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202
颗粒名称: 1918年
分类号: G40-092.55
页数: 17
页码: 122-138
摘要: 本文收录的杨贤江1918年所作的作品,其中包含学生之兼善思想、精力经济论、个体之觉悟等。
关键词: 杨贤江 1918年 作品

内容

学生之兼善思想
  我国有谚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又曰:“莫管闲事。”处世者,均奉为保身远祸之金言,视若铁案,无可翻移者。呜呼!孰知堕民德、塞民智,因以危邦国、迟文化者,竟由此种“莫管思想”为厉之阶哉。今世讲人权、谈国力者,莫不以团结是尚,合群为重;而吾国人民号四万万,论者谓人各一心,不啻四万万心。夫既人各一心,何由奏伟大之业,撼外来之险乎?宜乎上下隔阂,国是丛脞,处此竞争世界,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此无他,皆“莫管主义”之弊有以中之也。
  或曰:我国不犹有“天下一家”、“四海兄弟”、“民胞物与”之言乎?曰:诚有之,惜乎鲜身体力行之者何?大凡“有”并“兴”之二说出,则其风行者,必其可获近利而便私图者也;其他只供少数学者空谈之资料、构文之理想耳。故立身行事,趋于消极者多,而趋于积极者少。良以消极者其势顺而用力省,积极者其势逆而用力难也。独善思想之流行,何以异是。(然此思想之发生,与其成为风习,自亦别有原因。秦皇禁偶语,后世兴科举及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等之消极思想,皆其著者。一言蔽之,则专制政体所酝酿恶习之一耳。)
  由“莫管思想”演而为“独善思想”,更演而为“利己思想”;利己势必损人,故又演而为“损人思想”;其行为亦由是而演为“损人行为”。其思想、其行为,既如是矣,欲其富团结心,协力为公,何异南辕北辙!故观于政界,则意见纷歧,离合无常,统一之国几于分崩离析;观实业界,则乏规模远大、组织精密之企业,即有一二,则亏蚀倒闭者时闻,终鲜设法维持之人;其他地方上应兴应革事业,何可胜数,而认真举办者,竟不可靓。则以无共同观念、结合能力,纯以个人利害为前提,遂置全体休戚于不顾。故其势力非常薄弱,至易崩离。即如行路,数人同出,亦复前后参差,无齐一之步调;二人并行,第三者可径行其间,即此二人者,亦或自行分离。此在西国,必目为失礼,而吾国人则任意出之,绝无顾忌者,此非示其度量之宽宏、行事之爽直,实表其无合群心、无团结力耳。教育界之提倡合群者,非无人也;教师命题关于合群者,亦多多也。然一察学校内容,师生除上课外,鲜能会晤;即或集合,亦往往拘于名分,双方情谊,仍多隔阂。而学校风潮,即缘兹以生。至若同学间,则晨夕相见,宜乎联络亲睦矣;然或以班级别,或以乡土别(乡土观念之利弊,亦为教育上应研究之一问题),或以习性别,亦各有怀莫宣,有意难通。于是关系全校或全级之事,鲜有联络一致、认真讨论者,此不可谓非进德修业之一大障碍也矣。
  西哲有言:“人者,善群之动物也。”此在天性有如是,按之实际,亦诚不可不如是。吾人欲完成理性,决非一人之力所克致;欲制御庶物,亦非一人之力所能任。循岁月之演进,人事日趋于繁复,将一人之生活,而非得大众之供给有所不可。学者有鉴乎此,故“社会有机体”之说以倡,“社会我”之名以立。我国先哲造字,亦知人之不可离而立也,故于“仁”字,从人从二;于“咎”字,则从人、从各。故孔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人之道,固应尔也。今夫国人涣散之恶习,凡属有识之士,孰不愿蠲除之而自新,然流俗滔滔,莫知所届,移风易俗,贵有其人。吾夙认今日之青年学生,为未来之中坚国民,其责任诚有曾子所谓“任重而道远”者。故今仍愿以此责任,贡献于吾学生诸君也。
