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修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06
颗粒名称: 怎样讲修养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3
页码: 31-33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怎样讲修养文章,内容描述了什么叫做修养?为什么要讲修养?该怎样讲修养?我将在这里试答情况。
关键词: 杨贤江 道德 修养

内容

什么叫做修养?为什么要讲修养?该怎样讲修养?我将在这里试答。
  照传统的说法,修养的意义,是修身养性;修养的目的,是高尚道德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养的方法,是“读格言”、“主敬”、“主静”。
  但据我看来,这种说法不免有许多缺点,至少在现代社会里是不适用的。
  第一个缺点,是把虚无漂渺的“性”做目标,实际上无可测量成绩;虽也说到身,但只有消极的防范,并无现今体育的含义。第二个缺点是偏重个人而忽视社会——所谓独善其身,虽然也挂上国家、天下的招牌,但是空的,与群众不生关系的。第三个缺点,是偏重死文字而忽视实际活动——如熟读格言、静坐、反省等。
  自然,为高尚道德而注重修养,谁也不能反对。但是徒然捧了个道德的美名——依我看,青年的道德观念还得重新估定——来提倡修养,再把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定错了,那就丝毫没有用处,只会白费工夫。所以这不是讲修养,乃是弄玄虚,玩把戏。
  现代青年为改善生活状况、为促进人群文化、为培养服务能力起见,要格外讲究修养、注重修养,这是极应该而且是必需的。
  但是有两个要点千万不可忽略。第一在目标上,应该是“众善”——包括个人在内的,决不是“独善”——心目中只有一个“我自己”。第二在方法上,是要结成团体,定出信条,从客观的事实方面度量修养的成绩,决不可单单一个人抱了“高尚纯洁”的旨趣,拿徒然很好听的名词(如奋斗、牺牲、忠诚、博爱)或甚抽象的名词(如爱、光、花)作为信条,又取了“闭门谢客”式的态度去拒绝一切社会的活动。
  但是我为什么定要这样说呢?试再把我的理由申说一下。我在前一段社评里说过:人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人群中的人,人的生活也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群性的生活。从事实上一看,我们吃的食物是靠人家种的,我们穿的衣料是靠人家做的,我们住的房屋是靠人家造的,我们读的书报是靠人家编辑印刷的,我们做的文章是靠人家传布阅读的,⋯⋯离了人家,个人的活动便会没有意义,而且也不可能。我们既然不能离开人家来生活,那么如果你想“独善其身”,一则固然理有未合,再则也是势所不许——因为你无论如何,终不能“高高在上”地住在“空中楼阁”,而且“不食人间烟火”。请看世界究有几人能“众醉独醒,众浊独清”的?因此,我们要认定:我们所以要讲修养,就是我们所以要有强固的意志、仁爱的感情、丰富的知识、壮健的身体,都是为的社会的改善、文化的促进。换言之,讲修养的目的是为人群的善——个人的善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我们所欲做的人是聪明、健康,而于人群最有用、最会活动的人——这是对于目标一端的说明。
  从上面所说的看来,可见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我们现在要达到修养的目的——社会的善,自然不能单靠个人的力量,这又是很明显的事情。所以在方法上,就不能不靠团结。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发生。换一方面看,社会的势力既然很大,所以社会不良,个人就容易堕落。许多青年学生在学校时代,对于国事往往慷慨激昂,得人信仰;但投身社会以后,多不免随俗浮沉、希富求荣。这种人,我们通常要骂他“变节”。但说句平心话,我们单单责备他个人是不合情理的,因为他的堕落或变节,实在大半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诱惑,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又怎能怪他不“随波逐流”?所以为培养善的势力计,固然要靠团结;为战胜恶的势力计,也只有靠团结。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曾国藩所谓“良师益友重重夹持,则能进不能退”,正是这个道理。但团结了是不是就算已尽修养的能事?不!还差得远哩!如果没有信条,或是没有切切实实的信条,则仍会达不到目的。譬如有一个青年团体拿“爱、光、花”三字作为社约;又有一个青年团体想以“为道德及文化上之运动,去改造中国为理想人类平等的天国”为宗旨,这样就不免过于抽象笼统。试问从何处著手,用何法测度?所以有了团结以后,一定要规定几种当地、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人生所需要的具体目标作为信条。这信条又不仅是口诵心维而已,还当一一从行为上——个人动作及社会服务——表现出来,决不可再闭起房门来做“正心诚意”的梦。
  总之,要达修养的目的,不是靠什么“心”,乃是靠一种团体的活动力,能在客观的环境上做出事业来的。而这一种力,又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方能保护并监督团体员的行动,使不堕落或懈怠。所以这又是个团体的训练问题了。我以为,讲修养而不注重团体的训练,实只是“缘木求鱼”的办法。深愿有志青年于此加以注意!
  原载1924年4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4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