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7.1
页数: 3
页码: 852-854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食品加工服务业卫生管理、饮水卫生、学校卫生。
关键词: 慈溪县 卫生保健 爱国卫生

内容

解放初期,各镇(乡)建立卫生委员会和居民(村)卫生小组,开展季节性清洁卫生运动,进行饮水消毒、饮食业摊贩管理。1952年10月统计,全县迁移粪缸48732只,加盖搭棚46884只,疏通阴沟2318条,新建垃圾箱956只,清除垃圾16188470担。1953年3月成立慈溪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开展以反“细菌战”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清洁卫生活动。1958年成立慈溪县除四害指挥部,组织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突击队,创建“四无镇”、“四无村”。同年12月成立慈溪县防病治虫灭害指挥部,加强日常卫生工作的领导。1960年起,国家经济暂时困难,部分人员因营养不良,得浮肿病,政府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1962年后,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饮水、饮食卫生。“文化大革命”中,爱国卫生组织涣散。1978年10月调整机构,充实人员,继续以除害灭病为中心,改善环境、饮食卫生,并指导基层创文明卫生先进单位。1984年和1987年,周巷镇西河居民区、东一乡富强村、掌起乡下叶村、范市镇杨家村、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先后被列入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食品加工服务业卫生管理 解放后,设卫生警察,监督市场、饮食业的卫生。1953年7月,县人民政府颁布《慈溪县饮食卫生管理暂行管理规则》;1956年6月又颁布《慈溪县饮食业卫生暂行条例》,按规定指导1761户饮食业改善卫生设施,颁发卫生合格执照1191份。1963年对炊事员和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先后组织培训,并对饮食、食品加工、牛奶、酱作、水产、糖果、茶食、肉食品、理发业、旅社、浴室、茶室(摊)等行业重新核发卫生合格执照。1972年,慈溪县革命委员会批转商业局、卫生局《关于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全县饮食服务行业卫生大检查。1983年7月1日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县人民政府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4名,检验员2名,检查员80名,各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设食品卫生管理机构868个,检验机构48个,配管理员6356人,检验员68人,形成食品卫生管理监督网,并每年对食品检验员和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体格检查,对食品服务行业核发卫生许可证,至1987年,共培训检验员5期,110人次,体格检查50941人次,颁发卫生许可证2308件。验讫5705件,合计8013件。5年中,处罚违反《食品卫生法》行为416起,计罚金12112元,销毁产品6279公斤。1987年,食品采样调查587份,合格463份,合格率为78.88%。
  饮水卫生 解放后,把保护水源和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列入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50年代初,倡导饮水和洗涤水分塘隔离。1953年6月,观城、师桥建立饮水消毒站。1955~1979年,组织挖井建水柜,新建水井9706只。后工业废水增多,农药使用增加,河水严重污染,1981年3月,县成立水改领导小组;1984年12月成立慈溪县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县防疫站确定16个监测点,进行16个项目的水质化验。到1987年止,建成水厂(站)25座,水柜1610只,31个乡(镇)、223个村用上自来水,共计有357816人饮用清洁水,占总人口的38.39%。1986年12月,慈溪县第二水厂动工兴建,投资1530万元,计划受益15个乡、205个村、25.5万人口。
  学校卫生 解放后,学校先后成立卫生室(队),制订学校卫生计划和印发通俗卫生宣传材料,培训保健员,开展学校卫生工作。1953年,全县有6所学校设卫生室,卫生队员76人,受训6次。以后逐渐增加。1980年5月,对慈溪中学、浒山中学、县实验小学、浒山二小、浒山四小等5所学校的7~16岁学生3100人进行体检,患近视者颇多,1982年6月对实验小学74名学生的135只患近视的眼睛,采用0.05%654-2眼药水矫治,治疗1个月,有效眼70只。1985~1987年,培训保健教师和校医,宣传学校卫生知识,试设卫生课,着重防治近视眼,加强食品卫生监督。1986年普查普治中小学生头虱。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