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的恋爱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48
颗粒名称: 中国青年的恋爱问题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10
页码: 265-274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中国青年的恋爱问题文章。内容讲述了一是恋爱在青年生活上的位置;二是中国青年的恋爱问题;三是如何对付恋爱问题;四是一个革命青年的恋爱观;五是失恋的研究。
关键词: 青年 恋爱 问题

内容

恋爱问题在青年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尤其是中国青年,对于这问题的关系更多纠纷。我就本问题所欲讲的,可分为下列五端:一是恋爱在青年生活上的位置;二是中国青年的恋爱问题;三是如何对付恋爱问题;四是一个革命青年的恋爱观;五是失恋的研究。
  一 爱在青年生活上的位置
  要明白恋爱在青年生活上的地位,须先知青年期生理上的特征。青年期生理上的特征甚多,其中关于性的方面的就是一个。论到性的发达,如福洛德①及他的门徒们虽以为性的生活在儿童期甚至在婴孩期早就开始;但到了青年期的确另有一种特征。譬如身上各部均有新毛发现,男子且有须髭发生,女子则乳房发达甚速,至于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达、性欲机能的成熟,更不待言。其他有多种的心理作用,如爱装饰、出风头、社会关系的意识、利他的行为、美术的欣赏、信仰的改宗、游历的愿望等等,从广义上讲,皆可归源于这时期性欲的冲动。至如所谓恋爱,更以性欲为根本的原动力;虽说这已是所谓的性欲的升化的现象,但到底不是一种什么神秘玄妙的现象,到底是脱离不掉性欲的关系的。
  生物学告诉我们说,人生有两大根本愿望:一是食,一是性。食以维持个体,性乃繁衍种族。所以要是有人反对性爱,实无异反对吃饭;因为食与性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反对了简直自己否定是人。
  故就常情而讲,在青年时期而讲恋爱,或有恋爱行为,本属寻常不过的事,我们不用惊奇,更无可反对。旧式的禁欲说,除证明它为“吃人的礼教”的一种镣铐以外,就不值一驳了。——何况中国青年眼前正有许多关于“两袋东西”的问题?
  二 国青年的恋爱问题
  有哪些问题呢?现在且分作四项来讲:
  (1)无爱的结婚——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张三先生和李四姑娘摄成一对,有的也会就这样机械的成了“和奸”,但有的竟不满意于这种“公开的强奸”,于是“两袋”也许终于分成“东西”,滚出了“两条腿”的外面。——关于“两袋”的话,见《黎明周刊》第二期。
  (2)无爱的定婚——“两袋”虽未钻进到“两条腿”的里边,却已订好了预约券。但现在正有许多青年深嫌货不合式,竟想不履行此项契约——在他或她的自身本无履行的责任;无奈家庭的蛮横与威胁层出不已,可怜无勇无谋的青年有时也只好归于屈服。
  (3)欲恋而不得——尚未被人代定婚事的青年,因在“闷煞我也”情景下面,再也忍不住的“两袋”先生的作用,就要忙着打算怎样去找求伴侣,并忙着打算怎样去实行恋爱。可是问题不在这种欲求,乃在有所欲求而竟不得一想〔厢〕情愿地如愿以偿。这个困难不在于什么礼教的防范或权威的劫持,乃在于“东边的喊了一声”并不“听得那在西边的就应了一声”——“我住在内地乡间,绝难找到一个女学生;看来我的恋爱梦只好不做了!”就是一个实例。
  (4)绑票式的爱——“卿卿我我”,“甘言蜜语”,“非不相爱也”,顾到底那一袋显出真相来,只不过“淫声浪态”,并无一些儿“真情实感”,于是乎“雄蜘蛛”、“雌螳螂”化生到人间,绑票甚至于撕票的勇敢行为也适用在“两个人格的抱合”的恋爱国土来了。
  (5)有爱而不得“结婚”——本来恋爱与结婚,在实质上讲来,没有两歧。但在这讲体面、讲礼仪的中国社会里,为要抬高“两袋先生”的地位与尊严,定要制成结合的仪式,而且特别做得堂皇而冠冕。于是乎初出茅庐的小子门,吓得头也不敢伸一伸,还是委曲一点躲着不动吧!——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那“杀人不见血”的“道拉”们用着垄断的手段,竟可以使“天下有情人都不成眷属”;于是乎所谓“自由恋爱”就成为一种“自由竟争”或“自由买卖”;但却不许“穷光蛋”染指其间。
