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体育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7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体育事业
分类号:
G819
页数:
7
页码:
855-856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体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设施。
关键词:
慈溪县
体育事业
活动
内容
明清以来,民间素有习武传统,开展拳术、摔跤、举石担等活动。民国期间,部分学校始有田径、球类运动。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提高人民体质,重视体育事业。1956成立慈溪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部分工会、企事业单位建立体育协会。1985年,各区、乡(镇)均组建体育机构,广泛提倡体育运动。至1987年,计先后举行县体育运动会7次,中小学运动会23次,田径、球类等单项比赛多次。体育事业普及城乡。1984年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县。1988年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第一节 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
民国时期,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和中城、正始、普迪、承志等小学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民国33~37年(1944~1948),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开设童子军师范科,办2届,毕业31人。
解放后,多数中小学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1954年,中小学普遍推行第一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中等学校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6年开始执行《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试行草案)》,逐步配备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扩大活动场地,增添设施,开展体育竞赛。自1954年至1961年,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累计9750人,有4218人通过一级、二级标准。1958年下半年至1961年,以劳动取代体育课,体育活动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1969年改体育课为军体课。1971年起,体育教学渐趋正常。1976年始,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县连续7年被评为省“达标”先进集体。1979年始,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开展“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每天达到1小时的体育活动量。经验收,各县立完中、重点初中、区中心学校均因连续5年认真执行两个“暂行规定”达到基本合格。
1972年,教育局配体育,教研员,后恢复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形成县、区、社、校4级体育教研网。自1971年至1987年,计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13期,受训400余人次。截止1987年底,有专职体育教师118人(其中中学102人,小学16人)、兼职体育教师301人。1986年成立慈溪县学校体育研究会,组织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等经验交流会、学术论文报告会等。观城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应天弼于1982年经《体育报》、《文汇报》联合评选,被授予“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自1954年以来,学校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八一体工大队及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23名、学生150名。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划船队的韩亚琴,1984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四人组赛艇中夺得金牌、银牌各1枚;被选入省技巧队的邵春华,多次获全国冠军,还参加国家队,在1985年9月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银牌、铜牌各2枚。
学校业余训练
1970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设体操班、大云公社五大队(现垫桥路村)小学设篮球班、周行中学设女子排球班,开展业余体育训练。1973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体操班和周行中学女子排球班被浙江省体育委员会定为省级业余体育训练点,名额各20名。1977~1985年间,定为省级训练点的还有航模班,名额10人;皮划艇班,名额5人。后改体操班为技巧班、女子排球班为男子篮球班。县体委安排部分学校为县级训练点,配备专职教练2名,兼职教练19名。县技巧班学生6次参加全国比赛,多次参加省少年技巧锦标赛,共获省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1枚,潘颖丰、王坚于1986年在全国少年技巧锦标赛上,获男女混合全能和单项金牌各1枚。观城中学、坎东乡中心学校、大云乡垫桥路小学于1986年被省体委、省教委定为省级田径、篮球传统学校。
第二节 群众体育
职工体育
解放前,职工体育活动甚少。民国23年(1934)成立的长河镇“海光”队为现境中最早的职工篮球队。抗战胜利后,庵东盐务局亦成立篮球队。
