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宗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宗族
分类号:
C913.11
页数:
3
页码:
940-9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分布及源流慈溪居住久远、族人众多的宗族,大都聚居在大古塘沿线及其以南地区,著名的有范市镇范氏、掌起陈氏、师桥沈氏、龙南孙氏、宗汉马氏、周巷周氏、鸣鹤叶氏、横河胡氏、天元许氏等。大古塘以北开发较晚地区,除有部分南部宗族的北迁分支外,多系外地迁入的杂姓居民,宗族观念较淡薄等宗族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宗族
姓氏
内容
分布及源流慈溪居住久远、族人众多的宗族,大都聚居在大古塘沿线及其以南地区,著名的有范市镇范氏、掌起陈氏、师桥沈氏、龙南孙氏、宗汉马氏、周巷周氏、鸣鹤叶氏、横河胡氏、天元许氏等。大古塘以北开发较晚地区,除有部分南部宗族的北迁分支外,多系外地迁入的杂姓居民,宗族观念较淡薄。
现有各姓宗族,多为外地宗族的分支,秦汉以还,陆续迁入县境。《浒山志》载:“自汉虞氏始居此邑”,至今该地有虞家岭、虞家城等遗名。唐代,有罗氏迁自桐庐,孙氏迁自睦州。至宋代,北人南迁人数激增。高宗南渡后,更有王氏、张氏、沈氏、许氏等家族辗转徙入县境。元明以后的筑塘开垦和卫所屯军,均有大量外地姓氏落户现境,有来自江西、山东的,也有来自杭州、湖州、乐清、长兴、奉化、鄞县的;而慈溪、镇海、余姚3县南部居民,也逐年随海涂开发而分支北迁,以致现境居民姓氏众多,宗祠繁复。至解放前夕,现境内建有祠堂、修有家谱的各姓宗族160个,分布如下:
浒山镇:马氏、叶氏、孙氏、沈氏、陈氏、房氏、施氏、楼氏、潘氏;
浒山区:马氏、史氏、陈氏、张氏、罗氏、郑氏、庄氏、施氏、费氏;
龙山区:马氏、王氏、方氏、叶氏、华氏、戎氏、张氏、陈氏、邱氏、范氏、林氏、杨氏、周氏、郑氏、高氏、黄氏、虞氏;
观城区:刁氏、王氏、方氏、叶氏、乐氏、厉氏、冯氏、朱氏、孙氏、戎氏、伍氏、阮氏、汤氏、严氏、沈氏、吴氏、陈氏、张氏、岑氏、杜氏、范氏、罗氏、林氏、宓氏、胡氏、姜氏、柴氏、洪氏、祝氏、俞氏、姚氏、袁氏、徐氏、翁氏、童氏、谢氏、裘氏、韩氏、蒋氏、楼氏、虞氏、魏氏;
横河区:丁氏、王氏、毛氏、史氏、冯氏、孙氏、伍氏、华氏、阮氏、陆氏、余氏、何氏、杜氏、沈氏、朱氏、张氏、陈氏、吴氏、宋氏、岑氏、励氏、李氏、杨氏、罗氏、林氏、周氏、郁氏、胡氏、茹氏、赵氏、徐氏、顾氏、高氏、晁氏、凌氏、戚氏、黄氏、龚氏、童氏、张氏、蔡氏、潘氏、颜氏、霍氏;
逍林区:毛氏、岑氏、陈氏、余氏、宋氏、吴氏、周氏、徐氏、高氏、曹氏、戚氏、蔡氏;周巷区:叶氏、许氏、何氏、陈氏、吴氏、张氏、陆氏、劳氏、周氏、罗氏、胡氏、徐氏、曹氏、黄氏、傅氏、谢氏、景氏、褚氏、蔡氏;
长河区:王氏、许氏、陈氏、张氏、周氏、胡氏、徐氏;
庵东区:沈氏。
