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的中国与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347
颗粒名称: 十年来的中国与学生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59
页码: 729-787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十年来的中国与学生,原载1923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1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中国 学生

内容

序言
  一、本来这几行是本文的结论,但因为排在后面,反失效用,所以移在这里,改称序言。
  二、本文当初只想做一万字,以为至多费二三十点钟便可做了。不料既经动手,愈做愈长;等到做完后一算,字数竟过三万。而所费的时数且达一百点钟,这真是出于意料的了。——但这里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费在参考和整理上的。
  三、本文原来的题目是《十年来的中国学生界》。但全文直接讲到学生界的仅占四分之一强些,所以特为改称《十年来的中国与学生》,庶几名实更其确当一点。
  四、我在本文里所以要连带着讲政治、教育及社会文化的缘故,一是为了这种种都和学生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且可以说是规定学生活动的形式的要素;二是为了想藉这个说明来唤起学生平日对于这种种的观察和注意。换句话,就是希望学生能留心时事、丰富常识。
  五、如有怕本文太长,不愿或无暇全读的,可照下面一个方法去读:(一)单想晓得十年来学生界的“风气”的,可读本文最后一节《学风的比较》;(二)单想晓得十年来学生的活动情形的,可读第四篇;(三)单想晓得十年来新思潮的概况的,可读第三篇;(四)单想晓得十年来教育的概况的,可读第二篇;(五)单想晓得十年来政治的概况的,可读第一篇;(六)若想晓得十年来学生活动所以呈这个状态的原因的,则非读全文不可。原来本文各篇先后的次序,是以他和学生活动关系的深浅为标准的。
  六、民国成立虽已十一年,然记载各种事实的专书,尚无所闻。本文所根据的资料,都从零碎的书报搜集而来,故难免有不完全的地方。好在本文不是严格的历史的记载,仅不过供给读者一个大概的观念,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要目
  缘起
  第一篇 背景(一)十年来的政局一瞥
  第二篇 背景(二)十年来的教育变迁
  第三篇 背景(三)十年来的思潮大观
  第四篇 十年来的学生活动情况
  ——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以前
  ——“五·四”运动以后
  ——学风的比较
  缘起
  “像这样一个俨然富有历史意味的题目,恐怕是不容易做的罢?”在我存心想做这篇文章而尚未下笔的时候,自己对自己发这个问。“不要紧的,‘天下无难事’,只要费些工夫就行了。”于是我就发口令:“做!”但是难题发生了,“究竟怎样下手呢?这正像一篇糊涂帐,素来不曾整理过的,东一张支单,西一张发票,零零碎碎,有的塞在抽屉里,有的夹在旧纸堆,现在要完全搜集、完全清理,真好难啊!”“不要怕!既然要做,只好到处搜罗,得多少,算多少罢。”于是就开始做了,不过先要声明一句: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套上“十年来”的帽子,但骨子里是包含从民国元年到十一年的货色,只因放在《学生》第十年的纪念号里,①就用了“十年来”这个形容词了。
  现在要做“正戏”了。但是我又默念一下:“如今就来做‘正戏’,恐怕‘看客’未必都懂得这出戏的来历,不如先把‘背景’显示出来,使大家看个明白,岂不更好!”对啊,就来布置背景罢。”于是我要请读者往下看。
  十年来的政局一瞥
  ——背景(一)全文第一篇
  这又是个难题了。民国成立了十一年,还没有一本正式的讲十一年来经过事实的书,现在要布置这个背景,可又要忙煞了我了。但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先来布置一下再讲。
  曙光明了 霹雳一声,红光烛天,迷迷茫茫的神州大地,居然惊动起来了。“看官”!这不是别的,就是十一年前的双十节所演的故事。②试想久受羁厄的人,一旦放了出来,何等畅快!二千余年的君主楼台,被星旗一挥便崩坏了,③我们于欢忻之余,又怎能不感激先烈们流血的功?诸位听者!要得自由,享幸福,可决不是空话、梦想所能做成的。只有认清了仇敌,同心戮力,勇猛争战,才有希望。我们所夸耀的光华灿烂的五色国旗④和我们所希冀、热爱、渴求实现的民主政治呀!我们只有用实力来拥护你,用热血来灌溉你!我们看看现在的局面,就不能不回转头来对“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纪念表无限的敬虔和极深切而悲哀的热望!
  大错铸成 革命“成功”了。接著便是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南京政府成立,二月十二日北京“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然而民国的巨毒却从此下根了。这句话怎么讲呢?因为当时一般满清官僚起初震著革命党的声势,吓得九死一生。后来见革命党并不与他们为难,且可乘机利用,也就附和起来。革命党人因为利用旧官僚容易成功,也不惜加以拥戴。但那里知道这一种利用旧官僚的心理,便是助长恶势力、灭杀新生命的毒药呢?果然到了后来,竟变成一种局面,非利用袁世凯做大总统不可了!孙大总统当时依誓言辞职,咨参政院荐让袁世凯继位,且请他南来就职。但是他那里肯轻弃“自古为帝王都”的根据地而南来以受制于革命军呢?所以一面以不能南下为辞,一面且激起兵变以吓住迎〔袁〕专使(当时南京政府派蔡元培等北上迎袁)。终于在北京受临时大总统任。革命的事业未终,革命的精神先死,而北洋派的巢穴、帝制的余毒,且从此发端,从此酝酿了。“抚今追昔”,不能不对于这利用已成势力的一著错棋加以痛惜!
  二次革命 这是民国二年的故事了。时人叫做“癸丑革命”,把他和“辛亥革命”相对照。原来袁世凯并不是位安分守法的“东西”,不过藉革命的机会谋个人的“飞黄腾达”,所以既得权势,便以“铲除异己”为“天职”。革命党人当然是他的敌手,革命党的健者更是他的“眼中钉”,那有不想方法来拔去的?于是有所谓“毁宋密案”者发生。这就是三月二十日夜,在上海沪宁车站,国民党员宋教仁被暗杀的一件巨案,有人便说这是袁世凯的奸计。所以国民党人大吃一惊,“这一惊非同小可”,便燃著了南北战争的火线!再加以袁政府订结一九一三年善后五厘金币借款二千五百万镑,送掉了不少国权,于是二次革命的气焰益盛。五月间,江西“打头阵,”组织“讨袁军,”有名的湖口战争,就在这时“表演”。接著,南京、上海、安徽、广东、福建、湖南都响应起来,力斥袁世凯违背共和,主张与政府脱离关系。一时风声所及,气魄倒不是很小。只可惜国人但求苟安,未能援助革命。所以江西、上海的革命军先后失利,各地也都取消了独立。于是袁氏“威加海内”,派北洋的“丘八”驻防各省,而帝王的梦可以渐渐实现了!
  国会开幕 现在学校里不是在四月八日放假吗?为的是纪念视为四千年来历史上莫大的光荣的第一次国会正式开幕。①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变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就是由这个国会选举的:这是二年十月十日的事。但国民党始终是他的“对头,”所以他又要下狠心了!十一月间,便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及省议会议员,同时组织政治会议,更定约法,竟要“为所欲为”了。但是他的毒计,正还多哩!请看下文:
  停止议院 自二次革命后,袁政府疑国民党的“不可信用”,既已下令解散了。但两院中议员,实以国民党员居多数。他老先生为斩草除根计,索兴把议院也解散了,便于三年一月四日下令停止两院职务,不但如此,更于二月间下令停办各地方,各级自治会及省议会。又不但如此,更于三月间公布《治安警察条例》。这样一来,便把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种种自由权利都剥夺了!
  国民党解散了!议院停止了!人民的自由权利限制了!他老先生的仇敌,终算一个一个被压服了!于是便要效法先王,规复什么“惟天子得祭天地”的祭天典礼了,规复什么“因袭历代之旧典”的祭孔典礼及“宣讲人伦道德”的文庙了。以后再有什么政事堂,什么巡按使,什么参政院代行立法院,“俨然皇朝规模”了!
  “圣经四骑士”的活剧 这就是延长四年、损失生命财产以亿兆计的欧洲大战,在三年(即一九一四年)七月开火。欧洲各国先后卷入漩涡,日本也藉口助英,对德宣战而攻陷青岛。几年来相持未决的山东问题,就从这时开场。
  复辟风说 是年复辟风说流行甚广。袁氏曾有申令,严禁这种紊乱国宪的邪说。但不久,他自己居然做起皇帝来,则“不特为民国之公敌,且并为清室之罪人”了(本申令中所用的话)。
  “五·九”国耻 以下要讲民国四年的故事了。自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日本向德国开战后,即开始封锁胶州湾,十月三十一日开始为青岛总攻击,至十一月七日德兵乞降,于是青岛全部陷落。日本当初虽有不侵占中国土地的声明,然后来占路驻兵,筑路开矿,无不著著进行。原来强权世界是可以不讲国际的信义的!以后因胶济铁路管理问题、青岛开税问题、山东撤兵问题,我国对日本时起交涉。不料到了一月十八日,驻京日本公使又突然提出重要条件二十一款。当初极守秘密,我国政府也曾因为条件残酷,开会交涉至十余次。但是结局呢?我国终于屈服了!想是当局者别有存心,所以不惜丧失国权,敢结这个最可耻的“五·九”条约吗?然而我们一辈无权无势的平民,受尽苦痛了!虽然那时也曾为了这样最可耻辱的交涉,表示非凡热诚的愤慨。然而到底有什么用呢?好听的名词呀!“排斥日货!”“劝用国货!”“救国储金!”“毋忘国耻!”只合在白纸上留些黑点!
  儿戏的洪宪皇帝 “贵国”人民的遭逢,真可谓不幸莫甚了!对外既套上了一层奇耻的面网,对内又须受著当局野心的播弄!我们原没有权柄,只好让他玩把戏。自政治会议变为政事堂,自约法会议变为立法院,所谓民国的总统固已一步一步逼近帝国的皇帝了。加以一般趋势附炎的政客“仰承意旨”,就有所谓“六君子”者发起一个什么提倡君主立宪的“筹安会”。①复有“不识人间有羞耻事”的全国请愿联合会上表劝进,②御用的代行立法院建议召集国民会议,更进一步且代表国民拥戴总统为皇帝了!我们真不懂他们用什么方法能在一两个月里头把全国民的意见都征求遍了!想是一种特别创作的选举法,或是皇气未消的北京城所固有的神秘力吗?从来做皇帝的,决没有比这个更省力、更神速的,我们真是好幸气,得能亲见这样稀有的盛事!那位宝贝也居然老实不客气,竟于十二日下令承认为帝,更于三十一日下令改明年为洪宪元年了!
  云南起义 然而,“中华帝国高祖大皇帝”的命运,实在多乖,——这个在我看来,好比是件粗制滥造的“东洋货”,虽然做得出色,到底是不耐用的。——龙位还没有坐好,就有那“不顺帝则”的蔡锷、唐继尧等宣告云南独立,反对帝制(这是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后来称为云南起义拥护共和纪念日)。既而组织护国军,直入湘、川,一时风靡,四方响应。过了年关,各省独立,一致主张袁氏退位。袁氏方欲出兵征讨,但一看景象大变,只得申令撤消承认帝位,废止洪宪年号,且改称政事堂为国务院。到六月六日竟至“一命呜呼”。“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怜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只留得历史上一段笑话!
  此后呢?黎元洪就任,独立各省宣告取消。为独立各省军事统一机关的军务院也于七月十四日宣告撤消。申令遵行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的《临时约法》,续行召集国会,并开宪法会议。——以上是民国五年所演的故事。
  赫赫威灵的督军团 民国六年呢?可说是“多事之秋”了!先是各省督军因黎元洪受任,颇引用民党,极不赞成。五年九月间,由张勋等召集徐州会议、提出所谓解决时局的办法。——诸君须记得军阀密谋、挠乱国事的勾当,实自徐州会议始。——到了这年四月间,政府为解决军务及研究对外计划,特召集各省督军在京开军事会议。关于外交问题,一致主张对德宣战。但对于内政,主张改制宪法,解散参、众两院。后来因为政府未与批答,且因国务总理段祺瑞奉令免职,指为不合法律,于是由安徽倪嗣冲通电各省,宣告与中央脱离关系。且于六月二日在天津设立各省军务总参谋处,以另订根本大法、设立临时政府、临时议会为主张。黎氏到底是“菩萨”,禁不起张勋的逼迫,竟于六月十二日下令把代表主权的国会解散了!