  学生界亦有不相亲善之弊,前文已述。今欲矫其弊,窃以为,非铲除所遗传之“独善思想”不可。其致力之法,不外二途:一曰取;二曰兴。取者资于人,兴者发之己(人之生活本赖此二重作用以成,非此断难生存)。故贤于我者,奋心力以则效之;不如己者,兴同情而启迪之。刚柔相济,长短相补,互励美行,互戒过恶;实行泛爱亲仁之德,克除意必固我之私;且感且施,相扶相助,于以养成积极进取之行动与夫愉快恳挚之校风。则所谓民胞物与者,由此肇其基;利己攘人者,以是死其根。《论语》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孟子称“莫大乎与人为善”,又称“乐取于人以为善”。窃取其义,以贶学生,而名之曰“兼善思想”。
  原载1918年2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2号
  精力经济论
  讲财货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者,有经济之学、经济之政策。于是富国裕民之道,有所阐发依据而日以精明。法至良,意至美也。然吾谓岂惟财货为然,即人间精力之使用,亦当有经济之法运用其间。所以然者,少劳而多效,省时而举事也。处今日生存竞争激烈之世,人事繁复,需用精力之量,不啻什佰倍于曩昔。设不明活用之方,不讲处置之法,必难免于举措失宜、机会坐逸而心劳神疲焉。世人通弊,往往对于事业遗其大者、远者,徒孜孜屹屹于枝节琐末之处,耗其精力,纷其注意,卒之所事无成,失望时生,转嫉他人之成功立业者以为得天独厚。孰知,其在己者,固尚有未尽其道者哉!兹篇所述,即讨论如何可不滥用精力;如何可为有效之使用;如何可费最少精力而举最大效果。质言之,精力节俭之法是也。固不能毕举其要,亦聊为研究此事者参考之一助可焉。
  精力经济之道,约举有三:一曰时间之经济;二曰体力之经济;三曰对于一事而集注精力是也。备此三要件者,其精力自无枉费之虞,常能充分蓄积,且得活用之于有益方面,实为处今日社会博取胜利之左券也。兹先语时间经济之法。
  时间者,人生之最可贵者也。何以故?以任何人无时间不能营生活、无时间不能成事业故。时间者,又世事之极对平等者也。何以故?以任何人不能增损一分一毫,其所有者亦无多少、优劣之故。故人之价值,即视其利用时间之巧拙及成事之多寡而定。凡历史上有名人物,无有不重视时间者。如大禹、陶侃,我国之著者也;华盛顿、摩尔根(富豪),西国之著者也,皆其例也。否则,饱食、暖衣、安闲、偷惰,虽其寿享耆颐,亦行尸走肉类耳,何足贵哉!故美国先哲佛兰克令①曰:“时间者,造生命之原料也。”德国文豪哥的②曰:“虽以帝王之权威,不能恢复已失一分一秒之时间;虽以黄金之力,亦无如之何。故时间之可贵,世界无与伦比。时间实生命也。”其所言与吾国俚谚:“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返”与夫“白驹流水”之譬者,有同一之见解。则知虽片刻之时间,亦当宝贵之,断无可空费之理,其宜讲活用之道也明矣。活用之道将何由?曰:专心于目前最要之一事,其他任何事务皆暂置而不论。易词言之,即以职务为第一,娱乐次之是耳。如一学生,明日演算,今日须预习。顾忘之而不为,而又征逐于游戏、饮食之间,竟虚掷其可贵之光阴。及至明日,虽能悔悟,然已失者不可复得,嗟何及矣。其次,当有规律。如起居、作业、游息,令各占一定之时间,循序进行,弗使荒废。整置品物,不使紊乱。一时一事不使延误,则所事亦能多所成就。然如有人焉,作事无序,忽而发愤,日夕不遑;忽又闲散,空废逾月。是则妄耗时间,滥用精力,其弊甚大。不特所事无成,即心身亦蒙暴殄之害。此青年学生,喜阅小说,及临试验时,最易犯之,不可不戒也。次述体力经济之法。
  曾文正论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尝言“当留有余不尽之气”。又屡引用“花未开时月未圆”之句,岂不以花开即花谢之朕兆,月圆即月亏之先声乎?故吾人行事,务必稳健持重,常保新气,不得任情逞意,直前不顾,竟至气衰力惫而一蹶不复振也。俗语“吃饭吃八分”,亦犹戒盈崇节之意。由是以观,吾人作事之劳心、力者,即不可过用体力。非谓运动可忽,操练不可重也。日常生活,吾确认运动操练为养身所必需。特当有限制、有程度。设逾其限、越其程,纵无大损于身体,而精力已不免滥用。譬有从事笔墨生涯者,规定散步一时间,然后属文,忽变更之,徒步远行,费数时间,则其身体未有不感疲劳、精神未有不致颓唐者。虽欲执笔属文,而握管无力,用思不灵,徒呼负负而已。大凡用心专则精而有力,纷则疏而寡效。已分者必不及未分者之坚固、浑厚,势使然也。故劳心者不可过用体力而分其精力,实为精力经济之要道也。更述精力集注法。
