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力怎样养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364
颗粒名称: 团结力怎样养成?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3
页码: 834-836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团结力怎样养成?原载1923年3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3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团结力

内容

曾接许多学生来信,以学生团体不能坚固,常呈散漫之象,因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发达团结力。这个问题我认为极关重要,所以现在就我所见到的,略陈意见。
  我以为团结力不坚固,不仅是中国学生界的通病,实在乃是一般中国人的通病。你们看!社会上有什么坚实有力的团体可以做群众运动的先驱或后援的?商会有实力吗?教育会有实力吗?工会尚在发轫,不必说。农会虽有几处,也不发生影响。至于代表民意的议会,似乎该两样了。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捣乱是他们的长技,受贿是他们的急务。所以一讲到民众势力四个字,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还要把他当作“舶来品”看呢!
  中国人的民众势力所以不能构成的原因,据我看来,可有四种:一是从前君主采用愚民政策。二是从前教育偏重“利禄主义”。三是受著名教的影响,群众感情多被抑制。四是受著“任运说”的影响,人的能力未能发展。在这种种情境下面生活的中国人,说得体面些,是“安分守己”的驯民;说得严刻些,是怯懦无用的牺牲者。所以中国人的没有团结力,实在是很自然的。学生是全体中国人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缺少团结力的。
  但我们要晓得,中国人不是天生没有团结力的。所以呈现在这样散漫的状态,全是受着制度、学说的影响。换句话,就是向来中国人的力用在解除团结力一方面,所以结果是没有团结力。现在要有团结力,只要把力用在造成团结力一方面好了。我相信“事在人为”,如果把制度一改,学说一变,也自然会有不同的状态发生的。
  但改变制度与学说,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且单讲学生界的团结力怎样可以养成。据我的意见,以为有两个入手方法。一个是理论上的,就是:(一)要承认团结是人类生活的本色,且是现代生活的利器。因为人有社交、群居的本能,而现代人的生活又是互相依赖而成,无论经济方面、学术方面、安全方面,都是这样的。(二)要承认在现在的时候,独善是不可能,只有互助是高尚的德行。在从前专制皇朝,个人以“富贵利达”或“希圣希贤”为做人最高的标准,但到现代,这种“狐独相”的人生观是不适用了。现在我们承认大家是平等的人,大家是都有生活权和劳动权的人。你不能用任何种不正当的威吓手段逼迫他,他也无须用卑鄙无耻的谄謀手段奉承你。大家应该互相亲爱,互相帮助。我们为希冀这种生活的实现,就不能不有团结。
  又有一个方法是实际上的。就是要养成团结力,即从组织团体著手。因为有了团体,可以做培养团结力的一个试验场。不过,这里要注意“组织”两个字。“组织”是有精神的,是有计划的,是有共同一致的目标的,是要把个人容纳于团体之中,而把团体的利益看作比个人的利益更重大的。有这样组织的团体,自然可以发生极强固的团结力。如果不是这样,单单聚集了许多毫无关系的人;或者为了自己或少数人的私利而挂起团体的招牌;或者由于一时的冲动及模仿,胡胡涂涂地集起会,结起社来,这只好算是“乌合之众”,算是“朋党”,算是“玩把戏”。讲不到是有组织的团体。
  我对于学生界的组织团体,还要贡献三个意见:第一,要除去什么省界、县界。以及级界、组界(如一年级、二年级或甲组、乙组)的偏见,而当定出明了的目标,分工协助地谋进行。第二,要注重趣味及感情,务使会务及开会的节目富有生气及变化,不致因呆板拘束而厌倦。第三,要遵守会议的通则。做领袖的,须善于指挥;做会员的,须善于服从。如有意见,应该公开的、正直的发表,不该用“匿名揭贴”连篇累牍地满布著学校的布告处。
  学生诸君!你们不是骂捣乱的议员为“混帐”吗?你们不是口口声声喊“和衷共济”、“互助精神”吗?我深愿你们不是他们的继承者!我深愿你们是能“身体力行”者!
  原载1923年3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3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