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个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350
颗粒名称: 青年与个性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7
页码: 794-800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青年与个性,原载1922年12月5日《学生杂志》第9卷第12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青年 个性

内容

一 个性是什么?
  当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日趋发达,我们对于自己天性的知识,已比从前丰富而且正确了。在这种知识上发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人的原始禀质是什么?第二,这些原始禀质发达的方法是怎样?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晓得,当人初生时就有种种本能:如恐惧、爱好、模仿、求知、自负、建造、爱美等等与生俱来,而且这种种便构成以后一切教育的基础或出发点。对于第二个问题,发达的方法是由这些本能的舒展,而不是由于压抑。但人的遗传是各个人不同的,他的环境也是互异的,所以每个人在知识上、欲望上、行为上,多少总有些分别。他所喜欢做的固未必事事能做得到;不过凡他所能做的,必须为他自身过去经验的产品,就是为他自身的表现。
  像这样,自己所具有的特性要用特殊的方法去发展的,就叫做个性。
  我国俗语中有一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可以代表个性的差异了。个性差异的大别,可以分为精神(有的富于思考,有的富于感情,有的喜欢动作)、思考(有的长于学习文学、数学,有的长于实验、制造)、动作(有的急行,有的迟疑)、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神经质)及男女五方面。但讲到详细,是专门心理学的职分。这里限于篇幅,就省略了(最近商务书馆有一本《教育心理学纲要》出版,是舒新城君著的,可以购阅)。
  二 个性为什么要重视?
  我国古人有“因材施教”的话。近代教育家则尊重个性,以为学校教育不当划一,应视学生的特长何在而谋极积的发展,如采用能力分班制、学分制、选科制都是为此。但是为什么要这样重视个性呢?简单的答语就是:为要造成有独立思想、能力谋进取的“人”罢了。因为一个理想的完人,是不怯弱的、不卑屈的、不嫉妒的、不随俗的;乃是自尊的、自信的、自己表现的、特立独行的。教者为要教成这种完人,学者为要学成这种完人,所以都要重视个性。若不这样,教育勉强定出一个范型,学者勉强适应一个范型;在教者为压迫,在学者为屈从,结果只能制成做奴隶的材料,万万不会产生自由的人格的。
  世界上有不少自力成功的人。在读者自己的亲友中或者也可以见到。他们就是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而从艰苦中挣得成功的。他们就是受内心的引导而不受外力的影响的。但其实不论是谁,既然生而为人,总要有自力的工夫。他须用自己的观察力来看,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评,用自己的辨别力来抉择,用自己的决心、毅力来行事。因为信托自己是有做一切事情的资格,而发展内力便是这种信托的前提。
  三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所及于个性的影响是怎样?
  就一般说,我国现代学校所及于个性的影响可以说妨碍的成分较多。就学制讲,中央定出划一的办法,要各地照办,并不顾虑各地的文化程度、社会情形。就课程讲,也由教育部定出标准,各地实施教育者大都盲从,能斟酌当地情形,变通办理的很难多得。就教法讲,用注入式的最多。据美国孟罗①调查所及,尤以中等学校的教法为最坏。他说,只见教师讲演,不见学生自动。我以为实际情形,确是这样。这是我们学生切身的问题,倒不可不注意呢!其他如学年制、单科制(全体学科皆属必修)也都是发展个性的障碍物。
  就学生方面讲,我觉得他们对于知识,毕竟太驯服了!他们不敢发问,不敢畅谈;他们在教师面前,失去了发动力,失去了思考力;他们只相信书本,竟轻视自己的经验了!他们专务满足别人的意思而禁遏内心的奋发。他们这样做法,仿佛把智识上的性质和道德上的混和起来,好象学问上的牺牲是和道德上的牺牲有同等的价值呢!
  当学生专以他人(书本或教师)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以后,他的自我便因忽略而萎缩,而且埋没在借来的思想堆里了。考试时,他也许能得很多的分数,但他是不能独立思考的。这种不信任自己的习惯深固以后,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抛弃自己,专向书籍或朋友求些意见;而且他所做的事情难得完善,因为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表现。这种人就是弥勒(Mill)②在《自由论》(OnLibrty)第三章所描写的:
  他们欢喜群居;他们的选择限于寻常所做的事情;什么专有的嗜好、独立的行为,都和避罪一样地逃避去了。到底,因为不从自己的特性,竟致没有特性可从了。他们做人的能力也枯萎了,饿死了。他们不能再有什么坚强的愿望或天然的快乐,也没有自己的意见和感情了。
  请问这种人既经失去固有的力量,怎能担任重大的责任呢?
  这种恶习,在于青年尤其危险。有许多青年虽能很好的修习学校规定的课程,但不敢发问,不敢怀疑。换一句话,就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勇气和创作力。这样,获得智识而灭杀自我,积时愈久,儒弱且愈甚,学校教育真是害人的危险品了!
  但要发展个性,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使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完全属于自已,实在是难得的。讲服装罢,多数的人宁愿时式(时髦)而不愿适体(舒服);若在智识上,顺从他人,更是普通了。所以有这样状态的理由,乃原于一般人并不明白怎样可以忠实对自己;而且还没有充分的知识能见到对自己是要忠实的。所以苏格拉底的“知己”(knowoneself)这一句箴言,应该放在“忠实于自己”(betruetooneself)的前面。但常人是不会以自力发现自己的特性的,即使具了坚决的意志,还不过暗中摸索,而因愚昧与拙劣之故,终要遏止大半的天性。如其入校求学,则不论你有何种特长,一经教师和课程的洗刷,不免剥落许多。因为一般小学教师,对于个性的拥护和发展是不大关心的,至于一般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更少关心。他们主张一致,因为一致是要少些困难。讲到课程,普通所承认的教学目的,在乎获得知识而不在发展自我。因此,学生浸润既久,或多或少,定要被他的工具(就是课程)所屈服,所宰制了。