  论集注之效,有如焦点热能燃物,水滴久能穿石。此其为事至难而收效则甚宏也。名将将兵,以少胜多,由善蓄其势以乘敌之疏也。学业亦然,悠悠忽忽终无所济,要当倾主〔注〕全神全力于所事之一点。如鸡伏卵,如炉炼丹,一气呵成,决不令其稍有间断。如读书之际,纵有如何可以娱目畅心之事发生,亦不足以夺其专一之心,期于理会书中意义而后已。则读书一时,得收一时之效,名实相副,为益多矣。然一时之兴奋易,而永续之兴奋难;努力之引起尚易,欲集注努力于一点则甚难。此盖由修养功候之浅深,决非一朝一夕所得希冀者。若夫,初步简易之方,不外就业之际以渐扫除杂念,不令此心散漫纷歧耳。先儒论诚之功用,即精力集注之效,虽然岂易言哉!
  原载1918年3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3号
  个体之觉悟
  一个体之关系
  《中庸》①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复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吾人读乎此,始之惊于天地山川之伟奇无伦、含容无穷者。将恍然于实此昭昭者。与夫一撮土、一卷石、一勺〔水〕之积聚而成。且转将对于此昭昭者与夫一撮土、一卷石、一勺〔水〕而惊其伟奇无伦,函容无尽。有以成此天地山川之大观也。则夫,此昭昭者与夫一撮土、一卷石、一勺〔水〕者,实为天地山川之要素。其关系不綦重耶。推至其他,有机物赖细胞以成,无机物赖分子以成,国家之成以一国民,社会之成以一个人。爱墨孙②曰:“万物中缺一点,则空间不能成立。四季中缺一秒,则时间不能成立。”凡此所谓细胞、分子、国民、个人、一点、一秒等等,要皆吾所谓个体也。故由其关系言,个体为不可缺。
  二 个体之势力
  吾人既知事物之成必有赖于个体,则个体对于全体果有如何之势力耶?按有机体原则,虽极小部分,起极微之振动,必即影响于全体。吾人对于人群,亦为有机的关系;则一已之影响,自能传及于全群无疑。昔哥罗尼作连续数同心圆,以明己与群之关系,而为其中心者为我。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我非个体乎?是故,我有善作为,即传善作为之影响于人群;我有恶作为,即传恶作为之影响于人群。虽其势力所及,庸有广狭之不同,而要非绝无影响可知。曾文正有言:“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征诸史乘,秦奢而汉朴,及其治也,世多长者之行;隋奢而唐朴,及其治也,锦绣无所用之。何哉?盖鉴于亡国之弊。以田舍处天下,人之化之若此,不特君天下者为然,卿大夫亦有之。荆人炫服,有太仆者好墨布,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徒,荆之尚墨布也,太仆为之也。不特卿大夫为然,匹夫也有之。陈友谅①之父好衣褐,破蕲不杀衣褐者。有洛之贾在蕲,以褐得免,归而终身衣褐,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徒,洛之尚褐也,则贾为之也。(引证据清人唐甄《尚朴》一文)。他如讲学者之于门徒(如孔、孟、程、朱等)。宜教者之于信士(如释迦、基督等)。受其化者,盖不知几千万人。即在庸人,其势力虽不能及远,亦必化于家人妻子。并此而无之,何以成为人?故害马须除,里仁为美。盖言无论善恶,皆足影响。风之移人,其神矣哉!故由其势力言,个体实不可侮。
  三学生对于个体之觉悟
  观上所述,个体虽小而微,然其效则大而著。不由此小,无以成天地山川之大;不由此微,无以呈事功风俗之奇。则夫,吾侪之为家族、学校、社会、国家之一个体者,可不憬然有所悟也!吾于此乃有二端之发觉:
  (一)既知个体关系之重、势力之大,则何可不慎于所发?
