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08
颗粒名称: 1919年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24
页码: 139-162
摘要: 本文收录的杨贤江1919年所作的作品,其中包含赧颜之心理、论修养宜与教育并行、理想之势力等。
关键词: 杨贤江 1919年 作品

内容

赧颜之心理
  赧颜之事,度诸君必巳经验之。当大众群聚之时,己独为人注视,则不觉颜为之赤、目为之炫、四围之物皆若无睹,而首亦低垂,不敢正视。遇酬答或谈话,则气弱心悸、神昏思乱。虽有计划,格格不吐,有如奔流之水,遇障而止,终不能复进者。是故,黎浦斯博士断言“羞耻为一种心理之瘘痹与阻隔”也。
  羞耻之表情,在孩儿则以袖障面,或隐其母之怀与其后。在成人则垂首他顾,力避他人之视线,若心有所疚,必更设法掩覆其面,如罪人戴密笠、遇摄影以手覆其颜是也。羞耻之极,有振其颜、引其颚、目不绝瞬、左右肩动摇失其平者。亦有双眶含泪而注下者。若夫双颊泛红,更为普通之现象。不问文明人、野蛮人皆一辙也。亚非利加之黑奴,赧颜之时,益显其黑。此因颜之变赤,由血液集于颜面。惟黑奴因色素之配合,遂增其黑。然其血液本属赤色,试于头部受伤,有白痕时,而观其羞耻之状,亦现赤色也。
  然羞耻之时,何故必赧其颜耶?是有二说。其一,以为颜面外露,无物掩覆,为保护计,因有毛细管之密布,且其感觉亦特为锐敏。故精神上有何变化,面部即先充血,此一说也。其二,以为颜面为人间最要之部分。凡心有所思、皆表之于颜,颜为心镜。故可因颜而窥其事,因之,其引起人之注意也,亦为最易人人均视颜独重,而务使绮丽。若不受耻,此盖为祖先以来继续用心之结果。至于今日,遂较身体他部为易受注意,而血液亦遂自然集于其处,此又一说也。
  然有反对前说者,以为身体之外露岂独一颜。手与足非常暴于大气中,何以不赤耶?若夫后说,以为易受注意而血液集注,则达尔文亦主张之。然以吾论之,两说均各有理。人类之颜,不仅暴于大气中,如手足也。彼具有耳、目、口、鼻极重要之机关,与司身心活动主权之脑健,则己重视之,人亦重视之,乃当然之事,而血液因之集中。又因血液集中,而颜为之赤,是亦相因而至之事也。是故,色赧之事,不仅在人前现之,即独居之时或幽暗之处,苟感有可耻之原因,则亦不免红潮登颊也。
  羞耻之心始于人生何时,亦一问题也。普通在生后一年至二年间。顾有生四月即表此情者,亦有逾二年方渐现者。其始之表现在于眼,迨渐成长,乃红其颜。盖羞耻之心,以自我观念为要素。幼儿自我观念尚未充分发达,故完全之羞耻心亦不能生。当入幼稚园,稍觉自、他之分,又经父母、保姆之教训,略识坐作进退之礼,故在人前苟自觉不适,以为有违于礼,则羞耻心即乘时而现。此盖无论青年男女,其羞耻也,皆发自衷情,不含性的要素,不觉可嫌,宁为可爱也。然当其初,每与恐怖之心相混,厥后,各自发达,始有区别。试就孩儿观之,生后一年至二年间,对于非素识之人,往往起一种恐怖之念而现于其颜。然与他人接触之久,恐怖心即不复现。苟其人为育于家而未尝出外者,则虽达四五龄,仍不免有此恐怖心也。惟言其大概,生后二年至三年,随自我意识之发达,真羞耻心生,而与恐怖心别,迨达青春期,以自我意识之异常发达、性之意识逐渐明了,故他人注目,更不能无所关心,而异性之注目为尤甚。若在处女,更以为非常可恐也。
  自我意识发达,名誉心、自尊心亦随之发达。其时所谓羞耻,不仅为生理、心理之作用,更入于高等之境,所谓知耻者是也。此种关于道德意识之羞耻心,其初为对于众人注目及批评等恐怖之情,盖自觉所行,有违人间共同生活之道德,是无异身御奇异之服饰、变态之装,为人所揶揄而起羞耻之情也。然苟智识发达,见解明了,则惟对自己良心而负责,不复关心他人之注目与批评。盖所谓特行独立之士,不虞世俗之毁誉者也。然此境岂易易哉!非有精通之学问、深切之修养,何足以语此。苏格拉底谓“德在知”。盖无道德之智识,即不能行道德。不合道德之行为,不独他人耻之,自己良心亦耻之。惟有志之士,不当为此消极之感耻,当竿头日进,自信为善者,努力实行可也。由此观之、吾人感羞耻之时代,尚属修养之中途。孟子谓“人不可以无耻”者。犹就中人言之耳。果志于深造,又当知所取径矣。
  原载1919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1号
  论修养宜与教育并行