  滑稽的复辟剧 然各督军脱离中央的宣告才告取消,而张勋复辟的趣剧又上台了。这位拖辫的“胜朝遗老”固早有复辟的存心,徒以各方面多不赞成,未敢猝发。这回奉大总统令来京共商国事,密谋遂决。七月一日晨三时,即入清宫奉请复辟,于是便有“于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时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的“朕不幸”的上谕出现。同时,黎元洪命各省迅即出师讨贼,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他自己呢?跑入日本使馆里去了!后来反对复辟的各省公举段祺瑞为讨逆军总司令,于七月三日在马厂起义,至十二日完全收复北京。这就叫做“再造共和”!以后黎元洪通电解职,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就另组国会,重开参议院了!——是“鱼行老板”安福俱乐部横行的时代了!
  护法战争 然而内政方面又多事了!云南督军唐继尧,以国会非法解散不能视为有效,故于八月十一日通电拥护约法,所谓护法战争者,就从此开始。同时海军也宣言否认国会解散以后的北京政府。广东方面组织非常国会,设立军政府,举孙文为大元帅。北京方面则指他们为紊乱国宪,下令通缉,而南北战争就在湖南地方开火。后来冯、段不和,段的武力平南政策不能奏功,辞职下台。然天津会议起,复主张对于西南开战了!
  对德宣战 是年外交方面,因德国新定潜艇作战计划,由驻京德公使通牒外交部,当经我国提出抗议。但抗议无效,遂于六年三月十四日布告与德国绝交。并于五月一日经国务会议议决《对德宣战案》。七月〔日〕提出众议院,当有所谓五族公民团及陆海军人等各递请愿书,要求通过。十日,众议院委员会审查宣战案时,复有公民团滋扰,强请通过。可怜代表民意的议员,原来是要受武人的制裁的!卒于八月十四日下令,从本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立于战争地位。
  举新总统 时序又更换了,以下要讲七年的故事。是年内政方面,北兵南下大施攻击,把岳州、长沙先后攻克。粤省则有所谓“屠龙”的好战。而军政府则组织政务会议,由国会非常会议选出政务总裁七人,行使职权。孙文辞大元帅职,离开广东。此后的军政府便由“半路出家”的岑春煊把持了!外交方面,有“中日路(顺济、吉会、高徐)约”,有《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当时条文严守秘密,各界人士大生疑问。我们学生也曾有所表示,但这须在后文讲到,现在暂不说明。以下所要讲的,就是本段标题上面的文章。因为本年十月十日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任满之日,依《大总统选举法》,须由国会组织总统选举会,行次任大总统之选举。故于九月四日由北京参、众两院(注意!这不是真国会)选举大总统。你猜谁当选?原来是一位“胜朝遗老”、“洪宪故耆”的徐太保!①他老先生竟于十月十日行就职礼了!然而南方军政府呢?则于十月十日通电,代行国务院职权,摄行大总统职务,不承认北京伪国会所选举的伪总统。于是南北两政府、新旧两国会成了对抗的形势了!
  破天荒的群众运动 民国八年可说是我们学生做第一次有实力的运动的一年,也是后来各种学生运动的起点。但详细情形须留待后面解说,现在且说政局罢。自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欧战停止后,即在巴黎开讲和会议。我国终算加入战团,为协约国之一,故派代表与会。当时国内各界主张:青岛无条件归还,二十一条约取消,并请愿政府废除高徐、顺济铁路草约,严惩卖国奸人。我国在和会的代表对于山东问题,也通知大会,宣言维持保留。岂知和会竟不允保留!于是当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和会正式签字时,我国代表总算硬著头皮,竟也拒绝签字!国人呢?自山东问题失败后,即对日本怀了恶感,于是抵制日货的风潮到处发现。六月初,上海学界因北京“五·四”请愿的风潮愈激愈甚,以为非罢黜曹、陆、章不足以平气,②乃联合商界,实现空前的罢市七日的大运动!
  鲁案交涉 《凡尔赛和约》虽经我国拒绝签字,然和约内固已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了。后来和约经英、法、意、日诸国批准交换,故驻京日本公使于九年一月十九日到外交部提出正式公文。我国政府因全国人民主张拒绝直接交涉,遂不允开议。
  直皖战争 我国的军阀好像不相打不好过日子的,所以连年要玩些把戏。但是结果呢?只变成个“你抢我夺”、’甲仆乙起”的局面。归根结蒂,自己何常能得到好处?后起者不知翻悔,但求“步武”,真可谓“其愚不可及”了!我们且看民国九年他们所玩的把戏!六月间,曹锟、张作霖、李纯通电各省,宣布安福系徐树铮罪状。七月六日,北京边防军就发动员令,与直军开战。十四日近畿发生战事。张作霖也通电派兵入关。结果,皖派失势,段祺瑞辞边防督办、撤消西北军。总统下令惩办徐树铮等、解散安福俱乐部、通缉王揖唐及安福部员。而徐树铮等自经通缉,都一个个逃入日本公使馆里去了!——但到现在,又都一个个逃出来了!所谓直皖战争就这样告终。“照例”,奉直战争也就种下了根了!同时第三师师长吴佩孚主张开国民大会解决时局,将南北新旧国会一律取消,南北议和代表一律裁撤。然无反应。十月间,北京政府下令筹办统一善后事宜,而孙文等则以军政府政务总裁名义由上海通电各处,否认统一。陈炯明也否认取消广东自主。原来广东方面,自陈炯明由闽入粤,岑春煊即宣言引退,解除军府职务。督军莫荣新也声明取消自主。所以北京政府要做“筹办统一”的文章了。
  南方政府 到了民国十年四月七日,在广东的旧国会议员以非常会议名义,开大总统选举会,举孙文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把半途被人捣乱的护法事业,重新整顿。是年内政方面有粤桂战争,把陆荣廷逐出广西,由孙文任马君武为广西省长。又有湘鄂战争,由湖北人蒋作宾等主张湖北自治,在湖南组织自治军对鄂出兵。七月二十九日起接战,当初鄂军失利,后来因北方派吴佩孚来援,竟把自治军打败了!以后张绍曾主张开庐山国是会议,在上海开会的商教联合会也通过《组织国是会议案》,但是都无结果。
  太平洋会议 美总统哈定发起太平洋会议,从十一月十一日开会。北京政府当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为代表。上海各公团公推蒋梦麟、余日章为国民代表,赴美宣传国民意见。会议结果:日本“二十一条”要求仍然存在,青岛说是由日本交还中国,胶济路则须由中国赎回。此外什么《四国协约》,《九国远东公约》,还是不利于我国的!
  北伐中辍 南方政府从今年一月起即准备北伐,五月开始攻赣。然当前途正有捷报的时候,不料陈炯明军忽然反抗孙文,以致孙氏离粤,北伐无成。这在中国政变上,也是很可注意的一件事!
  奉直战争 军阀的把戏又出来了!四月十日起,奉天张作霖的军队开始入关,名曰镇威军。张氏通电声明:军队入关是欲以武力为统一后盾。同时直隶曹锟通电反对武力统一。以后直系通电宣布张作霖十大罪状。二十九日起两军开战。五月一日张作霖通电宣布东三省一切政治由人民自主;且谓与西南及长江同志各省取一致行动。但是后来张军失败了。六月十六日榆关战事停止,双方言和,此后的中国,像是“巩固北洋正统”的直系的所有物了!但是“照例”,我恐怕这个正统马上就会决裂的。诸君不信,请看以后的变化罢!
  法统重光 什么叫“法统”?他们说,因为国会重开了,黎元洪复职了,所以叫做“法统重光”。事实却是这样的:六月一日第一届国会议员通告,宣告徐世昌总统无效。二日吴佩孚通电,请黎元洪复职。于是黎元洪于十一日入北京,暂行大总统职权,听候国会解决。——这所谓“菩萨上莲座”!——国会方面呢?八月一日参、众两院继续六年开会。然而二日旅沪国会议员却宣言:否认北京国会!
  鲁案细目协商 鲁案交涉自二月间完全解决后,六月间开中日协商鲁案委员会。胶济路则由政府促国民筹款赎路,定为民有铁路,永属民有。但是这里发生一个问题:胶济铁路应该筹款赎回的吗?订《山东条约》的是几个已被除名的伪总统所派的代表,然则这种违法私订的条约果可承认的吗?“赎路大运动”我们学生界也曾热心地参与过,但可惜忘记了从前的“无条件收回山东”的呼声了!
  国庆日的裁兵大运动 这终算是件有价值的群众运动!据报纸的记载,是日北京方面,举行空前的国民裁兵运动大会,公私团体加入的有八十六个。参加游行的有二万余人,分东西南北四队,每队有总指挥一人、副指挥三人、照料员二十人,临时各队均有童子军沿途维持秩序。每团体所备的传单、宣言,有三百五十余种。他处如南京、上海、杭州、武汉也都有类似的运动。但是结果怎样?现在正和从前一样啊!向当局请愿吗?当局是靠军阀拥戴的!向军阀请愿吗?那何异“与虎谋皮”!其实国民也可及早觉悟了,要脱离“刺刀上的生活”的这种大问题,决不是只凭几句空话所能解决的啊!
  将来怎样?那又谁能预知呢!
  十年来的教育变迁
  ——背景(二)全文第二篇
  学生活动的趋向当然是和同时期的教育制度有关连的,所以第二幕要求布置教育变迁的背景。我们就往下看罢!
  面目一新 学部改称教育部了,学堂改称学校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了;高等小学由四年改为三年了,中学不复分文、实科了;改行阳历,分一年为三学期了;还有部令:高等小学以上各项学生,均应遵照规程一律著制服了;中学以上学校的修业文凭废止了,学生操行成绩和学业成绩的考查规程也公布了。一这些都是民国成立后第一年的教育行政。
  粗枝大叶地总括一句:元年的教育现象终算是好的。因为人人心中都切望共和的实现,所以气象很是发皇。办学的心也颇不冷,但看各地创办的法政学校数目之多,也就可以“吃一惊”了(我记得并不算大的杭州城里也便有了五个)!还有什么四川大学、关中大学、鄂州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大学种种堂皇的名字,也曾在纸面上露过面。——虽然是终于仅在纸面上露过面!
  实用主义 这是在二年八月间发见的一个新名词,由黄炎培提倡的。①鉴于当时的学校教育不适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这个主义也曾有不少人表示同意。《教育杂志》上也主张采用(见第五卷第七号),且发为问题,征求国人意见,编成一册临时增刊。于是中等学校用的教科书,就有用“实用主义”四个字做标题的!中小学校的手工科,就有以织草帽鞭、造粉笔为唯一的目的的!这真不愧为“创作”的实用教育!
  两种怪现象 (一)为主张学校读经。如北京孔〔教〕社本部及大成社,都请教育部令中小学生读经,而骂音乐、手工为无用。广州市区各学塾也争存读经。(二)为河南行政长官取缔学校,竟欲恢复私塾而停办小学!像这种不合教育原理、违背时代潮流的主张,当然是不会通行的,所以统统没有实现。但政府方面在是年十月间,宣布所谓新内阁大政方针者,内中关于教育一项有下面两节话:“第一,尊崇孔子为道德教育之根本”;“第二,主用严格,整顿学风”。四川都督尹昌衡且请大总统令:“全国学校仍行释奠孔子之礼。”查前清学堂管理规则,曾有拜孔子仪式一条。但当元年教育部开临时教育会议时,已经议决把这条删去了。所以学校里已经不拜孔子了!——直到现在。
  取缔服装 这是对于女学生讲的。如广东和湖北两省的教育司都有取缔的布告。广东的教育司说:
  ……近来有一种女子,举止佻达,长袜猩红,裤不掩胫。……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为维持风化起见,为此特告申戒。……此后除中学以上之女生必须著裙,小学女生凡年在十四岁以上者亦一律著裙,以肃容止,以正风俗。……
  湖北的教育司则以女生装束,“日新月异,骇人听闻”,故所定的规则,也颇有些“骇人听闻”。规则如下:(一)女生年满十四岁者一律著裙。(二)女生褂与膝齐,裤须没胫。(三)女生头发除十四岁以下者,余均挽前髻,不准带〔戴〕插花饰。(四)女生鞋用青色,袜用白色,不准著红。(五)女生有犯上列规定者,即分别情形,或将开除,或永远驱逐学界外。——真可怕啊!
  再粗枝大叶地总括一句:民国二年的教育现象是不幸的。因为那时“朝野”意见不一。教育界为政事所牵动,遂也不得安宁。自“二次革命”发生以后,时而独立,时而“反正”,时而交战,时而讲和。学校有的展期开学(如南京、上海),有的下令停办(如安徽停办一学期)。一时教育破产和学校维持的言论常在出版物上发见。不但如此,“袁皇帝”且疑教育者为乱党而加以嫉视,疑学校为机关而加以防范。于是有的走避,有的消极,真所谓党祸滔天,谈者色变了!