  因为有“礼教先生”和“金钱老板”的两重难关,于是所谓恋爱神圣论者就要大受打击,结果之可见者,有如下面几项:
  (1)不得实行结婚;
  (2)勉强结了婚,而经济不够,到处觉得不自由;
  (3)无以“解嘲”,只好躲到“独身主义”的壁角里去;
  (4)“住在袋里的两种东西”,到了不耐烦的当儿,就要直着喉咙,大叫一声:“哈哈,咱们动手罢!”这样“他俩竟自逃了出来”,于是人世间就有“男盗女娼”。
  三 样对付这些问题
  照上面所述,恋爱问题有各方面的困难,那么究将怎样对付以谋解决呢?讲到对付与解决,那个问题就更大了。
  试就第一项问题来讲,对于已结婚者,如果两造中有一造发见不相适合,碍难同居下去,那么只有离婚的一途,否则出于“逃婚”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就第二项已定婚者而论,虽不似第一项的“木已成舟”,好像比较易于解决;但实际上的困难正也不少。因为在代定婚制之下,家长有全权主张,他可以用断绝经济供给的方法,或用他种压迫来恐吓子女。不过无论怎样,既已有了问题,终须设法解决,虽然因问题性质的各殊,未能有一般适用的方法,唯我意到了万不得己的时候,只要肯破除一切世俗的成见,终不患无法可想的。
  就第三项与第五项问题而论,要得个适当的解决,似非具备下面四种条件不可。这四种条件是:(一)社交公开以增加恋爱的机会;(二)教育平等以增加有学识的女子;(三)婚姻自由,让男女青年有权选择;(四)经济独立,以免除共同生活上的困难。至如第四项问题,虽似由于男子方面的性情怪僻、行为凶狠,但容许这种丑剧有发生的机会的,未始不由于社会恶习的影响——如强求女子守贞操、利用女子爱面子的心理,故解决之道,还须有赖于同样的四个条件。
  但在现社会制度之下,这些解决方法如何可以实现?试问教育何时能平等?经济怎样能独立?一任自然的演化吗?还是⋯⋯
  肚子饿了,理应吃饭;只是无饭可吃,或竟不得安然吃饭,于是问题就发生了。诸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底这些话是只配出诸道学先生的圣口的啊!自然,问题并不这样简单,抢食来吃与乞食来吃究竟也不是个好办法。那么怎样干呢?请诸位原谅我不是个什么“恋爱学”博士或“恋爱问题”专家,能够提出什么神妙的方案来,我且借一位朋友的话写在下面:
  四 个革命青年的恋爱观
  我的朋友是一位痛恨现社会的恶制度而主张彻底改造的青年,也许他的意见会帮助有恋爱问题的各位。所以,我很希望他们肯加以亲切的注意。
  我的朋友说,无产青年为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负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他不单要从旧社会物质上解放出来,还要从旧社会精神上解放出来。所以他有他的人生观,他对于旧社会一切思想道德,都要本着革命利益的观点给他一个正确的批评。
  我的朋友说,恋爱、结婚与性欲乃是三件不同的东西:
  第一所谓恋爱,乃是小资产阶级的男女关系;这种解决性欲的方式,不但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种种虚伪的心理,而且还带有极浓厚的私有财产的观念。所谓“自由恋爱”也不过是资本主义“自由出卖劳动力”、“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而已。
  其次所谓结婚,是随着社会关系而变迁且带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结婚,含有三种不同的意味:(1)在资产阶级方面,结婚是雇用淫具及制造财产承继者的工具的契约;(2)对小资产阶级方面,结婚是分工的组织;(3)在无产阶级方面,结婚是制造资产阶级的奴隶——雇佣劳动者的契约。
  最后所谓性欲,是一切动物生理上自然而且必须的要求,不过人类因受种种社会关系的束缚,竟不能有自然的规律的发展和表现。
