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暑期学校的发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319
颗粒名称: 美国暑期学校的发达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3
页码: 607-609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美国暑期学校的发达,原载1922年5月20日《教育杂志》第14卷第5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暑期学生

内容

我国有暑期学校,始自民国九年南京高等师范。①不到一年,各地都起而仿行,诚可视为教育推广之好现象。但试与美国比,就不如远甚了。
  去年本志七月号“欧美教育新潮”栏曾登过一篇《美国暑期学校的成绩》,叙述一九二〇年暑期学校发达的情形。今更依据华沙莫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华尔德(RaymondWalters)的调查,叙述一九二一年的暑期学校的发达。读者试与前文比较一番,便可知他们教育推广的努力了。
  原来美国教育的发达,实在是令人惊异的。英国经济学教授华拉司(Prof.GrahamWallas)于所著的《我们的社会遗传》(OurSocialHeritage)中,曾说过一句话:“在美国的英国人妒忌美国人的一致承认教育的需要。”他就举暑期学校学生之多为一个例证。
  从美国大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所办的暑期学校的学生看来,可以知道美国中等学校教员对于教育的热心和活动。因为暑校学生的大多数,就是这些中等教员。我们想求一个所谓承认教育是需要的证据和美国未来中等学校程度增进的征兆,实在没有比这更可靠的了。
  下面所附的三个统计,①足以表示暑校入学者增加的比例。所列的数目是从各大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的报告得来的。第一表是代表简约的结果。
  一九二一年办暑期学校的教育机关共有四百一十所。学生数共有二十五万三千一百十一人,比一九二〇年约多百分之三十二,就是六万二千一百〇五人。
  在这些教育机关中,大学校及别种授与学位的学校共有二百四十一所。他们在一九二一年的暑校学生共计十四万三千一百五十四人,比一九二〇年多百分之二十八,即三万一千五百三十七人。
  第二表是代表九十六所暑校学生最多的大学校及专门学校在一九二〇和一九二一两年人数的比较。其中以哥仑比亚大学②的学生为独多,竟超过于次多数的两大学学生的总数。加里福尼亚大学在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一学年中正式学生之多,为全国第一;今在暑期学校的位置则居第四。
  若再加分析,前列的一百所最大的大学及专门学校的暑期学校,占全体二百四十所大学及专校的百分之八十四;而十五所最大的大学及专校的暑期学校,又占这一百所最大学校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占二百四十一所学校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八。
  各学校中,一九二一年的暑校学生超过一九二〇年的,要算哥仑比亚大学暑校为最多,计增加之数为二千零二十九人,或百分之二十。然最大的百分数,还要以阿乌华①州立专校为最甚,计比先一年多一千〇十九人,则几达百分之百了(因先一年只有一千〇八十八人)。
  当美国加入欧战的几年,就是一九一七年和一九一八年,平常正式入大学及专校的人数固然大减,却在暑期学校亦复如是。一九二一年的暑校倘和战前的一年(一九一六年)相比,诚属有趣。《学校与社会》周刊(SchoolandSociety)曾曾列出那年二十所高等学校的暑期学校学生数。计是年共有学生三万七千八百三十二人,但至一九二一年,同是这二十所大学及专校,则有学生五万六千七百三十五人。如此五年之间,人数相差有一万八千九百〇三人之多,实占百分之五十。
  在下列第一表中称为高等师范(NormalCollege)的教育机关四十七所,称为师范学校(NormalSchool)的教育机关一百二十二所。其中有二十所最大的高等师范列在第三表。这四十七所高等师范的暑校学生的总数和一九二〇年的学生数相比实多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人,即多百分之三十。
  这一百二十二所师范学校的暑期学校在一年间所增加的学生数目为一万八千七百〇八人,即约百分之四十七。
  我们读了上述的几段事实,可以看出美国暑期学校的数目是每年增加,入学的学生亦每年增加;在这所增加的学生中,尤以中等学校的教员居多数。因以推测美国的教育,实在日新月异的过程中。若我中国教育之本不发达者,岂不当愈加努力么?
  原载1922年5月20日《教育杂志》第14卷第5号

附注

①1920年7月12日~8月20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暑期学校及国i讲习科,利用该校暑假闲置的校舍,聘请胡适、陈衡哲、凌冰、梅光迪、麦克乐等知名教授任教,招生1041人,成效彰著。 ①所附统计表格,实际列于文尾。由编者略去。 ②号仑比亚大学 译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位于纽约,前身为1754年创设的“皇家学院”。 ①阿乌华通译依阿华,美国州名。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