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崛起的绿色王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36
颗粒名称: 田野上崛起的绿色王国
分类号: I25
页数: 21
页码: 021-0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农民企业家陆汉振。陆汉振是慈溪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不但因为他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而且是慈溪一家年产值约15亿元,创利税1.4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的董事长。在慈溪,可以有人不知道市长,但不会不知道陆汉振。因为自从1984年慈溪锦纶帘子布厂创业开始,一直到改名中国金轮集团,20年中,陆汉振领导的企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一直是慈溪乡镇企业的创利税大户。年销售额翻了又翻,工人人数增加了又增加,厂房扩建了又扩建,直至今天尤如屹立在宗汉这块富庶田野中的绿色王国,职工人数约有10000余人的庞然大物。而在这20年中,慈溪的市长却已换了好几任。几乎每任市长都赞赏陆汉振,称赞他为慈溪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陆汉振又是慈溪家喻户晓的人物。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慈溪市 当代

内容

失去尊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尊严。一个人如果为了永久的尊严而失去短期的尊严,这个代价值得付出。——主人公陆汉振
  一、“我在海水里浸泡过三次”
  现在的陆汉振是慈溪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不但因为他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而且是慈溪一家年产值约15亿元,创利税1.4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的董事长。在慈溪,可以有人不知道市长,但不会不知道陆汉振。因为自从1984年慈溪锦纶帘子布厂创业开始,一直到改名中国金轮集团,20年中,陆汉振领导的企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一直是慈溪乡镇企业的创利税大户。年销售额翻了又翻,工人人数增加了又增加,厂房扩建了又扩建,直至今天尤如屹立在宗汉这块富庶田野中的绿色王国,职工人数约有10000余人的庞然大物。而在这20年中,慈溪的市长却已换了好几任。几乎每任市长都赞赏陆汉振,称赞他为慈溪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陆汉振又是慈溪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陆汉振不大喜欢说话,几乎每个记者采访他都有这种印象。一是他说话的节奏、速度太快,地域口音重,思维具有跳跃式,记者的思维与记录能力跟不上。二是他这人天生农民的性格,在公众场合说话会脸红,有时甚至有些结巴。于是记者们抱怨,说听不懂陆董事长的说话。有人把记者们这些反映传到陆汉振的耳朵里,陆汉振听了也很不以为然。他说:“本来嘛!事物总有两方面,他们老爱听成绩。我这个人一提到成绩和荣誉之类就说不清楚。”可陆汉振在他所属10000名金轮集团员工作广播发言布置工作时,却说得条理清楚,一字一句,引证论据,头头是道。
  陆汉振不爱在公众场合露脸。他的工作本来就忙,如果老出头露脸,他认为不合算,时间也排不过来。可他却有业余兴趣。一是他喜欢在业余时间赏玩文物,20年中他一直热衷于收藏,现在他在金轮集团所辖的二千多亩的土地上,建有一座私人的藏品博物馆,并配有专业馆长。据知情者说,陆董事长个人收藏绝对不会少于省、市级博物馆的藏品。据最近新华社外电报道,慈溪有两位企业家在美国纽约拍卖市场用二千万美元的高价购回属于中华民族瑰宝的文物,其中有一位就是陆汉振。但陆汉振显然是不张扬的,对媒体这样渲染性地宣传,他不争辩也不炫耀,只轻描淡写地对他的部属说:“这有什么可以宣传的?爱国人人有责。”据说他的业余时间大多用在这项爱好上,有时他会在他的私人博物馆内,呆呆地坐上半天,站起来摸摸这个藏品,看看那个“宝贝”,目光专注深情,活像与初恋情人对话。有伟人说:“欣赏需要时间与精力。”陆汉振几乎把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他这个古典美丽的“情人”了。陆汉振第二个爱好是花卉盆景,他把他个人的奖金和资产,除了文物古董,全部交给了花卉盆景。如果说他把文物古董当成“妻子,”那么花卉盆景就是这位陆董事长的“小囡”了。外人只要一踏进金轮集团办公大楼的大门,就可看到各式各样的花卉盆景堆砌院落,这当然是这位陆董事长的杰作了。
  除此,很难有人发现陆汉振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因为他是个“工作狂”,每天几乎工作在10小时以上,除了工作,他就是吃饭,回家睡觉,很少再有业余时间。
  每次记者或作家采访,陆汉振虽然很不情愿,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与记者、作家见面。每当记者、作家问到他的出身,他总很不耐烦,有点“英雄不问出身”的那种不屑。然后他会重复地说一句谁都莫名其妙的话:“我在海水里浸泡过三次……”未了,他把记者与作家介绍给他过去中学读书时的老师,也就是他现在的助理施达年,说:“我的过去,施老师都知道。”
  但施达年老师却也有许多事情不知道。据他所述,陆汉振1954年出生在宗汉庙山村。过去的庙山村是慈溪的一个苦地方。要了解庙山村,先得了解我国江南一带存在的堕民现象。据历史考证,堕民是元明之际浙江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贫民。据说明朱元璋推翻了元王朝,那些投降的蒙古兵回不了北方去,按惯例降兵是不能杀害的,于是朱元障便下了一道圣旨,把这些元兵家属集中在一个区域,收缴他们的武器,男不准读书,不准读书就剥夺了他们上京赶考,当官为吏的政治权利。女不准缠足,不准与平民通婚,不能穿平民常服。堕民世代只能从事剃头、阉鸡、杀猪、接生、收破烂、卖糖球、吹拉弹唱、敲大鼓、编草鞋、当轿夫、抬棺材……这类属于民间下贱的营生。一句话,剥夺政治权利世世代代,这种现象直至辛亥革命,才被孙中山下令废除堕民这个污辱性的称号。庙山村就是沦落在慈溪的堕民集中地……
  可陆汉振自己说他的祖先却不是堕民。他说他陆姓的远祖是从北方迁徙而来,世居于此,并非堕民。但他确实是从庙山这个堕民村落中走出来的,虽然他的祖先不是堕民,但他的心灵中却早已深深地烙上了堕民苦难的印记。童年的陆汉振在苦难的海水中浸泡长大,他的脑海中深深地烙下在1961年国家暂时困难时吃草根、树皮的情景。陆汉振曾对人说过:“我背着书包上小学的时候,全村人都没有饭吃,吃草根、树皮;后来草根树皮也吃光了,就吃后海的咸泥土。”因为贫困,庙山人热衷于在村头的一座小山(这山过去曾是浸泡在海水里的一个岩礁,为渔民沥网之用,后来海涨涂浮才变成小山)造庙敬神,年代一久,被村人称作庙山。贫苦的庙山村人一代又一代地烧香拜佛,祈求菩萨和神明保佑他们的后代子孙能吃上一口饱饭,但菩萨带给他们的仍然是贫困。因此,幼小的陆汉振看着在庙山求神拜佛的贫困的人们长大,多少次他在心中都在默默地宣誓:“我长大一定要赚钱,赚到钱使每个村民能吃上一口饱饭!”
