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训育法之实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73
颗粒名称: 间接训育法之实际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7
页码: 378-384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间接训育法之实际,原载1921年9月20日《教育杂志》第13卷9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训育法

内容

本志第十二卷第三号里,天民①君曾介绍过一篇美国斯密斯教授做的《训练之社会化》,读者当还能记得。据斯密斯的意见,训练上必要的根本原理,至少须有四种:(一)学校与社会的理想要调和;(二)训练不可为消极的及禁止的,必须为积极的及建设的;(三)训练方法不可为直接的,须为间接的;(四)训练程度须为学生所能反应的。本篇之作,就采取他的第三种原理,来研究实际的应用法的。
  一 间接训育法的意义
  间接的训练,照斯密斯教授所说,是教师用种种间接的手段,使儿童不知不觉的受著训练。例如使儿童作适合心理的业务,或使参加学校全体的种种活动就是大概。这种的训育方法,约言之,可有两种:1.考查学生操行优劣的原因,而讲劝惩的方法;2.注意教授法,消极的使学生没有作恶的机会,积极的涵养各种良好的习惯。这篇所要说的,就在第二项是要教师所提供或学生所自选的教材,以及教师、同学所指导、暗示的,在学生迅速反应的时候,能够养成自然、注意、勤勉、顺应等诸种德性。斯密斯教授说:“学生反应于学校作业的习惯,越是完全,将来反应于社会的各种刺激,也越是容易。因教师激励及指导而生的训练和因作业上自然生出来的训练,乃是惟一的足以使学生一生铭感的间接训练了。”照上面的说法,间接训练在学生方面,好像完全是被动的了。因为学生并不用自己的意志来改善自己的性行;乃是教师在暗中指拨他,调动他。这样,岂不是违反了教育贵自动的要旨么?其实不然,只要做教师的明白这方面的作用,而善为设施,这个训育方法,一定可以收效。看下面讨论学习中训育的要素,便晓得了。
  二 学习和训育
  训育的大部分,是当作教授的副产物而成就的。训育方面利用教授的方法,大体有二种:1.使学生活动不断;2.唤起学习的兴味。
  以下再就这两方面分别来讨论。
  常人往往因为闲空了,就要去做不好的事情。所以倘能不绝的活动,自然可以减少些作恶的机会。现在就学校教育上说,要维持不绝的活动,第一在教师方面,对于开始上课,要活泼敏捷;对于学习中间,要不断的指导、监督。第二在学生方面,对于受动的功课要继续活动;对于发动的事业要奋进不息;并且对于学习时间中所发生的各种事项,要养成负责任的态度。以下再分开来说。
  (1)教师的活动。
  A.第一格言:开始上课要活泼敏捷。
  教师须先准备上课。凡教科书、统计表、用纸等教授用具,应该早些备好;学生所当有的,应该预先分配各人杌上;要在黑板上写的,应该先时写好;挂图等也须先时挂好。或则这类事,令学生先来做好。若在上课后方才想到这种种事体,那就糟了。
  美国哥尔文教授说:“理科实验室所浪费的时间大概很多,我曾参观过一个学校,学生入实验室后,为要晓得本时研究的目的,费了二十分钟(本课连续两点钟,正当的研究时间为八十分钟);以外的时间,费于实验器械的装置,著手后复左视右盼,所以学生实际的研究时间,不过三十分钟。又有一个学校,却能完全有八十分钟的实验,——物理研究——因为他们的实验要项,是先时预知的。学生入室时,教具已经安排在桌上,故在五分钟以内即可全班著手。教师和两个助手,往来监督,优等生多在六十分钟内做好。再做课外的事业,只有三个学生不能在限时内做好,自请于休憩时间中来完成。当实验的时候,学生笔记他的要项;到了自由研究时间(在教师指导之下),则各自注意誊清。”
  B.第二格言:教师要注意教室内的一切。
  教师不要常立在教坛上,当学生书板说明时,应该有杌间巡行,或立于学生后方,使学生晓得教师正在注意著,自然他们也要注意了。
  (2)学生的活动。
  C.第三格言:全时限中要使学生不绝的活动。
  教师不可在学生兴味方浓的时候,突然中止,而以琐细的事项,作长的问答。若关著一个学生的事,更不可向全班来说。因为这样有两种损失:(一)中止学生作业的热诚;(二)再来从事作业,须费很多的时间。所以教师对于这种地方,应该要谨慎些。至于维持不断活动的方法,则有下列种种。
  当全班学生表示倦怠的征候时,可课以笔记的作业。此时应多使他做事,庶不致闲散。就算术言,在优等生可令作较多的问题;答出后,再令他自己查对;若再有余时,可令自作问题,或与别个学生交互批评。大凡多忙的人,常来不及再做不好的事。训育的价值,就在这里。
  连续发问法,也是一个唤起不断活动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对于一个学生作长时间的问答;倘使他不能回答,可令别个学生回答。
  还有一个方法,在国语、历史科可以利用的,就是励行默读。读的要点,要叫他们摘记,再来概括的说明。这个可说是使注意继续的良法。
  于此,又有一句话要说,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有要求他们注意学习的权利。倘有学生不肯注意,自当给他警告。讲到间接训育法,原是不取这种直接的手段,但为维持全班秩序并为促进学生努力起见,也就不能不用直接法。因为不管教师的人格怎样高尚,教法怎样巧妙,欲使学生在全时限中对于教科有不断的兴味,这是事实上所不可能的;所以采用直接法,不但出于不得已,而在使学生练习自制工夫这一点,却还是训育上所必要的呢!反之,在应该加责的学生而教师不加以训责,这是教师自失尊严,自招侮辱;这样教师,到底不能望他有完全的训育啊!