  (二)既知个体关系之重、势力之大,则何可不勉于所图?
  吾侪今日为学生,则于第一所当勉者为何事?又于第二所当勉者为何事?不可不先审慎以思之,而后勉力以行之。兹姑就鄙见所及,列举于下,其为一般人所当慎、当勉者略焉。
  (一)不为无意识之举动。闹饭堂、罢课堂等属之。事有理由,尽可用正当方法表示,徐待解决。曰闹,曰罢,乱矣,学生可乱乎?
  (二)不为欺骗之举动。考试时之带夹带,请假时之说谎话等属之。学贵求实,益有专心。不学而乞灵于夹带,不专而纷心于嬉戏,何以对父兄师长教养之苦心?
  (三)不为害群之举动。结朋党、逞私见等属之。如关于全校或全级之事,既经多数认以为当,不应再加反对。果有正当理由,不妨尽情讨论。乃既不由此,动辄逞其私见,横加阻闹,灰大众之心,败垂成之业,又何能奏共同一致之效乎?
  (四)不为依赖之举动。规避出席等属之。如逢开大会、行典礼、出外旅行参观时,托故规避。以为“终有人去,余不去有何妨”。独不思人人如此,尚复成何体制乎!此其因由于依赖之恶根性,而其果,则为害群之不道德。
  上当慎者。
  (一)守规。学校之章程、规则等,准于本校各方面事情之必要而定,所以为学生修业之保障者也。为学生者,应体察学校当事人之苦心,而各遵守毋违。盖非此无以维秩序、保安宁也。若仅仅以校规当守而出于勉强,则为奴隶之服从,而非自尊之服从,亦无足取。
  (二)服务。在学校关于教室、宿舍、操场种种,均有服务生之派定。任此职者,当认此为练习干事才、养成责任心极好之机会,而诚心竭力以为之。不可目为辛苦,误为代学校办事也。
  (三)协助。为同学者,应互尊视各个之人格,努力向善。是故,规其过恶,劝其善行,尽切磋护持之谊,以为促进德业之助,实为同学间当有之本务。盖一人不能独善,亦不容独善。相互勉励,和衷共济,斯为得之。
  (四)造成善良校风。此为学生最后之本务。吾夙尝论之,造成之法在各勤所学,各竭所长,师生融洽,同学亲睦。既经造成,处其中者,有如春风时雨,德业之滋长,易而且安将不自觉。不然,吾欲为善,扼之者多,进步必难。故欲己之趋于善,必先求群之皆善,然后收效易。惟善群之道,实始于各求为善。故吾人贵互勉也。
  上当勉者。
  吾之为前言,一鉴于学生之所病,一鉴于学生之所阙,皆属鞭辟近里之言,而非浮光掠影之谈。故敢叙述以供阅者诸君之省览,苟能循斯而进,庶几与群有补。而个体之职,亦庶几乎其无愧。悔吾往日,有心无力,虽能慎于所发,而未尽乎所勉。所裨益于他者,不敢自信。而所取资于人者,实亦无多。盖无所与而欲有所得,势固不许也。然则两善交益,人顾可不知所勉乎?