  笼络人才的考试 三年九月,预备登大宝的袁总统特下申令:“凡留学外洋曾在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者,均应于归国后,速赴政事堂公所报名,详加考验。”查留学生考试起于清朝光绪三十年,①前后举行六七次,考试授官者二千余人,一时就有所谓“洋翰林”、“洋进士”的新名词。现在袁氏恢复这个办法,或者也是模仿先王“天下英雄尽入我彀”的作用吗?到了四年二月,就举行留学生甄拔考验,于甲、乙、丙三等之上,又有超等,以待非常优秀之士,“说者谓大似前书院云”。及第者授以上士、中士、少士、同少士的官秩,这可算得实行古训“尊贤使能”了!又,三年七月间,有一位后来做“文治”总统的徐相国,②提议“学校考试奖励法”,饬法制局拟定办法,每年会考一次,分别给以秀士、俊士、国士、学士、博士的头衔。一时乡间传说,都以为科举恢复了!但幸而没有实行。不然,有不少的青年的精力必又要受著“糟蹋”的冤曲了!
  轰动一时的军国民教育 民国教育宗旨,以实利教育与军国民教育并重,故当初军国民教育的气焰已经很盛。到了民国三年,欧战突起,于是这气焰得了西风的猛煽,更要冲天直上。九月间,教育部就通饬全国学生,要他们发达爱国心与自觉力,而以“达吾人所信仰之国家主义”为目的。文末又有一段话:
  我全国学子须深自省觉,知处此国竞时代,必实有独立之学问,始能成独立之国家。……凡世界之问题,须由吾人脑力解决之、实力应付之,方足植国家巩固之基,而与列强并峙于竞争之域。……
  及到了民国四年,“五·九”中日交涉失败后,①国人都悟和平的不足恃,于是益信仰军国民教育是惟一的良药。而在前一月间,在天津开会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且已议决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法案》。他的办法是:
  (一)小学校宜养成军人之志趣,宜注重作战之游戏。高等小学每周兵式操两小时,中学生宜具有军人之常识及充当兵役之能力。体操时间以三小时习兵操,一小时习兵学大要,而普通体操只一小时。师范学生习兵操三小时,第三学年授兵学大要二小时。中等学生入学时须注重体格试验,正课外一律授武技。
  同时,杭州学界发起军国民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提议中学以上学生联合会操,每星期日上午举行(作者曾经参与过);江苏除省立各校设想种种纪念方法外,上将军(就是后来卖北海之鱼的冯大总统)且特许学生荷枪出行,通告各处军队不得阻碍。总而言之,在民国三四年间所最流行的思想,便是从国家主义所产生的“提倡国技”、“毋忘国耻”、“劝用国货”、“养成爱国心”等等几个带著“国”字的东西!
  为帝国用的预备教育 四年二月,“候补皇帝”特颁《教育纲要》改初等小学为二种:一名国民学校,以符义务教育之义;一名预备学校,附设于中学,专为升学之预备。他的这个办法,算是效法德国。然这样一来,便把中国人强分为平民与士族的两个阶级,真是“岂有此理”!不但这样,他又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宜尊孔尚孟;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提倡各省设立经学会。这样“步步为营”的复古运动,原是大有作用的。到了年底,“真相毕现”,所谓中华帝国的招牌居然挂起来了!
  全国师范校长会议 四年八月,教育部召集全国师范校长会议,在教育总长提出咨询事件中,有一件是“师范学校读经方法问题。”我们单看这个题目,就可见得小学的应该读经是已经肯定的了!会毕,且“蒙大总统接见,致训词,并赐酒食程仪。”——这简直是哄小孩子了!说者还以为“我总统、总长对于师范教育,异常注意”,然会议方毕,而“筹安会”的招牌就竖起了!
  忠孝节义 “袁皇帝”的故事里,尚有一件似乎应该补记的。在民国三年,不是有一个御用的参政院吗?那年十一月,参政院提出一个建议案,谓:“宜以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色,为立国之精神。”——帝制遗物,原只配帝制用品!——于是“袁皇帝”即“著内务、教育两部,按照六条办法,分别施行,并通咨各省将此项建议案,饬属晓谕人民。一面悬挂各校讲堂,刊登各课本开端,……”到了四年一月六日,教育总长汤化龙①——后来他总算为了“袁室”尽忠而死!——特拟提倡忠、孝、节、义施行方法,②“呈候钧核”。第一条,采取经史编入课本。——恢复读经了!第二条,编撰歌曲及制作图画。——原来美术是这样用的!第三条,阐扬效忠之精义,勒成专书,以祛群惑。——新式的愚民政策!杀人的教育!第四条,旧有传记说部或今人新编西籍撰著,宜编译刊布以广流传。……总期忠孝之教、节义之端,传诸民间,布在学校。——原来西洋也有所谓为中华民族之特性的忠、孝、节、义的,真真高明!于是“袁皇帝”便批令“初等小学应将《孟子》列入科目,高等小学应将《论语》列入科目”了!后来那个“不三不四”、“非驴非马”的《教育纲要》里,就规定中小学校应读经了!接著就在曾经“赐予召见”的全国师范校长会议里讨论读经方法了!“袁皇帝”的用心,真可谓“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读者或尚能回忆四年国庆日的冷落情形。何以故?政府为筹备帝制,不欲国民有此纪念故!
  职业教育 这是民国五年的事情了。从实用主义产出以后,南通师范即设农工科,江苏一师设实习农场,二师设商业科。全国教育联合会也议决,中学自第三学年起,可就地方情形,酌授职业教科。等到了五年八月,江苏省教育会常年大会议决,组织职业教育研究会,明年又成立了一个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办中华职业学校。大概今后我们可以不愁没饭吃了!
  教育部令种种 四年五月间,申明各校学生留级均以一年为率,不得通融减少。——这是个不通的部令!五年九月,通咨各省,从前规定高等小学以上学生考试摘默办法——大概是默写所谓忠、孝、节、义的“上谕”。——应即一律废止。而《教育纲要》也由国务院议决撤消,因为“袁皇帝”已“崩”了!同时通咨高等小学以上学生,均应遵照元年制定的《学校制服规程》一律著用制服。又拟定关于教授军国民教育的办法,如注重作战游戏、添授中国旧有武技、加授军事学大要、兵式操实行射击、举行野外运动、联络与军国民主义有关系的各科教授材料、特讲与本主义有特别关系的特别材料。是年十二月间,北京师范学校学生在汤山野外演习,据报告:“步法整齐、号令明肃、出奇设计、多合军事机宜。”教育部因特发训词嘉勉,以为养成军国民模范。
  民国的新女诫 做中国的女子真不幸啊!从前不得读书,固然无理;现在可以读书了,然仍加以苛刻的条件,更不知是何居心!且请诸位看下面的教育部通令:(一)不准剪发,违者斥退;(二)不准缠足,违者斥退;(三)不准无故请假、结伴游行,违者记过二次;(四)通学女生不得过十四岁,如有隐匿冒混者记过;(五)不准自由结婚,违者斥退,罪及校长。在这五条惩戒规则中,除第二条不准缠足以外,试问通乎不通?
  就民国五年的教育现象总括一句,有危险也有希望。从四年“袁皇帝”发了野心以后,引起了滇、黔、桂、粤等省的独立,引起了北兵南下驻防的战争,于是教育界因为领不到经费及因在战争区域以内,只好停课以待。安徽且明令停止全省学校,尽移教育费以办保卫团。这不是陷于危险的地位吗?然则还有什么希望呢?有的。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总统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就是了。因为从蔡校长任事以后,就竭力把一个腐败的北京大学加以整顿,如破除年级制、采用选科制、聘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实在是转移中国学风的枢纽。我们想到了新文化,便也不能不想到这件事。此外如武昌高师、南京高师,已在二年及四年先后开办,到了这时,也算规模粗具,入学的渐渐增多了。
  民国六年的教育没有什么特色可说。惟政局上自对德宣战问题发生以来,忽而督军会议,忽而公民暴乱,忽而国会解散,忽而清帝复避,所谓波谲云诡,极千古未有的奇观。教育界呢?经费竭厥,“仰屋兴嗟”,但求保持现状,已算难能可贵了。
  民国七年呢?则因受了欧战影响,颇提倡发展个性,注重科学及公民训练。在是年双十节上海开会的第四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案中,有《中等以上各校学生于假期内实行调查案》、《提倡青年团案》、《改进理化教授案》,《推广中华新式武术案》及《研究言、文接近方法意见书》。同时教育部召集全国中学校长会,也议决《全国中学校一律添授武技案》、《增进中学校国文、数学、外国语程度办法》、《增进理科教育办法》——这两种办法,后来均于八年由教育部公布。——是年,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国语讲习科,公布《注音字母表》,并选派大学高专的男女教授赴欧美留学。又,南京暨南学校于是年规复,以便华侨子弟回国求学。
  学潮勃发 民国八年可称为学潮年了。上半年发生的就是“五·四”运动,一轰而起,全国骚动。有人著论(见《教育杂志》十一卷七号,吴研因君论文)谓中等学校经了这番试验的结果,得两大破产:一是教职员的信用破产;一是学科信用的破产。他说:“平时中等学校做校长、教员的,何等尊严,何等显赫。……到了今番,随便怎样尊严、显赫,也丝毫没有效用。……为了国事已经闹成骑虎之势,做教职员的还是拿定主意,要想禁止学生与通国学生全体一致的行动,……因此耍了把戏,闹了笑话,校长、教员的威灵扫地,再要振作起来,就不容易了。”又说:“平时中等学校的功课,……也觉得应有尽有,……今回风潮一来,可就觉得不中用了。国文呢,不能个个人发表传单、广告、宣言书。数学呢,日本货的进口额怎样多、怎样少,本国货的调查、比较、统计也没有人实地应用数学去做。工艺呢,什么制造粉笔、做手巾、做肥皂、做玩具,……露了急来抱佛脚的神情。……经过这番风潮的学生,岂不要生出一个‘平时功课到了紧急的时候不能应用,然则学他何为’的疑问吗?”他又主张“今后教职员对于学生的态度,应抱定解决和自由四个字做去”,来恢复教职员的信用。“今后教导学生,……无论何种功课,要适于应用,……要养成他们的思考力,……创作力”,来恢复学科的信用。
  他这一番话,我确信是主持中等教育者应有的觉悟,所以特为引述过来。现在要稍微讲一讲风潮发生的原因。这个可分为近因和远因两种。近因就是为“青岛交涉”失败。远因呢,则为了六七年来,政府措施失当、军阀势力增长,处处与最近一切新思潮(详细见下一篇)相抵触。这样郁勃的气,弥漫已久,适因青岛事件受人压迫,便如河决口,一泻千里了。自“五·四”北京发动,跟著就有上海的“六·五”,由大学而中学而小学,由罢学而罢市而罢工。所做的事业有赴乡讲演、贩卖国货、组织学生会、刊行报纸等等。社会上除官厅及一部分校长、教员加以压迫禁止外,各日报、杂志及一部分校长、教员都加赞许。同时江苏省教育会的中等以上学校教育研究会议决:(一)学生课外服务社会问题;(二)学生自治团组织法问题;(三)减少授课时间与变通教科、精选教材问题。这可谓学潮及于教育者的影响了。
  下半年发生的学潮,是属于教职员方面的。十二月四日,北京小学以上学校教职员公推代表,于五日向府院及教育部陈请:自十二月起按照法定日期将薪修全部给现,并须于本月十三日以前予以满意答复,如届期无答复或答复不满意,即不负学校中责任。结果当局仅允从速清偿旧欠。对于改发现洋一层,则谓斟酌情形办理。教职员认这个答复为不满意,即议决自本月十五日起停止职务,并出宣言书,说明罢课原因。后因政府表示维持教育费并允概发现金,遂于翌年一月十二日回复职务。
  学生自治 这个崭新的名词,可说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最初组织学生自治会的,是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和浙江第一师范(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曾出一本《自治会成立纪念册》,讲学生自治的经过及章程,非常详细)。以后各处学校相继实行。虽有少数不明事理的教育者加以反对,但学生的应该自治,固已不成问题了。
  官样文章 是年一月间,教育部奉大总统令,通令各省学校注意道德训练。他的办法是:敦崇实践,联络教材,注重训练,实施训话,并组织德育讲演会、学生自治会。又通咨各省,中学校外国语不以英语为限,因得地方情形,任择法、德、俄语的一种。又通咨各省长,转饬各专门以上学校注意提倡中国固有武术,作为课外运动。又通咨各省区速办运动会。训令各省女子中学校应注重家事专科。十月十日,在山西开会的第五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请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案》(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及《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
  提倡语体 文八年间,文学革新问题闹得很大。据江苏省教育会调查,江苏小学用白话文的很多,而且大有成效。到了九年一月,教育部也咨行各省:自本年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十年三月,复通咨各省:自十年下学期起,凡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均应酌减国文钟点,加授国语(如语体文、注音字母、发音学、国音沿革、国语文法、国语教授法等)。
  男女同学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别开生面的一页了。在八年间,已有好多女生向北大请求入学。到了九年开始,北大就招收女生,先行旁听。国立高等程度学校的男女同学,实当以北大为“嚆矢”(教会立的岭南大学在一九一八年已实行,私立的大同学院也先北大实行)。以后如南京高师、广东高师也都实行了。是年在上海开会的第六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也议决《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可见男女同校在中国已经成了事实。但是广东、浙江、江苏什么省议会,却都提出禁止男女同学的议案。唉!笑话!
