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修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21
颗粒名称: 一、历代修志
分类号: K29
页数: 8
页码: 1050-40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修志纪略、专志、杂志存目、旧日志序跋选等丛录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丛录 历代修志

内容

修志纪略
  宋宝庆《四明志·张齐芳传》有“出慈溪旧志”语,可知慈溪修志当始于宝庆前,至今已有800年左右历史。该志久已亡佚,纂修情况不可考。
  嗣后,明、清、民国,历代均曾续修县志,可查者共11次,各次修志简况如下:
  (一)明正统《慈溪县志》
  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其书久佚。
  (二)正德《慈溪志草》
  明正德六年(1511)县人周旋、陆绅纂成,20卷。《千顷堂书目》著录无卷数。刊本已佚,今仅存周、陆跋文各一篇。周跋云:“凡山川、土俗、里社、贡赋之类,与夫古今人物,族书而类别之,五积岁始成。”可略见该志端倪。周旋字克敬,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南京户科给事中转北京兵科给事中。在科9年,屡上疏,论事剀切,后出参广藩。周于公务倥偬中仍手不释卷,著有《西溪小稿》、《杜诗质疑》,另纂《广西通志》60卷,今无考。陆绅字荐绅,弘治二年(1489)举人,官至楚雄同知,以循吏称。
  (三)天启《慈溪县志》
  明天启四年(1624)知县李逢申聘县人姚宗文纂成,16卷。是为现存最早之县志。据李序,其时正德志“罹兵燹之毁,民间仅留残缺一二”,已无全书。天启志搜轶征献,创革颇多。全志分舆地、沿革、分野、疆域、风俗、城垣、县治、儒学、山岭、河防、闾里、土产、贡赋、户口、祀典、寺观、古迹、名宦、选举、人物、旧景、宸翰、艺文、题咏24门,另有附类5种,而人物门又析子目18。李逢申,字延之,青浦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进士授慈溪知县,失阉党意,降为县佐,以丁母忧归,后起为工部主事。姚宗文,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给事中,擢太常寺少卿,以诬讦熊廷弼,除名回乡,应邀纂慈溪县志。后因党附魏忠贤,得复原官,并累擢右都御史。崇祯初罢黜,著有《益城集》。
  (四)清康熙《慈溪县志》
  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吴殿弼聘县人姚宗京、刘国器、颜迈、周成孚同纂,书成未刊,今已失传。卷帙不详。该志稿曾传抄邑中,故对后志修纂当有助益。吴殿弼,辽阳人。姚、刘、周皆诸生,有时名。姚字积之,曾参与编纂康熙《宁波府志》。
  (五)雍正《慈溪县志》
  清雍正四年(1726)知县张淑■聘县人林梦麒、蔡云鹏、裘彦良、周维棫同纂,16卷。书将成而张受荐离任,修志事遂中止。今无传本,仅存张《慈溪县志弁言》一篇。张淑郿,字诚斋,河北真定人,在任时捐俸建学,浚河道,筑海堤,有政绩。
  (六)雍正《慈溪县志》
