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新思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13
颗粒名称: 学生与新思潮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6
页码: 154-159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学生与新思潮,原载1919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10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学生 新思潮

内容

一 何谓新思潮
  昔人有问:“世上以何物为变化最速者?”以思想对。盖才想及天,即可转想及地;方思乎上古,即可移思乎近代。上下数千年,时间长矣,不足以隔思想之推衍也;纵横数万里,空间广矣,不足以阻思想之运行也。诚哉!思想为世上变化最速之物。思想之扩大,即名之为思潮,所以状其势之剧变,行之剧速,有如潮流之汹涌澎湃,不可测度也。然则何名新为?岂以其与旧全无关系耶?抑为突然而生者耶?非也。思想为人间内部往复之空气,断无可以隔绝之理。就历史而观,一时代之思潮,决非偶然而生,必其前有所承而其后有所归。苟一为穷其源流,皆有可以维系而贯穿之者。故新旧之分,不过时代之异,并非有若何之界划截断其间。特以其适合于现代,而为现代人所应用、所享受,遂名之为新。此犹时髦之物,谓之新式;时髦之人,谓之新派。故新之思潮,实即时髦之思想耳。时髦之思想,纵有厌恶之、反对之者,然大势所趋,虽有大力,莫之能挽。如潮流之来,只能顺受,莫能抵抗。此亦思想别名为思潮之一解欤?
  二 何为新思潮
  今日所称之新思潮亦多矣。有天于社会者,有关于家庭者,有关于政治者,有关于经济者,又有关于妇女、儿童与劳工者,所谓“新社会”、“新教育”、“新生活”、“新文艺”等等新名词,盖无一而非新思潮之产物也。然名词虽多,问题虽繁,而其所以为新者,则有同一之原素焉。其事惟何?则“解放”与“改造”之二种运动是已。
  何以须解放为耶?则以吾人从前肉体上、精神上受外界种种之压迫与种种之束缚,使吾人不能自由,不能发展,营不合理之生活,不足以遂人群进化之故。如农奴受制于佃主,劳动者受制于资本家;国民在国家,无参政之权利;妇人在社会,无活动之余地,举其一身之自由,悉被剥夺,一切惟在上者之命是听。以是天赋良能,皆致萎敝;人生乐趣,俱归乌有,此岂尚有人之资格哉?直一人形的机械已耳!其后,人智渐启,理性渐明,而反动亦以起。于政治界有革命,于经济界有革命,其他家庭、社会,无一不有革命之动机;至于今儿童界、妇女界,亦莫不有革命之趋势。此后之新文明、新生活、新人生观,恐将从此革命呼声中而诞生焉。故“解放”云者,乃解除束缚,推翻压迫,回复心身之自由,以营合理生活之意,亦即使个个人皆还于各人之地位,不许有他人为无理之役使与干涉之意也。
  何以须改造为耶?则以人类之习染太深,偏见日甚,审理不当,有妨于人群进化之故。如人类互助、职业平等、劳动神圣之观念,皆归消灭;而出于竞争、出于差别、出于贱视之心理,以致形成人世战斗之惨剧与社会之阶级。其他社会问题,如经济问题、劳动问题等,亦因偏颇之见解,而现不平之事实。更有泥古而不化,道听而途说之流,不能有宽博之胸怀、确切之判断,以体合环境,共趋于进化之鹄;而乃出于顽固,出于盲从之态度,以致演成齮龀胡闹之现象,而阻止人文之进步。此盖皆因思考之误谬有以致之。非经改造之工夫,何能望其刷新而改进?故今云“改造”,其意即谓革去旧染,洗濯头脑,使人人皆有博爱之襟怀、真挚之行事与宽大和厚利济之动作也。
  就上述所观之,又可知此种运动之趋势,皆归重于“人”之问题,即所谓“人本主义”者是焉。从前政治上,以国民为国家所有,不以国家为国民所有,是不以国民为本位也。教育上以学生为学校所有,不以学校为学生所有,是不以学生为本位也。是即反乎“人本主义”者也。然今日“人本”之潮流,渐浸润于各方面,于是改革之声浪,亦自各方面而起,而“解放”、“改造”之运动,亦由此以兴焉。此后人人皆当知各种事业,无不为人而存,亦无不由人以成。我为人,尔为人,彼亦为人,凡具有四肢、五官、情感、思考、判断、实行之能力者,皆是人,皆属平等,断无尊卑、贵贱、主奴之名可以成立,惟同尽对于自然的人所当尽之职而已。
  三 吾人宜如何对付新思潮
