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0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962-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生育生育为人生大事,且旧时孕妇临产,辄有危险,有“一脚棺材里、一脚棺材外”之说,故多繁礼缛节及禁忌。怀胎7个月以后,娘家即缝制婴儿衣服鞋帽,备齐红枣、花生、桂圆、粽子4件,送至女儿家,俗称“催生”谐音“早生贵子”等礼仪习俗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礼仪
习俗
内容
生育生育为人生大事,且旧时孕妇临产,辄有危险,有“一脚棺材里、一脚棺材外”之说,故多繁礼缛节及禁忌。怀胎7个月以后,娘家即缝制婴儿衣服鞋帽,备齐红枣、花生、桂圆、粽子4件,送至女儿家,俗称“催生”谐音“早生贵子”。出生后,即向娘家报生,生男用雄鹅,生女用母鸡;娘家再送糖、,面、鸡、蛋等,富户用火腿,俗称“生姆羹”。婴儿出生满1个月,换襁褓,剃胎发,穿戴衣帽,办满月酒,宴请至亲好友;娘家送去满月衣、虎头帽、老虎鞋,富裕人家送去金锁片、银项圈、响铃手镯。产妇满月后下床;贫困人家产妇休息7天,甚至只有3天,即下床做事。解放之后,推广新法接生,孕妇在医院做产,婴儿健康,产妇平安。但是礼尚往来,馈赠祝贺等情,仍沿袭旧时习俗。
婚嫁旧时婚嫁,过程繁复,耗时费财。夫妻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作主,直至拜堂成亲,才相见面。男女结婚,须经过“问卜”、“吃茶”、“过书”、“发聘”、“搬嫁妆”、“迎娶”、“宴请”、“闹新房”等程序。西部地区嫁女,其妆奁除眠床之外,新房内的桌、椅、台、凳、桶、架、被、帐、枕、毯,以及新郎结婚时衣服用品,全由女方嫁去,有的还随嫁送奉公婆衣服1套,鞋袜1副,棉被1条;东部地区不嫁硬货“四脚”软妆特别丰厚。贫困盐、农民无力铺张,但也不肯轻易从事。新娘上轿,女方由舅,父或叔伯用镜子在轿内四处照一下,意在照出藏在轿内要残害新娘的凶神恶鬼;又由新娘的兄弟向轿顶撒一把白米,祝愿其姐妹到夫家后能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新娘上轿离去不久,其兄弟随即动身去男方做新阿舅,堂房兄弟也同去,男方必备酒筵盛情款待。在酒筵将近结束时,大阿舅起身到新房小坐,和新娘谈说,叮嘱其要勤俭度日,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尔后又到公婆房内拜访,介绍其姐妹在娘家时的脾气、爱好、擅长,并请公婆教诲,有差错时望公婆包涵。解放以后,男女双方在婚前已相互了解,此风渐改。50年代,婚姻法贯彻后,废除繁琐礼仪,崇尚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婚礼从简,迎娶不用轿,有的以船代之,也有步行的。70年代以后,偶有旅行结婚,迎娶婚礼,也较简单,但是聘金彩礼,发嫁妆奁,日见增多、丰厚。80年代,嫁妆有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有的还嫁录像机、空调器,迎娶用面包车、小轿车,婚宴铺张。
寿庆旧时,40岁以前生日庆贺称“做生日”50岁开始称做寿。以后每逢10年,庆寿1次。届时,挂寿幛,供寿星,办寿酒,吃寿,面;亲友送礼,祝其长寿。有的还请僧侣做法事,祈祷增寿。寿庆多属富裕人家兴办,贫户穷家无此排场,至多点香烛、吃寿面而已。解放以后,此俗逐渐淡化,只送生日蛋糕以示祝贺。已出嫁女儿,在父母66岁时,必送肉66块,以示孝敬,至今此风仍存。
丧事旧时,丧事一般要经过“更衣”、“易箦”、“入殓”、“吊孝”、“出殡”等程序。富裕人家更加繁杂:将尸体从床上转至灵堂,要问卜定时辰以逐凶神;停尸3天,让亲友吊唁告别;入棺要择定“吉时良辰”。沿海盐民、棉农大多在涨潮时入殓,要迎日出丧。出丧时亲友列队相送,前面纸幡引路,鸣哀锣,沿途放爆竹驱邪,每逢转弯、过桥,披麻戴孝的嫡亲子孙要跪求路神桥仙开恩让路,有的还烧纸钱送“买路钱”,到墓坟场地后烧锡箔点香烛,请求土地菩萨准许安放棺材。葬毕,办羹饭以谢亲友和帮忙人等。此后,从亡故者断气之日起,每7日祭魂一次,称做“做七”以“五七”为重,“七七”为断,以后还有“百日祭”、“周年祭”等。解放以后,丧事逐渐从,简,旧俗虽然仍遗痕迹,但是挂遗像、送花圈、佩黑纱,戴白花以示悼念的新风已开。遗体火化,逐渐推行。
殡葬旧时,盛行土葬,用砖块或石板制椁,椁内安柩,堆土成坟,立碑为墓,富裕者未死即营造寿墓。贫寒者乏钱做坟,棺材用稻草裹住或用砖块围砌,浮厝地面,有的送义冢掩埋。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福建福宁卫驻军调戍观海卫,军士或家属死后行火化,弘治五年(1492),海道副,使巡视观海卫,捐银购置卫城北首矮岭下山地96亩,作义冢地,从此尸体不再火化。
现境原有义冢多处。西部(原姚北)有40多处,总面积有200余亩,观城地区有观海卫义冢、师桥沈氏义冢等,又有义冢塔,塔用石块砌成,无顶,高2丈许,腰间1洞,可由此向内抛死婴,浒山有聚福塔,师桥有义和塘塔。
土地改革之后,义冢地逐渐被开垦耕种。1958年秋,全面平整土地,平原上的坟墓,悉拆迁至公墓。1954年,县政府接管民办神钟山公墓和大同公墓;10月,县境变更,两公墓分别移交余姚、镇海县管理。1957年,县政府拨款在白洋湖畔兴建三北公墓,后又于灵湖乡潘岙设一分处,两处合计地113.685亩。灵湖、东山头、樟树等乡还自办公墓,供村民殡葬。
1978年12月,县政府拨款在浒山镇西小岭墩山地建慈溪县火化场。1979年,县政府行文,提倡火化;三北公墓只放骨灰盒,不再受理土葬。1983年,县政府在浒山小山墩建“革命工作人员骨灰安放室”。1987年,县政府发文重申改革殡殓,鼓励火葬。
此外,送远行,认干亲,入学就业,迁居迎宾等,富裕人家颇多礼节,贫寒者乏力讲究。拜师学艺,择日行拜师礼,呈送红包,办敬师酒,终身执礼,情同父子;3年满师,师父送给徒弟手艺工具一副;徒弟结婚,师父送结婚衣服1套;婚宴请师父坐上席;师父去世,为徒者执弟子礼,有的还戴孝悼念。敬师之风,至今未泯。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