  清雍正七年诏修天下一统志,令全国各地提供资料。知县杨正筍乃聘县人林梦麒、蔡云鹏、刘天相、俞声金、陈家曦重修《慈溪县志》,由冯鸿模总纂。全志16卷。因有旧志为蓝本,或仍其所载,或补其所缺,故七阅月即竣事。适杨令他去,由后任许炳重加考订,于雍正九年刊行。此志以门类齐全为人称道。知府曹秉仁于序言中称为“社仓、备荒、河渠、防海诸议皆前志所未及。”杨正筍,字篆卿,云南开化人,举人出身,官至滁州知州。冯鸿模,县人,雍正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任河北乐亭知县。许炳,字雍之,常熟人,在任期间能宽钱粮,恤刑狱,兴赈济,免官时百姓为之涕泣。
  (七)雍正《慈溪县志》
  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傅珏对杨正筍所修县志作若干增补后,另行刊行。书中已间有乾隆间事,唯题签仍署雍正《慈溪县志》。
  (八)同治《慈溪县志》
  清同治末,纂有县志稿一帙,其中职官类记至同治九年(1870)。梁启超评方志文指此志为董沛、徐时栋合撰,以为“出于学者之手,斐然可列著作之林”,将其与《鄞县志》等20部志书列为县志之“最表表者”。现国家文物局图书馆藏有同治《慈溪县志》稿本,疑即此。查光绪《慈溪县志》知县曹砺成序曰:“斯(光绪)志讬始同治八年,前令贺君奉檄修”,知府程云俶序则称“余以同治癸酉(1873)摄令是邦,即与邑人士创议续纂,仅具初稿。”据此似可推知:同治志由贺瑗、程云俶先后主修,董沛、徐时栋合撰,书成未刊,后为光绪志之底本。梁氏以同治志为佳志而不提光绪志,恐有另意。贺瑗字仲肃,湖南善化人,同治三年任慈令,前后将及10年,有政声。其间曾两度短期外调,由程云俶等暂代。程字稻村,江西铅山人。董、徐均鄞县知名学者。董沛号觉轩,光绪三年(1877)进士。徐时栋人称柳泉先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徐于同治八年开局编2志,次年病殁前嘱董续成之,董乃于同治十三年修成该志。若慈溪同治志确系董、徐所撰,则当与鄞志同进止。书此待考。
  (九)光绪《慈溪县志》
  此志由杨泰亨主修,冯可镛纂,陈继聪、孙德祖、刘凤章、费德宗、叶意深分编。清光绪五年创修,十四年纂成,因经费支绌而藏稿未梓。二十三年,泰亨子绳孙奉稿请县令忠满集资刊刻,遂于是年秋设局,由刘一桂校补,并纂附编于书末,至二十五年刊行。光绪志共24册计56卷,附编1卷,分天文、建置、舆地、经政、职官、选举、仕籍、名宦、列传、列女传、流寓、方外、旧迹、艺文、金石、物产、前事、风俗、丛谈19门。其人物搜罗颇广,体例安排尽力继承众志之长,选举仿《乌程志》,名录访《华阳国志》,艺文仿《汉书·艺文志》,金石仿至元《嘉禾志》录载原文等,此外又独取仕籍、丛谈列卷,颇有用心。卷前附图注意实际测量,利于按图索骥,已似近代地图规制。全书资料丰富,自雍正以还160余年慈溪史事藉以录存。杨泰亨号理庵,同治四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以母老告归。历主宁波月湖书院、余姚龙山书院讲席,至老手不释卷,搜集乡邦文献不遗余力。著有《饮雪轩诗文》等。冯可镛号舸月,少以能文名,中乡举后八赴京试不第,遂授徒于家,晚岁主讲德润书院,有《句章征文录》等著作。
  (十)民国修志
  民国24年(1935)曾筹修县志,推举杨逊斋等25人为委员,并于年底成立修志馆,由陈屺怀主其事,曾刊布《慈溪县志例目草案》及《慈溪县志采访举例》,拟定舆地、政教、文献、工程四大目,分可独立成志,合即县志全璧,且甚注意地方特色、现代科学成果和经世致用。从《采访实例》更可见其重视实地考察之用心。惜不久遇战乱,经费无着,未竟。
