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与实际生活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31
颗粒名称: 课外活动与实际生活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196-199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课外活动与实际生活文章。内容描述了学校规定的课程内活动,如听讲、实验、体操等等,支配之权操诸学校,在现行习惯底下,是不容学生过问的。因此,他提倡课外活动。他认为,课外活动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足以完成自己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 教育 事业 生活

内容

“教育即生活”这句话,从杜威带到中国来以后,已有六年了。可是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生活,是否受著这句话的影响,受影响又到了何种程度,都很难说。现在姑就学生生活来观察一下。
  “自动”、“自治”、“服务”、“预政”等等革新的进步的气象,曾在“五·四”运动那时候发皇过;可是到了后来,就渐渐地和缓了,冷寂了,甚而至于消沉了。到现在,似乎只成了弩末。虽然两年来的全国学生大会曾发表过非常彻底的宣言,可是实际上终究没有效果。
  这种沉寂的现象,自然不能诿过于我们的青年学生。因为我们的青年学生受了帝国主义层层侵略和被帝国主义利用的军阀层层压迫的结果,已竟弄得无书可读、无业可就的地步。一般办理学校教育的先生们,为保持饭碗、霸占地盘计,也不惜用种种违背教育原理的方法来阻抑学生的进展。在这种种不合理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可以举出下面的几个例子:
  (一)尊重科场式的“考试”。
  (二)禁止阅读顺应国际潮流和指导青年正确趋向的新书报。
  (三)解散具有振作精神的团体及出版物。
  (四)斥退好活动、有志气的学生。
  (五)不许学生讨论校务。
  (六)诱骗学生迷信“神”、“鬼”。
  (七)⋯⋯其它如课程编制的轻重失宜、教学方法的呆板、学校行政的紊乱,以及学阀、教客们争权夺利等种种恶劣的行为,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予青年学生以不良影响的。
  现在请问:这种教育的产品是什么?我看只会造成迷恋骸骨的书虫、宗法社会的乡愿、帝国主义者的走狗、东方精神文明的牺牲者罢了。
  但是,处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华民族里边,算最有希望、最富革新精神的青年学生,难道就愿这样做人吗?我想,有血性、有感觉的好青年万万不愿这样做人的。那么怎样做人呢?我在这里且提出我的意见。
  我的意见很简单,就是提倡课外活动。我的理由是:学校规定的课程内活动,如听讲、实验、体操等等,支配之权操诸学校,在现行习惯底下,是不容学生过问的;而且我从历次学校风潮的结果看来,学生们也犯不著白费气力的去过问。所以对于课内活动,不必过分重视;若是著了分数迷,拼命地要获得甲等第一名的头衔,固然愚不可及;而勉强要求学校怎样聘请良教师,怎样采用新制度,也属徒劳无功。我们应该真正努力的,倒反在从事课外活动。因为这足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及,足以完成自己教育的使命。
  为什么课外活动能有这种功效呢?这有六种原因:(1)因课外活动的要求,从学生们自己发动。凡是自己发动的要求,一定肯用全力,一定具有兴趣,这样就易于成功。(2)因课外活动的种类甚多,足以适应各个学生的需要而得专精的研习。(3)因课外活动可以利导青年学生的那种弥满的精力于正确、健全的事业,不致于蹈放佚、懒散的危险。(4)因课外活动需与事实相接触,需与群众相接近,这样,一方面既能扩张经验,得现实的知识;他方面又能深入民间,践服役的责任。而这种智识与这种责任,又是青年学生所必具的。(5)因课外活动可以练习办事能力,如领袖的习惯、团体生活的习惯、服从规则的习惯,都是中国青年所急需的。(6)因课外活动时可以把课内活动所得的知能,充分地加以应用和练习,以期在实际生活上发生影响,这种补助作用实为必需。
  总之,课外活动是养成并丰富青年学生们实际生活的方法,是现行教育状况下青年学生们力图补救的条件,是在改造中国及世界历程上青年学生们自谋贡献的途径。
  至于课外活动的种类,约有下列各种:
  (甲)关于体育的 如早操、游戏运动、童子军、学生军是;以增进健康、恢复疲劳、锻炼体魄、培养合作习惯及一致精神为主。
  (乙)关于学艺的 如演说、辩论、文学、戏曲、绘画、雕塑、音乐、摄影、工艺品制造、烹饪、简易治疗、园艺、养家畜及出版物是。其中演说、辩论的题目,须注意政治问题及学生生活本身问题,出版物的内容也当如此。
  (丙)关于欣赏的 如游艺、郊叙、美术展览、文学作品展览是。
  (丁)旅行考察 如标本采集、风景浏览、社会调查、农村访问等是。
  (戊)社会服务 如平民讲演、平民学校、劳工补习、农村宣传等是。
  (己)问题讨论 无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是关于社会科学的,或是关于生活态度的,如有问题发生,应当集合同志,搜求材料,相互讨论,以求解决;在无问题的时候,还当努力发见问题。
  课外活动的种类,自然不限于上列几项。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课外活动的性质须为具有生长效能的,须能养成合作习惯的,须对民众可以效劳的。
  不过,为使课外活动有组织、有力量起见,应将所有课外活动全由学生会主持办理,学生会必须鼓动学生的兴趣,领导带领学生参加这种活动。
  我们的目的,是要由最切近于学生的学生会,设法集中全体学生,造成学生群众,以便做广大的普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年运动,为世界改造事业尽些责任。
  原载1924年12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12号

附注

①本篇署名:曲它。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