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劣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劣习
分类号:
K891.7
页数:
3
页码:
951-9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迷信旧志称越地“信鬼神、好淫祀”,“凡事祈卜神灵,决定行止”。生子则颈挂“长命项圈”继拜菩萨为子,皈依佛门,免遭夭亡。生病则求神许愿,请仙丹,吞香灰,要巫婆驱,鬼、瞎子算命,以卜吉凶。男女婚配,要排生辰八字,合则姻,冲则散。建屋上梁,婚嫁迎娶,要择“黄道吉日”以求平安吉利等劣习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劣习
民风
内容
迷信旧志称越地“信鬼神、好淫祀”,“凡事祈卜神灵,决定行止”。生子则颈挂“长命项圈”继拜菩萨为子,皈依佛门,免遭夭亡。生病则求神许愿,请仙丹,吞香灰,要巫婆驱,鬼、瞎子算命,以卜吉凶。男女婚配,要排生辰八字,合则姻,冲则散。建屋上梁,婚嫁迎娶,要择“黄道吉日”以求平安吉利。办丧事要招魂,烧锡箔冥纸,让死者有钱可花。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恭,送灶神,以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讲好话。正月初五,商店请“财神”祈求发财。农村中“三八”(正月初八、十八、廿八)问仙姑,预卜丰歉。七月半渔民恭请潮神,以期出海平安,满载归来。宗族造家庙,择请历史人物作本族保护神;城镇立城隍庙,请城隍菩萨保佑平安;山里有山神殿,海边有龙王庙,平原有土地堂,各设尊神,虔诚祭祀。巫婆、术士从中推波助澜,诓钱害命。
赌博旧时赌风颇盛,参赌者都想侥幸赢钱,摆赌局者以此骗取钱财。赌博门类繁多,有“铜宝”、“牌九”、“骰子”、“麻将”、“沙蟹”、“挖花”、“打罗宋”、“花会”等等,以“铜宝”、“牌九”的赌势最烈,为害最深,常有因赌输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者。有的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勾结官府摆赌局,或在庙会里设赌场,抽头钱。当时政府也禁赌,但是有些官吏明禁实纵,抽头受贿,攫取钱财,因此赌风屡禁不止。“花会”于清宣统二年(1910)由外地传入,民国初期在全境蔓延,设36门,亦有34门,每门立一鬼神名,任参赌者押钱猜打,每日开筒1次(最盛时每日开筒2次)。打中者1倍30。因其利高,甚惑人心。观城、龙山两地区,参赌者更为众多,男女老幼,祈鬼求神,似痴若狂,生产荒废、夫妻不和、财尽家毁、自杀身亡等情时有发生。吴锦堂多次函请政府查禁。民国5年(1916)“花会”首犯沈师桥沈阿洪(绰号饭淘箩)被查办,“花会”始有所收敛。解放以后,国家严,禁赌博,赌风顿敛。80年代,赌博恶习有沉渣泛起现象。
烟毒清朝后期,慈溪有人抽鸦片和吸白粉,政府曾明令禁止,但是吸毒者大多为地痞、流氓、劣绅、污吏,贩毒者又每与官府勾结,查禁无果。
清末,有些官吏怂恿农民种植罂粟,在浒山、周巷等地设“浆捐局”,收购浆液(在罂粟果上所括的浆液,炼制鸦片原料),以获暴利。因种罂粟所得高于种植棉花,故大古塘以北之东山头、海晏庙、胜山、马家路、坎墩、天元直至周巷一带,均有种植。民国初期,依然如故。后因收浆商人改从他业,种植面积才逐渐减少。抗日战争前夕,罂粟已极少见,但是抽鸦片、吸白粉等,至1949年时仍有发现。解放以后,国家严厉禁止,吸毒恶习绝迹。
打大阵旧时,有些宗族实权者,为一己私利,利用沿袭已久的劣习,借故山林、土地、水利等纠葛,唆使煽动族人,结群斗殴,俗称“打大阵”。致一些邻近宗族,雠仇深结,寻衅报复,循环往复,多次械斗,互致伤亡。这种封建宗派恶性争斗,自清朝至民国时期,每有发生。
守节封建社会,极重“妇道”,妇女从一而终,夫死不准他适,终身守寡,身心倍受摧残。慈溪颇多节妇,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自宋以来,历代旌表节妇至5000余名。据民国9年冬纂成的《余姚六仓志》,现境内烈女(大多为节妇)有1428名。
慈溪旧有石制贞节牌坊甚多,据光绪《慈溪县志》所载,仅北乡(观城区)即有31座;1949年,现境尚有27座。旧志亦称“三北穷困,衣食难及,何谈节烈”。贞节牌坊耗资颇巨,亦非平民能及。因此节妇多为嫁入殷实人家的妇女。60年代后期,境内所有贞节牌坊,全部拆除。寡妇守节之俗,民国时已淡化,解放后按婚姻法自行择处。
附:“堕民”
清光绪《慈溪县志》称“堕民相传为宋罪俘之遗,故摈之”。1979年版《辞海》“堕民”条载:“又作‘怯怜户’,在绍兴也叫‘乐户’。元军灭南宋后,将俘虏及罪人集中于绍兴等地。明代又称为‘丐户’。又相传南宋时金军南下,宋将焦光瓒率部投降。迨金军北退后,宋人引以为耻,乃贬其部卒之籍,称为‘堕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的一种,不许与一般平民通婚,亦不许科举,多任婚丧喜庆杂役等事。”
民国18年(1929)省民政厅调查,与现境有关的慈溪、镇海、余姚3县“堕民”后裔,分别为2210人、,1316人、3813人。至解放前夕,现境内有2000余人。有李、邱等17个姓氏,分别集居在龙山、甸山、东安、淹浦、宓家埭、鸣鹤、桥头、樟树、彭桥、天东、横河、石堰、宗汉等13个乡镇的17个自然村内。还有200多人已至集镇或县外从事理发等各种行业。
清雍正元年(1723)明令削籍,“不准再沿‘堕民’名目”;乾隆三十六年(1771)和光绪三十年(1904)两次下诏“应与平民同列”;民国元年(1912)颁布《开放“堕民”、疍户》政令,但都成空文。在旧社会,仍受歧视压迫,处于社会最低层。他们以剃头,修面,挽髻为主业,凡逢“主雇”族户婚丧喜庆,前往抬轿、当吹鼓手、值筵、小唱,以及做伴娘、陪郎等,从而讨得赏钱。每户“堕民”各有“主雇”族户,视之为衣食之源的主人,尊之为老爷、相公、太太、少爷,平时上门为之剃头、修面,逢年过节,领取施舍,赖以度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青年“堕民”投身革命,建立功勋,有的还献出生命,成为后人永远崇仰的烈士。
解放之后,“堕民”才真正得到解放。歧视现象消失,“堕民”称呼不复存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