  教育者,一施一受之事业也。今就学校而论,教员为施教育者,学生为受教育者。此固尽人而知,无待辞费。然吾谓此种施受之事业,决非寻常事物泛泛施受者可比。盖教育之事业,实为精神感应之事业也。必施者有决心、有目的、又有兴会,而后受者之反应乃强;亦必受者有决心、有目的、又有兴会,而后施者之感动方验。教育之事业,犹契约然,必经双方之同意,又必经双方之履行,始生效力。故吾以为,学校有教育,学生当有修养。修养者,自己之教育,亦可谓为对于教育感动之反应也。感应不息,则精神常能往还贯注,犹之契约,获得确实担保,自不虞有翻覆矣。
  然修养与教育之关系,不仅一施一受,有对待之意义已也。教育如播种莳子,修养犹施肥除草,则有相续之意义焉。教育仅及大纲,修养注意细目,则有辅成之意义焉。教育为一般之影响,修养为个人之陶冶,则有调整之意义焉。教育教人以知,修养修己以行,则有实验之意义焉。故有教育行之于先,必有修养继之于后,方有功效可见。否则,有感而无应,施教者虽劳精疲神,何有于成绩哉!
  吾人观于禽兽,亦有能受人之教育者。如奏技之狮、虎、马、猴、军用鸽、警犬,驯养之,训练之,皆可供人指挥驱遣,是可谓能领受吾人之意旨矣。然禽兽果能深加理会、明其原理乎?果能举一反三、旁推博证乎?果能匠心独运、别有创作乎?吾未见有能之者也。吾人则不然,有理解之能,可以阐明原理;有联想之能,可以穷搜远讨;有创作之能,可以独辟蹊径。简言之,即人有修养之可能性,故得自为教育;禽兽无修养之可能性,只得待人教育。此修养之可能与否,即人与禽兽异点之一。吾侪如欲自别于禽兽,何可不注重修养?
  既知修养之必要,又知修养之可能,则亟宜实行修养矣。修养之法,举之有三:一曰自治;二曰自学;三曰自强。所以举此三端者,以学校施教以德育、智育、体育之故。学生修养之方法,即对于学校教育之方法而定,两者之目的不必同,而两者所期望之目的物,未尝不同也。兹先言学校教育之目的:
  次言学生修养之目的:
  教育曰“造就”,修养曰“学成”,目的不同也。然教育之究竟目标,为“完全之人格”;修养之究竟目标,亦为“完全之人格”,其目的物则同也。目的物同,则教育有功、修养有效。何以故?趋向一致也。目的物异,则教育徒劳,修养落空。何以故?背道而驰也。凡事,通力合作其力增;分离反抗其力消。此义甚明,而所关綦要,愿学者志之。
  修养之方法既明,修养之要素不可不讲,即如何修养方有成效是也。举要言之,又有三端:一曰谦让。学者大病,在于傲慢固执,不肯虚心攻究、放眼观察,修德进业之障,莫此为甚。谦让者,则虚怀若谷,不自封于故步也。二曰热诚。既负责任,即当全力从事,彻底解决,若浅尝而止,是秀而不实也。三曰实力。吾所修养一切,当认为养成实力,不徒为点数、为名次,此区区得失,岂值牺牲吾宝贵之精力?学者当知人生于世,贵能尽力有益之事,此则非赖实力不可望也。
  总而言之,学生之求教育,无非为异日服务社会之地步。在校之日,即当筹划如何可以尽力。是故仅仅按时受课、不犯校规、考试及第,尚不能视为真求教育。真求教育者,不以但应学校程式为满足,必将注目于将来,谋所以应用、所以发展之道,务先有以预备之。如是,则吾以为非从事实地修养不可。本篇之作,犹是意也。
  原载1919年5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5号
  理想之势力
  茫茫太虚,有一物焉,触之无形,迹之无影,杳杳冥冥,不可见闻。而其发焉,足以动天地、震寰瀛,舞手蹈足、骇魄惊心者,果何物耶?曰理想是。
  理想者,人生之特色。所以灵长乎万物者也。何以言之?试观空气有质而无形,金石有形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觉(理性之觉悟)。人则有质、有形、有生、有知而复有觉。而理想者,觉之用也。惟具理想,乃求正鹄,乃定方针,乃有发明事物,增进文化诸种现象。故理想者,使人生不类泥像木偶,使世界不仅山岩海礁者也。
  理想以何力量能成此伟绩耶?曰:理想者,本以改良现境为能事者也。吾人肉体静默过久,血脉不舒,则思所以运动之、畅达之,而后为快。精神亦然,长处顺境者,羁于现实生涯,不得发挥其特质,则转思有艰险当前,以激其志气、磨其才力而后称快于心。此盖人类特具之性。所谓理想,即萌孽于兹。是故常思获得优良之境,以满足其生活者,则必立周密之计划,辟宏远之规模,以显示新理,反抗敝俗,虽极苦厄屈辱、亦必竭力以冀其实现。果也,精诚所至,恶风披靡,人类生涯,顿呈焕发。此则自古圣贤豪杰所为精勤惕厉,任重肩巨,不惜以身为牺,而终贻感化于百世者也。西谚曰:“理想者,事实之母。”伟哉理想乎!