  (十一)《民国慈溪县新志稿》
  民国36年,干人俊辑成《民国慈溪县新志稿》一帙,24卷,保存了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资料。1987年由慈溪县志办公室、慈溪县档案馆刊印。干人俊,宁海县人,在困顿中仍孜孜于方志事业,纂有浙江省各县志稿3辑,凡62种1176卷。
  综上所述,慈溪自南宋以来,曾12次纂修县志,有刊本或抄本留存者5种,以天启、雍正、光绪3志流传较广。
  慈溪现境分属慈溪、镇海、余姚3县,故镇、姚二县地方志与慈溪关系密切。然因镇、姚两县历代修志情况在新编《镇海县志》、《余姚市志》中有系统记述,此从略。
  专志、杂志存目
  原慈溪、余姚、镇海3县历代所编与现慈溪县境有关之专志、杂志目录如下:
  《观海卫志》4卷,明桂林周粟、慈溪张训纂。嘉靖四十一年(1562)成书,今存抄本。
  《临山志》4卷,明嘉靖末耿宗道聘慈溪张训等纂。今存。
  《浒山志》8卷,清余姚高杲、沈煜纂。道光十一年(1831)活字本。民国24年(1935)重印。今均存。
  《余姚六仓志》44卷首末各1卷,民国余姚杨积芳总纂。民国9年铅印,8册,今存。
  《五磊寺志》10卷,清慈溪冯蔚舒、定海洪昆纂。今存抄本。
  《重印慈溪县杜白二湖全书》1卷。明万历间沈海鹏据官修《鸣鹤杜白官湖纪事》编成《重清杜白二湖全书》,清嘉庆十年(1805)王相能增补重刻,题《重刻慈溪县鸣鹤乡杜白二湖全书》。民国7年,吴锦堂重新排印500册,改题今名。现存王氏重刻本及吴氏重印本。
  《续刻杜白二湖全书》,民国杭州叶瀚、鄞县杨振骥编纂。民国7年铅印,8开1册,今存。
  《慈溪土风记》,明慈溪张成叔撰。
  《孝溪旧闻》1卷,清慈溪冯彦珽撰。
  《溪上旧闻》2卷,清慈溪郑竺撰。
  《句章摭逸》(一作《四明志征》)10卷,清慈溪郑辰撰,宁波伏跗室有抄本。
  《句章土物志》1卷,清慈溪郑辰撰。
  《句章诗话》12卷,清慈溪郑辰撰。
  《慈水旧闻》2卷,清慈溪冯全修撰。
  《溪上遗闻集录》10卷,《别录》2卷,清慈溪尹元炜、冯本怀撰,道光二十八年抱珠楼刊本,今存。
  《鹤皋遗闻》,清慈溪叶元垲撰。
  《鹤皋诗传》,清慈溪叶元堦撰。
  《溪上世家志略》6卷,清慈溪时与兰撰。
  《句章征文录》4卷,清慈溪冯可镛撰。
  《慈溪氏族略》,清佚名撰,《慈溪县志》稿本,末附《句余方言集征》,今存宁波伏跗室,1册。
  《湖经》,北宋阳夏谢景初编。
  《余姚海堤集》4卷,元鄞县叶恒撰。
  《海村风俗记》,清余姚景星辉撰。
  《姚江诗话》,清余姚霍维瓒撰。
  《姚江书画传》,清余姚黄澄量撰。
  《姚江事迹》,清余姚朱兰撰。
  《半读书屋笔谈》4卷,清余姚沈贞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残存清刻本1册2卷。
  《海滨图记》,清余姚蒋珣编。
  《姚江小志》,清余姚叶维廉撰。
  旧日志序跋选
  正德《慈溪志草》跋
  县人 周旋
  县初名句章,唐开元间始徙治,更今名。虽素称文献而旷无载籍。予每慨夫乡邦人物、后生师表岁久凋丧,声迹销泯,世将无闻,窃欲掇拾一二,以存其概。尝观王文公有云:“阴挟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恶,疑可以贷褒,似可以附毁。往者不得讼当否,生者不得论曲直。臧否人物,顾亦难哉!”是以抱志未竟。间与副使姚君英之偶语及此,以为图久者不宜偏废,盍并邑之故而统述之,庶后有征也。予然其言,遂集同志少府陆君绅及乡之耆硕,相与咨询捡裒。凡山川、土俗、里社、贡赋之类与夫古今人物,族书而类别之,五积岁始成。其宏纲大目,多诸君子所更定,至于循行数墨,考订讹谬,则予亦与有分寸之勤。适曾侯世荣见而是之,且谓足以资政务,亟欲刊布流行,遂授本学训导时君良弼校正登梓。嗟夫,侯初莅邑而首先务是,将以考俗求治。昔子朱子官南康,首访地志而辑之,使非有系圣贤,岂为空文者邪!然则侯之意其远符前正而无歉也。用序诸末简以著其美,并述予所以作志之意。正德六年春三月。