  暑期学校 九年夏,南京高师第一个开办暑期学校,给中等以上学生、小学以上教员及教育行政人员以增进知识、丰富生活的机会。当时报告入学的过于千人,真是盛事。到了十年,各地仿行的纷起。此后暑期学校便在我国教育界成为一种经常的事业了。
  新办大学 在九年间,广东政府曾决议设立西南大学,并拟有详细计划,但终未实行。到了十年,东南大学开办,是为国立第二大学。同时交通部合并北京邮电、铁路管理、上海工专、唐山工专四校改为交通大学,但到十一年重行分立。福建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也在十年四月开学。
  “六·三”惨剧 北京教育界以政府积欠各校经费至三个月之久,且对于将来的教育经费也无确实办法,不得已起而为同盟罢工运动。自十年三月十四日起,教职员大会议决,宣告停止职务,与政府严重交涉以谋八校经费的稳固。直到四月八日,政府仍未有维持教育的确实办法答复。又宣告总辞职。经二十余日,政府始行宣布,京师各校经费办法三条,因于五月三日暂允留职。然政府迄未实行,且托词延宕,致校长团也于五月十六日全体辞职,教职员更于二十二日提出全体辞职书于八校校长,而日向教育部索债。自马邻翼①教育次长发表,于六月三日同赴府院请愿,至总统府东栅栏外,守卫兵士拒不许人,致起冲突,伤者甚多,遂酿成所谓“六·三”惨剧。教职员、学生愤军警的蹂躏,决提起诉讼。后经范源濂等出任调停,更由政府允筹经费,且派团慰问教育界,始于七月二十八日宣告复职。然这样两方相持已经四月有余,试问做学生的损失多大?同时安庆教育界也向省议会请愿教育经费独立,然因军警的蛮横,遂成流血的巨变。学生姜高琦即“死于是役”,今犹诉讼未决,伤哉!
  研究新学制 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于十年九月在广东开会。议决案中有《新学制系统草案》、《学校经济公开案》、《将世界语加入师范学校课程案》等。然“新学制系统”一案,最有关系。更以中等教育一段为最有精神,采用“六·三·三”制,前三年为攻习普通功课之期,后三年则分科学习,大致分普通及职业两大组。实为具有纵横活动的特色。且自学制草案通过后,除各省开会讨论、各教育杂志出特刊讨论外,已有许多地方实行试办,所以初级中学一个名词已经为我们所熟知了。到了今年九月,教育部也召集一个学制会议,议定了一个《学制改革案》,虽然形式上与广东议决案相仿佛,然内容上大有不同。因为他迁就现状,很少革新的精神,故国内教育家把他看作“打官话”。到十月间,在济南开会的第八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又根据了去年议决案,重加研究,通过了一个《学校系统改革案》。当由该会呈请教育部采用,现在则已由“大总统”以教令公布了(全文见本志前卷第十二号“时事”栏)。①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我国没有教育基金。从九年起,常以经费问题发生停课状况,于是教育独立的呼声,日高一日。到今年二月,北京教育界及各校学生,乘外交上的机会,如关税加增,各国庚子赔款退还等等,群起为教育独立的运动。除教育界中人继续与当局接洽外(可参观本志九卷第二号“时事”栏),学生界也组织全国“教育独立运动会”,拟提出种种意见,要求政府容纳施行。并发出宣言书,表明三大目的:(一)教育经费应急谋独立;(二)教育基金应急谋指定;(三)教育制度应急谋独立。我们对于这种运动,固然极端赞成,但以为欲在封建式军阀把持的局面底下而谋教育经费独立的实现,决计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军阀与教育势不两立,军费与教育费也难两全。如真要达到教育经费独立的目的,只有先打倒军阀。
  现在再粗枝大叶地总括几句:这一年的教育现象,一方是破坏的事业极多,最著的是学校的停课(如北京、江西、广东)和学生的起风潮(如浙江、河南、安徽、北京及最近的上海)。然一方建设的事业也不少,如试行新学制、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制中国儿童智慧标准,②提倡世界语、实施设计教学法(这个已在两年前提倡)及达尔顿制①等皆是。
  总之,过去的教育剧,我们已尝过喜与哀的情感了。将来演悲剧呢,还是演喜剧,我们可不得而知了!
  十年来的文化大观
  ——背景(三)全文第三篇
  这一幕更难布置了。因为他的内容实在非常复杂,要四面顾到,非尽几月的工夫不办。然而又不容不说,所以只好约略地说说了。
  这所谓文化大观,换一个名词,就是思想变迁。思想虽是无形的东西,但他的表现的结果,可以成为科学、伦理、艺术种种的文化现象。思想酝酿于人的心,虽像无力,但一经发泄,却能和狂潮一样,汹涌澎湃,难以抵御。所以思想也就称做思潮。
  那么十年来的思潮究竟是怎样?在民国成立以前,青年中的有志的大都抱有种族革命的思想,一以推翻满清为目标。有的便在学校里“小试其锋”,如清季的南洋公学及震旦的风潮便是一例。到了民国,做官、做议员、做律师的思想特别发达,所以挂法政学校招牌的,在通都大邑中不难屡次见到。但原料实在太劣、太杂(招生一次,入学者数百,多半还是小学毕业生),故制造出来的都是粗货。教育部见了这种模样,以为太不雅观,特在二年十一月间发出部令,停止招考别科生,并停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或改为讲习所。总之,这是跟了革命大炮声音来的混乱中的一种“希治”的现象,或者也是“贪得”的表示罢!可是女子参政运动,也曾在民国元年放过一炮。
  复古运动(第一期) 但是跟了革命声音来的,还有一种现象,这就是标题上所谓第一期的复古运动了。怎样呢?原来当时有所谓孔教会者,在各地都有支会、分会,并且发行一种《孔教会杂志》,以定孔教为国教做宗旨。请看他的第一期的目录!《孔教大一统论》、《释君篇》、《孔教宜定为国教论》、《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孔教乃中国之基础》……这是种什么主张啊!幸亏当时执政的,本是“胜朝遗老”、“气味相投”,所以得“一帆风顺”地大传而特传。后来国教的名目虽未成,而上谕式的尊孔命令、读经命令,固已“堂而皇之”地颁布了!他的“尾音”,竟延到民国七年经安福国会通过“孔教为修身大本”地议案,还是“娓娓不绝”呢!孔教会除出杂志外,还想建造一所大规模的孔教堂,拟有募捐办法,一时也颇“雷厉风行”。可惜时会不佳,“时代先生”到底不肯退让,于是他们的计划终于“默默无闻”了!又当民国三四年的时候,袁世凯既以武力“扫平天下”,为“收拾人心”计,也常提倡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到后来便有帝制的结果。这终算是第一期复古运动的成功,但也就是第一期复古运动的失败!
  新思潮的先驱 我们现在如果要追溯最近我国新思潮的起源和发展,便不能不想起一种出版物来了。这种出版物现在还继续着存在,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的时候,是在民国四年九月十五日(当时叫做《青年杂志》)。在他产生以前,出版界中最有力量的杂志只有《甲寅》(由章行严主持)。《甲寅》是种政论杂志,说理极其精确,深得读者欢迎。后来不幸因国体问题竟被查禁,读书界中如失慈母!但《新青年》一旦出世,唤醒了迷梦,照亮了黑夜,于是青年的勇气恢复了!精神充满了!请看他所贡献我们的:“人之生也应能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勇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见第一期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与“陈腐朽败分子作顽狠的战斗”啊!这便是他呱呱堕地的第一声!
  当时的《新青年》见了“青年社会如此销沉”(语见该志二卷一号《通信》),所以“以改造青年之思想、指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如《抵抗力》、《血与铁》、《霞飞将军传》、《兴登堡将军传》等皆是鼓励青年奋斗的文字。此外又提倡文艺(如小说《春潮》、《欧洲花园》,剧本《意中人》、《弗罗连斯》,论文《现代欧洲文艺史谈》及诗歌、笔记等),提倡科学,介绍法兰西文明,都可说是该志的特色。而最有关系,最为引起新思潮有力的根源的,实要算自由思想和打破迷信的文字。如《孔子平议》、《吾人最后之觉悟》、《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非君师主义》,便都是所谓“违俗之论,足以骇人听闻”的。
  但是《新青年》杂志的言论最有影响的是什么呢?这可以另标一个题目来说说。
  排斥孔丘与文学革命 孔丘的偶像二千年来被君主所利用,为儒生所“瞎捧”,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了,有谁敢说一个非字?但《新青年》竟不识忌讳地排斥了!什么礼教纲常,都推翻了!可是这些排斥和推翻,和无理由的毁谤、谩骂不同,乃是基于现代生活和民主政体的要求而不得不然的。试读《孔子平议》、《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及《吾人最后之觉悟》等篇,便可了然。至于《新青年》所以特要著文反对的,也可说是由于上段所说第一期复古运动的反动。因为当民国四五年时候,孔教会的活动很大,妄想用政府法令的势力来恢复孔教的尊严,不料恰好挑起了一种怀疑的反响。《新青年》乘时而起,就加以痛击,为国中大部分未受孔教恶化的青年开放了一条向自由之路的坦道,你看这所给于自由思想的好处多么大啊!自排斥了孔教以后,如所谓忠、孝、贞节、男女防闲等旧道德,也连带着发生问题。故反对尊孔,其实就是改革伦理。
  文学革命则起于胡适的一封信(见《新青年》二卷二号,五年十月出版)。他主张“八事”,便是:(一)不同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五)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须言之有物。以后他就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见《新青年》二卷五号,六年一月出版),详释所谓“八事”者,并断言“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相继发表。所谓“选学妖攀,桐城谬种”的“咒骂”(见二卷六号钱玄同通信)也跟着大响,而新文学这个名词,也就成立了。但从新文学发生以来,未常有反抗的言论,直到七年二月,始有王敬轩的一封信(见《新青年》四卷三号),把提倡新文学的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然他老先生的话,一经批驳,便半钱不值、片甲无存了!
  在第三、四、五各卷的《新青年》里,关于新文学的讨论很盛,且登载许多白话诗,采用新式标点。而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的《尝试集》也在七年出了版。从此,语体的诗文通行全国,到八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开会,且通过“小学校教科书改用国语”的议案了。
  德谟克拉西和社会主义 老实说,《新青年》确可算为民国四年以后的思想变迁史了。他的第一、二卷(民国四五年)的文字,多半是鼓励青年的。第三卷以后(民国六七年),便趋于问题的讨论,如文学、孔教、戏剧、贞节、扶乩、新村、世界语等皆是。从第六卷起(民国八年),正值新文化的怒潮勃发之际,就更显明地拥护德谟克拉西先生(民治主义)和赛因斯先生(科学)了。请看陈独秀的话: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六卷一号,页一〇)。”
  从七卷起(八年十二月)更发表《宣言》。从《宣言》里,晓得他们是反抗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了。他们是主张群众运动、社会改造了,他们是尊重劳动了。总之,他们是要打破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了。这样“大胆的宣传”、“决断的态度”,的确是当时出版界里最勇敢的!而“五·一”节特出《劳动纪念号》,愈可看出他们的倾向。从八卷起(九年九月),就很显明地主张革命的社会主义了。试看他的内容,如《俄罗斯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唯物史观》、《马克思还原》等题目,便可知道。到了现在,且专以宣传马克思派社会主义为宗旨(《新青年》现在出到九卷六号)。
  复古运动(第二期) 民国七八年间,《新青年》派这样“猖獗”,便引起第二期的复古运动来。当时便有所谓“新旧之争”,把纲常名教当做旧的,把德谟克拉西当做新的。其实在共和国里,还有什么叫做纲常名教的东西?现在居然起了冲突,真是不可思议!更有一班人想用折衷主义来调和新旧。更奇怪了!这第二期的复古运动,可举三个例子来作证。第一是国故党林纾等反对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等提倡新文学,除做了《荆生》、《妖梦》等小说外,几次三番和蔡元培写信辩论,且有“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的话。然而蔡氏不为所动。第二,便是文治总统徐世昌的命令,要提倡道德了,要提倡节孝了,要尊重孔子了;同时还有“妖言惑众”的什么同善社、悟善社、盛德坛,在“青天白日”之下,“横行无忌”。而他们的敢于这样,都因背后有大力者支持的缘故。这种顽旧的思想与腐败的政治为缘,并不足怪。只怕中华民族,将变为不阴不阳、不死不活的东西了!第三,是旧党藉政治权力遏止新思潮。请看江苏省长齐耀琳训令上海、宝山两县知事的文章:
  ……近阅坊间出版之著作物,间有主张破除吾国旧有伦教,毁灭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新社会者。殊不知……伦理、文学系一国根本问题,苟或废之,是谓无本。……在著作者思想自由,固非绝对主张,亦留有研究余地;而青年学子,根植薄弱,睹新奇之说,易启淆惑之心。……为特派令各县知事,转令各校校长,对于主张悖谬之出版物,严禁购阅,以黜邪说,……
  你们看:既承认思想自由,既承认有研究余地,而又斥为主张悖谬,严禁购阅,这是什么道理?可怜执迷不悟的顽固分子啊!原来你们是读了书不明理的!