  就生理言,神经系统及脑之发达,恒较其他器官为迟。所以然者,盖愈重要之官能,势力愈伟,其酝酿之时期自必愈久。故人生之初,不识不知,一任冲动,莫之致而致,莫之为而为。迨后,知识渐启,能别人我,能认事物,然无将来观念,无推理能力。盖犹在幼稚时代也。必几经阅历,博学多识,而后理想之能力乃发达焉。故理想者,人类智力之上乘。其理想高尚者,必能向导意志,不趋歧路;必能规正感情,不流偏激;发而为事业,又必能改良文物,增进公利。而历史生活之发展,具足生活之实践,亦胥于是乎赖焉。天演公例:后出生物,必优于古;人类进化,逐代更新。以前理想胥成陈迹,今世理想乃为以后无数事业之先河。故吾人在世,有天职焉。天职惟何?发展吾精神能力至最高度而已。发展吾精神能力至最高度者,即立定理想,以之创作,以之行动,以达于圆满具足之境而已。故孰者致力学问,孰者致力道德,孰者致力艺术,皆为增历史之价值、高精神之效能者也。审乎此,则知历史者非他,乃人群理想之记录耳。理想无穷,即历史无穷。惟智者乃能不畏死,不识死,不贪安逸,不慕荣利,而惟尽瘁于其永永生存、永永进化之理想,持百折不挠之精神以求之,乃至牺牲其财产、其生命、其一切所有亦不惜焉!惟其然也,其人之生命,亦由是垂万祀而不朽。伟哉理想乎!
  虽然理想者,所以发挥历史之生活者也,故创立理想,必本诸记忆历史之能力,以营更新生涯之事业。复不可外世界之潮流,独逞情以妄为。盖真正之理想,必具纯洁之性,必应时势所趋。有故违自恣者,世必激起正义公理而摧灭之。今之德皇,其明证焉。①顾此言也,非谓理想必受限制于历史也。历史本为理想之产物,决不能再为理想之生母。理想本质实具创作、改造之能力,屡欲破坏风习而更新之。故知理想者,必超出乎历史之范围者也(世诋理想为迂阔不切实际,过在立理想者其人,非在理想自身,理想本质不能以实际绳之也)。然返观我国民性,素重因袭,又尊往古。生息于羁束之生涯与图式之法则者,数千年于兹。活动发明之力久被屈抑而不能发挥。故处此竞争之世、乃著劣败之迹,不可谓非拘守历史不能善用理想之咎也。吾侪青年,既负改造民格之责,其应如何自勉哉?