  陆汉振的父亲在回忆陆汉振的童年时说:“汉振小时候并不特殊聪明,爱一个人独自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很少说话,读书成绩也一般,因为我们家孩子多,他自小一直吃不饱饭……”
  所以当上世纪80年代末陆汉振办厂初尝胜果时,陆汉振就毫不犹豫地出资为全村人做好事,他在昔日农民住的旧砖屋里(这些旧砖屋如今大都被拆除,改建成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免费为家家户户装了自来水、电话与闭路电视。村里每个老人每月额外补贴65元,每户当兵的家属年补贴3000元,每个考入高中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元,考入大学奖励5000元……
  陆汉振在实现着自己少年时的诺言,还是被苦难的海水泡软了他的心肠?曾有人问陆汉振:你为何要不顾一切地发展企业的规模,每日这样辛劳的奔波?陆汉振的回答很干脆:“因为过去的贫困!”陆汉振高中毕业,经人介绍当过一段时间的民办代课教师。教的是小学,学生都是本地人,校名是庙山小学,一共才5个班级,约二百个学生。他教的是初年级,学生是套读的,他语文、数学都教。但仅教了约莫半年,因是代别的教师的课,别人来了,他自然得让位,于是陆汉振又回到家里。他家是祖辈的农民,而且是一户贫困的农民。父亲生下三个儿子,陆汉振是老二,此时老大陆汉忠早就参加农业生产了,老三陆汉立还在读书。这是他父亲立下的家规,就是家境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上书。但陆汉振已经高中毕业了,他没有理由呆在家里让他贫困的父母养活。于是陆汉振背着锄头下田干活了,生产队给他定的工分是四分工,按当时生产队工分价值的折算,每分工约0.12元,也就是说,陆汉振每天的劳动,只赚0.48元钱。如果陆汉振生性老实认命的话,他就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苍天,在祖先遗留下来的土疙瘩里刨食吃,每年为糊口养家的五谷而劳苦终生……
  但陆汉振毕竟是陆汉振,他是个在骨子眼里爱折腾的人!如果不是他秉性使然,那也没有今天的陆汉振和他的金轮集团。在一个严寒的冬日,农民在土地上劳累了差不多一年,是秋收庄稼归仓后的农闲季节。陆汉振租了一架“放米胖”(爆米花)的机子,扛在肩膀上走街穿巷放5分钱一车的“米胖”,也有“玉米胖”。这营生是庙山村祖先传下来的,过去庙山村的贫困农民除农忙外,闲适季节都出门做“手工”,如理发、接生、抬棺材、放“米胖”……什么赚钱干什么。反正是贫到底的“农民无产者”了,顾不得脸面,只要有钱赚就行。
  陆汉振穿街过巷放“米胖”与旁人不同是他立马就破坏“祖先”定下的规矩。他的师傅告诉他传统放米胖15分,钟为一炮,火必须是“温火”。但陆汉振想:15分钟只赚5分钱(加工费),似乎太少了一些,一天下来不到1.5元钱。于是他试着改进“火候”,使筒的受火面积增大,试着在15分内放三炮。开始当然质量不好,但没多久,陆汉振便成功了,他放“米胖”的效益,就比别人高三倍。几年后待陆汉振办起了锦纶帘子布厂搞技改的时候,他对他的工程师、技术员们说:“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人想不到。想到了就可以做到,只是一个试验的时间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压缩有效试验的时间,尽快地使目标得以实现。”
  除放“米胖”外,陆汉振还去慈溪后海的四灶浦水库厂学刻过模具,做过“模具师傅”。干过许多旁人至今鲜为人知的行当,但似乎没有一次不成功的。但陆汉振最后都没有干下去,为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陆汉振所谓的尝试百业,是他初期涉世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时间约有6年之久,贫困的魔鬼逼使他四处流浪,为填饱肚子年少的陆汉振不得不饱尝世态炎凉,经历他祖辈做男人靠手艺养家糊口的传统生活。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陆汉振在贫困的海水中浸泡过三次,使他明白一个人世间最朴实最简明的道理:“财富靠劳动获得,没有付出就不会得到。”
  二、“要做就做最大的,闹小的没意思”
  1978年,24岁的陆汉振经人介绍在庙山村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塑料五金厂充当助理会计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陆汉振也是经过努力获得的。当介绍人在一路上再三叮嘱陆汉振到厂里应服从领导,尊重同事,早上班,晚下班,待人谦和等许多传统繁文缛节时,陆汉振心中“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他想:这不是古书上说的“学生意”吗?陆汉振一边走着一边在心中叹气。他为自己悲哀,都24岁了,介绍人的叮嘱就像是对待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学徒工似的。但实际上这时陆汉振虽然在外闯荡了6年,可在村人的眼中,他仍是一个嘴上没长毛的小伙子。在村里,一个村办塑料五金厂的助理会计,已经是贫困村民中的“人上人”了,至少可以放下锄头,改变农民的身份。
  但陆汉振去的这个塑料五金厂由于业务的不足,此时已经到了瘫痪状态。厂长、外勤虽四处奔波,但由于办厂资金的先天不足和设备简陋,就是接到“业务”,企业也无法正常生产。这使刚入厂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陆汉振工作处于焦虑、浮躁、彷徨之中,度日如年……
  陆汉振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这个动作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他就脸露愠色,下意识地用手抓自己的头发,一把一把,直至把自己的头发抓得乱糟糟的。陆汉振开始用手抓头发了,他想用自己的能力,使这家小塑料五金厂走出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起,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国这块9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一个思想解放运动的春潮。当时关于所有制的讨论有许多说法,但邓小平说:“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陆汉振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村,一个村办小厂?”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对,在经济建设的问题上,农民要富裕:“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个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思想,可以选择命运!”陆汉振把自己关起来想了好久,终于悟出:“胆大做皇帝,这世界原本没有什么规矩,规矩是人立的。现在党中央政治清明,邓小平副主席让我们摸着石子过河,我何不试他一把?”
