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群众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25
颗粒名称: 学生与群众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学生与群众文章。内容描述了中国人对于学生与群众的关系。
关键词: 学生 群众 观念

内容

我国人对于学生与群众的关系,一向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所有的人,硬生生的分做士、农、工、商四个阶级,而在四者之中,又特别推崇那所谓士——读书人。从一般人口里常说的“士为四民之首”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很可以证明这种谬误观念的所在。
  从这“士”被推崇到直上青云的境况中,我们至少可以说出以下的几种流弊来:
  (1)只有士是读书的,读书人才得站在这个特别的阶级上;那么农、工、商,就似乎不必读书了。
  (2)士没有一定的职业,其最大目的在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而其它三种人,遂被视为极低微、极下贱。在本来没分畛域的人类中,遂不幸而被分为极不平等的所谓“官府”与“凡民”的两阶级。
  (3)“士”的本身并不是职业,依人而食,不能自立,故士实在是分利之徒。而这些分利之徒,却颇沾沾自喜,反以不问生产事为高尚纯洁。结果就造成了许多不明世故、不知物质生活困难的书呆子。但在地位上他们却站在“治者阶级”。于是在生活上又平添出一种“治人者食于人”的阶级来。
  (4)士的本分只在读书,所以“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才是读书人应有的态度;“体魄魁伟”、“气概轩昂”决不是他们所想望、所注重的。“勤作”与“劳动”自然为他们所鄙视。于是有大部分天赋的生理机能,即因不加运用而无从圆满发展,或者竟致曲背、近视、手无缚鸡之力。
  照理同是人类,本无所谓阶级,即使职业不同,而其尽力于群众则一,自宜一律看待。我国人只知重士,实在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但人类社会自从私有财产发生以来,即已分出阶级。近世机械工业发达,更把阶级弄成简单:就是把人全类分出“有产”、“无产”两个阶级。
  人类中有这两个阶级,显然是不平等、不合理的。非但不能“两得其益”,而且是“两受损失”。譬如有产者榨取了无产者汗血之钱,穷奢极欲,无所事事,一眼看去,似乎很快乐、很享福。可是对于个人身心,不能完满发展,无论如何,不能说他所过的是安全生活。而无产者的困苦,固不待言,即能想像而得:因为要工作,不能去读书、去享乐,去做他自己要做的事,而且把他的子女也很早就剥夺了自由,送进工厂。又因为有时工厂不能多用工人,“人浮于事”,于是就有失业的危险。英国去年竟有一百多万的失业者,这些人的生计艰难,又有谁去拯救他们?我国苦力所遇的非人生活,自然是益发不堪设想了。由此可知,有产者与无产者两方面所过的生活,非但是不平等,而且是不合理的。
  我们青年学生究应如何自待?对于群众应发生何种关系呢?从上文看来,士与农、工、商分立,是谬误的,有弊病的。我们第一要革除这种思想!至于有产阶级的夺人肥己,无产阶级的无以为生,我们觉悟的青年当然不愿做前者,但也未可坐视后者。由此,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地位以及我们以后应走的路了:
  打破旧来士的观念!
  誓为无产阶级效力!
  在我们心中,只承认人类只有一种人类——都是平民。凡是平民,都该读书——不独士。
  凡是平民,都该做工——不独劳工。
  凡是平民,都该享乐——不独有产阶级。
  原载1924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10号

附注

①本篇署名:曲它。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