  原载1919年6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6号
  新教训
  民国成立,于今八年矣。八年中,吾济学生除在校所得书本上之教训,复得何种事实上最大之教训乎?自吾言之,则有两种:其一则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倡议拥护共和之纪念日,①其二则此次救国运动。北京学生发难于前,各地学生响应于后,即所称为“五·四运动”、“六·五运动”者是也。而此次所得之教训为尤大,则以此次运动为学生直接所参与,为学生空前之事业,足为吾学生界生色、为新中国增光者也。吾将就此次所得教训与今后学生之责任、修养之要点,著之于篇,以告我亲爱之学生。
  一 何者为此次运动之新教训
  此次所得于救国运动之新教训,约言之有五点:
  其一曰正义之不灭。夫正义自在,天壤间不得磨灭者也。然有时世风堕落,人心险诈,虽行不义,而人莫得而非议之。似正义不足贵已。然未几,行不义者,终为人弃。则以蒙蔽一时之人心者,决不能湮灭永存之正义也。此证之历史,班班〔斑斑〕可考。而此次,又为吾人目睹之事实。足证此例之不虚也。
  其二曰去恶之不易。恶势力之初起也,恒不易发觉。迨恶势力之既成也,欲除之又甚难。盖恶势力之成就,必有种种之凭藉。或为财力,或为武力,其根柢深固,其关系复杂。破除之者,非有大结合、大牺牲,为长时间之抵御,则曾不足以削其势力也。试观此次运动,对于罢免数人之要求,虽终于胜利,然苟一审其代价,除吾学生之罢课,尚有商人之罢市、工人之罢工。其所牺牲,正不为少。而去恶之不易从可知矣。
  其三曰合力之成效。此次运动虽起自北京一隅,然响应者之遍乎全国。又不特学界,而商界、工界亦闻风兴起,一致行动。其结合之大、势力之厚,为我中国所未曾见。外人誉我为国民运动、国民自决之第一步。卒藉此以达到吾人之要求,则知合力之效诚可惊也!
  其四曰坚忍之必要。“五·四运动”之后,各地学生莫不激于义愤,奋发而起,游街也,演说也,贩卖国货也,奔走接洽也。劳其心,劳其力,耗其时,耗其财,一无所惜。虽屡遭暴力之压迫、军警之蹂躏,然仍勇往进行,再接再厉。其遇弥苦,其志弥坚;遏之愈甚,而持之亦愈坚。政府始虽抑遏、恐吓,至此亦知民气之不可侮、众怒之难犯,卒不能不罢免数人以谢全国。则知坚忍之效又有足多者也。
  然上述之四端,不过就此次运动行事上所得之教训,尚非本体上最根柢、最深切之教训也。以言最根柢、最深切之教训,则惟在此次运动为足表示“自我实现”之精神是也。故——
  其五曰自我之实现。夫“自我实现”,为近世伦理学上之新学说。依据自觉之目的、理想而求其实现。在教育上言之,即为“自律”。盖不以外部之法则为准,而以内部之目的为准者也。近世民治主义盛行。而“解放运动”又随欧战而发生。今后之新文明、新生活皆将植基于此。人事界一切问题皆将经改造而大易其面目。惟自我实现实为之要素。盖真正之人格、真正之民治与解放必赖自我实现而后见也。由此以观,吾学生此次之举动果有何种之价值?则其行动本乎正义、出于自觉,不为外部法则之所缚。而他力之压迫,亦无由生其效力。则谓之为自我实现之初步,可谓为之民治与解放之先声亦无不可。而自世界改造上观之,确有不朽之价值者也。故此最大之教训,吾望吾学生永维护之而永发达之。
  二 今后学生之责任
  此次之救国运动,不特学生已也。参与之者又有商人与工人,皆与学生取一致行动,且对于学生多所援助,其热心与志气殊可钦佩。然此次运动为之先导者,学生也;为之中枢者,亦学生也。学生之责任,实居领袖之地位。而彼商、工各界,亦认学生之行动为标准。此在事势上实有此种倾向也。故自今而后,吾学生界对于国事须详细观察,精密研究,力尽提撕警觉之责,以振作国民之精神,唤起他界之醒悟。盖就现状而言,一般国民之程度尚不足以扶助国家、振兴国家。我国社会又素来不善活动,不能发生力量。故欲救国,欲国民齐起而救国,欲实现民治的国家,则吾学生界不能不尽先觉之天职,而为他界之表率也。
  所贵乎共和国者,以国民皆能负责任也。专制国主权在皇帝,为国民者可以不负责任。共和国主权在人民,苟人民而不负责,谁将负责?故生而为中华民国之国民,无一人不当负责也。然以我国教育之未普及,国民之道德、智识、能力俱不发达,社会又散漫静寂,不足有为。欲期个个国民皆负责任,实属不必可得之数。然则惟有望诸少数青年学生,树之模范,广为传导,一面设法辅助教育之普及,使社会上人皆明国家之情形、救国之要道,互相协力,互相劝勉,则一旦有事,不难收响应之效。全国国民之能力增进,即为一国国力发扬之源。如是,对国内则国事可望改良,对外则国权可以拥护。故今后学生之又一责任,即当作国民负责之模范是也。