  原载1918年6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6号
  新学年学生之注意
  炎威乍去,凉风忽至,天时人事,俱有无数变迁。就学生论,或升学,或升级,地位既异,观感遂新。夫人当岁首,必有除旧布新之一念、勇猛精进之决心,此人情之常。际兹学生之岁首,敢本斯旨而贡芜言。
  际兹新学年开始,学生最当注意者,反省是也。或曰:“过去不足念,念之徒生悲。”余谓不然,人之常情,往往不满意于过去,固也;然人果有志,则过去之不良较之过去之良,更足为促进德业之助。鉴过知改,遇危知避,得所儆惕、鞭策,其进益自将不可测矣。且学生所以宜回顾过去者,在升学者言之,今既毕业,则试与未毕业前相较,道德果能躬行有得否?智慧果能理解事物否?体魄果能锻炼有效否?又,当初入学时之预期与希望,毕业时果能实现而无缺憾耶?入学时之意气与态度,毕业时果能持续而无懈怠焉?质而言之,吾之毕业能否名副其实、极无遗恨,抑仅仅通过试验、勉强及格者耶?如此反观自省,参互比较,如其否也,将必有矍然惊、恍然悟,而起昨死今生之感、悔往勉来之念者。苟堪自慰,则益当奋勉以竟全功,又可证精勤惕厉之极有效也。若在升级者言之,则过去一年间之成绩有无进步?过去一年间之学、修是否得法?对于师长、同学果能尽敬爱之道否?对于学校校风,果能勉一己之责否?反省之下,得其断语,斯可云新学年进行之方针矣。故反省过去者,非终于留恋过去也,乃藉以为改良进步之资也。青年元气发旺,精力弥满,本具勇猛精进之能力,即以勇猛精进为天职,若以反省为自画,误矣!此就反省言,所希望于新学年之学生者一也。
  学生入学,为读书也。然人何以必读书,此固一极寻常之问题,而世人习见习闻,由之而不知者正多。惟其不知,故读书之旨,往往失真;读书之法,往往误行。今吾侪既行其事,何可不明察其理。以吾言之,宇宙间形形色色,纷纭万汇,终不外情理二字。万般之现象,万般之事业,其生死流转、动静变化,皆此情理之生死流转、动静变化而已。人之一生,所以须精勤惕厉、自强不息者,为明此情理而得其当。凡弥沦天地间者,既皆情理,故欲明事理,不能外事物而他求。然则何取于读书?则以事物无穷,人寿有限,若必须躬亲,将一生所得有几?而文明进化,又何由发扬光大?故书者所以记述前人之心得、情理之发明,后人本理解模仿之能,以极简之法学习之者也。故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无不能周知遍悉,独赖有此。然事象变化,日新月异,书不能尽载,师不能尽教;即吾人不能尽信书,不能全赖师。要当具自学自励之精神,以活眼观察活物,而求得其情理之所在。昔之读书者,以埋首窗下,孜孜诵读为美事,此由不明读书之“的”与“方”。故其结果,不过产出“书呆子”、“学究”、“不通世故”之人物。今世剧变,与古大异。故学生求学,亟当转易其道,认定读书以实地受用为贵,不以记诵章句为能。外之社会情况、事物常识,均为情理之所寓,即当随时深体察之功,随地有研究之心,既资今日智德之进益,又为将来就业之预备,实乃求学之正道也。此为推广求学范围,注重事物现象,所希望于新学年之学生者二也。