  于是陆汉振主动请求当业务员,拿当时厂里普及的说法,是叫“外勤”。他发挥自己搞“个体”放米胖、刻模具时走街穿巷的特长,求“爷爷”告“奶奶”地走东闯西,总算在国营企业中获得一笔“业务”。他在这笔“业务”中赚到一点钱(大约1000多元)。这笔钱拿到现在来看,简直不算什么钱!但这笔钱对当时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陆汉振来说,简直可说是无价之宝了。陆汉振说:“这是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掘得的第一桶金,可说是弥足珍贵!”
  陆汉振得到这笔钱,当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拿这笔钱自己做生意,二是投入他在工作的五金塑料厂。陆汉振说:他当时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很快否决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样做不大,做最大也只能成为一溪水,而他的心胸是要能够容纳长江大河、海纳百川。再是这样做法太自私,因为他所在的五金塑料厂没业务快倒闭了。厂倒闭意味着一伙人失业,失业就意味着贫困。陆汉振是想让他的村人都富起来,他不允许他所在的村办五金塑料厂倒闭。那么接下去他要走的路就简单了,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五金塑料厂。1981年,年仅27岁的陆汉振向村里提出承包这家村办厂。他豪气地宣称:雪球滚得再大也会消融,而他的目标是要在庙山村建立一座与大地连在一起的冰山……
  他承包了这家村办五金塑料厂。为开展业务的方便,陆汉振开始向村人借钱募捐。据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陆汉振承包村办厂时,那时厂里所有的设备只有两台手扳塑料压机,工人生产处于原始状态。为了扩大生产,陆汉振开始挨家挨户筹款。他先向他的父亲借钱。父亲说:“我哪有钱?只有准备为你兄弟分家造屋的几根木条……”陆汉振说:“你把我这份卖了,我要钱!”于是父亲就把属于他份下这几根木条卖了,大约几百元钱交给陆汉振。接着陆汉振便挨家挨户地向村里人筹捐,东家一百元,西家几十元,像讨饭一样,弄到几千元钱。陆汉振给村里借钱的每户人家都立了借契,注明借期为一年。他把这些钱用于五金塑料厂增添的设备上。就这样,陆汉振起步了,但他却失了信。一年后“筹款”借期已到,可陆汉振却还不了。村里有人讨钱到他父亲那里,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见儿子陆汉振忙得不见人影,只好又把家里准备为另二个儿子起屋造房的材料再次卖掉,才凑足2000元钱去还债务。十几年后,当作者找到陆汉振的父亲,老人擦着眼泪说:“汉振办厂,苦呀。”作者问起当年还钱的事,陆父说:“汉振是还了一部分,但还有2000元他是实在还不了啦!所谓1分钱逼杀英雄汉,是我卖掉家里起屋的材料替他还的。”作者问:“当时就不能再拖一年,等汉振赚到钱再还?”陆父叹一口气道:“做人讲诚信,汉振搞事业,不能失信!”
  迄今为止,许多记者,作家采访陆汉振最感到迷惑不解的是:陆汉振怎样“变废为宝”,突然办起锦纶帘子布厂,一下子把业务做大,成为这个行业的航空母舰?
  陆汉振办锦纶帘子布厂的动机来源于他“跑业务”时瞬间的“灵感”。
  1982年春,陆汉振与他的几个同事到某地一家国营企业参观塑料生产流程。在厂区的人行道上,突然有一个皮球般的旧塑料尼龙丝团滚到陆汉振的脚边;陆汉振抬脚踢了一下,那球就骨碌碌地弹跳着滚回去了。陆汉振抬眼望去,见这家企业在道路的墙角边堆放着许多这样的废旧塑料。一个念头突然在陆汉振的心中闪过:如果把这些旧塑料尼龙丝加工成汽车轮胎生产上紧缺的帘子布,岂不是变废为宝?而这种废旧塑料在各地生产企业中几乎到处都是……
  这个念头的出现,使陆汉振自己都感到激动。为此,他开始了他的追寻。天才的产生往往在一下子的灵感之中,可陆汉振为获得这种意外的灵感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劳动,经历了多少苦难与贫困。读者千万别以为这种偶然的瞬间发现便可以使陆汉振到达成功的顶点。在科学探索中实际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陆汉振瞬间的灵感闪烁只是他成功的开端,但同时又是他苦难追寻的起点……
  陆汉振的成功是在于他捕捉到灵感后,没有像平庸的农民企业家一样被企业的日常琐事所泅灭,相反从他身上勃发的是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现今整个金轮集团1万余职工中,都知道凡是他们的董事长认准的事,既使前面横着刀山火海,陆汉振也会像飞蛾投火似的扑上去;而成功往往就在于追求者的毅力。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在我们这个社会难于奢谈成功……
  据金轮集团厂史的有关资料证明:陆汉振自从那次偶遇以后便一头钻了进去。通过他与他的合伙者掌握的大量资料追寻,陆汉振得到了这样一个信息:日本小岛化工厂在1978年曾利用绵纶废丝生产帘子布,当时国内也曾有人问津,但专家考察研究后认为国内没条件搞……
  这扇门似乎是关闭的,可陆汉振并没有气馁。1983年下半年,陆汉振与他们合伙人经过市场调查,选准了利用尼龙—6废丝加工切成粒子的路子,决定立即引进设备,筹建宗汉改性塑料厂。
  但陆汉振遇到的困难仍是空前的,他需要设备,需要人才,需要资金,除了上述三个需要外,陆汉振最缺乏还的是领导与村里群众有力的支持。而且这时,陆汉振向村里借的几千元钱还款期限已到,厂里的职工也都纷纷要求归还投资款……
  1984年春,是陆汉振人生最困难的时节,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陆汉振准备上锦纶帘子布产品的时候,他所筹建的改性塑料厂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几桩事情。
  一辆装着塑料产品的货车到厂时竟被人抢走……
  陆汉振身在他乡出差途中,他藏在袜子里的800元钱被人偷走。陆汉振说:“我这人运气也太差了,连最后的防身钱都被人掏走了。”于是陆汉振身无分文,在异乡客地向朋友借盘缠费才得以返厂……
  而厂里,这时由于集资借款还不了,有职工到他办公室讨钱,弄得他心乱如麻。
  陆汉振说:“当时我真想不干了,但不干就会前功尽弃!我多少天夜里难以入眠,想想天总无绝人之路;于是只好咬着牙关坚持。沙家浜有一句唱词:成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终于,陆汉振抹着整夜不眠熬红的眼睛,咬紧牙关,为解决尼龙—6废丝加工切粒技术上的难题,又带着人毅然踏上了去江苏太仓塑料厂的旅途。
  作者问:“你当时在那里有熟人吗?”