  又有一责任更为紧要而关于学生之自身者,即学生诸君当知,今日之学生即为今后五十年内直接担负国事之国民。今日一般国民以未尽受教育之故,不能一致救国。吾侪今日已受七八年或十余年之教育,不能再诿为不能救国。他日出学校而入社会,各有职务。人人望吾之职务,不特利己,且可以福民,不特谋生,且可以救国。则在今日求学之时代,宜如何奋勉努力,先作切实之预备,以为将来之应用乎?故今后之学生,不当仅以不缺课、不犯规、不落第为尽学生之天职。更当积极修养,谋如何可以救国。即不当仅为学校的学生,当更为国家的学生。于为学生的时代,当谋今后救国的实在能力。此又学生对于自身最大之责任也。
  三 修养之要点
  学生今后之责任既若是其重大,则不可不有所预备,是故修养尚已。作者前在学生时代,知学生之当“自动”。及就业而后,知学生之当“兼善”。①然经此次之运动,吾以为今后学生之修养,又不当仅为个人之自动,而当谋团体之自动;不当仅为同学间之兼善,又当谋国民间之兼善。必有团体之自动、而后民治之精神可以实现;必有国民间之兼善,而后国民之程度可以增高。此二者为共和国之要素,而在今日之中华民国更属必需者也。
  以言团体之自动,则各校必有一学生会,一地方必有一学生会,更合各地方学生会而成全国学生联合会。此全国学生联合会之职务,将为代表真正民意,提倡爱国思想,并以改善学风、振作士气、商议进行、互通消息。今此会业经成立,①则自动事业必有可观。至各校之学生会,余意当为自治制之组织,以培养地方自治观念、练习地方自治能力为宗旨。其事业可分下列数种:
  (一)关于风化者——如组织进德会、交谊会。
  (二)关于教育者——如校役夜班、同学补习(同学中对于学科直丕及格者请他同学之檀长者教导之)。
  (三)关于实业者——如牧畜动物,种植花木,组织消费公社、储蓄银行。
  (四)关于卫生者——如清洁校舍、整理校具、劝戒烟酒。
  (五)关于交通者——如整理道路、练习电报、旗语、组织通讯队(可以练习社交)。
  (六)关于慈善者——如看护捐助(同学有成绩优良而乏经费者,集资助成之)。上列诸事,在中学以上学生皆可实行。其实施种种,当依各校情形斟酌定之。此不过陈其梗概耳。
  至于国民间之亲善,当于各地方组织社会服务会。即以地方学生会为机关,就其地方之便利,划为数区,由各校分别担任区中事务,联合进行,以增高一般国民之德力、智力、体力与生活力,谋地方上之幸福。因以培养国力为宗旨,其事业可分为下列数种:
  (一)改良风俗——如编印新剧本、新歌谣、新通俗图画等,散布社会,以鼓励民气。
  (二)推广教育——如开设露天学校,星期学校以及商人、工人补习学校,努力普及国民道德及国民常识,以增进平民之地位与其责任。
  (三)促进实业——如开垦荒地、改良制品、竭力提倡国货,为解决国家经济之根本办法。
  (四)研究市政——如改良道路与住房,以期交通便利、卫生适宜。
  (五)普及体育——如编印体育上之知识及方法,分发各店、各厂、各家,使个个国民皆有健全体魂。
  上列诸端,亦不过概略。实施之时,自当斟酌各地情形,择其最要、最有效者而先行之。若能由学生之社会服务为根基,扩其范围,吸收各界有志之士,协同联络,以组织一地方之青年团,谋地方上种种之利益,实现民治之精神,则效力必更大也。此为少年中国之始基。愿吾青年学生共勉之。
  上述之学生自治会与社会服务会,一为校内之事业,一为校外之事业,须联络进行。注意下列四种之目的,以期达到:
  (一)练习组织能力。
  (二)练习自治能力。
  (三)培养共同精神。
  (四)培养爱国精神。
  此四种者,我国人最所缺乏。自经此次运动渐见端倪。希望从此加意练习,积极培养,以期发荣滋长,蔚为国光。
  原载1919年7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7号
  学生与新思潮
  一 何谓新思潮
  昔人有问:“世上以何物为变化最速者?”以思想对。盖才想及天,即可转想及地;方思乎上古,即可移思乎近代。上下数千年,时间长矣,不足以隔思想之推衍也;纵横数万里,空间广矣,不足以阻思想之运行也。诚哉!思想为世上变化最速之物。思想之扩大,即名之为思潮,所以状其势之剧变,行之剧速,有如潮流之汹涌澎湃,不可测度也。然则何名新为?岂以其与旧全无关系耶?抑为突然而生者耶?非也。思想为人间内部往复之空气,断无可以隔绝之理。就历史而观,一时代之思潮,决非偶然而生,必其前有所承而其后有所归。苟一为穷其源流,皆有可以维系而贯穿之者。故新旧之分,不过时代之异,并非有若何之界划截断其间。特以其适合于现代,而为现代人所应用、所享受,遂名之为新。此犹时髦之物,谓之新式;时髦之人,谓之新派。故新之思潮,实即时髦之思想耳。时髦之思想,纵有厌恶之、反对之者,然大势所趋,虽有大力,莫之能挽。如潮流之来,只能顺受,莫能抵抗。此亦思想别名为思潮之一解欤?
