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学生升学的难关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54
颗粒名称: 中国青年学生升学的难关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3
页码: 295-297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中国青年学生升学的难关文章。内容讲述了中国青年学生一是入学试验;二是求学经费情况。
关键词: 青年 学生 升学

内容

中国青年学生升学的难关有二:一是入学试验;二是求学经费。
  据北京“高等教育访问社”的调查,民国十三年度投考全国二十四个大学的学生,共有一万六千余人,录取者不过三千三百余人,仅占总数百分之二十;现在除去了报考二个以上学校的人数,以六折计算,实得投考者约一万人,这样升学失败的人还有六千六百余人。诸位请想一想,中国青年的升学不是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吗?试问这六千余个落选的人将往那里去呢?他们的智识欲将用何法去满足呢?危险呀!本届中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志愿升学的对于这难关,不知将怎样预备去对付?
  这难关发生的原因,一种当可说是由于投考者的程度不足,如北京大学招生,年以不定额数之三百名为定额,但民国十二年度于二千四百八十八名考生之中,仅录一百六十三人,殆不及全数百分之七。试考核投考北大者的成绩,则国文得零分者有十名,英文得零分者有六十七名,数学得零分者竟有三百一十名。这个究竟由于中学毕业生程度的太低,还是由于大学考试题目的太高(如十二年度东南大学的国学常识试题),自然也有问题;但如就“12/12=0”的数学成绩、“我”字写作“俄”字的国文成绩、英文中写lis的英文成绩(见《太平洋》四卷五期李润章《中学教育问题》一文)看来,恐怕中等学校的程度到底有点不可靠罢。
  另一种发生升学难的原因,则是由于大学校数少、大学学额不能扩充,故入学试验的竞争不得不烈。查国立大学不过十二所,即:(一)北京大学;(二)北京法政大学;(三)北京农业大学;(四)北京医科大学;(五)北京工业大学;(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七)山西大学;(八)北洋大学;(九)东南大学;(十)武昌大学;(十一)暨南大学及(十二)广州革命政府的广东大学。此外便是许多私立的和教会立的大学。但每年投考的学生还是拥挤。试问国家为何不能多办大学、推广学额呢?则因教育经费太少,单谋维持现状已觉困难,自然不能希望再事扩充了。原来全国的收入,有一大半是须偿还外债、拨付赔款、供给军饷用的,所能用在教育上的,不过百分之一罢了。没有钱当然不好办学,于是升学的一条路虽不是不通,却已窄得很了。换一方面看,中等学校也因经费困难,自然也不容易改进了。
  以上是说入学试验之难,如今再说学生求学费用之难。现在升到大学求学,终非有每年三百元不可。在这样“高价”之下,我们一定能想像得到许多有学力、有志愿、应该升学的青年学生,到底因为负担不起这笔费用,而终于“望洋兴叹”的。于是有不少天才颖秀,而湮没摧残不获表见,真是人类最可痛惜之事。但这是什么缘故?命定的吗?决不是的。那就因为国家不能免付赔款外债,不能减少军费,以至不能给青年以免费的教育;再,国家也不能讲民生主义,保障平民生计,改善平民生活,使青年的家庭可以不更陷于穷困之境。这样讲来,我们要解决升学问题,便不是个人所能解决的了。我们诚要解决这个问题,倘非先把国家经过一番改造,使我们中国不再受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不再受军阀、官僚的剥削,则中国的教育事业便难望发达,即中国青年的升学难关也难望打破。
  原载1925年6月5日《学生杂志》第12卷第6号

附注

①本篇原发表在《教育杂志·社评栏》,无署名。编者考定,系杨贤江所撰。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