  陆汉振回答:“没有,完全是瞎撞!”
  几个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举目无亲的太仓塑料厂,向门卫递上介绍信说要参观他们的设备与技术项目。门卫吃惊地看着他们:一群衣衫不正,满脸灰尘,黑不溜瞅的乡巴佬。便拦住死活不让他们进厂参观……
  陆汉振的犟脾气这时发挥作用了。他缠住门卫结结巴巴地诉苦说自己办厂的曲折,不停地给门卫递香烟,说好话。终于,对方动了恻隐之心,进去禀告领导。领导看了他们的介绍信,提出一个条件,准许他们中只能有一个人进去参观,时间限制为一个小时。于是陆汉振进去了。他闪着一双精亮的眼睛,匆匆地在车间里转了一圈,终于看出了一点名堂。在回来的路上,同行抱怨这家国营厂也太小气,连面子都不给。陆汉振的眼睛湿润了,他心里难受。是的,贫穷就遭人冷眼,贫穷就会使人失去尊严。但总有一天,我们农民会重拾自己的尊严。没有尊严就会使人丧失自我!对着灰蒙蒙的原野,陆汉振看到天空展翅的一行孤雁,他的心在流血,他感到人类在创造中一种与生俱来的寂寞……
  但陆汉振毕竟是陆汉振。他回来后就利用简单的设备,与同行夜以继日地投入锦纶帘子布的设计研究与产品开发之中。经过365天没有休息日的努力,当年,陆汉振带领改性塑料厂的几十名职工,在一穷二白缺少技术设备与资金的严酷现实下,初尝甜头:企业创产值22万元,利润为3万3千元。
  陆汉振硬是驾驭着自己血肉之躯的小舟,在惊涛骇浪走出了第一步,他以铁一般有力的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以后为金轮集团创下不朽基业的锦纶帘子布这个项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陆汉振思谋考虑的就是要把事儿闹大。他对与他共同创业的同行说:“做人一世,热血一腔,要干就干大的,闹小的没意思……”
  时间到了1985年春,当时慈溪大地上个人办厂致富的浪头犹如大海涨潮,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刚新筹办的宗汉改性塑料厂的骨干嘴上不说,但内心与陆汉振是有分歧的。有人认为:“田是自己种的好,儿子总是自己生的亲。”几个骨干聚在一起暗中酝酿:大道朝天,各走一边;把厂分掉各人自己发财,搞个人发家致富。
  终于,有人站出来劝陆汉振说:“汉振,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现在的形势,人家都在办私人厂,闷声大发财;你却好,丢掉‘孩子’搞集体,有财不晓得自己发,真是忙昏了头!”
  陆汉振没有忙昏头,他的脑子始终是清醒的。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想起了项目创立的艰辛。为此,他断然拒绝了朋友与同事的奉劝。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为什么穷?是因为社会主义没搞好,乡镇经济弄不清姓资还是姓社?我们办厂如果光为了几个人的富裕,仅仅为了自己的安乐,放下集体不管,这不是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选择的是让庙山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那人讥笑他:“你为把厂办好,借了村人与职工的钱扩大项目。可没等你把项目搞大,人家就逼你还钱了。你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呢?”
  陆汉振说:“那是大家不明情况。贫困使农民失去尊严,我办厂让大家共同富裕是要向这个世界讨还我们农民的尊严。走集体经济,消灭贫穷,共同富裕这条路,我走正了,也走定了……”
  在这样严峻的抉择面前,陆汉振经受住了考验。也就是在这时,在1985年夏季一个难忘的日子里,陆汉振毅然对着镰刀斧头组成的红色党旗举起他的右手,庄严地向党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接下去以后的日子里,陆汉振奇迹般地带领宗汉改性塑料厂的干部、群众,三上五下,以其农民企业家的诚恳,从上海第九化纤厂请来了周幼霖等几位工程师。像国宝一般地让他们住在庙山村,开始用废旧塑料研发新产品,把事业做大。并历时约半年,陆汉振亲自出征,领着他的创业者几乎走遍了全国的锦纶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对市场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各种正确的信息。认为利用锦纶废丝再生塑料织成帘子布,成批生产;不但可以填补我国化纤纺织上的一大空白,而且市场非常需要,开发前景大有作为。据专家统计:1986年全国帘子线产量仅占需求量的6%,尽管国家每年进口万余吨帘子线,但在专业市场仍是有价无货,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
  市场调查鼓舞了陆汉振的信心,同时加快了陆汉振开发生产的步伐。1986年,陆汉振的改性塑料厂创产值150万元,利润近30万元。陆汉振终于把别人认为是废物的锦纶下脚料回收再生原料为成型产品,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他的改性塑料厂迈出了结实的第一步。
  于是陆汉振的胃口大了。他看清了前途,看到了农民致富的希望。他说:“搞企业,闯市场,想了就要做,超前意识最重要!”
  公元1986年10月,在一次领导班子决策会议后,陆汉振一脚踢开他坐了几年已经折断一条腿的破藤椅,从一间简陋的10平方米的厂长办公房里走出来,向他的职工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宣言:
  建造一座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年产2000吨帘子线的锦纶纺丝大楼,总投资250万元,一年内回收投资。并在1990年,实现“四个一”:产值1个亿,利润1000万,固定资产1000万,职工1000名。
  这“四个一”宣布,无疑在当时还处于贫穷落后的庙山村放了一颗重磅炸弹。有人曾经怀疑陆汉振的神经出了毛病,就连厂里的许多职工,脸上都写着大大的问号。但这“四个一”同时也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了跟着陆汉振一起创业的人们,因为这条路是他们一起共同干出来的!