  二 何为新思潮
  今日所称之新思潮亦多矣。有天于社会者,有关于家庭者,有关于政治者,有关于经济者,又有关于妇女、儿童与劳工者,所谓“新社会”、“新教育”、“新生活”、“新文艺”等等新名词,盖无一而非新思潮之产物也。然名词虽多,问题虽繁,而其所以为新者,则有同一之原素焉。其事惟何?则“解放”与“改造”之二种运动是已。
  何以须解放为耶?则以吾人从前肉体上、精神上受外界种种之压迫与种种之束缚,使吾人不能自由,不能发展,营不合理之生活,不足以遂人群进化之故。如农奴受制于佃主,劳动者受制于资本家;国民在国家,无参政之权利;妇人在社会,无活动之余地,举其一身之自由,悉被剥夺,一切惟在上者之命是听。以是天赋良能,皆致萎敝;人生乐趣,俱归乌有,此岂尚有人之资格哉?直一人形的机械已耳!其后,人智渐启,理性渐明,而反动亦以起。于政治界有革命,于经济界有革命,其他家庭、社会,无一不有革命之动机;至于今儿童界、妇女界,亦莫不有革命之趋势。此后之新文明、新生活、新人生观,恐将从此革命呼声中而诞生焉。故“解放”云者,乃解除束缚,推翻压迫,回复心身之自由,以营合理生活之意,亦即使个个人皆还于各人之地位,不许有他人为无理之役使与干涉之意也。
  何以须改造为耶?则以人类之习染太深,偏见日甚,审理不当,有妨于人群进化之故。如人类互助、职业平等、劳动神圣之观念,皆归消灭;而出于竞争、出于差别、出于贱视之心理,以致形成人世战斗之惨剧与社会之阶级。其他社会问题,如经济问题、劳动问题等,亦因偏颇之见解,而现不平之事实。更有泥古而不化,道听而途说之流,不能有宽博之胸怀、确切之判断,以体合环境,共趋于进化之鹄;而乃出于顽固,出于盲从之态度,以致演成齮龀胡闹之现象,而阻止人文之进步。此盖皆因思考之误谬有以致之。非经改造之工夫,何能望其刷新而改进?故今云“改造”,其意即谓革去旧染,洗濯头脑,使人人皆有博爱之襟怀、真挚之行事与宽大和厚利济之动作也。
  就上述所观之,又可知此种运动之趋势,皆归重于“人”之问题,即所谓“人本主义”者是焉。从前政治上,以国民为国家所有,不以国家为国民所有,是不以国民为本位也。教育上以学生为学校所有,不以学校为学生所有,是不以学生为本位也。是即反乎“人本主义”者也。然今日“人本”之潮流,渐浸润于各方面,于是改革之声浪,亦自各方面而起,而“解放”、“改造”之运动,亦由此以兴焉。此后人人皆当知各种事业,无不为人而存,亦无不由人以成。我为人,尔为人,彼亦为人,凡具有四肢、五官、情感、思考、判断、实行之能力者,皆是人,皆属平等,断无尊卑、贵贱、主奴之名可以成立,惟同尽对于自然的人所当尽之职而已。
  三 吾人宜如何对付新思潮
  新思潮之根柢为“解放”与“改造”,其趋势为“人本主义”,既如上所述矣。则吾人于此思潮之中,宜如何对付,不可不谓为重要之问题也。夫吾人类生于世界,能造成文化、能促进社会者,果赖何种力量乎?则人间个性与群性之调和发展,实有以致之。个性尚异,群性尚同;个性主离,群性主合。于分道扬镳之中,不失其维系联络之所,此实两性之妙用,所为当谋平均发达者也。新思潮既趋重于“人”之问题,则又安可不致意于人类之两性?如此两性有被束缚、阻碍之处,即宜赖“解放”与“改造”之功,以完成其发展。兹就学生言,则其所当取之途径,要有二端:一曰自由研究;二曰共同活动。今后之学生,盖万不宜忽略者也。
  今先言自由研究是为发展个性之要诀,吾更当分端述之。
  甲、自由研究之意义(一)自动的非他动的。(二)内生的非外铄的。(三)创造的非因袭的。
