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之觉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05
颗粒名称: 个体之觉悟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4
页码: 128-131
摘要: 本文为杨贤江的个体之觉悟,原载1918年6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6号。
关键词: 杨贤江 论著 个体觉悟

内容

一个体之关系
  《中庸》①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复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吾人读乎此,始之惊于天地山川之伟奇无伦、含容无穷者。将恍然于实此昭昭者。与夫一撮土、一卷石、一勺〔水〕之积聚而成。且转将对于此昭昭者与夫一撮土、一卷石、一勺〔水〕而惊其伟奇无伦,函容无尽。有以成此天地山川之大观也。则夫,此昭昭者与夫一撮土、一卷石、一勺〔水〕者,实为天地山川之要素。其关系不綦重耶。推至其他,有机物赖细胞以成,无机物赖分子以成,国家之成以一国民,社会之成以一个人。爱墨孙②曰:“万物中缺一点,则空间不能成立。四季中缺一秒,则时间不能成立。”凡此所谓细胞、分子、国民、个人、一点、一秒等等,要皆吾所谓个体也。故由其关系言,个体为不可缺。
  二 个体之势力
  吾人既知事物之成必有赖于个体,则个体对于全体果有如何之势力耶?按有机体原则,虽极小部分,起极微之振动,必即影响于全体。吾人对于人群,亦为有机的关系;则一已之影响,自能传及于全群无疑。昔哥罗尼作连续数同心圆,以明己与群之关系,而为其中心者为我。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我非个体乎?是故,我有善作为,即传善作为之影响于人群;我有恶作为,即传恶作为之影响于人群。虽其势力所及,庸有广狭之不同,而要非绝无影响可知。曾文正有言:“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征诸史乘,秦奢而汉朴,及其治也,世多长者之行;隋奢而唐朴,及其治也,锦绣无所用之。何哉?盖鉴于亡国之弊。以田舍处天下,人之化之若此,不特君天下者为然,卿大夫亦有之。荆人炫服,有太仆者好墨布,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徒,荆之尚墨布也,太仆为之也。不特卿大夫为然,匹夫也有之。陈友谅①之父好衣褐,破蕲不杀衣褐者。有洛之贾在蕲,以褐得免,归而终身衣褐,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徒,洛之尚褐也,则贾为之也。(引证据清人唐甄《尚朴》一文)。他如讲学者之于门徒(如孔、孟、程、朱等)。宜教者之于信士(如释迦、基督等)。受其化者,盖不知几千万人。即在庸人,其势力虽不能及远,亦必化于家人妻子。并此而无之,何以成为人?故害马须除,里仁为美。盖言无论善恶,皆足影响。风之移人,其神矣哉!故由其势力言,个体实不可侮。
  三学生对于个体之觉悟
  观上所述,个体虽小而微,然其效则大而著。不由此小,无以成天地山川之大;不由此微,无以呈事功风俗之奇。则夫,吾侪之为家族、学校、社会、国家之一个体者,可不憬然有所悟也!吾于此乃有二端之发觉:
  (一)既知个体关系之重、势力之大,则何可不慎于所发?
  (二)既知个体关系之重、势力之大,则何可不勉于所图?
  吾侪今日为学生,则于第一所当勉者为何事?又于第二所当勉者为何事?不可不先审慎以思之,而后勉力以行之。兹姑就鄙见所及,列举于下,其为一般人所当慎、当勉者略焉。
  (一)不为无意识之举动。闹饭堂、罢课堂等属之。事有理由,尽可用正当方法表示,徐待解决。曰闹,曰罢,乱矣,学生可乱乎?
  (二)不为欺骗之举动。考试时之带夹带,请假时之说谎话等属之。学贵求实,益有专心。不学而乞灵于夹带,不专而纷心于嬉戏,何以对父兄师长教养之苦心?
  (三)不为害群之举动。结朋党、逞私见等属之。如关于全校或全级之事,既经多数认以为当,不应再加反对。果有正当理由,不妨尽情讨论。乃既不由此,动辄逞其私见,横加阻闹,灰大众之心,败垂成之业,又何能奏共同一致之效乎?
  (四)不为依赖之举动。规避出席等属之。如逢开大会、行典礼、出外旅行参观时,托故规避。以为“终有人去,余不去有何妨”。独不思人人如此,尚复成何体制乎!此其因由于依赖之恶根性,而其果,则为害群之不道德。
  上当慎者。
  (一)守规。学校之章程、规则等,准于本校各方面事情之必要而定,所以为学生修业之保障者也。为学生者,应体察学校当事人之苦心,而各遵守毋违。盖非此无以维秩序、保安宁也。若仅仅以校规当守而出于勉强,则为奴隶之服从,而非自尊之服从,亦无足取。
  (二)服务。在学校关于教室、宿舍、操场种种,均有服务生之派定。任此职者,当认此为练习干事才、养成责任心极好之机会,而诚心竭力以为之。不可目为辛苦,误为代学校办事也。
  (三)协助。为同学者,应互尊视各个之人格,努力向善。是故,规其过恶,劝其善行,尽切磋护持之谊,以为促进德业之助,实为同学间当有之本务。盖一人不能独善,亦不容独善。相互勉励,和衷共济,斯为得之。
  (四)造成善良校风。此为学生最后之本务。吾夙尝论之,造成之法在各勤所学,各竭所长,师生融洽,同学亲睦。既经造成,处其中者,有如春风时雨,德业之滋长,易而且安将不自觉。不然,吾欲为善,扼之者多,进步必难。故欲己之趋于善,必先求群之皆善,然后收效易。惟善群之道,实始于各求为善。故吾人贵互勉也。
  上当勉者。
  吾之为前言,一鉴于学生之所病,一鉴于学生之所阙,皆属鞭辟近里之言,而非浮光掠影之谈。故敢叙述以供阅者诸君之省览,苟能循斯而进,庶几与群有补。而个体之职,亦庶几乎其无愧。悔吾往日,有心无力,虽能慎于所发,而未尽乎所勉。所裨益于他者,不敢自信。而所取资于人者,实亦无多。盖无所与而欲有所得,势固不许也。然则两善交益,人顾可不知所勉乎?
  原载1918年6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6号

附注

①《中庸》 “四书”之一。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②爱墨孙 通译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诗人。主张接近自然,热爱生活。 ①陈友谅(1320—1363)本姓谢,入赘于陈氏,改姓陈。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