  许多年过去后,当金轮集团的老职工回忆陆汉振的豪言壮语时说:“陆董事长的思维方式与别人不一样!他在决策时总是逆向思维,十个人中有七个人反对的事,只要他认准是正确的,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干。但历史证明他干对了,成功了,这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智慧与魄力。”
  现在陆汉振坐在他新造的约一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里,提起当年的事,他笑着说:“那时年轻,胆也大。现在想想有点后怕!如果当时一步走错,后果不堪设想。但幸好我们成功了,我们的成功有市场调查、科学论证的依据,财务上的测算,应该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至于我个人,只不过是时代把我推到这个浪头上,我是代表我们庙山村的农民拍板决策的,因为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遇……”
  三、锦纶速度:“拼命三郎”商海拼命
  在陆汉振个人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畏惧与退却两个词。他就像在战场上刺刀见红的战士,一旦冲锋号吹起,他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锦纶帘子布一旦找到市场,陆汉振就敢于在商海拼命。
  陆汉振说,当时他算过一笔帐——慈溪宗汉这个小镇要发展锦纶帘子布占三个有利条件:一是他生产的帘子布是利用废旧塑料回收,而在慈溪附近回收的废旧塑料多,原材料成本降低。二是生产力较之国营企业成本低,三是慈溪当地政府支持农民创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土地、厂房与配套设施、软环境相对比其他区域优惠。而且锦纶帘子布的发展前景又非常广阔,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决定性的因素。
  早在20年前,陆汉振就前瞻性的预计到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汽车工业将有成倍乃至几十倍增长的市场潜力。而锦纶帘子布作为汽车工业的配套产品,也必将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这种预计在今天看起来仍非常正确,这就是在陆汉振身上的市场潜在素质,使他与平庸的企业家相比有过人之处。
  但陆汉振也有他的担忧:他担忧与他一起创业的“农民企业骨干”,在他们身上胆魄与吃苦精神都具备,但文化素质却相对比较薄弱,存在着目光短浅,各自为战,缺乏大企业意识的倾向。如果企业发展扩大,陆汉振最紧缺的就是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专业化人才,而且这些人才随着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各地乡镇、民营企业崛起会越来越紧缺。
  因此,陆汉振需要的是速度!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王国”,以扩大规模在市场进行持久有力的竞争。
  于是陆汉振说:“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我这个企业就没有出路。”
  “市场法则残酷无情,这个市场如果我们农民不去占领,别人也会占领。必须在别人进入市场前做大企业的规模。”
  “我们农民身上除了一身胆魄,余下的就只有吃苦精神。我们要把这种吃苦精神发展到极致,来弥补我们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不足。”
  “勇者无惧,企业发展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二是失败。别人输不起,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财富;但我们农民输得起,输到底我大不了还是一个农民……”
  陆汉振开始如一阵旋风般地刮过发展中的慈溪三北原野,他用他和他一起创业的农民兄弟微薄的原始资本积累,迅速地办了三件事,使他的企业如绿色旋风,席卷大半个中国。在宗汉这块田野上迅速屹立起陆汉振理想中的绿色王国。陆汉振自己也因此得到“拼命三郎”、“陆旋风”、“玩命汉”三个绰号。
  1986年11月15日,当第一根桩打进宗汉庙山村这块昏睡千年的土地时,有庙山村成群结队的农妇为之烧香。祈祷陆汉振和企业从此走上“康庄大道”,百事平安。因为是陆汉振使这个贫穷落后的“堕民村”改变原来“百户百漏,草舍茅棚”的面貌,他们的子孙从此由“瓦匠耕汉”变成工人,脱离“背负青天、脸对黄土”的生活。这幢大楼的崛起仿佛在这块沉睡的土地上打进一根充满魅力的魔针,使庙山村的二百多户农民看到了希望。
  但陆汉振这时却患上黄疸肝炎,躺在工地的工棚里一边输液,一边指挥他的部下销售生产出来的锦纶帘子布,催付债款,回收现金,以保障大楼工程款雷打不动的支付。一边催命般地督促工地建筑包工头,创造他所谓的“锦纶速度”,保质保量完成大楼的施工任务。
  于是,仅七个月的时间,一座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级、约上万平方米的锦纶纺丝大楼,从土建、设备安装到投产一气呵成,闪电式地在庙山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崛起。几年后,几个锦纶帘子布生产研究专家在参观锦纶一厂后对陆汉振称赞说:“这简直是奇迹,如果是国营企业,光是这幢大楼基建,也起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陆汉振听后平淡谦虚地微笑。他说:“你国营企业的事也来讲讲,我们是农民,没有速度就没有饭吃!”
  锦纶一厂的建成,由于产品质量与信誉得到保证,便迅速地打开了市场,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大好势头。当人们刚想松口气的时候,陆汉振却又已胸有成竹,不动声色地告诉他的部下,他已把年产5000吨级的绵纶帘子布设备订好了,马上上二厂!
  此举使他的部下全体震惊:一是一厂从厂房到生产、市场销售,脚跟还没站稳,马上又要扬鞭奋蹄,简直是马不停蹄地折腾。领导班子和职工中人的精力吃得消吗?二是即使县里政策开放,农村有土地支持工业发展,但那么多基建设备款又从何而来?三是上2000吨级设备,锦纶一厂已招收了一千多工人,如果上5000吨级,起码再得增加1倍多的工人,这些人又从何处来?
  有人劝陆汉振:“一厂还没稳住,又要建二厂。打仗还搞个战地休整,我们这般玩命,只怕是驼背朝天跌,两头不着实。”
  有人说:“我们农民赚钞票,不求多,只求稳。现在一厂立住了,大家一起努力,稳稳当当地赚几年,多分点红,反正我们是乡办企业,火烛郎当图个啥?”
  一句话,怕冒风险!