解放后,庵东、观城、浒山、周巷、逍林等镇都有职工篮球队、乒乓球队。1954年,县级机关开展“劳卫制”锻炼,成立“劳卫”篮球队、乒乓球队。随后,教育系统、银行系统、公安系统也分别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此后,“劳卫”队2次获宁波地区篮球赛冠军,县职工篮球队4次获宁波地区(市)篮球锦标赛冠军,乒乓球队曾获单打冠军。
1979年起,县体委、慈溪县总工会每年联合举办2~3次职工体育比赛,推动了各地职工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观城区粮管所每年举办运动会1次,有70%职工参加比赛,1985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6年又被评为全国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庵东镇4家企业联合创立职工体育运动理事会,每年轮流举办综合性运动会1次。该会秘书长、浙东化工一厂工会主席符信友1986年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工作者。1986年,长河区9家企业联合建立职工文化体育协会。是年,全县有48.6%的职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慈溪县邮电局于1986、1987年2次被评为省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老年体育
1984年底,慈溪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建立,自筹资金添置体育运动设备,聘请教练员举办太极拳、五禽戏、桥牌、门球、气功、剑术等训练班,组建老年桥牌队、门球队、长跑队、钓鱼队。县体育场为老人专设2个门球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经常举办棋类、桥牌、乒乓球活动,老年体协还每年举办运动会1次,每季度举行单项活动1~2次。各区及浒山镇也先后成立老年体协分会。至1987年,全县有会员400余人,多次选拔运动员参加省、市(地区)老年人运动会与友谊比赛。
农村体育
解放后,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拔河、棋类等。篮球活动在观城、庵东、逍林、周巷等地较普及。观城镇南门外村1950年即成立新社篮球队。镇内现有灯光球场1座、普通球场10座。1982年起,每年举行1次“慈胜杯”篮球赛。庵东、周巷、逍林等地于60年代先后成立女子篮球队,庵东东一乡女子篮球队实力较强,1974年获得宁波地区冠军。
桥头乡烟墩村1972年起每年举行围棋赛,被誉为“围棋村”有围棋爱好者200余人。新浦镇1985年创办少年儿童棋校。鸣鹤镇象棋活动活跃,农民棋手余建忠1973年先后获地区、省冠军,1974年还代表浙江队参加全国比赛和“亚洲杯”国际象棋邀请赛。
1986年前后,曾兴起溜冰活动,县内溜冰场达40多处,均为营业性质,后因管理不妥,事故频繁,逐渐停止。
1985年,区、乡(镇)建立体委,管理指导体育活动。到1987年,观城、新浦、坎墩、周巷、庵东、淹浦、胜山、桥头、长河、东一等11个乡镇先后被评为县级体育先进单位。其中新浦镇于1984年被省命名为“浙江省农村体育之乡”,观城镇于1986年先后被评为省和全国的体育先进集体。大云乡垫桥路村1979~1984年6次评为宁波地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其中1982~1984年连续3年评为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民间传统体育
慈溪地处海隅,历受官、兵、寇、盗之害,为健身自卫计,民间习拳练武、舞刀弄棍相沿成风。
拳术。有金锁、乌山、崔陈、精武4派。金锁拳由明初观海卫闽籍军士传入,至今已600余年,流传于观海卫、鸣鹤一带。乌山拳及崔陈拳,于清乾隆间(1736~1795)由卫军后裔唐石门将金锁拳128式,如意棍72式,传授给儿子水振、女儿采姑。后儿子迁居崔陈,女儿嫁至乌山,分别收徒授艺,遂成乌山、崔陈两派,有“崔陈拳头乌山腿”之说,流传于逍林、浒山、横河、长河、周巷一带。常在胜山顶、浒山、乌山庙、文武殿等庙会场比赛,名闻三北。精武派拳术由上海精武总会武术教练姚电侠于民国26年传入周巷一带,有“武松脱拷拳”、“醉八仙拳”、“少林大战拳”、“十二路潭腿”、“短打”等。各派拳术均扶弱抑强,崇武德,爱祖国。解放前后,拳术活动渐趋冷落。至今懂拳术者,仅观城镇金锁拳40余人,乌山、崔陈派数十人。
举石鼓。解放前,农闲季节各地较为流行。民国37年春,在今横河区中心卫生院前举行过一次举重比赛,石堰徐志芳单臂举起90公斤的石鼓,获第一名。今石堰乡横山村尚存重40~100公斤的石担七、八对。
划龙船。民国时期流行于石堰、横河等地,石堰有船24只、横河7只、龙南10只。每年3月15日前后,横河、石堰多有划龙船活动,河面锣鼓喧天,岸上人声沸,群龙争先,热闹非凡。
放风筝。盛行于农历二月,有蜈蚣形、蝴蝶形、蜻蜓形、衣裳形、瓦片形等,大小不等。范市曾出现过二爿竹簟大的风筝。大风筝用粗麻绳当鹞线,白天悬丝琴,嗡嗡作响,晚间挂灯,多者五六十盏。
除上述体育活动外,民间还有踏高跷、舞龙、舞狮、舞镋叉、甩彩盆等活动。
第三节 体育设施
民国18年(1929)县城(今慈城镇)建小型体育场,占地10余亩,19年扩建,辟100米直跑道。沦陷后遭日军破坏,36年修复。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县立初中、普迪、正始、中城等校亦置运动场地,有少量体操设备。
解放后,逐年增置运动场地、设备,至1987年累计投资73万余元。体育设施已达到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先进县要求。
体育场 位于县城城北,为半圆式400米标准田径场,内含足球场、门球场。占地18000余平方米,周围有水泥条护栏。1958年建成,1969年部分被占用,1979年修整恢复。各地有200米跑道的田径场9座。
球场 锦堂师范学校、县立初中、龙山中学、周巷中学等校在50年代各有2~3个篮球场。1972年,在浒山镇工人路建造带石砌看台的灯光球场1座,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至1987年底,全县有篮球场315座,其中灯光球场21座,水泥地面篮球场68座。
体操、篮排球房 1975年在浒山镇体育场路建造体操房1座,面积240平方米。1987年,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合计23.5万元,在浒山镇游泳池路东首兴建篮排球房1座,面积876平方米。
游泳池 1960年在浒山镇工人路土法上马建50×25米游泳池,质量欠佳,不能使用。1986年7月投资37万元在浒山镇游泳池路东建成50×21米标准8泳道游泳池1座。附属用房下层为男女更衣室、存衣室、冲洗房及办公用房,面积350平方米;上层为看台,可容观众2000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