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1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宗教
分类号:
B
页数:
6
页码:
965-9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佛教、道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宗教
民情
内容
现境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又有过同化于道教的摩尼教。随着少数民族迁来慈溪定居,1987年底,有伊斯兰教徒7人,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教徒去外地参加宗教活动。
每当国家民族危难时节,宗教亦深受其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烧毁寺观,残杀僧道;解放战争时期,旧政府排斥宗教,迫害教徒,摧残宗教事业。
解放之前,许多宗教信徒同情民间疾苦,协助革命活动,有的投身革命行列。
解放后,宗教受法律保护,信仰自由,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慈溪县委员会,都有宗教界人士参加。宗教行政事务1950年起由县政府民政科管理,1956年后改由县人委办公室兼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阻。1981年7月,县政府专设宗教事务科,加强管理。至1987年开放2所佛教寺院。33个基督教堂、16个天主教堂,恢复宗教活动。
第一节 佛教
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佛教传入县内,鸣鹤场建精进庵(后改为金仙寺)。清末民国初,境内佛教寺庵有336所,其中较著名的有:雁门乡的雁峰寺、湛泉寺,龙山乡的伏龙寺、永乐寺,龙场乡的资敬庵、圣寿尼寺,田央乡的佛迹寺、湖山庵,灵湖乡的正觉寺,东安乡的长溪寺、五峰寺、洞山寺、屏山寺、史祥寺,宓家埭乡的五磊寺、定水寺、东林寺,鸣鹤镇的金仙寺,师桥镇的资西寺,观城镇的长庆寺、普惠寺,宗汉乡的海月寺,桥头乡的普济寺(西山寺),精忠乡的万寿寺。五磊寺和屏山寺属“天台宗”,余皆“禅宗”寺院。中西部地区多为小寺庵,民国时期即已衰落毁废。
1951年,全县有寺38所,庵181所,僧尼300余名。土地改革时,僧尼也分得一份土地,兼事农副业生产。1957年,全县尚有寺庵132所,僧111名,尼80名。1958年,在五磊寺成立“慈溪县佛教界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入社僧尼77名,其原住寺院改作它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庵佛像被毁,文物法器,散失,佛事活动停止。
1985年5月,县政府批准开放五磊寺和洞山寺,陆续收回房屋,修葺殿宇僧寮,9名僧人回寺,恢复佛事活动。
1987年,全县有散居僧尼41名,佛教居士15名,老弱病残者,政府定期发给生活费。
重点寺院介绍:
五磊讲寺在县治东南五峰环抱的五磊山上,周围有白龙潭、濯锦溪、象眼泉、狮子岩、砥柱石、鹁鸪石、三石门、九曲岭、望海亭等胜景10余处。康熙《五磊寺志》载:开山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印度梵僧那罗延在此结庐静
修,寺西天峙峰上,今尚存该僧墓塔。唐文德年间(888),,令頵建“灵山禅院”。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赐额“五磊普济院”。明永乐年间改名为“五禅寺”。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修,清顺治二年(1645)天童寺住持弘觉道忞迁此,僧众慕名来集,成为临济宗丛林。顺治四年,达变接任,方丈,仅2年,卒,由道忞的法嗣拙岩任住持。自顺治九年至康熙十年间,重建、新建殿宇房舍200余间,遂成康、雍两帝时之浙东名刹。咸丰三年(1853),主建筑毁于火。宣统三年(1911)炳瑞任住持,重修殿宇,请名僧谛闲主持讲席,寺院随之成为天台宗道场,改寺额为“灵山讲寺”。民国16年(1927),谛闲到五磊寺再主讲席,传戒学僧100余名,20年611月,弘一法师在寺内创设“南山律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五磊寺是中共浙东区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在三北的重要活动场所,寺内僧众为革命提供不少方便。解放以后,住寺僧众禅农结合,生产自养。“文化大革命”时,佛像、藏经、法器及宗教陈设多遭毁损。1985年5月,县政府批准开放,陆续修复弥勒殿、大雄宝殿、西方殿、伽蓝殿、僧寮库房、天厨斋堂,并增建内客房、外斋堂、内坛及文物陈列馆等,至1987年底,寺院已有房舍123间,计4472平方米。占地16亩,竹林30亩,柴山94亩。1986年恢复佛事活动。1987年接待香客、游人7万余人次。
