心不古”,孰知这适成为“不教而诛”的一类误解。
  故今后训育的方针,应养成中国社会改进上适用的人才为主;这种人才必须为明白国家现状,能忍受苦痛,且肯为中国民众的利益及青年们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我们要反对禁止活动、束缚个性的专制教育,但更要反对因循苟且、任情纵欲的“自由教育”!
  但我这里所讲今后训育方针的话,乃是对真心从事于教育事业的学校当局者而发;若对于只为混饭吃、争地盘而办学的教客或教书匠,我除希望他们早早离开教育界以外,决不存此非分的要求。
  二 学训育的实施问题
  目标定了,便应讲到实施。实施上,我可提出两个要点:(1)个别接触;(2)团体训练。
  个别接触 个别接触的目的,在考察各个学生的生理状况、特殊习惯、家庭环境,发见各个学生的问题、缺点、特旨与需要等等,以便谋适应与解决的方法。
  向来的学校教育,大都偏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良好习惯的培养、青年问题的探索,未尝加以留意;换句话,就是未能为全人生的指导。于书本的教室的课业以外,对于如何过日常生活,如何交友,如何消闲,如何处世,如何发见并解决本身各个问题,如何满足并发达学生所喜欢做的活动,都在所不问。试问:这种教育怎能完成他的指导人生的责职呢?
  我曾对于某中学校的学生做过一次关于性行的调查,制为一表,所列各项,除姓名、籍贯、年岁、在校年级以外,有(a)学校经历,(b)家庭境况,(c)平日爱阅书报的名目,(d)课外所喜做的活动,(e)对于本校各方面的意见,(f)本身待解决的问题等六项。从调查的结果看来,乃知学生的嗜好、习惯、疑难等等,各有不同;而在教育上讲,都应该负满足、纠正或解决的责任。如对于平日爱阅书报一项的答案:有喜欢文艺文的,有喜欢评论文的;有阅共产党的《响导》的,有阅无政府派的《自由人》的,有阅国家主义者的《醒狮》的;有每日看报的,有不欢喜看的;有喜读古书如《孟子》、《论衡》、《文史通义》、《唐诗三百首》及《古文观止》的,有喜欢新书如《呐喊》、《拜伦诗集》的;有喜读战争小说的,有喜读言情小说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想,担任“训育主任”者,最好能兼具书报指导员的资格,对于学生的读物要负指正及介绍的责任,并须指示阅读书报的方法。在这个条件之下,训育主任真不是容易当的,旧式的“道貌俨然”实在“无所用之”了。又如对于课外活动的答复,则种类更多,除球类及田径赛的运动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外,体育方面尚有角力、武术、游泳、撑船、渔猎,以及游湖、散步等项;此外则有弹琴、唱戏、写生、摄影、演剧、下棋、习字、演说、谈话、种植、畜牧、采集、机械构造、自然观察、新闻事业、平民教育、乡村运动、革命宣传;还有吃东西、饮酒、吸烟;更有“幻想”;也可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了。这里有好的、有坏的,如何助他发展,如何使他改善,也都是训育上应该讲究的事项。再如对于学生所发生的问题一项,更值得教育者的注意,这些问题的确比上课、比运动还要重要些。就全中国青年学生所感觉到的问题而言,乃有种种样样的内容。——参阅我的《中等学生的问题》一文①。现在就我所调查过的仅仅七八十人的答案讲,已有如下的问题:人生目的何在?运命有否?生死孰为快活?大同世界有实现的可能否?宗教能消灭否?社会主义能行于中国否?——这些还可说是对人生比较辽远一点的问题,还可容将来慢慢讨论的。然而有许多在青年本身上急待解决的,如怎样对付顽固的家庭?如何对付恶劣的社会?什么是人生应走的路?怎样解除烦闷?怎样改善单调枯寂的生活?怎样打破不良习惯?怎样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毕业后取怎样方针?职业以何种为最好?职业怎样选择?新式结婚与旧式结婚的利弊若何?恋爱的目的何在?男女同学应取什么态度?像这些问题,是不是教育者应负解决的责任?有些是各科教员可以答复的,而大部分应为训育上的责任,实是无庸疑问。但不知眼前的教育家、训育先生们也曾关心及此否?
