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38
颗粒名称: 论思想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272-275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论思想,原载1921年4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4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思想

内容

近日报载:北京政府鉴于全国思想界之混乱,想做一番统一的事业,所以在北京不能出售某种杂志。听说连罗素著的书,也要禁止发卖。我想这种行为,都是由于未明思想的起源所致。故特论此,希望稍稍阐发思想的意义。
  思想是怎样发生的?我说:一种思想的发生,决不是凭空而起,一定有他的背景。就中时代和环境,就是两大要素。我且举几件西洋思想的发生情形来做个例证。
  先讲希腊思想。希腊在二千五百年前,继系人心的,是带有宗教和神话的观念。他的势力很大,能够范围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到了后来,人的知识发达,于是心里起了怀疑,要根据理性的要求,把古来的风俗、习惯、思想、教训彻底的批评一番。因此各派的哲学思潮就蔚然而起。但希腊最初的哲学,并不发生在希腊本部,而独发生在殖民地,又是什么缘故呢?这却有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当时殖民地的人,都有冒险进取的精神,有开辟新世界的能力,性质不同,思想也就各异。再加以同东方巴比伦、埃及的文明相接触,见了新旧文明不同,自然要发生疑问了。
  第二,因为殖民地的人多以航海为业,常与自然界接触。在新世界里所见的自然现象,都与旧世界不同;从前祖国里解释自然现象的那些神话,多不适用。因此就发生好奇心,要研究他们所以不同的缘故,而哲学就从此发生。
  第三,因为当时希腊内部,平民、贵族互相倾轧,外部又有波斯的侵略,人心遑遑〔惶惶〕,相率避去祖国,到殖民地,想在纷乱的现象中,研究常住不灭的原理,于是哲学思想就发生了。这是一例。
  再讲文艺复兴期的思潮。所谓文艺复兴,简单说来,就是“解放”而已,“扩张”而已。自由从此诞生,人民自决之力从此恢复,近代欧洲文明和思想,也就以此为直接的渊源。但文艺复兴的思潮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考察发生的背景了。
  第一,因为自古代希腊以来,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时代。那时除掉基督教以外,凡是希腊思想和拉丁思想,都在排斥之列。及到十四五世纪,教会势力渐衰,近代欧洲民族渐渐成长觉醒,那基督教以外的古代思想,也渐渐地恢复价值。加以军士坦丁堡①被土耳其人陷落,一班希腊和拉丁的文学者、哲学者都逃到意大利,聚在罗马,天天讲学,于是造成古典文艺复兴的机运。
  第二,因为基督教的精神是出世的,隐遁的,禁欲的,到了十二三世纪以后,那些渐次觉醒的近代欧洲民族,已经很不满意于教会的束缚,而趋向于现世的、自然的、乐天的方面。后来又经有力的学者的反对,遂愈加富于脱离中世纪教会束缚的倾向。所以文艺复兴的运动,可视为反抗中世纪基督教的一种运动。
  第三,因为对封建制度破坏,新大陆发见,印刷术发明,人的精神上及物质上遂有一种新的发展和自觉,对于旧生活自然要厌倦起来,于是文艺复兴的思潮遂酶酿成熟了。这又是一例。
  此外像唯理思想、启蒙思想、浪漫思想等的发生,也都有发生的原因。只是本篇不是研究思想史的,所以只好从略。
  从上面所举的例看来,可知时代改了,环境变了,自有相应的思想要发生出来的。既然发生之后,又自然要增长扩大、不容人力去遏阻的。由此推论到现代的思想问题,自然也是一样。像德谟克拉西、劳动问题、民族自决问题以及波尔雪维克主义等,①都是应时应地而发生的。若是要谋对付之法,只有因势利导,断不好壅流塞溃。杜威说:“社会学说,是为什么生出来的?因为是社会有病。”学者要研究这个病,就有思想生出来了。所以杜威又说:凡人行事,苟一任习惯,无往不利,不遇困难,则思考必无由生。一旦事变猝至,而其事又与所经历者不类,不能本例故以因应之,于此就要有思考。故世无普泛之思想。一切思想。皆附于一时一地一事而起。”可知思想的发生,原为要解决一种问题。所以照正当说来,除了让他自由发展,没有别法。因为思想是流行于人的心里的,是可以“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的。古语说的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口尚不能防,何况于思想。再退一步言,即使统一是可能的,试问谁能有这个统一的资格?倘有了柏拉图所主张的哲人统治的国家,或者还可以说说。但现在是否能够得上这个美名?那末所谓“统一思想”的政策,岂不同“打平天下”的迷梦一样可笑?不过,凡是新思想,终要受著许多的阻力,不能“一路顺风”,这也是事实如此。因为新思想的发生,往往和习行的风气相反,且又有推翻前古的趋势,所以和喜欢苟安的常情,是不能相容的。因此创立新思想的人,便不免要受同时代人种种侮辱、压迫。试就西洋论:古代哲学大家苏格拉底的言行,为了反背当时的习尚,竟被一般反对者控以不敬神及诱感青年之罪,以致下狱服毒而死。路德①为反对旧教,改倡新教,竟被教皇削去教籍,又被罗马帝查理第五所压抑。噶利略与布鲁诺拥护“地动说,”一个不免于缧绁,一个甚至被焚骨扬灰。②这样看来,大凡大思想家的际遇,是不幸的多;可是最后胜利,终究落在思想家的一边。试看苏格拉底之于哲学,路德之于宗教,噶利略与布鲁诺之于科学,那个不大是有贡献?那个不是受后世学者的崇拜?我们由过去的实例以推测将来的趋势,一定也是一样。那末,政府虽说要想统一,结果不是徒劳无功么?
  十,三,九作
  1921年3月9日撰
  原载1921年4月5日《学生杂志》第8卷第4号

附注

①军士坦丁堡通译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古称。东罗马帝国的首都。1453年为土耳其人所陷。 ①“德谟克拉西”,英文“民主”的音译;“波尔雪维克”,通译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的音译,指以列宁为领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①路德 即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②“噶利略”,通译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633年,因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被罗马教廷逮,捕下狱。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意大利哲学家。因支持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