  人不难于束身寡过,而难于与人为善、见义勇为。国人经数千年来专制钳缚之政治,夙已积成独善利己之恶习。革新以来,党会蜂起,然皆以利害为结合,鲜有真正救国易俗之志愿。故勃焉以兴者,亦勃焉而亡。等诸昙花之一现,举无足以言群者。若吾学生,同居一校,宜乎声应气求、联络一致矣。殊知不然,既以乡土、班级之各异,而寡其情愫;又以智愚、成绩之高下,而殊其旨趣。良学生恒自视太高,好与人离。虽不必深闭固拒,要未免孤芳自爱。夫社会之文明,惟赖全体之进化,而个人之发达,亦有赖于社会之健全;未有群之不良,而分子能独良者。故为青年学生者,必相互督促,相互观摩,结群立会,得有所警醒惕厉,以收日进月迈之效,终不可自好太过而漠视朋侪也。自悔学生时代未尝留竟及此,殷勤于书籍而疏远于实务,故常识不具,干才欠缺,办事之际,时虞棘手。今敢正告诸同志曰:抱兼善之思想、具献身之精神、以力行为基、趋至善为鹄者,今后学生之急务也。社会之事业须互助,学生之修养亦须互助;苟如学生时代不造成互助习惯,即执业时,终不免有阙然之感。此就互助生活言,所希望于新学年之学生者三也。
  今之学校,于学生方面,每有服务生之制,①或属教室,或属自修室,或属寝室,或属食堂等等,皆有表率、整理、代表、传达之责任。任此职者无特别之权利(数年前,班长制度有年终加分之权利。任此职者,亦以成绩最优者为限。其弊甚多,如骄傲、擅专、恶感、妒忌等,且与服务命意有违,废除之当也),而有甚大之义务,凡有事项发生,均须身当其冲。举其一端,每逢试验,②同学即令其向教师请求“范围”;所谓范围者,或指示试验要点,或为指定页数。苟不得其当,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务达目的而后已。斯时当其冲者,惟班长一人,余则一言不发,成而共享其利,不成则诿罪于班长,冷语讥之,鄙颜向之。呜呼!此即为我国群治不进之一原因乎?盖己不负责,而但指唆,空言以令人之负责,何可鄙也!为班长者,平时既为众役,临时又命受衔,非获罪于教师,即沽怨于同学。夫趋利避害、畏罪逃祸,乃人情之常,一时意气用事而终身抱无涯之戚,是岂不可以已乎!故无论此种行为之应有与否,但论吾人为事,既与有关系,即当分任其责,无可推诿,仅矢如簧之口,而发为不负责任之言,实乃败事之尤,而丧独立自尊之品格者也,可不戒哉!此就作事应负责任言,所希望于新学年之学生者四也。
  吾之所言,虽不免人云亦云,且属寻常凡庸之谈,无新奇超卓之论;然布帛菽粟,生命所宝,庸言庸行,圣人是贵。学生生活本不在乎高深,平日行有未至,虽屡言之,亦岂为渎。故际兹学年更新之时,为鄙夫芹献之谋,愿俯纳衷情之言,睹刷新光明之象。
  原载1918年9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9号
  任职之第一年
  一年之前,余一学生也,一师范生也。一年之后,余乃为职员,即为高等师范之职员。①古语云:“幼而学,壮而行。”余盖已届壮年而当行之时矣。虽然此余一生之大枢机也,安得无所感?夫学生之出校而就事,可譬诸女子离母家而就夫也。为人妻者一年,所经历尝试,自非处女时代可比。以其地位异、行事异、责任异,而心中感想与夫将来属望,自必深切于实际,足为处女之鉴戒者,当多多也。余述任职之第一年,或亦为诸君所乐许乎!