  四 我们对于个性该取什么态度?
  我们对于个性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就是拥护。我们该有勇气来主张关于智识上、行为上的权利,我必须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我们万万不可因顾虑他人而减弱对于自我的信任。但这种种都有赖乎高度的自尊心,且须经精密的训练而后获。
  因为在我们求学的目的当中,发展自我也是一种。所以我们学习,不仅在知识的获得,乃在内力的生长。我们要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已;要考虑他人的思想感情,更要考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然,便是“舍己从人”,还有什么生之意味与价值?
  看近代教育上的标语,也和从前大异了。从前讲自谦、自卑、“述而不作”、“好古以求”,现代则讲自动、自发、自信、自制了。这里特重一个“自”字,表示这是美德的中枢;附以“动”、“发”等接尾字,则表示要舒展本能和其他天然的势力,以达于独立的地位,且成为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要衡量一个学校所施教育的好坏,只看他是否能根据这种标语而行就得。如果学校设施、教学方针,于我们的个性有不利的影响的,我们该明白地向学校陈述意见,以求改良;不纳,则继之以反抗,以革命,也所不惜。因为这是我们求学的利害关头,我们有自由权可以拥护自己的利益;我们既不愿自害,自当拿出正当的权力向学校说话。不然,我们便是不忠于己,甘于自暴自弃了。
  诸君当知,设学校,原为学生,所以学生有种种特权可以运用。但有许多做教师的,以为学校是他们啖饭之地,并不想到学生的利益。所以学生有所质问,他们将不耐烦;学生有所反对,他们将施责罚。这种待遇,在寻常的学生受了,难免因威吓而就范,把自动的力量消失了。我以为,这简直是杀人的教育,比没有还要坏呢!
  照教育原理,教师纵有优长的学识,终不能立在超乎指导的地位以上。他只能帮助学生发展内力,决不应强以智识灌注。散做学生的,遇教师过于擅专、傲慢,功课过于繁重,不克胜任,或所指定的功课并无重大价值时,竟可陈述理由,请他改良,万不该为满足教师心意而把自己的欲望和意见遏止。倘使教师不肯反省,则应立在防卫的位置,为自己的权利去力争。须知:在政治上、宗教上我们曾经流过血以求自由,难道在智识上、精神上就可不要自由,一任专制的教师妄为吗?
  每人有各种特性:有的长于用眼;有的长于用耳;再有的长于用肌肉(就是欢喜动作。);有的做起事来能有规则、有系统;有的并无计划,兴到就做,没有迫促且不肯做;有的注意实际,能观察四围的事物;有的则爱好理论,对于具体的自然界甚不留心,只喜欢研究文学、历史、音乐;更有别种人,则富于执行的力量,对于离开实际的理论很少考虑的。凡这种种特性,都是构成本性的材料,无论他们或者有缺点或者须修正,但我们无法拒绝,只有承认。因为他们是我们原始的资本,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和他们十分相识,正和一个工程师须熟知机器的性质一样。
  但要完全认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常常虚心地勤奋地观察自己较优的天性,且把他们尽量发表,才能得到较多的关于自己的知识。这件事一半靠父母及师长,一半仍靠自己。不过最要紧的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发见自己的缺点时,不要失望;当我们发见自己的优点时,不要骄傲。我们只承认事实是怎样,用不著忌讳,更用不著夸张。须知我的长处虽然不在这个方向,但是可以在别个方向发见的。
  故我们在功课上,在行为上,须由自己发动,自己负责。譬如在手工班上,要制作一个本校校舍模型,我们不必请教师来指示用什么材料,多少大小,怎样造作;我们最好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提出计划来,再由自己加以解决,加以讨论。我们只当教师是个顾问,是个助手;如果他要替我们安排,叫我们听从,摆出上司或主人的架子来,我们竟可以不理他,或者拒绝他。因为他是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思想、自己执行的机会,我们怎肯承认他呢?其他在行为上,如个人整洁、宿舍布置等事,我们也应自动,万不可因为有学校的命令,才去敷衍。
  总之,为尊重个性起见,我们对于教师的讲演,对于书本的陈述,对于流行的风气,都不可轻易相信,出于盲从和妄说。前两种的弊端,在旧式教法下面的学生,最容易犯。他们中最好的,不过做一副留声机。照教师或书本所讲的照样吐了出来,他们灭杀个性,就是灭杀自己了!后一种呢,这几年最为显著。譬如大家讲哲学,讲社会学,我也跟了去讲;大家做小说,做诗,我也跟了去做。像这样全不问自己的天性怎样,只跟了人家“步亦步,趋亦趋”,可以上他一个尊号为“大牺牲家”了!但这可算为有价值的牺牲或所需要的牺牲吗?
  我们中国的社会,向来是不许有天才发生的。并非中国是块瘠地,不会生产奇才异能,只因被重雾密云般的黑暗社会所笼住,自然难以自由生长了!但是,这种绝不舒畅、令人气闷到死的景象,我们是不希望他永存的。我们青年是一定要吐气扬眉,做些事业出来的。然则,我们不能不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了!我们可以从今日起立一个誓:凡是加压迫或损害于我们的个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须得和他开战!
  原载1922年12月5日《学生杂志》第9卷第12号

附注

①孟罗 通译孟禄(PaulMonroe,1869—1947),美国教育家。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院长。1921年来中国进行教育调查,并提出诸多建议。 ②弥勒 通译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所撰《自由论》,严复译本名《群己权界论》。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