  但陆汉振是注定要让他的部下震惊的人,他在公司骨干会议上说:“图个啥?不求图个富吗?市场法则残酷无情,你想稳,人家不会让你稳,企业没有个规模,在市场上就会被别人大鱼吃小鱼般地吃掉。现在锦纶帘子布还是个新东西,市场上竞争的企业少。我们如果不趁这个机会占领市场,做大规模,届时别人都上了,我们就会被市场淘汰……”
  于是陆汉振提出:他要创造的是慈溪农民速度!锦纶二厂必须在一年内由聚合、纺丝、织布、浸胶等几道工序组成一个国内一流的生产流水线。准备集资2500万元,比一厂投入增加10倍,保障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比一厂的效益翻一番……
  1988年10月,锦纶二厂破土动工。而当时,陆汉振与他所谓的“厂部领导”30多位共同创业的农民兄弟,却还聚在一排阴暗、潮湿的低矮平屋里办公。有人提出要改变办公环境。陆汉振说:“办公条件好有什么用?接待客户有宾馆。只有把厂做大,企业发展了,有了钱,我给每人提供一座小洋楼。”这次陆汉振没有食言,企业后来的发展速度使陆汉振实现了自己的许诺。现在金轮集团总部办公楼,现代、气派,内种花草,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为八层,内部设施齐全。尽管他的集团发展已有职工1万余名,但他在总部的工作人员却仍只有几百人,每天都在宽敞的现代化设施的大楼里工作,办公条件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堪称一流。
  1988年底至1989年间,中国的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陆汉振和他的锦纶帘子布企业同样也是四面楚歌……
  原因是:国家压缩国有资产的投资规模,银行银根抽紧;许多乡镇企业面临资金能源、原料缺口和产品销售的制约而纷纷落马,一些缺乏竞争能力的乡镇企业惨遭淘汰。锦纶厂的产品也因受“动乱”的影响,销售一度转“冷”,一厂由此出现了局部停工。对陆汉振这样“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剥萝卜吃”的企业,每月发一千多职工的工资靠销售款“现收现发”;况且发展速度又如此之快,资金缺口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于是职工停发工资,清理“三角债”在锦纶一厂开始,各地讨债者纷至沓来……
  在职工大会上,陆汉振含着眼泪请求他的工人原谅他。他说:他有能力“翻本”!因为国内“动乱”是暂时的,基础工业肯定要发展。因此,锦纶厂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他要他的部属团结一致,静待时机,随时进入“状态”,跟他共度难关……
  陆汉振的工人无疑是信任他的,一千多职工没发工资照样干活。陆汉振说:“这就是慈溪的农民,他们跌得倒、爬得起!你使他们吃一口饱饭,他们真心记住你一辈子……”
  陆汉振果然不同凡响,在这锦纶厂自开业最困难的时刻,他冷静地思考了自己面临的局势,在他嘴里吐出来的仍然是常人不可思议的六个字“二厂照常上马”!
  人们都认为陆汉振的思维不同于常人,他自己也认为在创业与发展初期采用的是“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说陆汉振的所谓“逆向思维”在这时达到了高潮。但他这种逆向思维分明充满了一个企业家对市场思考的自信,充满了“物盈则亏,久亏必盈”的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陆汉振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劳作了5000年之久的农民,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农民自有农民自己的哲学!”他说:“这是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我最乐观的时候。这是一个自建厂后千金难买的好时机,对我来说:困难是有钱买不来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经历风浪,怎能有以后的发展?困难是考验我们锦纶厂每个员工能否与企业风雨同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最好的试金石……”
  陆汉振又采取了他创业初期的老办法,他在厂内厂外四处奔走呼号,以诚感人,发动群众,鼓说企业前景,劝说干部、职工与他共度难关。终于,陆汉振又一次以他个人坚忍不拔的意志、无坚不摧的毅力、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全体的职工中产生强大的“汉振磁场”,奇迹般地把干部、工人吸引到自己身边共同奋斗。于是,有人变卖家当,有人向亲友借钱,企业的每个中层干部自发性地投资1万元,职工多少不等,集资720万元用于生产投入。每个职工都心甘情愿地停发了五个月的工资与奖金,而生产却几乎都没有停过……
  陆汉振说:“这种全员集资、停发工资的做法在国营企业根本做不到,但在乡镇企业却可以做到。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品质!”1989年6月,锦纶二厂如期建成,并相应新建了5000吨级浸胶车间和3950KW的热电厂,从而形成了生产车间与电、汽、水配套成龙的生产线。
  至1989年年底,在锦纶总厂的财务报表上出现一组令每个锦纶厂干部工人为之自豪的数字,产值6266万元,利润1354万元。
  陆汉振实现了锦纶厂每个工人创利1万元的初期目标。继而,锦纶三厂、四厂在1990年9月和1991年分别上马,并成立金轮集团。至1990年底,锦纶总厂的产值为1.13亿元,利润2000万元,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职工为3800名。
  可知,这是在1990年,陆汉振就奇迹般地完成了企业“滚动式”发展的三级跳。他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企业家,就像一个穿上了“红舞鞋”跳舞的演员,旋风式地把他自己和他的部属鼓动起来,马不停蹄地确立一个个发展目标,如中国古代夸父逐日式地奔跑,寻找阳光,朝着太阳,永不止息地奔跑。
  有人说:“陆汉振掘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靠他的产品选择得好。”可陆汉振回答:“产品选择固然是前提,但我是农民,我靠的是中国农民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10个陆汉振也就垮了。”
  为了金轮发展速度,陆汉振下出的另一步棋,堪称是市场上的“恶招”、“险招”但在农民企业家创业的过程中,这步棋不得不走,不可不走。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浙一带乡镇企业办起了许多锦纶帘子布厂,继而发展到全国各地。本来嘛!市场又不是你陆汉振一个人的,你能办,我为什么就不能办?这些新办起来的锦纶帘子布厂三五成群,相互抱成团,如散兵游勇式的游击队,隐没在“青纱帐”中神出鬼没。由于“船小掉头快”,生产成本相对不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小厂抱团在价格上与大厂竞争。使金轮集团许多原先的客户,都纷纷掉转“枪头”,金轮集团又陷入市场的困境之中。
  这种困境虽然没有陆汉振创业时那样艰难,因为这时金轮集团已形成规模,生产、销售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小厂与大厂竞争,由于设备折旧与工人工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可金轮集团这时却已拥有质量与强大的销售网络,虽然受到影响,但市场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问题的实质在于这些小厂“东一枪、西一枪”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有的甚至还冒用“金轮”的商标,大有“星火燎原”的走势,使金轮集团的业务与营销都受到很大的千扰……
