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恋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26
颗粒名称: 青年的恋爱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7
页码: 212-218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青年的恋爱,原载1920年6月1日《少年社会》第2卷第5期。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青年恋爱

内容

一 人间生活上爱的位置
  爱在人间生活里,很占一个重要的位置。爱不过是情之一种,而这种情,除掉普通的情所有的功用以外,还有他特殊的功用,现在简单叙述起来,则有下列的几项:
  1.爱情是行为的原动力。凡百情绪,都是根于本能。有激发支配人间的势力。爱情的发生,是因为对象可以引起快乐。我们既为这个爱情所驱使,好比机器得了原动力,社会发扬踔砺,勇往进行,而行为就因此实现了。
  2.爱情是社会的构成力。社会的构成,原以协力合作为要件。但只管用力,而精神上没有互相慰藉共同沟通的一个要素,那么社会将要变成干燥的机械的东西,恐怕难以固结,难以维系。爱情的作用,就在使他温润,使他滋养,使他不生倾轧龃龉的弊端。所以在社会构成上,爱情乃是不可缺的因数〔素。〕
  3.能强致爱情是人生幸福的根源。人生幸福,有不是金钱、权力所的。纯正的幸福,还是要靠赖这种耳目不得见闻,色相不得接触而发源于人间心底的爱情。因为爱情对于人生,可以添上许多浓厚的色彩,可以增加许多丰富的热力。我们做人觉得有兴趣、有价值,原因就在这个具有美化人间的力量的爱情。
  二 特种的爱情——恋爱
  恋爱就是一种特殊的爱情,他是发生于男女两性间的。在青年时期,这个现象格外显著。通常想到恋爱这样东西,好像是有什么神秘作用在里头的。实在讲来,恋爱不过是人性的一种现象,原没有可以大惊小怪的地方。通常又因为他是根据于性欲的本能,要发生关于性欲的行为,往往被鄙陋粗俗的人所误用,故一般著书的人、讲学的人都不愿意谈到这个问题。实则性欲本能在人类生存上固然有切要的关系,而恋爱作用在人间生活里更是有醇化的功效。不注重他,已经不是道理;若排斥他,更属荒谬之极。现在特把恋爱的心理和恋爱的意义分述于下。
  三 青年恋爱的心理
  我们晓得高等的动物当中,都有一个时期叫做求偶期(mat-ingseason)的。在兽类当这个时期,他们的爪、牙、角、叉等特别发达,用为一种求雌者宠爱的竞争里的武器。竟争结果得胜者就得配偶,因以持续他强状勇猛的特性。但在鸟类,他们竟争的武器,乃用一种鸣声和一种羽毛的色彩。凡是鸣声好的、毛色美的,就可得雌者的同情。所以鸟类选择之权,还是在雌者一边,他的宠爱,是要给那一种竞争得胜者之雄鸟。因有这种选择,故两性间的形状和动作,就有许多差异的地方。至于人类,则选择之法式,大为改变。结果所谓美者乃成为雌性所有物。现在我们要说青年恋爱的心理,可分为三期论之。
  第一期在青年的初期。这种幼稚的恋爱,在生物学上乃是青年期所取各种形式之最有趣者,正如低等动物求偶期中各个的发达相类。男孩当这个时候和〔会〕忽然开始注意于他自己的形状。对于他的头发、牙齿、鞋子、衬衣,做一生第一次的留心;对于他的衣服、领结,很要认真选择。当出现于别个男孩团体和女孩的面前时,他总想求个机会来表示他的勇敢和强壮。但当他出现于他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反觉得手足无措,态度呆迟〔滞〕;决不敢自己表显出来;仅能暗地里远远的望着那所爱的女孩,算是心满意足。至于女孩方面的发育情形,也和那种在求偶期中可以观察的相仿佛,他保持一种“似乎漠然”的态度;对于男孩所要吸引的注意,他总是很留心的不露出来;但同时他对于无论那样东西,正在看着,理会着,不过不明白表示出来罢了。这个时期还有一方面我们所晓得的,就是他们爱一种年纪较大的人。这种青年爱情的变换,虽不是普遍的,都是通常的。除出相等年纪的男孩、女孩间所运用的动机以外,他们的爱年纪较大的人,有一种更大的要素,就是对于完全发育的尊敬和奇妙,常和同情的、文雅的待遇相连络。
  第二期在青年的中期,是承继着上期的。这时期的特色,就是两性彼此的退避(withdrawal)。这是因为他们的眼光,正注重在世界和自己的将来;他们心里道德的、宗教的战争,正达于是〔最〕高的强度;因此很不愿意多用心思在异性方面。这个时期,男性的团体比较女性的,要情意相投得多,妇女则烦闷彷徨,要注意到很多的事物,所以在大学初年级男女同学,实在是很不快意的一件事。而许多女子,就要想过修道院的生活,却又是不幸的一种选择。因为两性退避的现象,不过发育中的一方面,并不是永久如此的。
  第三期是在青年的后期。这个时期里,两性的恋爱又要回复过来,他的特性就是为最后的求偶时期。生物学和心理学都说结婚的时候,是在成人期的开始,而这种事实,若没有年长人从旁干涉,终是要自然发生的。若过了这个时期,就有许多不利益了。
  两性间的恋爱,不是普通的广布的,乃是关于形状、动作、品性上特殊的几点。就男性的选择言,那是无疑终以美的标准做个有力的因数〔素〕。但就女性的选择言,容貌一层,不见得会比别种的性质强点。又就多数人从形貌上发生恋爱的次序讲,第一是眼,可算为各种形态中之最有人性者。第二是齿,一定要排列得整齐。第三是发,凡关于颜色、长短、曲直、梳理方法等,都有讲究。第四是鼻。第五是声音。这都是通常发生恋爱的趋势。或者另有特殊的性质,则虽一块的衣物,如一支手套、一块手帕,也可以引起感情,正和那个情人当面出现一样。