  杂志时期 新思潮的第一波,便是如“浪花四散”的杂志。我国的杂志,当民国成立之初,只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教育》、《小说月报》、《少年》、《法政》及基督教会出版的《大同报》、《女铎报》、《青年》等;以后有《孔教会杂志》、《社会杂志》、《甲寅杂志》、《独立周报》、《大中华》、《正谊》、《中华教育界》、《妇女界》、《学生界》、《实业界》;再后有《教育研究》、《京师教育报》、《学生杂志》(民国三年)、《英文杂志》、《妇女杂志》及《新青年》、《科学杂志》、《英语周刊》、《博物学杂志》、《教育与职业》、《民铎杂志》等。到了民国七年,正值新文化怒潮快要大涨之时,便有《北京大学日刊》及《每周评论》(在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创刊)出版。但一到八年开头,便如怒潮大涨,倾山倒海地涌了过来。我且写出著名的几种:《新潮》、《新教育》、《国民杂志》、《建设》、《进化》、《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浙江青年团》、《新中国》、《教育潮》、《学艺》、《新生命》、《黑潮》、《少年社会》》、《致中杂志》、《体育周报》、《浙江新潮》、《湘江评论》、《民风周刊》、《新社会》、《新群》、《学灯》、《南洋学生周刊》、《川滇黔周刊》、《浙江一师校友会十日刊》等。九年又有《教育改进》、《平民教育》、《实际教育》、《曙光》、《北大学生周刊》、《工学》、《工读》、《少年》、《少年世界》、《钱江评论》、《狱云周刊》、《奋斗周刊》、《觉悟》(天津),《向上》、《新空气》、《社会新声》、《星期日》、《闽星》、《自觉》、《政学丛刊》、《新学报》、《新妇女》、《平民导报》、《人道月刊》、《北大月刊》、《家庭研究》、《美术》、《美育》、《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平民周刊》等等。
  这里头有一大半,是学生界的出版物。若把大大小小的印刷品总算起来,实有二百多种。至于这种新杂志的趋势,可有两方面:一是研究问题。我们可以指出:(1)孔教问题;(2)文学问题;(3)国语问题;(4)妇女问题;(5)贞操问题;(6)礼教问题;(7)婚姻问题;(8)儿童公育问题;(9)戏剧改良问题;(10)教育改良问题;(11)劳动运动问题;(12)男女同学问题;(13)社交公开问题;(14)恋爱自由问题;……等。二是输入学理。我们可以指出:《新青年》的《易卜生号》、《马克思号》,《民铎》的《现代思潮号》,《新教育》的《杜威号》,《建设》的《全民政治》,《少年中国》的《诗学研究号》和《每周评论》、《解放与改造》等等所介绍的种种西洋新学说。但在这种杂志潮汹涌的时候,也有几个缺点可以指出来;第一,文化运动的范围决不止于出版物。但当时除了出版物,便不见有别种实在的事业。第二,出版物发行地点多在北京、上海一带热闹的地方,影响不及于“民间”。第三,性质相同,都是泛论的,不是专门的,于人力、财力都不经济。第四,少有显明的坚决的主张,只是东拉人做文章,西请人投稿,不免有“炒冷饭”的毛病。新杂志既有这许多缺点,所以有的不久便行停版。但这里有几种是被暴力封禁的,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继续生存到现在的,便无多了。我们且把现有的写了出来:——这自然以我所知的而且以有关于新文化的为限。括弧内注的“周”是周刊,“月”是月刊,“季”是季刊,“不”是不定期。“商”代商务印书馆,“中”代中华书局,是指发行的地方。
  《中等教育》(季,中)
  《东方》(半月,商) 《教育丛刊》(不,中)
  《教育》(月,商) 《教育汇刊》(不,中)
  《学生》(月,商) 《史地丛刊》(不,中)
  《小说月报》(商) 《改造》(月,中)
  《妇女》(月,商) 《诗》(两月,中)
  《新教育》(月,商) 《心理》(不,中)
  《学艺》(月,商) 《努力》(周,北京)
  《民铎》(月,商) 《响导》(周,上海)
  《史地月报》(月,商) 《孤军》(月,上海)
  《新青年》(月,广州《新青年》社) 《创造》(季,上海泰东书局)
  《新潮》(月,北京大学) 《绿光》(月,上海民智书局)
  《少年中国》(月,上海亚东图书馆) 《新生活》(周,北京)
  《中华教育界》(月,中) 《哲学》(不,北京)
  《戏剧》(不,北京)报》)
  《今日》(不,北京)
  《晨光》(不,北京中国大学)
  《平民教育》(北京高师)
  《教育》(季,日本东京高师教育社)
  《北大社会科学季刊》
  《北京大学日刊》
  《北京高师周刊》
  《东大南高日刊》
  《广东省教育会杂志》
  《觉悟》(日,上海《民国日报》)
  《妇女评论》(周,上海《民国日报》)
  《平民》(周,上海《民国日报》)
  《学灯》(日,上海《时事新报》)
  《文学旬刊》(上海《时事新报》)
  《现代妇女》(十日,上海《时事新报》)
  《晨报副镌》(日,北京《晨报》)
  丛书时期 民国九年以后,出版界的趋向一变:从杂志移到丛书了。这个变向的原因,可以说是国人智识欲发达,读书力进步的结果。因为杂志的材料,总是以浅薄的一时的短篇的居多,很难满足潜心研究者的愿望;而且觉得关于各种科学的概论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太少,未足以供给有志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社会运动者的参考,于是对于丛书的计划就开始了。现在且看看我国现有的丛书的门类(计算到十一年十月为止。但其中有些是在九年以前出版的):
  《北京大学丛书》——已出六种
  《尚志学会丛书》——已出十三种
  《共学社丛书》——已出六十二种
  《世界丛书》——已出十三种
  《新时代丛书》——已出六种
  《文学研究会丛书》——已出十三种
  《南京高等师范丛书》——已出六种
  《武昌高等师范丛书》——已出一种
  《大同学院丛书》——已出一种
  《新智识丛书》——已出十六种
  以上都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文化丛书》——已出十六种
  《教育丛书》——已出十种
  《哲学丛书》——已出三种
  《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已出二种
  《新中学会丛书》——已出一种
  以上都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创造社丛书》——已出五种
  《新人丛书》——已出五种
  《新知丛书》——已出三种
  《家庭研究社丛书》——已出二种
  《黎明学会丛书》——已出二种
  《学术研究会丛书》——已出三种
  以上都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新青年丛书》——已出九种。广州《新青年》社出版。
  《新潮丛书》——已出六种。北京大学出版
  《晨报社丛书》——已出七种。北京《晨报》社出版
  《北京高师教育丛书》——已出四种。
  《岫庐公民丛书》——已出十一种。上海公民书局出版
  从上面这篇简短的数目字看来,也可以知道新文化怒潮泛滥的范围了。
  工读互助与勤工俭学 新思潮的产品除出上面文字的宣传以外,还可以指出几件具体的事实。如“五·四”与“六·三”的两种运动、男女同学、社交公开等便是一个例。但此外尚有两件更特别的,不可不稍为说说。第一,就是所谓工读互助,这是八年间在北京发起的。宗旨在本互助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团员每人必须作工四小时。生活必需之衣、食、住及教育费、送药费、书籍费由团体供给。工作种类有素菜食堂、石印及装订、洗衣、制浆糊、墨水、编织等,工作所得,归团体工〔公〕有。当时曾经开办两组,共有团员二十六人。上海也有同样的组织,很受各地青年的欢迎。但是北京的工读团,不久便行解散。解散的原因,据我看来,完全是人的问题。因为团员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劳动的习惯,没有生产的技能,再挂上一块新生活的招牌,自然不能在经济压迫最剧烈的都市里生存了。第二,就是勤工俭学。这里可分为三派:一派是赴法的;一派是赴俄的;一派是赴德的。但真真的勤工俭学,还只能应用在一部分赴法的学生。在民国五年间,蔡孑民、汪精卫、李石曾、吴稚晖、张溥泉诸先生在北京创留法俭学会,办留法工业预备学校;至八年,已成立者将近二十校,如成都、长沙、上海、北京、保定、济南、布里村、长村店等处皆有。是年派学生出洋,计四川、广东、江苏、山东、江西、湖北、湖南、直隶等省有八十九人。及欧战停止,法国工人缺少,遂更有勤工俭学的事实发生,计先后到法者,不下二千人。至十年一月,巴黎华法教育会以勤工俭学生多半不谙技术、不通语言,又皆贫乏,难以安置,特请北京华法教育会请教育部转知各地教育机关暂行停送赴法学生。但现在留法的尚有千余人。赴俄的学生在八年开始,至九年十年而大盛。因在五年以前(一九一七年)——作者写到此地时,适为十一月七日,便是俄国革命五周纪念日。——在这个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而得胜利的苏维埃俄罗斯,为人类文明史放一种异样的光彩。到一九一九年,莫斯科的东方劳动大学应了一般富于改革热的青年的需要而成立。于是印度、日本、中国本部、高丽、蒙古、高加索、鞑靼、乌克兰、土耳其、新疆……等地的青年都前往赤俄的新都,去求新鲜适宜的生活。惟中日官吏深恐所谓“过激主义”的传入,故防范极严,不特不易出境,或者还要加以危害。然而冒险前往的还是不少,大半是相信共产主义而受有一种使命者。他们回国以后,即从事于宣传革命的社会主义,或做劳动运动,或为文字鼓吹。听说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机关,凡有志于社会改造的有识的青年,倒不可不注意他们的行动呢!赴德的学生,因为马克跌价,认为难得的机会,故从十年起,几乎每月不断。他们除研究学术外,更努力于中德文化沟通的运动。他们对于最近的将来的中国学术界必有代现在的美国派而兴的趋势。诸君请记取:民国十五年以后,我国学界上将为德、法两派活动的时期了。
  非宗教运动 这也可以说是新思潮所涌现的一波,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在当时确实大大地惹人注意的。这个运动发生的近因,由于北京要开一个“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①我国有一部分的大学教授及青年学生,认为这是宣传迷信,于提倡科学、保护自由大有妨碍。所以本年三月间,在上海方面发起“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在北京方面发起“非宗教同盟”。其他各地如天津、南京、武昌、长沙、广州、太原、芜湖、厦门、福州,也都组织团体,作非宗教的宣传运动,特别的是反对耶教、警告青年不要被诱。关于非宗教的文字,除蔡元培、李石曾、王星拱、汪精卫等的演说及论文外,其他成单行本印行的,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会意见书》及在本运动发生以前出版的《少年中国宗教问题号(下)》和在本运动发生以后出版的《无所谓宗教》(这两种都是留法学生做的)。现在,这个运动的实际虽然不大显明,然我们要知道:这是社会上一个大问题,在历史上也必成为一个重要事实。因为这明明是宗教和科学的战争。
  学者讲演 正值“五·四”运动发生的前三天——民国八年五月一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博士到了我国。①他对于学生运动视为中国青年活动精神的表现,大加赞许。后来除在北京、南京讲演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试验论理学及思想之派别以外,又往各地讲演,把学生自治的真义,社会进化的要素灌输到我们青年的脑筋里。学生运动得了他的启发和指导,着实受益不少。而我国教育革新的机运,也是由他开关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位诚恳而勇敢的老博士,实在不能一日忘情啊!到了九年十月,英国数理哲学家罗素先生来我国讲演,在北京讲社会结构学、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及哲学问题。但他的讲演的影响,没有像杜威博士那么普遍而永存。不过他偕他的爱人勃拉克女士同来,于我国青年的婚姻问题上,却留下很坚实的“感化”。到了十年夏,两位英、美的学者先后归国。但在是年九月间,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博士经我国实际教育调查社敦请,复来华调查教育。据他调查结果,谓我国教育最弱点就在中学。他的弊端在教授方法不善,不能使学生应用,课程也未尽注重科学。他对于我们学生直接的影响甚少,因为他不是专来讲演的。到今年十月间,于是又有一新的学者来华讲学。这就是德国生物学家兼哲学家杜里舒博士了。他现在正在东南大学讲生物哲学、现代欧美哲学潮流两个问题。到明年二月底讲了,便须往北大讲演了。他的生机哲学的主张或者会对于我国学术界发生些影响吗?