各姓宗族之宗祠,设神堂供奉列宗,并为宗族庆典、祭祀、议事、裁判场所。其建筑因宗族盛衰、历代族人政治经济地位高下而相去甚远,有的简陋残破勉强维持,有的雕梁画栋,规模恢宏。龙南乡孙家境村孙氏为远近闻名之望族,明、清两朝代有闻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达10余人,民间更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孙氏宗族明代即建宗祠,清时扩建。该祠坐北朝南,共3进,硬山造砖木结构,占地1550平方米。布局呈长方形,南北长61米,东西宽75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台门、前厅、后厅,各进间均以墙垣连接。前厅天井两侧各有1幢三开间两层楼厢房。后厅明间正中现存戏台1座,上悬“燕翼堂”横匾1方。大门两旁1对扁圆形石鼓。大门外原有1对旗杆石座,厅内有多处楹联、匾额,均已散失,廊檐间雕饰亦多损毁。现为乡中心小学校址。1986年,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姓宗族还修有宗谱、族谱、家谱、家乘、祠谱等。《姚江熊氏宗谱》(熊氏世居今云城乡熊家村)云:“三代不修谱,作大不孝论,则是谱之不可不修也明矣。..古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例,世代遵行。”现境地区最早的宗谱,当推南朝宋代的《虞氏家谱》。明、清两代盛行修谱;民国时期,随印刷业的发达,卷帙及印数更有增加。现存宗谱已征集刊本存档的有10部114卷。尚存残本、稿本、复印本及节本的计15部。光绪慈溪、余姚两县县志中引有大量家谱资料,其原谱大都散失不闻。
各姓宗族均厘订宗规族法,以封建宗法规范族人行为、维护宗族利益。《余氏宗规》云:“崇视以敦孝思,孝悌以肃家声,睦邻以念同宗,耕读以务本业,赈济以活贫乏,择配以选良家。”内容涉及生产、婚姻、伦理等许多方面。慈溪宗族因多为外地分支,大多无宗长,以族长房长主其事,有评断是非、奖惩善恶之特权,但不少宗族、族长仅领虚位,族中经济实权,族务处理概由族中干练人物把持,其中不乏勾结官府、欺压族人、中饱私囊者。宗族活动费用,来源于出租族田收入。族田有多至千亩以上者,开支按“祖宗遗训”用于祭祀、添置或修缮族产、修桥铺路、造凉亭、兴义学、设消防、办义庄、置义冢,等公益事业,以及表彰节烈、抚恤为族内利益而牺牲者的遗属和赈济贫乏族人等。族规家法,颇为严厉。至民国年间,还有处死族人的事情。民国15年(1926),龙南乡孙家境孙士金,不务正业,浪荡无赖,先参与“吃大户”后又暗中向官府告发以邀赏,族人恨之入骨,由族长在祠堂内主持裁判,将孙士金,杖击处死。34年,范市镇杨家村杨永良吸毒弑母,被镇公所拘留后,杨氏族人将其绑回,按族规将其溺毙。解放后,为乡规民约所取代,触犯刑律者交司法部门处置。
慈溪各宗族势力之间,因土地纠葛、水利争执、族间摩擦及劣绅挑唆所引发的大规模械斗时有发生,民间称之为“打大阵”。沈师桥沈姓与宓家埭宓姓,自明清至抗日战争前,大小械斗10余次,持续数百年,两族之间,仇深怨极,互不通婚。
1950年土地改革后,推翻了把持宗族的封建势力,族田分给无田少田的雇贫农,祠堂享堂改作学校、乡村办公处、公共活动场所、集体仓库,或成为国家公房,另作他用。家谱多在“文化大革命”中损毁散失,仅有少量散存民间,部分作为档案资料保存。宗族组织逐渐消亡,宗族之间械斗大量减少,但宗族观念影响尚存。1975年7月,东安乡洪、魏两姓为争夺山地,发生大规模械斗,甚至动用民兵枪支,打死1人,打伤10余人。事后,带头肇事打手依法惩处,双方各有2名干部因失职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