  革命青年承认恋爱对于革命有下列各种不可免的危险的倾向:(1)是减少革命性;(2)是变节;(3)是自杀和杀人;(4)是互相仇视。因此革命青年反对恋爱。惟革命青年的思想和行动是不能离开实际生活的,所以革命青年绝对不唱高调,而是承认在现在社会客观环境之下,男女可以“结婚”;不过这种长期的结合,决不建筑在旧社会的观点之上,应有对于下列各点的注意:(1)这种结合要不妨害革命团体的利益;(2)虽不必一定要与同志结合,但应使对方受宣传的影响而化为同志,至少也须使他(或她)为同情者;(3)这种结合不必经过结婚的仪式;(4)任何方面不能处于勉强的地位而结合,倘若任何方面不愿意继续此种结合,无论双方是同志或非同志,即应把此种结合设法解散;(5)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倘若发现对方(无论是同志或非同志)与团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即应断绝一切关系。
  我的朋友最后又说,我们承认性欲是人类生理上物质的自然要求,只要两性间同意发生性的关系,那是极不成为问题的。故如佛教或天主教徒的假名清高而倡为禁欲主义,是我们所反对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革命青年是革命的战斗员,他的行动应该件件建筑在团体的利益上,如果因为某种性的关系而竟妨害了团体的利益,那是不应该做的;另一方面,又应知道性的要求不过是物质要求中之一种,在现社会资本制度之下,无产青年的全部物质生活尚不能完美的时期,性的问题当然是不能根本解决的,尤其在革命过程中,革命青年应能忍受一切物质上的苦痛,而把精力和生命用在革命事业上面。
  我的朋友的意见是如此。我呢,觉得在这双重压迫下面过委曲生活的青年,虽然大家是人,不免有种种生理上的欲求;但一想到周围尽是荆棘,前途很多豺狼,也以为在这时候而梦想什么“自由恋爱”或“恋爱自由”,实在有点太不可能了。——这些话也许会触“恋爱神圣论者”的怒吧?那要请他恕我是个“凡人”!
  五 恋的研究
  眼前中国青年以失恋闻的也不算少了。他们当失恋之初,自然要感到深切无比的悲痛,或者心绪不定,或者思量“出家”,或者竟想自杀。现在我不想说教以减少失恋者的悲痛,却想就失恋的原因,稍为叙述几句,以供大家的研究。
  (一)人情的变动——人间生活的历程上,显呈有节奏的生长(rhythmicgrowth)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无论在知能、在感情、在德行各方面的进程,都不是“按步就班”而是“兔起鹘落”的。现在且专从感情生活上看看这种的定期性。
  实在我们的感情是最难始终如一的。在平淡的生活上,固然不会有什么动摇;但在紧张的生活上,一定是要从甲极端变到乙极端的。故在高度的兴奋之后,要跟着一种程度相等的沮丧;高山的生活也要变为幽谷的生活。总之,情绪的生活要想保持一种水平的状态,实在是不可能的。至若恋爱,因为用情底强度更高,所以他的“抑扬顿挫”更其显然,而且结果多是不幸。西洋有句流行的话:“真正恋爱的进程是决不平稳的。”这是不错。因为用情深切的人,是在狂热与消沉之间,在极端信任与极端嫉妒之间颠簸不定的。更其稀奇的,当他在一个极端的时候,自信以为可以永远这样了,所以虽非心愿的事情,也肯去做。但是结果反来一个不快的反动,于是便引起了许多误会和谴责。其实呢,这种样的变动倒是很自然的,倘能不为这些所困扰,也未始不可以安然过去。我且引用杰罗姻①(Jerome)的话来做个例:
  亲爱的爱德温与安其俪娜!我恐怕你们所期望于恋爱的是太多了,你们以为你们的小小的心,足以饲养这热烈的专切的爱情到了永远。但是年轻人啊!你们却不要过于信任那摇动的闪闪之光。光阴一日一日的滚过去,他是要熄灭的,而且并不再供给燃料。你们将悻悻然看他渐渐地归于乌有。在各人自己看来,以为这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先冷淡了。所以爱德温要悲惨的觉得安其俪娜现在是不复笑容满面、双颊绯红的来会他了。当他患咳嗽时,她也不再嘤嘤啜泣,用臂围他的颈,说没有他不能生活了。至于那可怜的小安其俪娜呢,也是一样,她暗地里流泪伤心,因为爱德温已不把她的一块旧手帕放在他坎肩的袋里了。这样两个人都只是惊奇对手方的离弃,而并不想到他们自己态度的改变。倘使他们想到自己,他们可以不致这样受苦。因为他们将要寻求人性中正当的原因,重新携手,消除共通的缺点,而在更确定、更耐久的基础上建筑新屋了。
  像这种恋爱的高原期,在恋爱曲线上,和在练习曲线上一样,是很普通的,或许因此会“更上一层楼”也不一定。
  但在情绪的进程上,既有这样“抑扬”的倾向,所以常不免有失意的经验;倘使过于重视了这种失意的态度,那便要发生可怕的惨剧了。所谓失恋,也许即由于这个爱情的中变吧?