  说明:(1)向之教育,但有教师之动而无学生之动。学生之学业,非依学生自身之动机与需要,惟按教师所授之课程,强制的学习而已。故其动为被动而非自动。(2)向之教育,但由教师预定教材,临时注入于学生之脑。至其教材能否体合心理、启发内力、适应环境,俱置不问。故其教育,由外铄而非内生。(3)向之教育,崇拜往古,以“多识前言往行”、“率由旧章”为其最高目标。“一道同风”传为美谈。见有别具见解、推翻前贤学说者,罪以“离经叛道”。故其教育为因袭而非创造。
  上述诸弊之起,由于教育者不明教育原理,不解时代思潮,故谬误百出。而学生之个性,遂不胜其束缚而驯致萎敝,绝其发展之路。今者新教育渐起改革,吾学生界宜亟图解放束缚,培养个性,使日就发皇滋长也。
  乙、自由研究之原理——(一)凡事出于自愿者,有兴趣,有进步。(二)凡事经自己磨练而得者,能确切不移,久而不忘。(三)人性复杂,人事纷繁,各有所适所不适,若自由研究,可择适性者而专攻,不致多耗精力。
  丙、自由研究之要素——(一)明性——审察自己天性,何长何短。(二)选学——选适于自己天性与时代精神之学问而专精之。(三)实验——学说勿盲从,勿迷误,设法实验,求其的确。(四)发宣——所学有得,公诸大众,以求批评而资促进。
  次言共同活动是为发展群性之要诀。吾亦将分端述之。
  甲、共同活动之意义——(一)非孤立的而为协力的。(二)非依赖的而为独立的。(三)非涣散的而为团结的。(四)非倾轧的而为互助的。
  说明:(1)共同之义,适如其名,群众协力同心,而非单独行动,其义甚显。(2)一人依赖,足以坏事。人人依赖,便不成事。共同活动者,须人人尽力,须有独立能力,绝对排斥依赖恶根性。(3)共同活动,非如无机物之堆集,形合而实离,当如有机物之各细胞,互结密切关系,有不可离之势。(4)有倾轧之心,势必至于分离,惟有互助之心,始能协力活动,期于永远扩大。
  国人向来恶习,专顾利己,不肯助人。就实业言,仅有小资本之经营,尚可持久。若为大企业,便难维持永远。此中原因,固不止一端,如乏组织能力、合群精神,是皆病根。然最大缺点而为病之主因者,实在利己性太重。利己心一日不除,群性便一日被障碍而不得发展。凡我青年,其戒之。
  乙、共同活动之原理——(一)人生繁复,不能赖一手一足之力可以全生。而天亦赋群性于人,以便营群体生活。(二)世界文化,非一部分人、一时代人所独力成就,乃合数千年来全人类共同建设之力而成就之。“孤掌难鸣”、“众擎易举”,故共同活动者,力之经济也。(三)天赋劳动之能力于人,人本劳动之能力以生,不劳动者不得生。
  丙、共同活动之要素——(一)独立——能自食其力。(二)互助——须各尽其职。(三)奋斗向上一、不怠于活动,不安于故步。(四)职业平等观——人事纷繁,而人性复杂,故当各尽其力于所适之业,各项职业既所必需,宁得歧视?(五)劳动神圣观——劳动所以健全心身,即所以完成人生。故劳动为人间之生命;贱视劳动,不啻自剥夺其生存之权利也。
  自由研究、共同活动之说如是,将何以实行耶?此亦一重要问题也。据余个人意见,欲达自由研究之目的,莫如组织各种学会为自动的研究,互相讨论辩难,以期发明真理。盖必若是,因袭习惯可以破除,创造能力可以促进,而个性之束缚乃可以解放也。欲达共同活动之目的,则莫如服务社会与练习自治。前者所以牺牲自私自利之心,而实行兼善互助之德。后者所以培养自治能力,而铲除依赖根性。盖欲养成组织力、合群心以发展群性,此二者实为“终南捷径”,且为“德谟克拉西”的国家之国民者。此二种资格,又在所当具。吾人既为中华民国之国民矣,岂可不深加注意耶?