  (本节所讲,是从Slaughter手著的TheAdolescent书中第四章青年恋爱节译的)
  四 青年恋爱的意义
  青年恋爱,果有何种重要的意义?我将于本节来讨论。
  别巨罗(Bigelow)①说:“人有两种饥饿的形式:一种是要食物,一种是要性欲的动作。要食物的饥饿,已经把膳食精致了好多,已有了大的演进。像兽类吃东西,不过满足饥饿而已;而文明人吃东西,不仅仅为满足这种从兽类遗传下来的饥饿,也是为了相从的社会的美的快乐,因此来增多生活上的愉快。现在要是我们是合于逻辑的,那么就须一样的解释这种为持续人类生活所不可缺的性欲的饥饿。这种性欲的饥饿,和吃东西一样,是一种从动物遗传来的必要的功能;但是已有了更有重大意义的演进。在动物界,性欲的动作仅有一种功用,就是生殖;但在人类最高的生活,在性欲的关系以上,已经加上了精神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意义。而他的结果,就是为爱情和家庭。若是我们把这个更高的见解,就是说人类生活的性别,是有两重的意义的反对了,而惟承认那个必要的蕃生的作用为有价值,则大多数人必定仍采用这个无希望的见解:就是以为人类的性交正和动物的性交在一样卑鄙的地位上。就是说:人类的性交不过是一种动物的功能。那么,我敢断言:这是一种退化的解释,对于现在流行的用鄙陋的眼光看性欲的态度,是决不能设法战胜他的”(见氏所著Sex-education第七十三、七十四页。)从此可知恋爱的意义,除了生理的作用以外,实在还有更高的更重要的文化方面的作用,我们看轻他,可不是存了鄙陋的无希望的见解么?
  别巨罗又以为,旧的禁欲主义用了黑暗的眼光看人生,对于近代关于性欲的问题,实没有价值的教训。我们须另用美的光明的眼光来看。因为性欲本能和历程,根本上乃是我们所称为“生命”的那个奇异东西的纯洁的、美丽的状态。故我们对于这种最有力量的本能,只可讲控制,不可讲禁遏。
  CanonLyttleton①也以为性欲这样东西,是富于高贵、纯洁、健康的意义的。PrinceA.Morrow②博士也说:“性欲功能是和肉体、精神、道德的发达有密切的关连的。他的正当的作用,在个人方面,是健康、幸福、生活利益的最确实的根祗;在种族方面,就是永久和繁盛的最确实的根祗。若是误用了,或是滥用了,那么,就是很多的疾病和困苦的原因。”最后我们再引哈佛大学校长Eloit①的话,他说:“地球上没有别样东西可以比结婚后生个儿童在世界上这样的神圣和仁慈。对于这件事,实在没有可以算为玷污的地方,所以没为羞耻或秘密的必要,但有矜夸和愉快的必要。”
  看了上面所引证的几句话,可知人类性欲这件事,乃是很有意义、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件事。从此可知青年恋爱,也不是儿戏的事情。我们应得重视他、留心他,那有弃而不顾,或是斥为卑鄙的道理。若竟是这样,那么可以说他是忽视人生,也是看轻自己了。
  总之,在作者个人意见,承认恋爱是人性中自然发生的一种事实。既经发生以后,对于当事者的心理上、生理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种种影响当中,我又以为,那种爱美的娱神的影响为最有丰富的浑厚的意味(按:青年恋爱时期,对于美(beauty)和悦人能力(charm)之吸引,亦开始发现,这种性质的发现可完全不与外面的性欲器官的刺激相联络。而在儿童时期,虽已有性欲冲动之表示,却不能认识这种美和动人能力之意义。故这种影响,可视为青年恋爱之特色,详细可看Starr②所著TheAdolescentPeriod第一五五页)。恋爱的结果,通常终要发生结婚的一种事实,但亦不一定终须结婚。不过讲到结婚,当然要以恋爱做个基础。不然,便会发生很大的狠多的悲惨和苦痛的结果,那真是不幸之极了。昔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爱美少年。他说:“非裸其肌肤以示予,而裸其性灵以示予。”又语雅克披亚第①说:“吾之所爱,非子之体魄,乃子之灵魂也。苟吾子之灵魂,长守德义,不为雅典民众所湔染污垢者,吾亦一日不相捐弃。”则知苏格拉底之爱美少年,乃欲于肢体美以外,进而观他的性灵美。我以为两性间的恋爱,亦当有这种爱性灵美之作用,把性欲的爱化而为精神上的纯爱,则这个人间生活的趣味,当必有超过纯生理的生活万倍者。柏拉图《宴会篇》说:“扶植人生者爱也,惟爱能令人自重,能令人知感。”赫萨尼亚说:“以名誉为琼琚兮,逢美人之欢愉。”我亦和他们同有此感。
  五月三日
  1920年5月3日写
  原载1920年6月1日《少年社会》第2卷第5期

附注

①别巨罗通译比奇洛(1846—1921),美国法学家。 ①CanonLyttleton英文人名,通译坎农·利特尔顿。 ②PrinceA.Morrow英文人名,通译A.摩洛王子。 ①Eloit通译埃利奥特(CharleWilliamEliot,1834—1926)。美国教育家,1869~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后任该校终身名誉校长。 ②Starr通译斯塔尔(1858—1933),美国民族学家。 ①雅克披亚第 通译阿尔克比阿底斯或阿尔基比阿德斯(Alcibi-ades,?—?)。出身名门望族,曾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