  天启《慈溪县志》序
  知县 李逢申
  三代而上,列国各有史,而志即为史,史即为政。三代而下,列国有志而无史,则史为史,志为志,而为政者又自为政。《周官》以太史、内史掌六典、八枋,而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则郡邑之志皆史也,郡邑之志皆政也。
  慈邑古句章地,自唐相次律房公开基迄于今,文献冠冕宇内。余承乏慈令,为政于慈,索志阅之,知慈故有志,尝修于谏议半斋周公,几历百载。中罹兵燹之毁,民间仅留残缺一二,且沿革废置,犁然非畴昔比。噫,为政者欲考政问俗,奈此若存若亡之志何所印证哉!余为此惧慊焉在怀。适疆场未靖,羽檄纷驰,且文庙灾,桥梁圮,匍匐拮据,拟贞百度。数年来稍获就绪,政颇与慈习矣。非新志乘无以稽政,非藉史笔无以成志,因偕博士弟子请于太史益城姚公。公曰:“志綦重,慈志綦急。今县大夫政有余暇,帑无余金,欲躬自菲薄,随处节缩为枣人谋,我慈邑邀有大幸,敢以草野辞!”遂获许可。集诸荐绅众父老搜轶征献,剪稗润藻,三年而志成,读之洒洒昭哉乎制也。志舆地则绣为错者不狭乎四履也,志沿革则千古异同如指诸掌也,志疆域则鸬鹚钟乳若是乎井井也,志风俗则冬曳大布夏被■葛用啬而习淳也,志城隍则缮陴浚濠不独固圉而鸡犬桑麻亶乎盛也,志儒学则堂庑祠阁以莫不兴而巍焕重新也,志武备则卒伍器械用戒不虞而练习有地也,志山川之流峙奠位不改而水利则疏瀹圜阓则安堵也,志土产之珍错胪列犹故而贡赋则有额户口则如数也,志庙社之祀典捍御依而寺观则核废兴古迹则备参考也,志名宦而知前徽不远,志乡贤而知先达可师,志科甲选举而知文章莫大于是,志道德勋烈而知人品各完其局,志节孝隐逸而知正气孤标动高山景行之想,志仙释伎艺而知九流百家汇并生各擅之途,昭哉乎制也。章格典则声貌明融,发至言于短引,寄长啸于微辞,妙损益于诸家,抒藻思于独匠;括始终之数,陈得失之林,綦取舍之公,搜载籍之博;大无夸毗,小无漏网,喜无溢美,慨无讥声;质而文,详而瞻,核而有体。以此考政而政之修举可按而知也,以之备史而史之实录可采而择也。
  余藉手太史公得以稽古为政,信往诏来,复数百年断简残编一旦顿成新帙,为一邑之良史,昭代之鸿书。是借太史以重志,藉志以重慈,藉慈亦以重令,庶免为俗吏也夫!则是役也,予何敢尸焉!聊以志岁月。
  雍正《慈溪县志》弁言
  知县 张淑郿
  谚云:“有志者事竟成”,然亦有不尽然者。余自释褐后出宰杭之临安,矢公矢慎,草除锢弊,休养群黎。每于簿书催科之余,留心文教,兴举废坠,而增补邑乘尤兢兢焉。数年来百废俱兴,人文日盛,遂觉渐有起色。乙巳秋奉调慈邑,思以治临者治之。甫下车即为捐俸整饬衙署,次及学宫,设立义学,议疏水利。复念沿海潮患、盗窃时闻,督令士民浚浦筑塘,为一劳永逸计;复拘积贼,永锢牢狱,数月以来,盗息民安。又念慈邑征收银米、换给船照犹未尽善,乃颁滚催之良法,革换照之陋规。政事稍暇,考校志乘,自明迄今百有余年,俱属断简残碑。余乃慨然曰:“是余之责也!”适余门下士史官鲁君曾煜字启人者来谒,与语及之,亦慨然曰:“郡邑之乘原与国史相表里,吾师之志煜愿相与有成。”于是搜罗故老之藏书,延揽邑中之髦士,如林君梦麒、蔡君云鹏、裘君彦良、周君维棫,皆一时知名之彦。乃就其残缺者补之,失次者编之。方欲详加参校而付之梓,适钦命署理大中丞,少宰傅公以余登诸荐剡,奉旨引见,修志之役中止。是岂余之志也哉!爰为述其节略如左。倘异日奉天子命重来浙水,再泛慈湖,有志未逮者或皆踵而成之,是则余之望也夫!雍正四年春。