  新思潮之根柢为“解放”与“改造”,其趋势为“人本主义”,既如上所述矣。则吾人于此思潮之中,宜如何对付,不可不谓为重要之问题也。夫吾人类生于世界,能造成文化、能促进社会者,果赖何种力量乎?则人间个性与群性之调和发展,实有以致之。个性尚异,群性尚同;个性主离,群性主合。于分道扬镳之中,不失其维系联络之所,此实两性之妙用,所为当谋平均发达者也。新思潮既趋重于“人”之问题,则又安可不致意于人类之两性?如此两性有被束缚、阻碍之处,即宜赖“解放”与“改造”之功,以完成其发展。兹就学生言,则其所当取之途径,要有二端:一曰自由研究;二曰共同活动。今后之学生,盖万不宜忽略者也。
  今先言自由研究是为发展个性之要诀,吾更当分端述之。
  甲、自由研究之意义(一)自动的非他动的。(二)内生的非外铄的。(三)创造的非因袭的。
  说明:(1)向之教育,但有教师之动而无学生之动。学生之学业,非依学生自身之动机与需要,惟按教师所授之课程,强制的学习而已。故其动为被动而非自动。(2)向之教育,但由教师预定教材,临时注入于学生之脑。至其教材能否体合心理、启发内力、适应环境,俱置不问。故其教育,由外铄而非内生。(3)向之教育,崇拜往古,以“多识前言往行”、“率由旧章”为其最高目标。“一道同风”传为美谈。见有别具见解、推翻前贤学说者,罪以“离经叛道”。故其教育为因袭而非创造。
  上述诸弊之起,由于教育者不明教育原理,不解时代思潮,故谬误百出。而学生之个性,遂不胜其束缚而驯致萎敝,绝其发展之路。今者新教育渐起改革,吾学生界宜亟图解放束缚,培养个性,使日就发皇滋长也。
  乙、自由研究之原理——(一)凡事出于自愿者,有兴趣,有进步。(二)凡事经自己磨练而得者,能确切不移,久而不忘。(三)人性复杂,人事纷繁,各有所适所不适,若自由研究,可择适性者而专攻,不致多耗精力。
  丙、自由研究之要素——(一)明性——审察自己天性,何长何短。(二)选学——选适于自己天性与时代精神之学问而专精之。(三)实验——学说勿盲从,勿迷误,设法实验,求其的确。(四)发宣——所学有得,公诸大众,以求批评而资促进。
  次言共同活动是为发展群性之要诀。吾亦将分端述之。
  甲、共同活动之意义——(一)非孤立的而为协力的。(二)非依赖的而为独立的。(三)非涣散的而为团结的。(四)非倾轧的而为互助的。
  说明:(1)共同之义,适如其名,群众协力同心,而非单独行动,其义甚显。(2)一人依赖,足以坏事。人人依赖,便不成事。共同活动者,须人人尽力,须有独立能力,绝对排斥依赖恶根性。(3)共同活动,非如无机物之堆集,形合而实离,当如有机物之各细胞,互结密切关系,有不可离之势。(4)有倾轧之心,势必至于分离,惟有互助之心,始能协力活动,期于永远扩大。
  国人向来恶习,专顾利己,不肯助人。就实业言,仅有小资本之经营,尚可持久。若为大企业,便难维持永远。此中原因,固不止一端,如乏组织能力、合群精神,是皆病根。然最大缺点而为病之主因者,实在利己性太重。利己心一日不除,群性便一日被障碍而不得发展。凡我青年,其戒之。
  乙、共同活动之原理——(一)人生繁复,不能赖一手一足之力可以全生。而天亦赋群性于人,以便营群体生活。(二)世界文化,非一部分人、一时代人所独力成就,乃合数千年来全人类共同建设之力而成就之。“孤掌难鸣”、“众擎易举”,故共同活动者,力之经济也。(三)天赋劳动之能力于人,人本劳动之能力以生,不劳动者不得生。
  丙、共同活动之要素——(一)独立——能自食其力。(二)互助——须各尽其职。(三)奋斗向上一、不怠于活动,不安于故步。(四)职业平等观——人事纷繁,而人性复杂,故当各尽其力于所适之业,各项职业既所必需,宁得歧视?(五)劳动神圣观——劳动所以健全心身,即所以完成人生。故劳动为人间之生命;贱视劳动,不啻自剥夺其生存之权利也。
  自由研究、共同活动之说如是,将何以实行耶?此亦一重要问题也。据余个人意见,欲达自由研究之目的,莫如组织各种学会为自动的研究,互相讨论辩难,以期发明真理。盖必若是,因袭习惯可以破除,创造能力可以促进,而个性之束缚乃可以解放也。欲达共同活动之目的,则莫如服务社会与练习自治。前者所以牺牲自私自利之心,而实行兼善互助之德。后者所以培养自治能力,而铲除依赖根性。盖欲养成组织力、合群心以发展群性,此二者实为“终南捷径”,且为“德谟克拉西”的国家之国民者。此二种资格,又在所当具。吾人既为中华民国之国民矣,岂可不深加注意耶?
  四结论
  吾文已毕,今更综括大意,以作结论。
  (一)新思潮为适应于现代之思潮。
  (二)新思潮之精神为“人本主义”。
  (三)学生对于新思潮,宜取顺应之态度,注重于自由研究与共同活动,以谋个性与群性之调和发展,因以完成人格。
  原载1919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10号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