  政治研究 当民国初元,国家乍脱专制而创共和,社会对于政治兴味,非常亢进。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甚至有一省城而多至八九校者。然至民国四五年间,“袁氏威加海内”,国人对于政治存厌恶、畏避之心,所以很少讨论国事的人。《新青年》出版之初,也以鼓励青年为天职,而以谈论政治为不得已(见《新青年》二卷一号通信)。当时主张不谈政治的人可分三派:一是学界;一是商界;一是无政府党人。但前两派的不谈政治是一时的、相对的。所以到了九年七月,胡适等有一篇《争自由的宣言》的文章。这篇文章开口便说:“我们本不愿谈实际的政治,但是实际的政治却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害我们。”要除去这种妨害,自然免不了要谈政治了。到了十一年五月,便有《努力周报》出现于北京;九月间,上海也出现了一种《向导周报》;此外,还有一种《孤军》。他们虽都是批评时事的杂志,但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这在读者自己的鉴别了。除杂志以外,北京方面更有“民权运动大同盟”的发起,以撤废《治安警察条例》,主张劳动立法、普通〔遍〕选举、男女平权为目标。
  文化与武力 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势力,在现在的中国却并峙着,将要决个雌雄。大概言之,目前最占势力的还是军阀。然除出军阀自身及依附军阀为生的政客、官僚以外,无不以推倒军阀为救中国、为实现革命的民主主义的前提。这一点,在我们青年也是该觉悟的。但在横暴的势力压迫一切新文化的时局下面,却也有几个异彩。其一,苏维埃俄罗斯代表越飞到北京的时候,所谓中国智识阶级的领袖蔡元培等,居然在欢迎宴上喊出社会革命,赞成俄国革命的论调(见本年八月二十三日《申报·国内要闻》),在一向反对俄国的英、美、法、日等国人视为极其可惊的消息,而北京政府却并没有表示。其二,在上海等处不能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却能公开。其三,受有“过激党”嫌疑、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的爱罗先珂,居然做起北大的讲师来。宣传节育主张、被日本政府限制讲演的桑格夫人,也居然在北大以及各处大讲而特讲。这种好像应该受恶毒的势力的干涉的言论、行动,而反能安然做了出来,是由于他们的大量呢,还是由于他们的疏忽?这个我不能回答了。
  十年来的学生活动情况
  ——全文第四篇
  我所要布置的背景,已经布置完了。现在自然是看“正文”的适当的时候,所以要请诸位注意地看。不过这一幕虽是“正文”,但是情节却不十分丰富,因为有许多节目已在背景里表演过或者暗示过了。
  老实地讲,这一幕却是不容易排演。因为一则他的情节本不复杂,再则他的资料极其散漫,所以要详细地、周密地表示出来,真是有些困难的。现在我想把他分作两节来说:一是“五·四”以前的学生界;一是“五·四”以后的学生界。为什么我要这样分呢?这因为“五·四”运动是个我国学生界划一新纪元的大运动。在此以前的学生界是静寂的,在此以后的学生界是热闹的;在前是个人的,在后是社会的;在前是被压迫的,在后是能自决的。自然,这并不是截然、尽然的分界,不过大体是这样罢了。
  请诸君先看“五·四”以前的学生界罢!
  革命狂潮与学生 在清朝晚年革命主义宣传最盛的时候,学生都怀着革命的思想,跃跃欲试,就在学校里面试验起来,所以那时的学校风潮甚多(参看第三篇)。而青年心理的态度,从尊师、尊君的变到反对学校主持人和清朝的,也可谓大大的变迁了。正当革命的时候,男女青年激于义愤,很多“投笔从戎”的。所谓“学生军”及“女子北伐军”者就是。等到革命“告终”,南北“统一”,于是武剧暂时辍演,文戏跟着开场了。
  做官热与革命余波 民国成立,投机的法政学校遍地皆是,于是“绍兴师爷”、“老秀才”、“富家子”、“穷光蛋”以及“小学毕业生”等辈都认为“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大家“趋之如鹜”,到表演了一幕不分老少、尊卑、贫富、贵贱,“一炉共冶”的趣剧。然而这种热症,总算是一时性的,发了不久,也就消灭了。
  其他大部分在各种学校读书的,便另呈一种气象。怎样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学校风潮。如反对教职员、闹饭堂……等等。最卓著的便是元年北京大学学生拒绝章行严、马良做校长①,以致陷于无校长的地位者几个月。二年又有预科生要求免行入学考试,以致校长何燏时被逐②,学生数名被斥退。其他如苏州县立中学、安庆第一中学、浙江高等学堂、杭州第一中学、江西工业中学、保定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南京崇文学校、开封第一中学、重庆师范学校、福建高等学校等等都有风潮。风潮的形式便是打人、毁物、发传单、散学……。讲到中国学校风潮的起源,实在清季。当时在专制政治的下面,明达的教育者,特藉此以开发青年的思想以便上革新之路,用意倒是很深的。故如南洋公学、浙江大学,先后罢课退学,①一般舆论且加以奖励鼓吹。影响所及,遂遍于全国。自入民国,此风更甚。这里另有原因:(一)由于政体的改变,革命的气焰染及青年容易爆发;(二)由于教职员不能满足人意;(三)由于教职员与学生情意隔阂。故民国元二年的风潮,颇有“风发云涌”之观。然而民国十一年(就是目前)的风潮,“且有过之无不及”!
  当时一班“老师宿儒”及政府人员,都以为这样“习气嚣张”是“不可为训”的。所以先后发出训令,禁止闹学。记得张謇曾发表过一篇什么叫做《学校无共和论》的文章,深得办学先生们的同意。至于政府方面,自然是“三令五申”地大做文章了。我们且节录几首以见一斑。
  (一)元年九月一日教育部训令:
  ……诸生在校当以致力学业、锻炼心身为务。……自由以法律为范围者也,学校秩序必应遵守之。平等非无秩序之谓也,学校秩序必应尊重之。若忘当前之职分,辄思鹜外,失难得之时机,不求进取,是即自暴自弃,后虽悔悟,亦无及矣。……
  ——这种“舞文弄墨”的官样文章,真是“有不如无”!
  (二)二年六月二日“袁皇帝”命令:①
  ……考察京外各学校,其管理认真、日有起色者,实不多见。大都敷衍荒嬉、日趋放任。甚至托于自由、平等之说,侮慢师长,蔑弃学规。……倘再事因循,不加整饬,恐学风日坏,污俗随之。……况学生在校,最重服从,讵可任其嚣张,败坏规则。……凡关于教育行政,一以整齐、严肃为主。学生有不守学规情事,应随时斥退。……
  ——听他的口气,仿佛学校中所有一切坏的学风,都是学生做出来的。那么请问学校里的教员是做什么的?唉!本来像教育这样纯系精神作用的事业,决不是打官话所能收效的。以一国行政长官而干涉学校训育,已竟是“多事”;何况这篇文章的语气,还是不通的呢?——头几句说学校管理,忽而“甚至”一拖,说到学生了!
  当时的学生界对于地方政事也像是要干涉的。请看:
  (三)元年七月间教育部通电各省:
  ……学生干涉时事,前清已然。光复之后,此风益甚。学校生徒联名干涉地方政事,皆由误解共和二字而起。须知共和乃世界一种团体,非所语于学校。……若身犹在学,辄先奔走政治,无论于法令有所违背,且学业必从此抛荒。请传令各学校速行禁止。庶几共和真理日见昌明;青年思想日趋正轨……
  ——我国是共和国吗?政府当局不“误解共和二字”吗?果真政治“昌明”,青年自然不必抛荒学业了。但是看现在的局面,怎能叫青年不抛荒学业呢?
  (四)江苏省教育行政报告书(民国二年):
  ……当光复之初,省机关收受公文,有以在校生徒而干涉学校组织、学科支配与毕业期限者,有开会而举校长者,甚有联名干涉地方政务者,几难枚举。而其不服管理、罢课要挟等事,比一年半间,屡见不一见。……
  又,当时的学生对于政党,对于选举,也像是参与过的。请看:(五)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教育部通电各省:
  ……参议院议决各学校当选举之时,仍应照常授课。凡现在学校肄业之学生,不得藉口选举,要求停课。……
  (六)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教育部训令:
  学生以学业为重,如有投身政党,因政党而荒废学课,非特一己学业难望成就,且于全校规律妨害实多。……如屡戒不悛,应即予以惩戒,或竟令其退学。……
  ——查这个时候正在讨袁军失败以后,“袁皇帝”恨国民党彻顶,所以要禁止学生加入政党了。不过青年学生应不应干涉政治,倒是个极大的问题。许多人说不应该,但我要问:在现在这种不良的政治下面,果能容许我们安心求学吗?既然不能,便不能怪学生要来干预政治了。
  像上面所举种种“学风嚣竞”的现象,我也认为不是好的。但我对于官厅的命令要加以种种的批驳,并不因为自己是学生特要回护,乃是因为官厅不明青年心理,不从根本设想,只会打官话、做文章。须知不良的政治、不良的教育、不良的环境,都是挑拨青年“不良”的行动的因素。教育者的指导既不得法,又怎能怪被教育者的行动不趋正轨呢?
