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觉悟的关头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19
颗粒名称: 青年觉悟的关头①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青年觉悟的关头文章。内容描述了“应试不取”是指在高考中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这并不代表他们做人失败。相反,这是一个鉴定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关键词: 杨贤江 青年 觉悟

内容

在上期社评里,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觉悟的青年,就是一个具有刚健的德性、能为社会福利而求学的青年。”原来那些话是专对青年学生说的,但其实却不限于青年学生,即对一般青年还是一样地可以适用。
  我想在这个时候,各大学的入学试验大都业已行过,或者连试验的结果也已揭晓了——当然,有一部分青年要志得意满,而另有一部分或竟至于大多数的青年却会心灰意冷。但这就足以判定青年前途的幸与不幸吗?我以为不然,大大的不然。我决不承认,以能考入大学为青年做人的成功,即决不承认以不能考入大学为青年做人的失败;反之,我却承认,应试不取乃是青年觉悟的一个紧要关头,一种鉴定机会。
  何以我要这样说呢?是不是我想奖励这些投考失败者的偷惰,或是想宽慰这些投考失败者的苦闷?我并不想这样。因为对于偷惰的青年,我不敢也不忍去奖励他们;对于苦闷的青年,我就想去宽慰他们也觉无济于事。所以我现在所欲与语的,是那些勤勉好学而不幸被摈的投考生。这一点要请读者认清。
  到底有何种理由,我要说投考不取是青年觉悟的关头呢?这有四种理由可说:
  第一,因为中国现有的大学数(就中国自办且规模较为完备的而言)实在太少,万不能尽把所有志愿升学的中学毕业生容纳下来。所以不幸被摈的投考生,为数一定很多。倘使这一批不得入大学求学的青年,能够因此发生一个“究竟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多办大学”的疑问,他们就得走上觉悟的路上去了,他们竟会比那些幸而升学的青年更要懂得些做人的方法。
  第二,单就这仅有的几个大学而言,他们的内容和旨趣,怕都会不能满足有志青年的需求。譬如学生们的见解,以为在这种时局下面,大学教育应该尽些“补偏救弊”的责任,或者对于全国学生界、教育界应该尽些指导、领袖的责任。但实际上,这些希望都是空的,因为中国的大学,自身不能独立生活,定要依赖当前有实力者的“垂青”,才能勉强存在。所以讲到中国大学的学风,实在是不配为中国青年所感受的。投考失败的青年能从这方面加以研究,也自会觉悟有志的并不一定要升学。
  第三,现在的大学教育,费用昂贵,根本不是贫苦青年所能负担的。贫苦青年在现代社会制度下面,本无享受大学教育的权利,更用不著妄想有什么人来开恩示惠。所以贫苦青年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安于现状,替现代有力者服役;一是不安于现状,谋现代社会制度的改造。投考失败的贫苦青年,对于这一点尤应特别注意。
  第四,现在大学里面的许多专门学程,即使教授得法,学习精熟,怕也不是在这个社会里边所能完全应用的。现在中国政治未上轨道,实业无法振兴,许多具有专门学识的人都有“无所用之”的感喟。所以如果不先把政治基础改善,什么事业都将难以发达。那么,有志青年自可不必一味妄想升学了。
  至于现行入学试验的办法,不能发见投考者的真确成绩,以及为了种种不正当的影响,未能为公平的取决,也都是常有的事。投考失败者,除自叹不幸而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我说,应试不取乃是青年觉悟的关头。从此觉悟,便走上正路,做个“有声有色”的青年;从此不觉悟,则本是废才,即使升了学,也还是没得用的!
  原载1924年8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8号

附注

①本篇署名:曲它。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