洞山寺在东安乡洞山,始建于后梁开平初年(907)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请额“幽栖洞山”。明代定海(今镇海)学者华颜在,此讲学。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1958年以后,部分房屋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时,文物散失颇多。1985年5月,县政府批准开放,重修寺宇。现有房屋42间,计362平方米。寺旁宋代石塔为县级重点文物。民国31年8月,中共浙东区委宣传部创办《时事简讯》,社址即设于该寺。
金仙寺在鸣鹤镇白洋湖畔,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名精进庵。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金仙寺。明天启初、清康熙三十八年及五十九,年,3度扩建。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十二年复建。有静观楼、望湖楼、鸥飞阁等名胜及宋米芾、元昙噩所书碑记。民国18年,亦幻任住持。同年9月,弘一法师云游至此,以后又3次驻锡,留有多幅书法珍品,惜已散失。芦沟桥事变前,芝峰主持讲席,成立“白湖讲所”及“人海灯社”佛教界精英汇集,共研佛学,翻译日本文学博士村上专精的《佛教大纲》。28年8月,,中共慈溪县委在此举办夏令营,培训抗日骨干,住持亦幻竭力支持帮助;青年僧人达赞(络丘)参加夏令营,复名杨根石,投身革命。1954年,金仙寺有殿宇僧寮99间。1958年,僧人外迁,主建筑因蚁蚀拆除,至1987年,尚存藏经阁7间。
第二节 道教
慈溪道教观院有蓬山道院和阳觉殿。
蓬山道院在大蓬山麓(今田央乡),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建,民国时已毁废。
阳觉殿在大霖山(今属县林场),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原名清隐庵,为佛教寺院,庵前有田似羊角,俗称“羊角田庵”。明时因“有绿林啸聚庵中”,遭毁。修复后,以谐音名阳觉殿。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叶天祥等在此聚众“抗清复明”袭杀官兵;四十八年被镇压,殿又遭毁。民国5年,,上海清虚观在此设分观,建殿宇,、客厅等10余幢,遂成道观。抗日战争初期有道士、道姑40余人。31年10月8日,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此狙击日伪军,毙敌20余名后转移他处,下午,日本侵略军复至,残杀道士6名、道姑4名、长工1名、抗日游击队伤员2名,另有道姑2名被刺伤致残;翌晨纵火焚毁观院。
散居民间从事符篆斋醮、驱鬼降妖、追荐亡灵等迷信职业的人,俗习也称道士,他们无教规戒律,非师承法嗣,多以父子相传,兼事他业,不属宗教界人士。1987年时,操此业者尚有117人。
第三节 摩尼教
公元7世纪末,摩尼教由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其教义宣扬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摩尼为光明的代表,故又称明教或明尊教;因屡遭排斥禁绝,流传不广。淹浦乡崇寿宫(俗称道士宫)属摩尼教。
崇寿宫建于五代末。北宋初,曾改名为“天宁观”。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称崇寿宫。嘉定四年(1211)、景定四年(1263)两次增建,住持张希声“举摩尼香火”,函请理学家黄震撰《崇寿宫记》。明洪武廿四年(1391)崇寿宫摩尼教教徒迁居清道观(今慈城镇)。抗日战争时期,崇寿宫尚存殿宇房舍9,9间,占地7.5亩。民国37年12月16日,主建筑毁于战火。“文化大革命”时,残屋改建作他用。
第四节 基督教
清咸丰五年(1855)圣公会从宁波传入观海卫,是县内最早的基督教宗派。以后各派又相继传入,计有7支派别。
圣公会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5月,圣公会英行教会在宁波设堂传教。咸丰五年,在观海卫赁屋设布道所,七年,在观海卫南门外建圣约翰堂。至民国25年(1936)先后在鸣鹤场、施公山、龙头场等地建立教堂6所。
