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与校风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36
颗粒名称: 学风与校风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2
页码: 207-208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学风与校风文章。内容描述了学风是指一地方或一国家的学术界——包括教育界、学术团体及学问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校风则指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关键词: 教育 学风 校风

内容

这两个名词的意义与范围都不相同。学风是指一地方或一国家的学术界——包括教育界、学术团体及学问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校风则指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故学风所指的范围要比校风所指的来得大(或者也有指一个学校内,学生在勤学方面的趋向及态度为学风,以示别于除这种学风而外尚包含别种元素而成的校风;但通常所谓校风,却不是这样狭义的一种)。不过两者也有相同的一点。就是:两者所生的影响,都足以广被而且深入到某一群的人间,使之同化,正如字面所指示,颇有“风行一时”的威力。又,两者的关系还要更深一点,就是校风是常受学风的影响的。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当清季初兴学校的时候,社会上还保持著“师尊道严”的“国故空气”。当时的学风,正好拿学校大门边一对虎头牌上所写“学堂重地,闲人莫入”八个大字来做写照;所以当时各校的校风也大致是富有官气,一切只会“照章办理”,极少变化。当民国八九年“五·四”运动的前后,新文化运动大唱,学术界上顿呈一种新鲜气象;于是各地的校风,也大致趋向于活泼自由的一途。稍后,刚在二三年前,又有所谓“整理国故”的一派声浪,这虽不能说是文化方面的“向后转——走”的微笑,但是看看各地的校风,却已不复象四五年前那样的发扬卓厉,而竟是消沉委靡了。民国十三年间,提倡社会科学、“现代研究”的呼声很高,或者从今而后,各地的校风将趋于切实有为的一路吗?但一校的校风也有足以影响全社会的学风的。譬如民国六七年间北京大学的种种革新现象,如采用选科制、聘请有新思想的学者、提倡新文学、出版新刊物等等,实在是转移中国学风的枢纽。
  故学风与校风虽有不同的意义,却有相互的影响。
  原载1925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12卷第1号

附注

①本篇原发表在《学生杂志·社评栏》,无署名。编者考定,系由杨贤江所撰。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