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与救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405
颗粒名称: 求学与救国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27-30
摘要: 本文是杨贤江的关于求学与救国文章,内容描述了杨贤江对青年学生专心求学不闻社会国家的事两个问题解答。
关键词: 青年学生 求学 救国

内容

青年学生还是专心求学,一点不与闻社会国家的事呢?还是在求学以外,更须关心或竟参加所谓救国活动和爱国活动呢?这是近年来教育者和学生们所踌躇未决的问题。我承认这个问题对于青年自身及国家前途都有很重大的关系,所以在这里稍稍发表我的意见,并望青年学生诸君肯平心静气地一想。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不妨先对于下列两问有个解答:
  1.我们为什么求学?
  2.我们和社会国家有什么关系?
  我对于第一问的解答是如此:我们求学的目的是在改良并丰富人类(包括自己和人)的生活(包括理想、习惯、态度、好尚等等)。换句话说,是在获得并普遍人群的幸福。我们现在拿初中课程来看。譬如学历史的目的是在:(一)研究人类生活状况之变迁,以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制御天然的能力;(二)启发人类的同情心,以养成学生博爱、互助的精神;(三)追溯事物的原委,使学生了解现代各项问题的真相;(四)随时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以养成学生读史的兴趣和习惯。再如学自然科学的目的是在:(一)知自然界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培养基本的科学知识;(二)知自然界与人生的关系;(三)知主要的自然律;(四)知利用自然的方法;(五)养成研究科学的兴趣(上例引用新学制初级中学课程纲要语)。推至其他各科,无不如此。总之,无论学习任何种课程,没有不和人群及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而且也不应该不和人群及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因此,有些为吃饭而求学或为享福而求学的,都不免过于自私自利。这种富贵荣华式的人生观的谬误,想来用不著我再多说了。还有“为学问而学问”或“无所为而为”的治学态度,虽然旨趣非常高洁,足为学术上至可宝贵的德性。但实际上,一则在现代资本制度底下,非富有资产或寄生于资产阶级的学者,将永不能实现这个境界;而在承认资产阶级及寄生生活为不合理的人们,也将不能办到。再则,这些态度因为根本上具有超时间与空间的特性,故容易发生“昂首天外”、“遗世独立”的倾向,结果会于实际生活问题漠视不管(可惜仍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或竟成就了时代前进的障碍物(好听些,变为新时代的“古董”一一所谓遗老或遗少)。
  所以问我们为什么求学,应该说是为人群生活谋进步。假使不然的话,我们竟可以“逸居”,何必“有教”?——但不甘心做禽兽的,如何可能!
  但所以必须说“为人群”而不说“单为己”,则又有说——即对于第二问的解答:
  这很简单:原来我们人是无法孤存的。人之初,就为了生存的必要,过一种共同的生活——就是社会的生活。“以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谁都晓得是不可能。人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人群中的人,人的生活也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群性的生活。所以人人对于社会有责任,即对于国家——社会组织的一种——有责任。社会在正常的时候,大家过正常的分工互助的生活;社会在非常的时候,大家就须做非常的弥补救济的工作。故我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可用八个字来说明:痛痒相关,休戚与共——这所以要说求学是“为人群”。换句话说,是为社会。
  好!现在可以说到本题——求学与救国——来了。那么青年学生究竟该怎样——求学呢?还是兼救国?我说:究竟该求学也该救国。求学原是为人群谋福利。因为必须求了学才有能力和方法去对付环境,解决问题,担当事情。所以求学原贵实际有用的。当社会有了缺陷,国家有了毛病,正须有求学的人出而弥补救济。——这是显然无可反对的。但或者要问:同时求学兼救国怕时间来不及,而且能力也嫌不足吗?不!这里我很可引用胡汉民先生的话来答复。他说:“现在有一个比方。比方我们做了兵士,常常要到操场或者野外练习。当兵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能够打仗,能够替国家出力。一旦下了动员令,你不能说:“我没有操得纯熟,等我操好了再去打仗”。求学也是这样,求学的目的便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国家、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说:“我现在学问还没有好,慢慢儿等我学问好了,再替国家社会尽力”。所以国家、社会要我们出来替他尽力的时候,便没有个人的计较。个人即使有所牺牲,也是值得的,这样才可保存大群!”他这一段话,我想是很合理的。
  从事实来说,辛亥革命时,若不得许多青年学生参加——有的宣传,有的从军,有的拥护——恐怕满清政府还不见得就能推翻,而中华民国的招牌或者还竖不起来。试问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我们能责备他们不当那样参加革命运动吗?——凡有人心的,有人脑的,决计不会。然而在现在这个军阀专横、列强压迫、国家情势比较满清末年格外危急的时候,偏有人起来反对青年学生从事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人难道真是“秦叔宝全无心肝”的吗?我不愿责备他们,但愿有人心、人脑的青年学生,不要为这种偏见所惑!
  或者还有些学生怀疑于同时求学救国的计划,因为心力分了,会使两方都没有好效果。我以为这是过虑,而且为适与实际情形相反的臆测。据我的经验,只有真心努力、肯替社会国家服务的青年学生,才会加倍的发愤为学,才会切实的证验心得,才会更多次的感觉浅学,要求猛进;至于那些没有救国思想的学生,不是玩愒岁月,便是为文凭而勉强用功,或是为书本而盲目苦读——结果成就了一尊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书呆子。所以对于这一层,实在用不著怀疑。
  总之,求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求学。这两句话终究是值得记诵奉行的。
  以上对于青年学生该不该从事救国运动的一个问题,已经算解决了。至于青年学生该怎样救国——救国的途径如何?则是另一个问题,容我下次再说。
  原载1924年4月5日《学生杂志》第11卷第4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的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贤江著作的图书,主要讲述的1924年至1928年作者的精选优秀作品包括恋爱神圣论者的两难、告青年之有婚姻问题者、青年的生活、列宁与中国青年、“到青年中间去”的先驱者、国故毒、我对于人生观的见解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