  雍正《慈溪县志》序
  知县 杨正筍
  今上御极之七年,河清海晏,嘉祥骈集,特命廷臣纂修一统志,檄令天下省郡州县自国朝定鼎以来,凡忠孝节义之足以风世励俗者据实上闻,以备采择,而省郡州县莫不修举志乘,仰副巨典,诚赫赫然盛事也。
  慈溪邑志肇自前明正德六年,续增于天启甲子,历世久远,版帙零落。岁戊申二月,正筍自寿昌调任斯土,欲更新而未逮。兹钦承恩命,奉檄纂辑。聘邑名士蔡子云鹏、刘子天相、俞子声金、林子梦麒、陈子象曦,于五月六日启馆永明寺东楼,分校即事。正筍从风尘鞅掌中与诸子考古证今,循名责实,或仍其所载,或补其所缺,而忠孝节义有关名教纲常之大者,靡不采访公评以为传信。季冬书成锓版。是役也,草创讨论,诸子不惮勤劳,而修饰之事,邑进士冯君鸿模与有力焉。至润色其轻重繁简以衷至当,则请之观察、刺史二宪,而缁衣巷伯三代直道之公于是其常存。他日圣天子采选海疆记载登之统志,岂惟一邑之光,用以鼓吹休明不在兹欤!时雍正八年孟夏。
  光绪《慈溪县志》序
  权知县事 忠满
  地志肇基《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原出于经。龙门创史,厥有八书,河渠平准,沿缘而作。班书嗣之,衍为十志,昉正其名,兼志地理。范书因袭,改题郡国,有加详焉。及三国分鼎,陈承祚氏乃以志名国史,同时常氏璩作《华阳国志》,遂为偏隅方志鼻祖。由斯以往,省府州县类具志乘,是于四部编列史类,斯则地志之源流也。
  慈溪故句章地。自汉董孝子奉母大隐,而溪以慈名。自唐开元中县移今治,而县以慈溪名,是为浙东望县,隶属今宁波府。宋元两代府志多至五种,县志则创于明之正德,增辑于天启。入国朝雍正中,前令杨侯正筍尝修之,成书仅七阅月,宜有疏略,然且旷越几二百年。比今上御极之初,粤有翰林杨先生用名德以重修倡。邑士而身综之与其事者既极一时之选,犹复借才旁近郡邑。经历八年之久而后成书,书成费绌,未得授梓,而先生归道山矣。畴昔之岁,不佞奉省檄来摄县事,先生次君绳孙大令实奉全稿辱以见示,且言于今太守铅山程公求竟先业。不佞乃得禀承以属耆老,重集资付枣梨,斯则今志之颠末也。
  窃惟省府州县所以贵有志者,主于山川土田人情风会古今政教因革所宜荟萃一编,以为司牧考镜之资。盖政书也。近代牧令不尽久任,而或新故交替,尤不能无暂时假守者。夫以一手一足之烈率然而受百里之提封,欲胥知其利弊,有所兴除,则必从事周咨博访,虑非旦夕之间所能得其要领,而瓜期易届,有励精图治之心而常恐不及者比比也。藉如不佞承乏于斯,前此固尝两权余姚县篆,犬牙壤接,谅其民俗不至悬绝,宜若可以有为,亦赖得此稿而寓目焉,黾勉以效铅刀之一割。嗣兹以后,写本孤行,设有散佚,如久远何!虽在不佞传舍一官得及是时刊布,以留贻后贤,不可谓非有生幸遇矣。行受代,宜有言于简端,敢叙次平昔所闻于著作之林,与夫今志之成之难,刻之之不容缓,而又以鸣不佞之得与其役幸之又幸也。谫陋所不敢辞,僭妄亦不逞恤也。光绪戊戌春仲。
  道光《浒山志》序
  余姚 高杲
  东汉南阳撰记风俗之后,郡邑始各自为志。而郡领邑、邑领乡、乡领村,邑则乡之所汇也。浒山海激片壤,鱼盐蜃蛤之乡,自唐永兴筑城虎屿南,人贤渐起,至元明蔚为邑望。第物换星移,集载事之编,不能无遗笔也;求名胜之迹,不能无遗没也;述故旧之闻,不能无遗说也。志其难矣哉!
