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生活的本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327
颗粒名称: 青年生活的本质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6
页码: 652-657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青年生活的本质,原载1922年7月5日《学生杂志》9卷7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青年生活

内容

诸位青年!你们不晓得青年生活的本质么?我以为你们如果在青年二字的字面上一想,你们就不难发见青年生活的怎样可保贵、怎样有价值了。
  诸位当知,一年四季,春为最美。那时日暖风和,鸟鸣花香,草木萌动,万象昭苏。在整个自然界中,到处呈现了青的颜色。青正是生物生长的象征啊。诸位当知,青年的青,就从这里取义的。我国古来称青年为青春,也就是个比喻的词罢了。
  在英语里,green(绿)的一个字,含有inexperience(无经验)、immature(未成熟)或young(少的)的意味。greenhand便是“初学”或“生手”。又adolescent这个形容字和growingtomanhood(成长为大人)为同义。故知青年一词的内容,乃含有生长(togrow)或发荣(tomagnify)的意义。
  在德语有grunehaute一语,直译为“青皮”,而借用为“未成熟的人”、“无经验的男”。日本语有所谓“青二才”的,也和德语所谓grnnerjunge(年轻者)相同。从这种种例,可见青的含义便是生,青年便是未成熟者。而所谓未成熟,便暗示了前途必当成熟。这便是青年一语的语原的大意。
  我现在不想多说闲话,也不想引用古今文学家歌咏青年、赞美青年的文句。我只要直接的说,就是:青年生活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字,这就是“动”。
  动是生物的特色,也是人生的本相,尤其是青年的命脉。试看宇宙间森罗万家,凡有生气的,孰不活动?人类生命的持续,文化的进步,事业的发达,有那一种能不靠活动得来?至于青年,富于向上的志愿、蓬勃的生力,日日夜夜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竟可说活动是青年的命根了。总之,要求生活,须有继续不断的活动,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既没有死,当然是要活的。如果活了而不动,不惟不通,也且是不可能。所以尚在生存的人,无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应当个个活动,才算名实相符。
  然而,仅仅寻常的活动,还不足以尽人生的职分和能力。我们如果想求一种更有实效的生活,须得再进一步来奋斗。活动与奋斗,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向前进行的。但在性质上,活动是比较的本能的,奋斗是比较的有意的;活动是比较的平和的,奋斗是比较的决战的。活动犹淡水,奋斗则犹酒精了。我们为什么要奋斗?倭伊铿①说得好:“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像希腊所想像的那么美,那么有条理,宇宙中有善有恶,横竖是个无所不有的。……既是乱哄哄的这种世界,所以人类的责任,就是要从善恶夹杂的当中奋斗出一条生路来。”(语见《改造》四卷五号《倭伊铿谈话记》)故奋斗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利器,我们要求圆满的生活,又怎能不从事于奋斗呢?
  现在我国的青年,从表面看来,终算是会活动,也有些会奋斗的了。如学艺研究、学生自治、社会服务、救国运动。但实际上,在活动、在奋斗的,固然是限于一小部分的人;大多数还在昏天黑地里做梦。而就活动与奋斗的方面看来,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第一,动于身外的事情而不动于内心。如对于内政和外交。第二,动于消极的脱离外力的干涉,而不动于积极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如要求废止考试、废止请假、废止点名。——这种种,从教育上、青年生活上正常的见解看来,不能不说是异常的现象。因为照理想讲,青年所最应顾虑的,只有他们的自身,而且只有他们眼前的自身。凡是身外的一切和将来的一切,都不必去分心,也不当去分心。这个理由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身外的一切事情,无论是关于学校的,关于家庭的,或是关于社会和国家的,自应该有人负责,用不著“不在其位”的青年去代谋。第二,青年时代本有当前待做的生活,如练习知能、锻炼身体、培养人格等等,用不著顾虑渺茫的未来,更用不著怀抱“救世济民”的空想。所以在理论上讲,青年的本分,只在管自身和现在。身外的一切,将来的一切,只有等到过了青年时期再讲。