  处世难 处世何难?不难于随俗从众,而难于特立独行;不难于行奇违常,而难于妥洽人心。仲尼难庸行,子舆戒好名,即此旨也。当余之为学生也,不知世事之繁复、人心之变幻,往往藐视世情,忽略礼节,率情而行,罔识顾忌,以为我如是,人亦当如是,是误于成见,不通世故人情之所致也。故初任事,对于事务之处理接洽与对于他人之交际,往往不能因应适宜、周旋满意,而烦闷、痛恨诸种种精神之不快,亦因缘而纷起。此固由学力浅薄、阅历不深之故,然亦未始非求学时代缺于注意所致。故吾望求学诸君,宜自己训练意志,自己注重服务,讲究社交方术,养成谦让克己之德,以除去学生习气、幻想恶弊。庶几出而任事,有措施适宜、志得意满之乐,得任用者之欢心,又可增进就业之兴味,精进不懈,收日新月异之效也。兹更录吾处世一得,以备商酌:
  能下人者,乃能上人;能受治于人者,乃能治人。苏子所谓“所取者远,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是也。看万事不要太易,且须顾境地,视才力,审慎周到;亦不要太难,只肯用心思,坚志趋,持之以恒。
  须尊重各人之人格,施以相当敬礼,智德高者,尤宜亲近。
  办事之要,首贵正确,不容一毫苟且。次贵敏捷,但草率者,虽速不贵。
  办事者当存为事尽力,不为人尽力之想。
  处事法。此事可有几种办法,何种最安全,何种最省力,先想一遍,想定即刻去做,勿再游移。
  事与学 为学足以相事,办事足以进学,学与事固有相互之关系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偏务一端,弊害如此。然吾侪毕业学校者,往往具一种谬见,不屑服人使唤,处理琐事。其意若曰:此供驱使之任,仆役优为之,以吾研究学问、毕业学校之身份,不畀吾以高职,居指令之位,而乃操微贱之役,是乌可者?吾之初来,亦未尝无此感触,特吾知其谬,稍能自制。以为视琐事末职为不足为者,是不知职业无贵贱之理者也。以处理琐事为无预于学者,乃中学究思想之谬见者也。兹姑不论职业无贵贱之问题,但就学与事之关系一研究之,则知学与事实不可离者也。盖学理决非空想可得,伏羲画八卦,仓圣制文字,①极高深精微之学,尚由文物而出。一部大历史,为后人研究之资料者,亦无非前代人经验之记录。顾或谓诵经读史,可以明理,事必亲证,得不惮烦。不知经史所记述,无一不自先人经验得来。窃先人之成绩,不自愧奋,而犹自夸,岂不笑人?终之学问云者,不能无所依著而突生。为学之道,不能凭空冥想而有得。此孔子所以唱学思并重、阳明所以唱知行合一、西哲倭铿、柏格森等所以唱实行活动之诸学说也。①此题详细讨论,暇当更端及之,兹惟举其大概。又录研索所得,作自箴者,以告同志:
  不因事以废学,不因学以误事。
  学才与干才,属之天者固有异。而研究与练习,属之人者当尽力。
  经验犹原料,学识犹制品,然由原料而成制品,必须经过制造之手续,则研究是已。
  两者联络,则其学必为实际有用之学,其事必为通洽无弊之事。
  人物之成其材,必先有可成之质。惟有质者,不必其皆成材,盖犹有待于磨炼也。
  上述二端,为吾一年来就业之最大感想。至其小者,不暇详焉。夫人之一生,尽职二字足以赅之。种种修养,无非为尽职之预备或补助,故吾任职之第一年,谓之实践人道之第一年也可。
  原载1918年12月5日《学生杂志》第5卷第12号

附注

①佛兰克令 通译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②哥的 通译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德国思想家、剧作家、诗人。 ①《中庸》 “四书”之一。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②爱墨孙 通译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诗人。主张接近自然,热爱生活。 ①陈友谅(1320—1363)本姓谢,入赘于陈氏,改姓陈。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①“服务生之制”,类通于现今学校中的值日生或值周生制,由学生轮流担任。 ②“试验”,即考试或测验。 ①“高等师范”,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杨贤江于1917年秋任职于该校学监处,负责学生管理等工作。 ①“伏羲”通作伏羲氏,又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等,亦称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中人,类的先祖,据传八卦亦为其制作;“仓圣”,即仓颉,亦作苍颉,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①“倭铿”(RudolfFucken,1846—1926),德国哲学家,强调“自主的行动”;“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认为“直觉即创造”。

知识出处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

出版者: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了杨贤江全集的编年原则的说明。全集采用“分类编年”体例,分为6卷。1~3卷为论著类;采用文论与专著混合编年方式。第一卷1913~1923年为体裁特殊的文论,包括日记、通信和答问,“论著”部分收入少量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随文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贤江
责任者
杨贤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