  上段所谓革命余波,到了民国二年以后,也跟了“二次革命”的运命而消灭了。从此直到民国八年,可称为“风平浪静”。虽然也有些微风小波,但是只像“吹皱春水”,没有什么大的干系。所以下面的几段,都是“家常便饭”,但也不能一一例举,只好拣几件出来,请读者随便尝尝。
  体育 我国从前的读书人,是以“斯文儒雅”为“商标”的。所以“未老先衰”,竟成为中华青年的特色。等开学校、教体育以后,“重文轻武”的习气还是不能连根拔除。学部虽有“尚武”的文告,①实际仍然不改旧观。自民国成立,教育部特标“军国民教育”为宗旨之一,又通令注重课外运动、举行运动会。学校当局也加以提倡,所以学校里的体育算能发达一点。到了四五年间,外受欧战影响,内受“五·九”刺激,教育界全体更以提倡军国民教育为急务(详见第二篇)。于是兵式操、新式术都“像模像样”地搬演出来。这些,在今日看去不免觉得好笑,然在当时确是“郑重其事”的。从二年起,②各省大都举行运动会。如北部七省(直、鲁、豫、晋、奉、吉、黑)联合运动会(二年五月)、全国联合运动会(三年五月)、江苏省立学校联合运动会(三年十一月,以后每年续办数次)、浙江全省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四年十一月)、天津学校联合运动会(在四年已是第十二次)、北方三大学(清华、协和、汇文)联合运动会(在四年,已是第四次)、东方六大学(金陵、之江、东吴、南洋、沪江、约翰,现在加入东大、复旦而为八大学)联合运动会(三年第一次举行,以后续办)、第二次远东运动会(四年五月)、北京各校运动会(四年秋)等等,皆是校际和国际的运动会。其他中小学校单独举行的,到处都有。在民国四年间,更有一种新组织发生,就是童子军①。最先成队的,要算江苏第三师范附属小学。六年,便成立了江苏全省童子军联合会。同时教育部申告,以运动场及运动器械、设备为学校之成绩。江苏又办体育传习所,开设公共体育场,南京高师也办体育专修科。现在各校有新式体育的设施,倒不能不归功于那时的提倡。
  留学 民国成立后,凡尽力于革命的青年学子愿赴东西洋留学的颇多。政府为酬劳起见,曾由临时稽勋局送派二十五名赴欧美留学。如现任北大教授谭熙鸿、东大教授杨铨、中国科学社长任鸿隽,皆是这一次的留学生。至二年底,教育部以财政困难,始通咨各省暂行停派留学生。临时稽勋局第三期拟派的留东学生也遂停止。三年夏,清华学校派送男生一百名、女生十名赴美留学。汤蔼琳、张端珍、陈衡哲诸女士皆是这次所派。四年以后,就有赴法俭学生,这在前面第三篇已经说过,不再说了。大概留学界的趋势:民国成立以前及成立以后的头几年,赴日的最多;三年以后,赴美的最多;八年以后,则赴法、赴德的络绎不绝,几有与赴美的并驾齐趋〔驱〕的形势。他们所习的学科,也由政法而趋于实业。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社会情势及学风迁移的消息了。
  前面说过,“五·四”以前的学生界是静寂的,所过的生活都是属于“经常事业”的一类,所以没有什么惊奇、新鲜的举动做出来。只有当民国四年中日交涉时和当民国七年政府与日本缔结《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计划》时,稍有活动。现在且简单地叙述几句。
  毋忘国耻 自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后,除卖国贼以外,我国人民无不仇视日本。学生界自然更要愤激,对于“排斥日货”、“劝用国货”两事,竭力提倡,竭力实行。且有断指血书以激动群众的。然更有特色的,莫如四川学生。他们发起学生宣誓会,以为在沥血、电争、储金、提倡国货以外,更要具有朴诚敦勇的精神。于是议定办法:
  (甲)凡属学生齐集文庙宣誓,不得一人不到。
  (乙)宣誓之先请三人演说。
  (丙)誓词:(一)终身不忘五月七日之耻。(二)除机械、化学药品外,终身服用本国货。(三)禁绝赌博挟妓等事。(四)不贪无功之禄。(五)黾勉学业。
  (丁)誓后默坐十分钟。
  (戊)誓后以木牌刻誓词,悬各校礼堂中。
  这个办法是不是完美,我们可以不管。但我们要知道,这种行为确是有血性、有勇气的青年的本色,我们除了赞美,没有别的话了。
  救国团 七年五月二十日,北京学生因政府私与日本缔结军事协定,有损国权,特全体至总统府请愿废约,并要求宣布条文。天津、上海、南京、福州各地学生也各联合谒见当地长官,请求代向政府力争废约。同时留日学生因讨论中日交涉被日警干涉,遂相率回国,组织救国团,发行日刊。后来教育部好几次限令回校求学,方才回去。但也有因此转学到他国去的。
  霹雳一声 一到八年,便是学生界大活动的时期了。当时社会上正忙着闹新思潮及德谟克拉西。而内政外交,又处处令人失意。自山东问题归中日直接交涉的警耗传出,全国各界都通电反对,学生界尤为激昂。北京学生平时虽无固定的团体,但遇外交上重大问题发生时,每能一致奋起。当时在五月二、三两日即举出代表讨论。一到四日下午三时,便全体出校,于是破天荒的有秩序的所谓“五·四”的示威运动便痛痛快快地做了出来。并发表宣言,中有:“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惟手枪、炸弹是赖矣!”请看!这几句话,多少勇敢!多少激烈!青年的热血沸腾了!青年的革命精神爆发了!天下最无敌的,就是这种青年之力的表现!我们幸毋忘自身固有的力量!中国的前途,世界的前途,都靠我们的力量来开辟、来创造呢!
  在学生界开一新纪元的“五·四”运动——关于这个详细的情形,另有我友朱文叔做一篇《“五·四”运动史》来讲。——已经这样成就了。我们就往下看“五·四”运动以后的学生界罢!
  这个“五·四”运动,是以后种种学生运动的出发点。我现在为叙述便利计,要把学生运动分为三方面来讲:一是政治方面的;二是社会方面的;三是学校方面的。先讲政治方面。
  上海的“六·五”运动 北京“五·四”运动时,被警察捕去学生多人,久未释放。上海学生界因风潮愈激愈甚,遂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于五月二十六日起宣言罢课,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卖国贼曹、陆、章为目标。然政府犹未照办,于是众情愤激,愈演愈烈,遂有上海“六·五”运动的发生。商界以罢市相应,直至六月十日政府免曹、陆、章职,始行开市。同时南京、杭州各地学生也都罢课,且受军警横暴的压迫。
  福州的中日交涉 “五·四”运动后,福建学生对于排斥日货甚为激烈。于是侨闽日人持械寻衅,于十一月十二日击伤学生七人,日领复请日政府派舰来闽保护。北京中等以上学生因“闽案”交涉,特于二十九日全体告假,游行演讲。各省学生也先后举行,表示决心。至福建学生,则以所发行的《学术周刊》被官厅勒令停版,且将报社发封,因于十二月一日一致罢课。济南学生联合会,也因福州交涉拟开国民大会及山东全省学生联合会大会,但均被官厅阻止,遂于十二月二十四日罢课。又拟游行、演讲以致与军警发生冲突,有数人被殴伤。后经教育会调停,始允学生要求。
  学警的冲突 “五·四”运动后,学生屡要开会请愿、游行演讲,官厅则一味用高压手段禁止。因此学生与军警间的冲突到处都有。举几件显著的事实,则有:
  (一)九年一月一日,济南学生联合会定在大舞台演剧,早得官厅许可。但临时忽被警厅干涉,致起冲突,学生受伤者多人,各校教职员大愤,二日起一致停职,并电请政府查办。
  (二)天津中等以上各校学生,以十月十日为国庆日联合举行庆祝,并游行演说,乃在街中与警察发生冲突,学生被警击伤多人。次日各校一致罢课,要求撤换警察厅长杨以德。
  (三)广州学生联合会各校学生以十一月八日列队游行,至先施公司门前,与公司伙友冲突,警察干涉,击伤学生数人。次日又有学生多人被警厅拘捕。十八日城内各校学生一致罢课。
  (四)九年初,天津学生检查商店日货,与警察发生冲突,学生被警察殴伤及拘捕者数十人。学生联合会也被派警监视。各校学生要求省长释放学生,不允;且派队驱散学生,被殴伤者数十人。各校遂发布宣言,全体散学。
  (五)三月间,北京各校学生因主张山东问题拒绝与日本直接交涉,并为天津学生被捕,因在前门一带演讲,交通为之断绝。当被警厅拘捕四十二人,经各校长要求释放未允,且押送地方检察厅讯问。各校学生以此事愿由全体负责,联合向检察厅自首,但检察厅不允。至五月十四日始判决罪名,定为五等有期徒刑及拘役四十五日。同时京师警察厅根据《治安警察法》第六、第十二各条,布告将北京中等以上各学校学生联合会及北京小学以上学校教员联合会解散。
  (六)上海全国学生联合会因电请政府驳回日本对鲁通牒,未得答复,特于四月间通电各省学生联合会罢课,并主张举行游行、演讲,联络工商各界。因此,杭州及上海等处,均发生学警冲突事件,学生受伤颇多。
  (七)九年初,杭州第一师范学生,因官厅无正当理由撤换校长经亨颐,要求复职,并拒新校长到校。经官厅训令该校休业。学生赴省署请愿,与省署卫队冲突,受伤数人。官厅又派武装警察围守师校,迫令学生出校。学生坚持不肯,省城各校学生均往援助。后经人调停,将警察撤退,暂由旧教职员维持校务。后来学生痛定思痛,出了一册《浙潮第一声》,详载这次“争斗”的始末。
  读书运动与民权运动 先讲读书运动。在十年三月间,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八校教职员因经费无着,宣告停职。学生为获得读书机会起见,也加入力争。后来遂形成新华门前的“六·三”惨剧。这在前面论教育一段已经讲过,所以此地不再讲了。同时,安徽方面,省城中等以上各校教职员及学生等,以省议会十年度教育经费案屡搁不决,经派代表向议会催促无效,六月二日特群赴议会请愿,途中被卫兵阻止,殴伤数十人。学生姜高琦当场被杀,周肇基因伤重致废;但最近据安庆学生会电告,也竟于十一月十日死了!此外,还有武昌高师学生因学校经费无着,特于十月三日赴京请愿。经教育部向财政部商妥,以十万元印花票作抵,自十一年一月后,由湖北当局按月拨一万五千元,始于十一月十四日返鄂。
  至于民权运动,发生在本年八月间,由北京方面先倡,南京继之。女学生方面,更有“女权运动同盟会”,“女子参政协会”的组织。更有一部分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及国民党。这种种现象都值得我们的注意。
  次讲社会方面。这里可再分为两种:一是间接及于社会的影响;一是直接对于社会的设施。
  偶像的打破 辛亥革命后,把皇帝的偶像打破了。《新青年》出世后,把孔子的偶像也打破了。从此民权方面、思想方面的大障碍,总算推翻。然而情感方面、动作方面,还依然受着传说、受着习俗的束缚。譬如男女的大防、家长的权威、婚姻的制度、学校管教的设施,都仍套上了所谓礼教的假面具,不容人发生疑问。好了,“五·四”运动轰然一声,把大家从迷梦里觉醒过来。于是假面具竟被揭穿,什么大防,什么权威,一概撤消、打破。社交公开了,恋爱自由了,受不住家庭专制的子女和受不住学校专制的学生,都要起来反抗了。这种种如怒潮澎湃的势力,没有什么能抵挡得住。影响所及,几乎要把全社会倾覆。这叫守旧顽固者看了,怎能不大吃一惊呢?若在这个时候,不知因势利导,还想用强力压制,便会闹成“滔天之祸”。就是道德、法律种种威吓的名词,也丝毫没有效用了。
  社交和恋爱 这两个名词,也都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出产。男女青年既然共同开会、共同游行、共同办事乃至共同求学,自然要有社交。因有社交,得详悉彼此的性情、志趣,自有要发生恋爱。所以这两件事都是自然的结果,本来用不着一点儿惊奇。只在我国这样讲礼教的社会,就是青年男女不许同行,不许讲话,婚姻只许父母包办,不许自己参与的社会,自然要视为骇怪了。
  离家和出校 不满意于在旧式家庭底下生活的青年男女,乘这个新潮流,很有不少离家远游的。他们离家的动机大概有两种:一是志愿读书而家庭不许;一是父母代定的婚姻不合自己情意。故可以说,他们都是为想解除压迫而出来的。我们对于这种反抗恶习俗的行为,不能不表示无限的赞成;同时对于激成这种反抗行为的恶习俗,也便不容不发生高度的愤恨了。至于不满意于学校教育而出校的学生,都想过一种理想的半工半读的生活,但“工读互助团”已经试验失败了。有的往俄国去,有的往法国去,有的便干社会活动,也有的做自学工夫。这里头虽不免有不少人是出于一时感情的冲动,徒然为损失太大的试验;但我总觉得,是可以表同情的。
  社会服务 这是对社会直接设施的事业,是最有价值的了。服务的范围,举几件最著的有:(一)平民义务学校;(二)阅报社;(三)露天演说;(四)幻灯讲演;(五)通俗报纸;(六)新剧等。其中义务学校最有影响。如北京的北大、北高工专,南京的南高、暨南,上海的南洋各校所办的学校,皆是有计划、有精神的。我们希望这种平民教育运动还要继续进行才是。
  学生会 这是学生实施种种运动的机关。如请愿、游行、讲演、办学、办报、演戏、赎卖国货、调查日货等关于政治、社会的运动,都属于学生会的事业。当时各校有学生会,各地有学生联合会,全国有学生总会,在社会上着实占些势力。但过了一二年,有的被官厅解散,有的因无人负责,故有许多已经无形消灭了。至今仍然存在而有势力的,只有南京、长沙、安庆、广州等几处。
  非宗教运动 这在上面论文化一篇已经说过。因为从事这个运动的人,大半是在校的青年男女学生,而这个运动又是社会上极有关系的,所以特在这里提一提。
  最后讲学校方面。这方面的事业特多,关系特重,因限于篇幅,只能拣重大的说说。
  学生自治 这是跟着“五·四”运动而产生的。学生觉得旧式学监、舍监制度的不能培养自治的能力,故中等以上的学生都要起来做自治的运动。学校中最先成立学生自治会的,为南、北两高师及浙江一师。以后他校相继成立。不过确有精神能收自治实效的自治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多。我希望亲爱的学生仍不要忘记当初向学校力争自治的奋斗工夫才好!