  四结论
  吾文已毕,今更综括大意,以作结论。
  (一)新思潮为适应于现代之思潮。
  (二)新思潮之精神为“人本主义”。
  (三)学生对于新思潮,宜取顺应之态度,注重于自由研究与共同活动,以谋个性与群性之调和发展,因以完成人格。
  原载1919年10月5日《学生杂志》第6卷第10号
  德谟克拉西果有缺点吗?①
  有个美国人叫Sheldon②的,做一篇《德谟克拉西的缺点》(TheDefectofCurrentDemocracy,原文见TheJournalofPhi-losophy,Psychology,andScientificMethods,July3.1919,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十一卷九期“德谟克拉西号”有译文)。大意是说,共和国家不能产出伟大人物,群众做事(Work-ingtogether)是不能发见科学新理的。后来有个人叫Moore④的,作文答他,以为他的说素〔法〕,没有成立的理由。他说:“我们只要看看德谟克拉西的英国和非德谟克拉西的德国,比较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呢?据T.R.Leigh⑤说,化学中廿一条原则,没有一条是德国人发明的。又,LiteraryDigest,Vol.LVⅡNo.9,⑥有句话说:“我们呼吸的空气,他里头的成分,没有一种是德国人发明的。”而英国的发明家,像Boyle、Dalton、Faraday、Davy、Priestley、Rutherford、Black、Lockyer、Ramsay、Crooks、Rayleigh、Cavendish这一辈人,①你看多不多!若讲到德国,那有独创发明的?譬如音乐,也必是限于德谟克拉西的地方,要是顶专制的一部分,就没有了。再看法国人Alfredodin②所著的书叫叫“G'enesedesGrandsHommes.GensdeLettersTranoaisMod-ernes”的,③他研究在法国、比国、④瑞士和阿尔萨斯、洛林的近代法国著作家五千六百二十人的分配;他的研究,分为几个门类,他要看大文学家在十万人中的比例有几多。后来晓得各区的平均比例合计起来是十万人中有十八个。但在寄尼维(Geneva,在瑞士国)这个地方,每十万人中倒有一百九十六人。
  巴黎虽是文化著名的地方,还是不及他。这是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奇尼维是个最德谟克拉西的地方的缘故。这样说来,可见他们说德谟克拉西不能产生领袖(leader)是靠不住的了。以上是译Moorl那篇里的几句话。近来我看日本的杂志,也有几个人说到,德谟克拉西有流于庸愚的危险。现在照Moorl的说法,可见说德谟克拉西有缺点的未免过虑。所以特为节译出来,供大家参考。他的原文登在TheJounalofphilosophy,PsychologyandScientificmethods,October9.1919。
  原载1919年12月29日《少年社会》第1卷5期

附注

①“今之德皇”,指威廉二世(WilhelmⅡ1,1859—1941)。在位时,推行容克—资产阶级的侵略扩张政策,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后,亡命荷兰。 ①通称“护国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决定恢复帝制。同年12月25日,蔡锷联合李烈钧、唐继尧等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入川。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此后每年12月25日,各地均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共和制的胜利。 ①可参见前文:《学生自动之必要及其事业》和《学生之兼善思想》。 ①全国学生联合会于1919年6月16日在上海成立。 ①“德谟克拉西”,为英文democracy的音译,义为民主,亦作德先生。 ②Sheldon英文人名,通译谢尔登(EdwardAustinsheldon,1823—1897),美国心理学家。 ③即《哲学、心理学与科学方法杂志》1919年7月第3期。 ④Moore英文人名,通译穆尔。 ⑤Leigh英文人名,通译利。 ⑥即《文学书摘》第57卷第9期。 ①这辈人物依次为:波义耳(RoberfBoyle,1627—1691),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道尔顿(Johndalton,1766—1844)英国化学、物理学家;法拉第(Mio-haelFarad,1791—1867),英国物理、化学家;戴维(SirHumphry,1778—1829),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Priestley,1733—1804)英国神学家、化学家,氧的发现者;拉塞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学家,),,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布莱克(JosephBlack,1728—1799),英国化学家,提出“潜热”、“比热”等概念;洛克伊尔(JosepkNormonLockyer,1836—1920),英国天文学家;赖姆塞(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Williamcrooks,1832—1919)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雷利(JohnWilliamStivtt3rdBaron,1842—1919),英国物理学家,1904年获诺贝尔物理奖;加文狄希(HemyCavendish,1731—1810),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②AlfredOdin英文人名,通译阿尔弗雷德·奥丹。 ③法文书名。 ④即比利时。 ①英文杂志刊名及期数:《哲学、心理学与科学方法杂志》1919年10月第9期。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