  (二)经验的增进——向来关在礼教之笼里的青年男女,一旦说是开放了,自然心中喜欢得什么似的,无不跃跃欲试。可是“未经世故”,不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因渴慕异性之故,只求有机会可以接近,将如“饥不择食”,很容易“一见倾心”;卡本德①所谓“一瞥的性的魔力”,对于我国这般“天真烂熳”的青年男女,更要大逞其威风了。
  “你结婚以后比较结婚以前,觉得有什么变迁呢?”我问一个结过婚的友人。
  “啊!”他回答我,“结婚以前,大家是很客气的。岂知结婚以后,她竟老实起来,常常要要求这样或那样了。”他和她,到底闹过一场所谓的离婚的把戏。这一种难关我想是由于两心的不调和的发见,也即由于社交不公开、性教育不讲究之所致。
  还有一层,不是由于经验的欠缺,而是由于经验的改进。这就是:两个恋人到了后来,因为彼此社交的范围已不比当初那样狭小,社交的经验也逐渐逐渐地增多,于是“识人之眼”也睁开了;而对手方的人品、性情、旨趣等等,当初为“魔障”所蔽的,现在也一件一件地把真相显示出来。这样,一面所接交的朋友已不止一个,他面对手方的品性已渐形明了,于是发生比较的心理,而有选择的作用。所谓失恋,也许即由于这个比赛的落选吧!
  (三)经济的影响——我们于此先要明白恋爱与经济一般的关系。人生两大要求是“食”与“性”,两者一样重要;一方面不能不吃饭,一方面就不能不求爱。但是在现在经济制度底下,什么都有成为商品的倾向,人也变了商品,可用金钱计算价值;不幸所谓恋爱者,也不免受着经济的支配。我且举一个例出来:
  葛斯大法克和鲁以丝“彼此的爱情热得很”。这一天正式的请鲁以丝的父亲准他同鲁以丝结婚,那老头子第一句话就是:“你现在每月有多少进款?”
  法克答道:“一个月不过一百个克洛纳。”(一个克洛纳抵不上中国半块钱)但是鲁以丝⋯⋯”
  老头子:“什么话!你不能一定(是说旁的进帐不能一定),就想结婚了吗?少年人,你的结婚观念倒有点古怪!你可知道将来你要生孩子,你须要给他们吃,给他们穿,还要抚养他们成人?”可是后来他们竟结婚了。他们结婚的第一个月,天天过快活日子,跳舞哪,宴会哪,看剧哪,吃烧斑鸠、大红莓哪。过了不久,居然就做起爸爸妈妈来了。
  但是可怜的法克一家,只靠著爱情和借债过了一些日子。后来真破产了。他丈人赶来,把鲁以丝和他的孩子带回去。他们上了马车,临走时,老头子叹口气说:“总算我没有主意,把我的女儿借给了一个少年人过了一年,他把女儿还给我,毁坏了!”鲁以丝本愿意同法克守著,但是他们此时已没有过活的道路了。
  请君!这是史特林堡的《爱情与面包》一篇小说的本事。(见胡适的《短篇小说》第一集页九一——一〇七)
  “可惜人生在世上,不能够吃不费钱的烧斑鸠和大红莓,这真是大可耻的事!”史特林堡曾这样地结束他的《爱情与面包》。所谓失恋,也许即由于这种经济的压迫吧?为了面包而“糟蹋爱情”的,在这个世界上,请问诸位,究有多少?
  青年有恋爱的欲求,这是事实,无用反对;但恋爱途上有许多难关,这也是事实,无用反对。故我敢正告青年:要想达到实行恋爱的欲求,请起来先革中国旧礼教与社会现制度的命吧!
  我再申言一句:为别种理由,中国青年固然要从事革命;为恋爱面上,中国青年也须要从事革命。
  原载1925年5月1日《民铎》第6卷第5号

附注

①福洛德 通译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①杰罗姆(JeromeklapkaJerome,1859-1927)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①卡本德 即爱德华·卡彭特(EdwardCarpenter,1844-1929),英国诗人。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