  陆汉振开始坐不住了。在他感情上来说,他同情这些农村企业,深知他们曾遭受过太多的贫困与艰难。他自己本身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一种自我奋斗的精神才达到今天这种辉煌的。他甚至还想拉他们一把,帮他们共同富裕,走上正道。但市场却是残酷的,如果看之任之,让这种无序竞争继续延持下去,就会影响整个市场。在陆汉振创业初期,国内汽配行业使用锦纶帘子布大都从国外进口,是他陆汉振与国内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从外国人手中把市场给争夺过来的。陆汉振抢的是外国人的生意。为此,他曾很自豪地说过:“我在锦纶帘子布这块市场上,把‘日本鬼子’、‘美国鬼子’这些八国联军赶出了中国,不让他们再次‘火烧圆明园’了。”他认为他的行为,是弘扬民族工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现在,他面临的对手却是国内同行与他一样出身苦难、还在市场的困境中挣扎的“农民兄弟”……
  但陆汉振必须在仁慈心与竞争力中挑选其一。他的苦恼在于他是个有市场竞争意识并具有产品开发前瞻性眼光的农民企业家。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从规模与产品质量上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市场法则残酷无情,不允许有作为的企业家因其仁慈心而宽容、最后惨遭出局而遗恨千古!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在国内除了陆汉振的金轮集团与平顶山的一家国营企业为行业龙头外,其他企业占的市场份额不足40%,可就是这40%,严重地扰乱了锦纶帘子布正常的市场秩序与价格因素,使市场出现一种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如果陆汉振能与平顶山国企联合,他们就可以控制整个中国的锦纶帘子布市场,把这些“乱世英雄”淘汰出局。但陆汉振在感情上来说是“鄙视”国企的,他自办厂开始就与国企竞争,硬碰硬地运用地域与人力的优势,与平顶山国企平分天下。从市场局势看,河南平顶山国企同样是他竞争的对手。
  但陆汉振要发展,他需要在市场执牛耳。如果趟不过这一关,金轮集团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而这种阻碍恰恰是陆汉振再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陆汉振要做,就做行业老大!
  1992年3月,陆汉振与河南平顶山某集团总经理在慈溪杭州湾大酒店会晤。两个老对手在经过一番市场交流后,讨论锦纶66帘子布市场降价问题。
  陆汉振开门见山地提出:“现在生产帘子布的厂家太多,市场局面混乱。如果不降价,你、我两家面临无序竞争,会把市场做垮,最后大家都是死路一条。而面上的实际情况是,你比我的负担更重,受到的冲击更厉害……”
  平顶山国企的总经理还算挺得住气,面临昔日市场对手,他说:“如果降价,我们两家平分秋色的局面能维持下去吗?”
  陆汉振说:“暂时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他们顶不住!但以后,我们两家仍有竞争。只要市场存在,这种竞争永远不会结束。但这却不是今天的话题。”
  这位总经理接受了陆汉振的提议。自古华山一条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所谓的平衡只是暂时的!他仔细打量着自己过去的对手,觉得这个农民企业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割肉求存,在营销策略上又比自己高出一筹。
  会议在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前提下达成协议。十几年后,当陆汉振的金轮集团的领导层回忆这次降价风波,大家都显然不愿再提及这件往事。陆汉振说:“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平顶山这家国营企业通过转制,又操作上市,生意仍旧做得红火。我们的竞争对手依然存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果没有对手,也就没有自己。”
  四、“农民只有富裕了,才有自己的自由!”
  陆汉振带领他的金轮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前进,不久他就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即“人才大战”。
  陆汉振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事在人为,企业是人搞的,有人才就有企业的发展,没有人才企业就会失去一切!”
  在金轮集团初创之际,金轮的人才没有像以后发展中一样紧缺。乡镇企业在改革初期,凭的是一股农民式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但到后来发展到一定规模,人才问题就非常突出地暴露出来。
  陆汉振早在集团成立初期就想到这件事。他在他的工作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到人才问题。他说:“金轮集团要搞大,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他在初创时期,请了许多本地的人才作为他的臂膀,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就明显感到仅仅依靠这些臂膀是远远不足的,他需要的是臂膀的延伸和能够飞翔的翅膀……
  1989年5月底,陆汉振在众多的来信中读到一封来自浙江大学的来信。这是他的锦纶总厂在浙江大学代培的一部份学生的来信,在信中学生们提出要上街游行。
  在中国,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所谓“民主”的思想指导下,知识分子要求彻底的“自由化”。与此同时,已经在厂里工作的一些大学生也要求返回母校争取“自由”的游行活动。
  陆汉振的心颤抖了。他把这些学生送到浙江大学培训,目的是为了改变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为祖国四个现代化服务,可他们“翅膀没长硬,本事没学到”,却想去“自由”地飞翔了。“不行!”陆汉振在心底里说,“既然他们还给我写信,就承认他们还是金轮集团的职工,我要把他们叫回来。”
  陆汉振急躁地从座椅里站起来,用他微微颤抖的手,焦急地拨通“金轮”在浙大培训学生的电话。他在电话中告诉代培学生的只有四个字:“立即返厂!”
  当天,陆汉振召开全厂大学生和团员青年座谈会。他作为厂党支部书记,在会上动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锦纶厂的今天。过去我们农民连饭也吃不饱,哪有什么自由可言?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的自由是建立在国家发达兴旺富强的基础上。国家哪一天不富强,那一天就没有我们农民的自由;只有国家富强,我们农民才可以获得自由。你们都是农民的子女,我陆汉振招你们进厂,是为了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自由。如果你们今天在国家还没富强的前提下,就吵着要自由了,我停发你们三个月工资,看你们去自由……”
  要上街的学生们沉寂了。接着,陆汉振以锦纶办厂的经历,回忆个人的奋斗史,告诉人们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农民要走发财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出路只有一条:坚持不懈地创业!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陆汉振强调说:“农民只有富裕了,才有自己的自由!”
