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19
页数: 2
页码: 857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学校体育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体育教育、学校业余训练。
关键词: 慈溪县 体育事业 学校体育

内容

体育教育
  民国时期,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和中城、正始、普迪、承志等小学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民国33~37年(1944~1948),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开设童子军师范科,办2届,毕业31人。
  解放后,多数中小学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1954年,中小学普遍推行第一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中等学校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6年开始执行《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试行草案)》,逐步配备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扩大活动场地,增添设施,开展体育竞赛。自1954年至1961年,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累计9750人,有4218人通过一级、二级标准。1958年下半年至1961年,以劳动取代体育课,体育活动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1969年改体育课为军体课。1971年起,体育教学渐趋正常。1976年始,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县连续7年被评为省“达标”先进集体。1979年始,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开展“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每天达到1小时的体育活动量。经验收,各县立完中、重点初中、区中心学校均因连续5年认真执行两个“暂行规定”达到基本合格。
  1972年,教育局配体育,教研员,后恢复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形成县、区、社、校4级体育教研网。自1971年至1987年,计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13期,受训400余人次。截止1987年底,有专职体育教师118人(其中中学102人,小学16人)、兼职体育教师301人。1986年成立慈溪县学校体育研究会,组织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等经验交流会、学术论文报告会等。观城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应天弼于1982年经《体育报》、《文汇报》联合评选,被授予“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自1954年以来,学校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八一体工大队及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23名、学生150名。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划船队的韩亚琴,1984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四人组赛艇中夺得金牌、银牌各1枚;被选入省技巧队的邵春华,多次获全国冠军,还参加国家队,在1985年9月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银牌、铜牌各2枚。
  学校业余训练
  1970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设体操班、大云公社五大队(现垫桥路村)小学设篮球班、周行中学设女子排球班,开展业余体育训练。1973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体操班和周行中学女子排球班被浙江省体育委员会定为省级业余体育训练点,名额各20名。1977~1985年间,定为省级训练点的还有航模班,名额10人;皮划艇班,名额5人。后改体操班为技巧班、女子排球班为男子篮球班。县体委安排部分学校为县级训练点,配备专职教练2名,兼职教练19名。县技巧班学生6次参加全国比赛,多次参加省少年技巧锦标赛,共获省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1枚,潘颖丰、王坚于1986年在全国少年技巧锦标赛上,获男女混合全能和单项金牌各1枚。观城中学、坎东乡中心学校、大云乡垫桥路小学于1986年被省体委、省教委定为省级田径、篮球传统学校。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