  余搜罗捃摭编昉于辛巳,稿脱于乙酉,经沈子鹿园点而定之,其难其慎不敢出以示人。乌乎,数年来胡丈竹坡、沈子鹿园先后归道山矣!今年春鹿园之侄补庵余门下士请寿梨枣,余恐操是柄者蝇璧改观,冤抑误漏谁之咎欤!复于各门详加考核,增补若干页,庶郡邑志轶而不载、载而不详、详而不实者得是编可以征信云。道光辛卯夏五竹醉日书于碧芸轩之南窗。
  民国《余姚六仓志》序
  余姚县知事 陈赞唐
  志,记也,积记其事也。古今志乘汗牛充栋,虽体裁义例无甚悬殊,要其关系于文献之存亡,政教之得失,与夫山川疆域之沿革,风俗物产之盛衰,则各就见闻所及,以笔之于书,而皆足以为信史。所以国有一统志,省有通志,郡县有府志邑志,推而及于一隅之地,而有长安志、西湖志,固不得以骈枝蛇足讥之也。
  余姚之有六仓,占全县固有乡十五之七,自治乡四十四之二十一。幅员既广,年代相沿,或视昔犹今,或所云异古,必有足征之文献、可传之政教、与其他山川疆域风俗物产之彰明较著堪为参考之资者,恶可不积而记之。顾六仓自昔无志,旁征邑乘,既不足窥全豹,且牵连混合,断章所取,仅得其半,无异登泰山而左顾,穷黄河而西行也。夫临山、浒山僻处一隅,尚有旧志,六仓跨有全县之半,其编为专志也固宜。独是修志难,创始编志尤难。兵燹摧残,沧桑改易,采访而纂辑之,益非易易。六仓以大古塘为界,塘始于宋庆历,年代久远,遗书不足以考证,轶事仅得之传闻,重以政体改革,则与他志之体例亦多不能沿用,以此知编辑之尤为繁难也。余以戊午之岁奉调来姚,公暇披览邑志,藉稔此邦风物。都人士往来酬酢,询闾阎疾苦而知地方之利病,又得所遵循。其间催科巡防省耕视学,足迹遍全县,六仓所辖之二十一乡,或三五至,或十数至,皆周历靡遗。尝遵海滨观居民晒盐,循沙涂至利济塘之东西督率种树,登历山览旧时炮垒,陟临山、浒山观昔日卫所城池,宦辙所经,胥足以备■轩之采,顾于六仓之掌故,犹未得其详。是编为目三十三,为卷四十四,搜罗美富,记载详明,要言不繁,应有尽有,既不混于邑志,而仍可相辅而行。书成于庚中夏五,余独先睹为快,既私幸际遇之适然,爰叙其厓略以质后之览者,其亦共此欣赏也夫。中华民国九年庚申仲夏。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