  个别接触的方法,除与学生谈话或用测验以求明了个性而外,尚应利用别种时机,多方考察。这种方法有如北京清华学校的问题讨论及山东第一师范的寒假通信,都是好的。——清华的问题是:该校德育指导部于本年一月十三日出通告:“⋯⋯今为利用寒假时光,增广见闻,并谋师生彼此接近联络起见,本部特提倡试办师生谈话会,讨论各项有益而为平素课堂内不得研究之问题。今已请定教员十位,主领关于个人素有研究之问题。⋯⋯彼此以朋友之情谊,作家庭式之会谈,互相讨论,藉增识见⋯⋯。”又,一师的寒假通信是:该校本年寒假除各科教员诊察学生个性指定宿题外,⋯⋯限定学生无论回籍与否,每人最低限度须给校长三封信,⋯⋯开学后,学生须亲赴校长室见校长领回原信,校长藉以亲加发落。此种动机,由于校长见学生写信,往往不免格式不合、口气不合、字体错误等弊病,拟借此唤起学生注意,并于考察学生自己历史、志愿、性情、学识,及对于环境之观察、判断等项,不无裨益,且可增加师生间接洽机会,于训练上当发生良好的影响。
  此外,更要开师生同乐会、郊叙、旅行、茶话等,以增多接触的机会。闻上海私立浦东中学每星期举行周会,各学级复设训育及择业指导,对于学生平日采行恳切指导,详慎审查,以养成学生群众道德及秩序生活之习惯。又,北京清华学校德育指导部拟设俱乐室(SocialCenter),且已请定校中教职员多人,为各级级友,享级友之权利,尽级友之义务,以联络师生感情。这种有系统的办法,若行之得宜,我相信收效必大。
  为了要实现上述个别接触的计划,学校训育事宜应由教职员共同负责,不应由训育主任或少数指导员包办。我们须得承认,训育不是孤立的作用,而须消纳在各科及各种活动之中;训育方针应由大家议定、大家奉行,不过由“训育主任”总其成,以期有一贯的精神。
  团体训练 我们于个别接触以发见个性、解决问题而外,再应有共同的陶冶,养成学生有为中国民众的利益及青年的利益而奋斗的觉悟及实力。这个,我们先要告诉学生以中国国际地位的危险、国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相、全国农工民众失业、全国青年失学的苦痛,使他们能理解明白,能热情激荡,然后告以救中国、救民众、救自己的途径。只有集合了全国各阶级的力量做一种民族革命,外而推倒帝国主义,内而推倒封建军阀,然后又告以向民众如何宣传、如何组织、如何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等实际运动的方术。但这是今后中等教育上应希望于中等学生的一种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须有待于平日的训练。这种训练,就是团体训练。因为救国、救民、救自身的这种大运动,决非各个人的力量所能做成的,故团体力量的培养为最吃紧的一种训育。
  怎样实施团体训练呢?我以为:第一,要谋学校生活——这一种自然构成的团体生活——之充实与发挥。务使生活在这个团体以内的各分子,即校长、教员、学生、校役等,能互通情愫,能互相接近,能如家人的亲睦。第二,要有意的组织大规模或小范围的团体。——大的如学生会或学生自治会;小的如早起读书会、平民教育社——学生能自动的发起自然最好,负训育责任者即可从而指导;学生如无这项要求,则负训育责任者应该造成一种动境,以引起学生们的觉醒。组织团体的要旨,除达到各该团体自身的目的以外,应当特别注意于团体生活上的种种训练,譬如做团体员必须有出席、缴费、服从议决案的责任;做团体员应有如何进行开会,如何维持秩序的知识与技能;做团体员应有发展会务的精神。故会议规则的明晓与实习、团体纪律的协定与遵守,应为团体训练上重要的事项。
  以上所谓团体组织,就是一般所称说的课外活动。通常课外活动的种类,无非是课外运动、童子军、辩论会、出版品、各科研究会、娱乐会、园艺、贩卖团、恳亲会、旅行社、讲演会、平民教育等等,往往是各别组织,没有通盘的计划与联贯的精神。我则以为,最好把这些组织能统一于一个机关之下,这个机关自然是学生会了。我想,教育者真能替学生谋利益的,便不但不至于反对学生组织学生会,必更要鼓励他们自动的组织学生会,使学生能明白本校训育的方针,使学生能帮助贯彻训育的主张,也使学生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举凡校舍的整洁、膳事的料理、体育的设备、学科的改良,都让学生会办理或参与。除鼓励学生会做体育上、学艺上、娱乐上各项活动而外,更应指导他们去做平民教育、通俗讲演、市民恳亲,组织或加入与民众定期集会的团体;放假期间,主要指示他们有计划的种种作业;又须将课外劳绩列为学校成绩之一,以“提倡公益服务,培养公民习惯及锻炼实际才能”,①且以养成团体生活习性。
  在共同陶治的旨趣上,为谋团体精神的发扬,为谋社会保障能力的充实起见,我更要提出两件事情以告当世的肯负训育责任者。第一要多唱歌,歌调的性质以能激发青年志气、鼓舞团结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心理、反抗暴力无理压迫为主;现时中国青年,多情感萧索、生活枯寂,借音乐诗歌鼓荡之力,或可补救。第二就要添授军事训练,为养成将来组织民军人才,为养成青年实际保障社会能力,为救济青年颓唐不振习气,凡初中最后一年学生,必须一律学习;办法如北大的学生军,可供参考。以上唱歌及军事训练的实际,自当由教学上负责;但引起学生对于这两科的兴趣与努力,就不能不由训育者负责。
  中国的政治腐败,中国的民生困苦,中国的青年有失学、失业的危险;凡这些事实的发生、真相及救济之道,都是中学教育上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注意了解。而训育上对于现时中国青年所应养成的品格,应为很刚健、很切实、很有规律、能自觉的为救中国、救民众、救自己而努力。所有放浪、随便、因循、怯懦、不负责任等等恶习,务必一律矫正。
  原载1925年8月20日《教育杂志》第17卷第8号

附注

①作者原注:“廖世承《中学教育》第79页。” ①作者原注:“《第六届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宣言》。” ①该文在次期《教育杂志》上发表时,定名为《中等教育与青年问题》。详见本卷第349—374页。 ①作者原注:“见1924年5月《私立浦东中学校简章》。”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