  只是眼前事实,真有不容我们依据理想而行的情势。你们看!国事紊乱,社会腐败,已经足使我们不能安心求学;再加以教育经费不发,学校内容不好,更使我们无法满足求学的志愿。这样,在稍有血气和识见的青年,又怎能不暂时抛弃本分的学生生活而奔走于争外交及校款等运动,或从事于赶校长、逐教员等行为呢?像北京新华门的惨剧,①安庆省议会的流血,②都是为了青年学生们的不得已的自卫运动而起的,又谁能不洒同情之泪啊?在这一点,我中国的青年的幸福比起欧美的日本的青年,真要“自叹不如”;而我中国的青年的责任,也就要比欧美的日本的青年更重大几倍了。因为他们已有求学的权利,已有安心求学的环境,而我们还须自己去力争,牺牲了宝贵的青年的光阴和心血去力争啊!
  然而理想终是理想,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终得依据理想来生活。所以我以为,除在特种情形里不可不干少不得的救国运动、救校运动以外,做学生的,应得费他们最多的时间和劳力,谋自己生活的健全和圆满。
  照我的理想,青年时代应有多方面的活动。对于学业要研究,对于身体要锻炼,对于感情要丰富,对于兴趣要浓厚。不单重书本,更要重干才;不仅生活于室内,又要生活于户外。总而言之:理智生活要与情意生活并行,学术生活要与实际生活并行,工作生活要与游戏生活并行,个我生活要与群众生活并行。我国古来所传述的那些“斯文”、“肃静”、“安分”、“寡欲”等等立身处世的规矩,在现在看来,未免近于枯燥、孤僻,也且流于冷酷、虚伪。为补偏救弊起见,我敢主张,现代的青年要特地注重于肉的生活、本能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娱乐的生活。我们要会跑,会跳,会骑马,会游泳,会上下电车,会拿旅行行李,会唱歌,会奏乐,会游戏,会滑稽;乃至会烧饭,会切菜,会洗衣,会露宿;乃至看见苦力搬不动重物,就会跑去帮助;看见异乡人找不著路径,就会跑去指示。这种种动作,虽像非常粗浅,不值得学者先生们的重视,但我以为,这便是一个正常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本领,而为“安贫乐道”、“文质彬彬”、“鞠躬如也”、“救世济民”等等不正确、不健全、发夸大狂的人生观所迷惑而强制的我国学者的对症发药。因为我们是人,终得过人的生活。而人是进化的动物,既不是下等的犬,也不是超绝的神;他是有本能要发展,有欲望要满足的。倘不把这些本能、欲望利用引导,而徒惊于“万物之灵”的尊称,竟想干出超乎人性的非常的行为以自鸣得意,这是何等的滑稽、何等的愚蠢啊!
  上面是讲活动的方面。不过,生于久被“礼教”所薰染而习为矫揉歪扭的生活的我国青年,一时要想实行,恐怕不免受著种种有形的或无形的、事实上的或心理上的阻碍和压迫。但这就要靠青年们的见解和青年们的奋斗,是否他们的力量足以胜过外来的束缚了。
  活动、奋斗,固然是青年生活的本质。但我以为,又有一种德性为青年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就是执著。——非佛家所说“沾滞不了悟”的执著,①乃是对于所做的事情能用全力应付的意思。——执著的根基在于感情。感情到了白热的程度,就是懦夫,也会告奋勇;就是蹩脚,也会走快步。这因他的全副精神,凝聚在一点上,不纷心思,不受刺激,故得做出超过寻常的成绩。如爱迪生当做试验时,能专心一意,不杂别个思想。罗斯富②当做游戏时,也能聚精会神,只存一个意志。这种做到澈底、做到极致的工夫,就非有执著的性质不行。
  但是,惯在“礼教”底下过活的人,已把天赋的热烘烘的感情冰冷而灰烬了。中庸的教训、宽大的格言、“苟全性命”的生活法,都是叫人迁就、敷衍、忍辱、偷安,养成一般寡廉鲜耻、“鸡鸣狗盗”的东西。你看,中国民族糟到这般田地,还好算有人气么?试问:辛亥革命旧官僚中受过忠君爱国的训练的,有几个为满清而死?教会的门徒口说上帝的,有几个具有真确的信仰?时髦少年日日讲自由恋爱,有几个是为失恋而死,像日本青年的投身华龙池的?伤心哉!爱罗先珂说,上海的学生、教员、文学家、社会党、无政府党,一点没有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虽然他们也许会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这都是什么缘故?致命伤在没志气、没骨鲠。而感情的淡薄、不真切,不肯热中、起劲、拚命,以致万事看得无足轻重、随便玩弄,或竟冷眼旁观,说些风凉话,实在是最大的病根。
  我说要执著,也无非为确保自己的人格,力谋自我的实现。我们一方面能活动、能奋斗,他方面须能不为利诱、不为势屈。所谓大勇者,在事业上能积极努力,在人格上能不堕落、不“失节”而已。
  青年!你们可晓得自己是怎样一种人?你们可觉悟自己该怎样来做人?你们是清醒,还是糊涂?是愉快,还是忧郁?是勇敢,还是怯懦?是自由,还是拘束?你们想要保持青年的生气,表现青年的本色,做个“刮刮叫”的“不打折扣”的青年么?我告诉你们,你们是富于可塑性(plasticity)的,是包藏生活力的,是有勇气、有魄力、有纯洁的心和温热的情的,而你们的现在,是个养精蓄锐的时期;你们的将来,又是当担负重大的责任的。你们该睁开眼睛,竖起肩膀,大踏步地向前走去啊。国家混乱,社会腐败,倒可不怕;只怕自己不活动、不奋斗、不执著,那么真要无可救药了。然而我不相信有生气的青年们竟会这样。
  原载1922年7月5日《学生杂志》9卷7号

附注

①倭伊铿通译倭铿,详见本卷第138页注①。 ①史称“六·三”惨案。1921年6月3日,国立北京八校校长率各校教职员及学生上千人,到新华门向政府请愿,要求拔发教育经费,被卫兵毒打,伤数十人。 ②1921年6月2日,安徽省学生在当时省会安庆向省议会请愿,遭军警镇压,学生姜高琦当场被殴致死,伤数十人。 ①指经长期修心养性以达到佛教觉悟的方法。 ②罗斯富通译罗斯福。详见本卷第518页注②。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