  又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上课时间最后的五分钟或十分钟,应当使学生把这课所学习的要点记出来,教师则加以检查。倘若不得要点,可令他课外去补。又,教师所讲演过的事,学生能自己用文字摘要出来,也是好的。有时上课时间将终时,随便叫一个学生,使他对于全班,就今日所学的事项来发问,这也是一个使儿童集中注意、不绝活动的法子。大概学生终是不善发问的,所以应当练习。照某学校的办法,是在上课将终的数分钟内,令学生作成问题,记入纸片;然后令某生起立,朗读自己所做的问题,再随便指令一生来作答。倘使回答不错,那末这个回答的,就得到自己发问的权利了。
  D.第四格言:当使留意同学的言动。
  一个学生发表时,别个学生有批正误谬的责任。不过要注意:不可在他发表的中途,突然喊出来;须待他发表完了,然后徐徐起立加以订正。
  世人对于使儿童来批评同学言行一件事,以为容易养成恶口家欢喜批评的弊端,所以有点不赞成。其实不然,批评的作用,是要有一种利他又利己的诚意,而热心去从事不是单单指摘他人之短、故意存一种取快之心的。学校要儿童练习批评,是要他们有判别是非的眼光,养成自利、利他的习惯,所以极其正当,不会发生流弊。自然,做教师的对于流弊所在,却要时刻留心呢!
  现在一般的儿童对于他人的发表,大抵不负责任,因而容易有不注意的弊病;所以奖励学生批评,更觉有必要的地方。这好比蜜蜂飞集花间,必定传递花粉,一面利他,同时也是益己,所以儿童在教室,也当诚心诚意,把批评作为一种义务,这样互相切磋,互相指正,所得的效果,一定是很有可观的。
  三 唤起兴味法
  兴味两字,容易误解。软教育的由来,就为单把兴味当作“使学生欢喜”解释的缘故。这样在教授上,固然觉得津津有味;但在训育上,竟要毫无成就。哥尔文教授的《实际观察谈》里,曾说:有一次参观理科教授,教材是航空机,但教师于航空机的构造,并不多讲;他只缕述此次大战争中关于空中战的事实;学生听了,自然也会觉得高兴。但教师倘能把航空机作为理化学上的问题,很得当的使学生来理解本课的目的,则由此所引起的兴味,一定更可以大而有力。这是哥尔文对于参观理科教授的一段记述。另外他还有对于唤起兴味法的意见,现在也一并列举出来。
  (1)学习要从心理的顺序,不要从论理的顺序。
  初学洋琴的人,与其先教以音谱及键和指之使用法,到不如先使他学简单的曲为更有兴味。学文法修辞的,也以先从单纯的诵读、会话入手为妙。这种说话,若抽象的表示起来,便是:“唤起兴味之法,以使学者的注意,先集中于所欲成就的事物上,比使他向于成就所需的细节(details)为更容易”。
  (2)兴味要多集于具体的事物,少集于抽象的事物。
  现在的教科书及教师的说明,太偏于抽象的方面,故教师所最感困难的,就在不能列举许多适切的例证。
  (3)兴味的唤起,不单由于表示事实,而由于依据一定的原理,说明事实相互的关系来组成知识。
  人望接近事物(具体的),同时也望概括事物。且人都有哲学的倾向,都想从特殊的事实及偶然的事项中,求得共通的地方。所以做教师的,应该使学生从个个特殊的事物中,发见共通的原理。
  (4)唤起兴味使学习者即为行动者。
  “自己不活动,便不能学习。”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根本原理。所以学生对于所见所闻,一定要有反动;想得到知能,一定要使用他的心和他的手。因为自己活动,不但为最有兴味的学习法,也可以说是惟一无二的学习法。
  学习的阶段有四种:第一,诵读所欲了解的材料;第二,事实及思想之受动的研究;第三,选出重要事实加以特别注意;第四,把这种学习事项,用自己的思想来重新组织。第三和第四两段都是活动的。可惜现在的学生,只到了第二段便中止了;多数的教师,也是没有指示这个研究法的本领。
  (5)兴味的唤起,必其对于学习者自身有密接关系的。
  常人必从和自己有关系的事物,方感兴味。不过这个所谓关系,不一定是限于自己一方面的;就是同情或了解他人,也可包含在内。所以儿童倘若对于所学习的,要想立刻来实行,或是在最近的将来来实行,那么这种所学习的,在儿童方面,方有直接的价值。又,这个所谓实行,也不是限于狭义解释的筋肉运动。凡是用了思索、想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的,也可算做实行。这样,儿童对于目前某种的事项,虽说是不愉快,然因为和他所热心研究的别种事项有关,或因为可以补助精神的磨练,他也将加以研究。或者竟因为同情的作用,肯设身处地以想,于是就把关于他人的事项,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项而加以研究,也是有的。
  学生倘使问:“此事在我将有何用?”这是极适当的一件事。所以教师在考虑教科的理论以前,先当考虑教材和儿童的关系,不可单为教科来授教材,这是应该十分注意的。
  以上叙述间接训育法,是就学习中的训育作用说的。现在再总括大意如下:
  学习中的训育作用,有二方面:一在教师,一在学生。在教师的:要迅速的开始上课,不绝的监督指导。在学生的:一方要自己注意学习,他方要留心学友活动。
  兴味唤起法有五种。最初两种,为使行具体的学习,第三种为养成抽象的能力,后两种为说明作业(广义)的必要。
  总之,在教师方面,应当有充分的准备、技术和诚意,才能使学生做不断的活动。不然,徒费宝贵的时间于无益之地,是于教育效率上很不合算的了。
  原载1921年9月20日《教育杂志》第13卷9号

附注

①天民即朱元善(字天民),时与杨贤江共事,为《学生杂志》主编。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