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修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56
颗粒名称: 环境与修养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326-329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环境与修养,原载1921年7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7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环境修养

内容

我说:“现代社会不是真人生活的社会。”上海社会便是一个例。
  我住上海已有半年了。我从自己的经验,深深地觉得上海社会,只是个买卖式的社会;上海人的生活,也只是个买卖式的生活。你不信,且到南京路去走一趟,看看得到个什么印象。你如果是个景慕上海的繁华、欣羡上海的文明的人,那不必说,你是一定以为的确值得景慕、的确值得欣羡的。要是你不是那一类的人,乃是有些反省力和批评眼的,你便会受著下面几种感触:
  (一)这是堕落志气的;
  (二)这是纷扰精神的;
  (三)这是引诱人到奢华淫逸一条路的;
  (四)这是强人的心向外面攒,不复在“腔子里”的。
  总之,这是增长“机心”、产出“滑头”的一个大本营。自然,我不是咒骂上海地方只有这种缺点,再无别种优点;但上海地方,的确容易使人沾染这种缺点,不容易使人得到别种优点,这是我敢断言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半固然由于人心的趋向,一半不能不说是环境的结果。你看,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都会,而没有供人游览的公园,没有供人研究的图书馆——虽有几个,只是不公开——可见上海地方完全是个营物质生活的地方了。太戈尔①称东方文明为“森林文明”,岂知上海的文明,已经是被西方的“城市文明”所盖住了。实在这种文明,还是一种假定的说法,何尝有真的文明?我相信自然界的人,终得在自然界中生活;像现在的都市生活,早已失去真人生活的面目了。上海社会的恶现象,原不是上海一地方的产物,在现代的社会组织底下,到处都有一样的色彩;不过住在上海,就拿上海做个例罢了。
  同是上海,固然也有不可一概而论的。譬如,你走那南京路一带的热闹地方和走那静安寺路或霞飞路一带比较宁静些的地方,气象就有不同,那便感触也有不同。我觉得,静安寺路和霞飞路一带,因为商店少些,树木多些,空地广些,自然界的风味便于领略些,所以心里也就觉得安适些,恬淡些;讲到人的生活上,也便适宜些。不过,通上海全地而论,这一方面的势力,就远不如那南京路一带能够吸引人、迷惑人了。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自作主张,想怎样去利用上海地方的优点,怎样去回避上海地方的缺点,那须得靠重修养的工夫了。
  在顺适的环境里,讲修养是容易,但不大靠得住。在横逆的环境里,要讲修养便非竖起精神,出以坚决勇猛的意力不可。我们生在现代商品化的社会底下,要把全部生活来艺术化,我已说过是不可能。所以我曾提出一个简易的救济法,便是养成文学的趣味(见本志四号《现实生活里的理想生活》一文),并劝青年要发挥艺术的感性(见六号《青年的艺术感》),以补救种种的烦闷,保持圆满的人生。但这所说,还只限于生活的一面,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近来更有一种心得,就是:做人的第一步不在于能够谋生,而在于具有谋生以上的做谋生根本的而且表示和别种动物不同的一种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要有个具体的说法倒不容易。不过,我意在现代社会里,至少要具备“纯洁”、“操守”这些德性,至少要保持“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态度。那些“存心险诈”、“协肩谄笑”以及“模棱两可”、“敷衍了事”等辈,虽说“享尊处优”、“席丰履厚”,受尽一般“趋炎附势”者的供奉服役;但是我终不认他们为有做人的条件和做人的资格;他们只是“揣摹世故”、“趋逢时尚”罢了。然在现代社会底下,在都市生活,却容易制造出这一流的人。所以在这种环境里讲修养,讲做人,真是件千难万难的事。不过,我们要知道:热闹场中的修养,烦闷时候的修养,诱惑迷人、强迫袭人的环境里的修养,难虽难,若肯做工夫,倒反能够证明能力,牢稳脚跟。王阳明说“须在事上磨练”便是这个道理。《明儒学案》吕泾野①先生语录有一段说:
  黄惟因问白沙在山中十年作何事。先生曰:“用功不论山林、市朝也做得。昔终南僧用功三十年,尽禅定也。有僧曰:“汝习静久矣。同去长安柳街一行。及到,见了妖丽之态,粉白黛绿,心遂动了。一旦废了前三十年工夫。可见亦要于繁华波荡中学。故于动处用功,佛家谓之消磨,吾儒谓之克治。”
  王龙溪②先生也说:“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始为澈悟。”这种种话,不是玄谈;我们可以相信都是先贤经验有得之言。可是要做到这步工夫,却真不容易得很。但我们只有准备著,勇往地做去,像吕新吾①所说:“善学者如闹市求前,得一步,紧一步。”除此便无别法了。
  原载1921年7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7号

附注

①本篇暑名:江一。 ①太戈尔通译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 ①吕泾野 即明代学者吕柟,详见本卷第64页注①。 ②王龙溪 即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浙江绍兴人。明代学者、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传播王阳明的“心学”,力倡“四无”之说:“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无善无恶之物。” ①吕新吾即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心吾(亦作新吾)。河南宁陵人。明代学者、教育家。提出“知行并进格物说”,建立了“事功才是真学问”的命题,猛烈抨击道学的“伪”和“腐”。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