  男女同学 到了现在,男女同学这件事好像是极其寻常、全不希奇的了。但在三年以前,还是个大费讨论的问题。我国从前学制,只许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①然此外供给女子求学的学校,不特数量太少,而且程度太低。男女教育的不平等可以想见。“五·四”以后,忽有甘肃女子邓春兰要求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很引起教育界中人的注意。跟着天津方面三十几个女生也请大学开女禁。到了九年初,北大就实行招收女生。以后如“南高”、“广高”以及“北高工专”、法专等都实行了。清华学生也组织“男女同学期成会”,要求学校招收女生,但未如愿。此外如广州的执信学校、北京的孔德学校,则更是中学而男女同学的。
  改进学校运动 从“五·四”运动发明了罢课的手段以后,直到现在日报上,终不断的记载这两个字。当初都是为着救国运动,以后便多为着救校运动了。这个运动里所包括的事项,大致可有四种:(一)为要求撤换或挽留校长及教员;(二)为要求经济公开;(三)为要求改良课程;(四)为要求学校升格。刚在“五·四”之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驱逐腐旧的方校长;九年初,浙江一师挽留经校长;十年秋,吴淞中国公学及最近北京高师的风潮,都是(一)的例。去年秋武昌高师,今年春浙江十一师的风潮,都是(二)的例。最近江苏一商的风潮是(三)的例。最近上海中法通惠工商的风潮是(四)的例。其中最多的,便是关于教职员的风潮。我以为,校长的人格发生疑问,教员的学识不能胜任,做学生的确应起来说话、要求更换。况且现在以办学校为谋生的“学棍”很多,故青年对于选择学校一端,实应有十二分的注意。另外还有一个学生参与校务的问题。从前曾有人提起过,学生自治会也曾要求过,但到底没有实行。只有川南师范校长恽代英大胆地发表了一篇《学校公有运动》的文章,但没有反应。
  新组织 这所谓新组织就是各种的团体。最好依他们的属性分为几类。一是关于事业的,如学生会、自治会、消费公社、储蓄银行、校工补习班等。一是关于品行的,如北大的进德会、清华学校的学生法庭等。一是关于学艺的,如各种关于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的研究会、演说会、音乐会等。一是关于体育的,就是运动会。一是关于编辑的,如各校日刊、周刊、月刊和别种出版物。还有属于学术团体及社会活动的,原则不以在校学生为限,但仍脱不掉学生。这如中国科学社、少年中国学会、新中学会、丽泽学会、学术研究会、丙辰学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妇女评论社、妇女问题研究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非宗教同盟、民权运动大同盟、女权运动同盟会等皆是了。
  校风的比较 这是我所要讲的学生活动情形的最后一节。也就是全文的最后一节了。——因为一段结论为便利计,移到前面去当序言了。——我须得预先声明一下:这一节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大概个人的观察难免有不周到、不真确的地方,所以我不敢担保自己的批评全是对的。
  这个比较,仍然以“五·四”为分界线。然民国元、二年的情形又是不同,所以须得另外看待。
  照前所述,民国元、二年的时候,革命余波尚在动荡,所以闹学的风气很是普通。自由和平等这四个字便是一般青年所最乐道的。总之,当时学校内部的气象,一方是发皇,一方是混乱,故和国家政局的气象实相仿佛。若用两个字形容起来,就是浮嚣。
  到了“袁皇帝”征服“乱党”以后,政治界渐见统一,教育者也能安心从事,于是学生界的空气也从浮嚣而归于静寂。当时的学生,除出“挨毕业”的平庸生活以外,不过举行一次远足会、运动会或者出几本校友会杂志,此外便没有什么可以纷心的事情了。据我在杭州的经验,那时学生的服装,都是朴素的。身上穿着制服,脚上套着布鞋。很少人鼻架金丝边眼镜、手带金戒指、脚穿皮鞋的。无故请假到剧场看戏,也当作似乎不正当的事情看。至于雪花膏、生发油一类的装饰品,现在视为常事的,当时也不免视为禁物。故可以说,自三年至八年的学风,是比较地朴素的静默的,但是未免有点暮气!
  从八年以后,就是“五·四”以后,学风乃大变了。所谓朴素的静寂的学风,都让位给热闹的享乐的学风了。像上段所说的几种禁例,固然都受破坏;而从前所未曾梦想到的新生活,也续续地发生了。什么新生活呢?一种是开会、游行、请愿的奔走生活;一种是离家出校到空阔无边的社会上的浮浪生活;一种是赴北京、上海、俄罗斯、法兰西的工读生活;还有便是社交生活、恋爱生活。但是这个短短的四年里头(从八年到十一年)也可分为两期。前期相当是八、九两年,那时新潮勃发,青年勇气万倍,敢于做积极的事业,所以“解放”、“改造”和“奋斗”、“牺牲”几个名词很自然地成为一种“口头禅”。而且实际上像那请愿、游行、演讲种种运动,的确出于一种真诚与热心。言论方面所表显的,也具有鼓励的实力。所以学生的得人信仰、学生运动的能够成功,决不是侥幸的,实由真的力量所创造的。可是以后便不行了。猛烈的潮流似乎和缓了,青年的热血也冷下来了,盛极一时的新文化运动,不复勇往前进,似乎只剩了些尾音。但是这尾音的范围却颇远大,几乎响遍全国。
  现在我敢武断一句:我们青年染了太浓厚的个人主义的色彩了。这从两方面可以证实:一是虚荣;一是享乐。虚荣的事实是怕做切切实实的事情,而专拣容易的舒服的来干。如各地学生会、各校自治会有许许多多该做的事,但公举的职员竟要诿避,开会的时候竟要缺席。上课时常不到,考试要求废止(考试的方法宜改,而考试的制度不能废,这个不可混同);而他们所欢喜干的,却是做短篇小说,做新诗,特别地做小诗。请看两年来的日报上、杂志上所发表的“文艺作品”,不大半是这类东西吗?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研究科学而从事文学?就是研究文学,为什么不先讲究文学原理而就从事创作?没有别的理由,只为了不费力、容易出风头罢了!这样地避难就易,甚而至于花钱买书单为了“装饰门面”的种种趋势,我只能说是由于虚荣心太盛!讲到享乐的空气,更要流行普遍了。我不知女青年怎样,但我知几个男青年相聚谈话,往往忘不了恋爱这一个问题。有一位留学日本的朋友,他告诉我,留学生日常的谈话资料,一种是官费,一种是读书,再有一种便是“老婆”了。再就嗜好方面讲,如服饰,如饮食,如居室布置,如假期消遣等等,都比“五·四”以前花样增多、程度提高。所谓物质文明固已和我国青年相结纳了。不但如此,“以酒、以诗、以异性取乐”的所谓“旁飙俱乐部”也曾有人提议组织。若在文字方面,《沉沦》便是一个适切的代表①而从小说、诗歌所表现的情调看来,也可以听到青年烦闷和颓唐的呼声。总之,享乐而颓废的气分〔氛〕,已经笼罩了我们青年的环境,占住了我们青年的思想界了。我对于享乐不敢反对,而且还以为我国大多数的青年,生活太单调,情感太枯寂,精神太不活泼,故主张应该趋向于享乐,把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大大地改良一番。不过,享乐的程度至于只顾满足肉欲而忘了别的许多该做的事业,则以为不对。
  若照目前的情形而论,我觉得青年界的确有点文弱和委靡的毛病(不热心办事、不认真读书、不高兴运动),好像快要衰老的样子。这个似乎应该加以注意。然默察这半年来学生界的情形,如改进校务的种种学潮、参加裁兵运动、庆祝苏俄革命五周纪念(如北京、太原、长沙、上海等处)、最近唐山大学学生赞助开滦矿工,却都是极好的活动。更有一部分优良的学生,肯潜心研究,向读书、译书上面去,也是很好的现象。这或者时会变迁,过去的十年已告一个段落,今后就会有新的机运发生吗?我愿“馨香祷祝以求之”!
  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脱稿
  本文主要参考书如下:
  《东方杂志》第九卷至第十九卷
  《教育杂志》第四卷至第十四卷
  《新育年》第一卷至第九卷
  《新教育》第一卷至第五卷
  《少年世界》第一卷
  《少年中国》第一卷至第三卷
  《教育公报》第一年至第六年
  《教育法令》第一编至第四编
  《每周评论》全份
  《星期评论》全份
  《新人》第一卷《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号》(上、中、下)
  《民国十周纪事本末》
  《学生救国全史》
  《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
  1922年11月16日脱稿
  原载1923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10卷第1号

附注

①《学生杂志》创刊于1913年1月。为纪念创刊十周年,特出版“纪念号”。 ②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 ③“星旗”,武昌首义时革命军特制的战旗。 ④五色国旗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旗。旗面由红、黄、蓝、白、黑五色和谐排布而成,代表或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①1913年4月8日,临时参议院宣告解散,正式国会成立。 ①1915年8月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刘师培、胡瑛发起成立“筹安会”,倡废共和,改行君主立宪,并通电各省代表进京投票,议决国体。后又将该会更名为宪政促进会。 ②1915年9月19日,粱士诒发起成立“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请愿,组织“国民代表大会”,要求恢复帝制,投票解决国体问题。同时,上书袁世凯,恳请他顺应所谓“民意”。 ①“徐太保”指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在清末,历任东三省总督、,邮传都尚书等职。1918年被段祺瑞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为总统。 ②指要求免除外交次长曹汝霖(曾参与二十一条谈判)、币制局总裁陆总舆(前任驻日公使)和时任驻日公使章宗祥(一味屈从日方无理要求)的职务。 ①1913年8月,黄炎培撰成《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发表,且刊印单行本。一时间,赞成或反对者蜂起,“实用主义”一词不胫而走。 ①1905年7月4日,清政府在北京故宫保和殿举行第一次留学生考试,光绪帝亲临监考,参加考试者14人,全部为留日学生,考后分别授予翰林院检讨、进士、举人及官职。 ②指徐世昌,时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务卿。 ①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了日方提出的“二十一条”。是日后被定为“国耻日”。 ①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1904年中进士。1906年留学日本。1908年归国后,历任湖北咨议局参事、副议长、议长。1913年当选为众议院议长。次年任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1918年9月1日在加拿大被国民党人王昌击毙。 ②即汤化龙所撰《上大总统言教育书》。后据此颁行《饬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文》。 ①马邻翼字振五(又作振吾)。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历任学部主事、甘肃提学使、甘肃省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参事、安徽和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1921年5月14日任教育部次长。同年5月29日兼代教育总长。 ①颁行时的正式名称为《学校系统改革案》。 ②指制订符合中国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智力测验量表。这项工作,由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主持,聘请美国专家与国内知名教授刘廷芳、陆志韦等共同完成。 ①达尔顿制 通译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HelenHussParkhurst,1887—1973)首创于道尔顿中学。此法废止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①实指1923年3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计划在中国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十一次大会。 ①杜威抵沪的准确时间是1919年4月30日。消息见报的时间为5月1日。 ①1912年2月15日,严复受命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年10月,严复被迫辞职后,章士钊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章因事不能到校任事,教育部旋任命马良代理校务。北大学生多对任命持反对态度。后马良以北大地产作抵押商借外国银行贷款,学生群起反对,马良被迫辞职,由何燏时继任校长。 ②1913年5月23日,何燏时布告全校:“凡预科毕业学生欲入本校者,须先经过入学试验。”预科学生群起反对,认此与《大学令》中的有关规定不合。何强行贯彻,失于疏导,遂激成学潮,学生涌入校长室,迫使何燏时当场亲书辞职字据。后开除“滋事为首之人”8名,何燏时复职继任校长。 ①1902年11月5日,南洋公学发生所谓“墨水瓶事件”校方为此开除无辜学生伍正钧,引起全校学生公愤,激成学潮,致使200名学生退出公学,另余,组爱国学社。“浙江大学”的前身为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1903年春,浙江大学堂总理无理开除学生,酿成集体退学风潮。 ①“袁皇帝”,指后来称帝的袁世凯。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①指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颂颁行的教育宗旨中,以“尚武”作为要项之一(“忠君、尊扎、尚公、尚武、尚实”)。 ②“二年”,指民国二年,即1913年。 ①童子军使儿童接受军事化训练的组织之一。1908年,由英国军官贝登堡(R.S.S.Badenpowell,1857—1941)创设。1912年传入中国,由教会学校“武昌文华书院”首设。公立学校的首设,当推1915年仿行的江苏第三师范附属小学。1926年设立“中国童子军委员会”。1929年易名“中国童子军司令部”。1932年更名“中国童子军总会”。 ①指辛亥革命后颁行的《壬子·癸丑学制》中的有关规定。 ①《沉沦》为郁达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其早期短篇小说自选集,亦以《沉沦》为名。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