中华基督教会清道光二十五年5月在宁波成立教会。咸丰七年在小桥头设堂传教。咸丰十年成立余姚支会(后改称山北支会),堂址设在逍路头。此后,陆续在浒山、长河、胜山等地设立会堂和布道所,受宁绍区会管理,接受美国长老会津贴。民国36年先后宣布自养。至37年,共有会堂8处,分堂及布道所8处。
自立会民国17年,美国传教士在宁波设立伯特利教堂,20年传入县内。26年,鸣鹤场创办自立会,以后在浒山、宓家埭等地设立教堂。1954年有堂所14处,至1956年尚有10处。
安息日会是沿袭犹太教以星期六为礼神日进行聚会的教派。民国26年在浒山设立分会,29年在范市杨家设堂,江浙区会派传道人驻会,传教布道,一直未曾间断。
中华圣洁会为美国圣洁会派到中国的远东宣教会,教徒在裘市赁房设立布道所。民国26年建堂,总会派牧师驻堂。
五旬节圣洁会是加拿大籍教徒在杭州设立的教会。民国21年9月,设沈师桥福音堂,杭州教会派牧师驻堂,35年在高背山(五洞闸)设布道所。
基督教聚会处教徒自称地方教会,为美国传教士在解放前夕组织的教派。1950年,小安街、庵东镇及段家埭各有一部分教徒成立地方教会。至1951年,基督教各派在县内共建立会堂34处,布道所10处。解放前有美籍牧师8人。
1950年9月23日,中国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创导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运动。1956年12月成立慈溪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牧师王纪良当选为主席。1957年,全县有基督教堂所40处,教徒4483名,未受洗礼的“慕道”6085名。1958年,大部分教牧传道人员参加工农业生产,教徒分散在家庭聚会;全县保留观城、逍林、浒山、周巷等4所教堂。60年代初停止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慈溪县三自爱国会主席王纪良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三自爱国会工作停止。1981年,教会以地区为范围分批重建。三自爱国会恢复工作。1983年,王纪良等4人错案平反。1984年起,清理退还教堂房屋,安排堂点。至1987年,先后有师桥、浒山、掌起等32处教堂复立,新设沿海乡教堂1所,有130年历史的观城圣约翰堂在原址重建;成立基督教协会,处理全县教务;全县基督教会有自置楼屋33间,平房272间,面积10727平方米,有基督教徒10694名,慕道17800名,各堂设有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处理宗教活动事务。
第五节 天主教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天主教宁波主教区派员在东埠头传教,二十六年设母右聚心堂。二十七年在观海卫南,门外设公所;宣统二年(1910)在下营街建冀站圣母堂。民国元年(1912)在浒山设公所,并以此为中心,自6年至25年,先后在逍路头、周巷、横河等24处设立公所。27年时有教徒5999名,未受洗礼的“保守”641名。30年4月,日本侵略军进占三北,强占浒山天主堂作军营。31年1月,盐仓天主堂被毁,高王、周巷两堂先后被撤并,其余各堂亦不能正常聚会。抗日战争结束后,教会恢复活动。解放时有天主教徒5961名。
解放前,现境天主教属宁波主教区。观海卫天主堂住过5名神甫,其中比利时籍1人,法国籍1人。多数公所受余姚本堂管辖。解放前夕,天主教内出现国际性的“圣母军”组织,解放之后,其上层人物披着宗教外衣,对新中国进行颠覆活动,1951年12月13日,政府下令取缔“圣母军”。80年代中,天主教恢复活动,至1987年,已开放16个天主教堂。
附:庙宇
民国初年,全县共有庙宇288所。在山区以山神庙、将军庙为多,城镇多有东岳殿、关帝庙、文昌阁,卫所有城,设城隍庙,沿海则有龙王堂、娘娘庙、海神庙等。有些庙宇专为求神灵降福消灾、保佑平安而建,也有原是前代名人,后被神化的。如洋山殿内所塑是宋末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3位名臣神像;雁门乡上、下梅林庙,原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等所建;鸣鹤场的彭侍郎庙,供祀明代侍郎彭韶;六贤祠及它山殿供祀的是唐代县令王元玮、宋代童居易、曹汉炎、黄震等6位先贤。庙宇多建于明、清两代,也有建于宋、元时期的;辛亥革命之后,鲜有新建。建国之后,科学昌明,迷信渐破,神庙香火大减。至1958年,庙宇内已无神像,庙宇房屋由国家房管部门及使用单位接管,改作各种用房。
近年来,修庙宇、塑菩萨等迷信活动时有发生,政府均予以劝止。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