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盐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盐民生活
分类号: D422.7
页数: 3
页码: 936-9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农民生活在旧社会,农民受深重的封建剥削,更兼耕作落后,荒歉连连,租重税杂,贫病交加。1953年始有农民个人存款,至1962年,个人存款余额361万元,1978年1503万元,至1987年达17902万元,比1962年增长48.6倍。1987年,全县农民还购买国库券164万元等农、盐民生活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盐民生活

内容

农民生活在旧社会,农民受深重的封建剥削,更兼耕作落后,荒歉连连,租重税杂,贫病交加,几乎村村都有外出逃荒(包括打工、讨饭)者。《浙江实业志》载:民国22年(1933)慈溪棉农“常年每亩植棉收入最多者不过12.7元,最少者仅7.6元;而支出方面,最少者达7.8元,最多者乃至14.6元..若在歉收之年,其亏本更不止此数”。因此,农民生活极为艰苦。衣仅能蔽体,男女老少,均穿土布,且衲补钉,素有“新老大,旧日阿二,破阿三,修修补补过一世”之说,食难以果腹,普遍掺吃杂粮,甚至以野菜充饥,上半年吃麦碎、番薯干、草子头,下半年吃番薯、玉米、高粱、荞麦粉。春夏之交,常吃番薯干煮草子头,俗称“乌鲤鱼王窜浮苔薸”。菜肴靠自种蔬菜,一年四季,以酱腌品为主菜,故曰“豆酱、苋菜头,常年老过口”。住更简陋,沿海全住草舍,周塘前后,间有简陋瓦屋,大古塘以南,虽以瓦屋为主,但低矮潮湿,偶有楼屋,系富户所有,农家室内用具,亦少而粗陋,不堪使用。
  解放后,农民生活逐步好转。1957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16元。以后几年,略有增减。1968年,人均169元。1979年以后,农民收入迅速增加,1987年增至783元,较之1979年增长4.5倍。农民从此摆脱贫困,步入温饱,有的已向小康迈进。
  农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初,农民人均仅有砖瓦住房0.66平方米,60年代开始改草舍为瓦屋,80年代,平屋进一步翻造楼房,至80年代后期,式样新颖的3层楼屋已屡见不鲜。1982~1987年,全县农村私人建房663.7万平方米,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4平方米。其他生活用品也迅速增加。1987年,对范市、观城、沧田、白沙、择浦、龙南6个乡镇的60户农民进行抽样调查,以百户农民计算,有自行车152辆,比1980年的10辆增长14倍;缝纫机70台,比1980年的10台增长6倍;收音机62台,比1980年的17台增长2.6倍;手表257只,比1980年的81只增长2倍;又有电风扇87台,收录机12架,摩托车2辆,黑白电视机40台,彩电3台,电冰箱5台,洗衣机2台,这都是进入80年代来所置办的。
  1953年始有农民个人存款,至1962年,个人存款余额361万元,1978年1503万元,至1987年达17902万元,比1962年增长48.6倍。1987年,全县农民还购买国库券164万元。
  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者,生活也得到保障。50年代后期,即有3522户鳏、寡、孤、独享受“五保”。至1987年,全县有64个村实行养老金制度,享受养老金者7506人。全县有敬老院和幸福院21所,供养无依无靠老人236名,使能安度晚年。
  盐民生活盐民,古称灶丁、灶户。明洪武十四年(1381)户籍登记,分军、民、匠、灶4籍,灶籍最低。凡入灶籍,男丁年满16岁即须服役,60岁后方可退役。沿海滩涂,直至海边,均属丁主所有;涂老地淡,丁主围塘耕种,盐民被迫迁至塘外,另开盐场,并须依例缴纳小丁租。
  清代后期,改灶煎为板晒,盐民须向板主租板晒盐,每块盐板每年租费高达原盐100斤,也有缴银元1元者,相当原盐123斤。清光绪六年(1880),盐归廒商收购,规定每板额盐272~300斤,准多不准少,其超额部分,价格比额盐降低一半。篷长原是廒商所雇秤手,属仲卖性质,有经手盐场官照特权,收盐时从中捺秤、吃空码、“毛判”(以多估少)、放高利贷,因而直接捆扼盐民命运。民国2年(1913)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善后借款,以盐税,作抵,盐场设由帝国主义控制的秤放总局及秤放员,从而又增加一层剥削。再加上捐苛税杂,兵燹成祸,盐民已到几乎无法生存的境地。余姚乡土读本记载:“25年10月,盐区粮食须从外地运入而价高,贫苦盐民只能以粥度日”。37年,余姚场公署调查制盐人生活,云:“(盐民中)赤贫占21%,贫穷占49%,生活过得去的仅占30%;能住瓦屋的占10%,其余均住草房,有的还住‘火洞舍’”。
  解放后废除篷长制,取消苛捐杂税及租佃制度,盐民生活逐步改善。1949~1959年,盐民收入高于邻近农民。庵东盐区日用消费品购买力,1958年比1952年增长3.3倍。至1959年,盐民已能过温饱生活,盐区部分草舍改建瓦屋。1963~1968年,连续5年丰收,盐民生活显著改善。特别是1967年大丰收,户均收入1348元,大部分盐民得以改造房屋,添置家具。1977年和1980年,阴雨连绵,盐产歉收,盐民赖副业收入或外出做工弥补家用。80年代,盐区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工、渔等副业生产,盐地减少,盐业收入在盐民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下降。1987年底对西一乡钱江村调查:全村288户,解放前仅有瓦屋25间,其余均为草舍,至1987年,全村已无草舍,瓦屋增至885间,其中楼屋165间;全村有自行车432辆,摩托车7辆,黑白电视机120台,彩色电视机15台,收音机200台,手表504块,录音机45台,缝纫机140台,金首饰202件,储蓄存款230400元,人均储蓄274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