  “十年育木,百年树人。”陆汉振为了培养锦纶自己的人才,可算是挖空心思。早在办厂初期,为了使锦纶能有自己的工程师,陆汉振一次一次地跑上海技术人才集中的地方。他通过职工亲属的关系,先后几次上门,以情动人,从上海第九化纤厂请来两位高级工程师。又通过他们两人的关系,一次一次地向上海打电话煲电话粥,请来十几名技术人员。对这些来宗汉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陆汉振不但给予住宅安排和高薪,而且在生活上无微不至、不动声色地关心他们,使他们在异地客乡感到温暖。每逢过年过节,陆汉振都要亲自过问,送上礼包,用车送他们回家过年过节,比自己的亲人照顾得还周全。陆汉振说:“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做法。”十几年后,当作者采访陆汉振请来的部分工程师与技术骨干时,他们说:“陆董不错,待人心诚。”一个“心诚”的评价,说出了陆汉振这个农民企业家对现代科技的需要和对人才的态度。
  陆汉振在金轮集团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他自己一套“陆氏工资法”。在这个“陆氏工资法”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汉振为了提高整个企业的文化素质,付出了多少心血。
  这个“陆氏工资法”包含职工的基本工资,文化工资,职务工资,技术水平工资,工作负荷工资,贡献大小工资六项。其中文化工资的实施细则是:具有高中学历的工人加5元,中专加8元,大专以上加15元。要知道这是在90年代初期,一个普通工人才一百多元工资,这其中文化工资大学以上加15元是个什么概念。
  1991年,陆汉振为了改变企业职工的结构,率先向全市招收城镇居民待业青年160名,文化程度要求高中以上。这些所招的待业青年,后来有许多被陆汉振送到浙江大学去培训,培训以后发大学文凭,圆了这些城市待业青年的大学梦。
  1992年,陆汉振又投资了300多万元,建造了一幢漂亮的职工教育大楼,任命人事部长施达年(中学教师出身)兼任校长。每年培训几百人,当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高达40万元,而且年年递升,使金轮集团现有职工的文化水平逐年提高。
  从创业初期到现在,陆汉振投资教育,兴建学校,拨款为村民安装自来水、电话、微波天线、闭路电视、儿童乐园、市教育基金会的各项捐款已达上千万元。
  1992年,陆汉振就提出金轮集团的发展思路为1厂带10厂,从业人员6000人,产值6亿元,利润6000万。在新世纪的目标为10厂变100厂,一年一变,三年大变,建设金轮工业园区。目前,金轮集团的基础目标已经实现:企业从业人员10000人,产值为15亿元,上交国家利税1.5亿元。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陆汉振这个理想开拓的、田野上崛起的绿色王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十年前,陆汉振曾说过:“上海有个石化城,武汉、长春有个汽车城,大庆有个石油城,我们要把工厂建设成工农一体、工贸结合、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教育生活配套的锦纶新城。”
  陆汉振一直在构思他独特的战略布局,关心他企业文化素质的提高。他对作者说:“我在构思一座工厂式的大学,或者说大学式的工厂。招收全市或邻省及更边远地区优秀的初中生、高中生,让他们在这个充满活力、有农村文化气息的环境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一直到专科、大学本科毕业;用他们自己劳动所赚的一部份钱作为企业的教学经费,聘请全国一流的教授施之以教。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比现在向社会招收的年轻人更能踏实地工作。企业亦工亦教,既能减少国家的财力和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又可减轻家庭负担;年轻人靠自己的劳动接受教育,更能培养他们独立的气质与人格。企业如果能一面培养人才,一面经营事业,一定会人才济济,勤奋共勉;而且使企业(学校)充满活力……”
  陆汉振说这番话时充满感情,而且带有一种农民式的理想色彩,他的眼睛中充满着对知识的向往。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陆汉振深为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中没读上大学、知识质量不够而遗憾,他要把自己读书的愿望在他下一代身上实现。我们预祝陆汉振的诺言能够实现……
  在金轮集团,关于陆汉振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的事一直流传。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在庙山村有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收到宁波高专录取的通知书,但因为为家里穷,父亲做塑料生意亏本,欠了债务。母亲又是家庭妇女,没有收入。年轻人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没钱上学,决定不去读书,想到金轮集团来打工。此事让陆汉振知道了,他找到这个年轻人,从自己口袋里掏出5000元钱,诚恳地对他说:“你考上大学不容易,丢掉可惜。书必须读,钱不够我这里拿。学好知识再来上班!”自此,这个年轻人在他上大学的几年中,每年的学杂费都由陆汉振负担……
  现在庙山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年都有一笔数量不等的补助,而这些补助,都是由金轮集团出资赞助的。陆汉振说:“年轻人考上大学不容易,不能为钱的事让他们失望。一个人只有学好本领,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人活一辈子,工作的时间有的是,而读书的时间却有限,因此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个人只争朝夕。”
  至今为止,陆汉振一直为自己没读过正规大学而遗憾,虽然他现在已经有高级经济师的职称,但他总觉得有一种失落感。他常对人说:“我平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没读过正规大学,可惜我家当时太穷了。”为此,陆汉振自身的学习也抓得很紧,他说他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为自己好好补上大学这一课。
  金轮集团的创业到现在快20年了。陆汉振——这个从“堕民”村走出来的中国农民,沐浴着田野上的绿色春风,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解读着中国现代农民的人生。犹如一个现代夸父,一直在向着光明、向着太阳奔跑。他以他前进的脚印,代表着中国农民走向富裕之路的奋斗精神。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但陆汉振却以他的惊人的意志力,完成着他所憧憬的目标。
  2003年底,陆汉振召开1万人的职工大会,在这个职工大会上,陆汉振进一步阐明了金轮集团在新世纪前进的方向:一业为主,多业开发,创造财富,铸造辉煌。陆汉振仍如他创业初期时一样豪迈!我们殷切期待,这位有着惊人意志力的农民企业家,将在他人生步入中年的黄金时节,为慈溪经济发展、为中国的汽车配件业,为全世界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写出一个中国农民划时代的新篇章。

知识出处

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

《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选择了18位农民企业家,作为慈溪100万农民追求者中的代表,从而来展示整个中国沿海地区25年中农民生存环境的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陆汉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