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97.1
页数:
2
页码:
851-852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妇幼保健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新法接生、妇女病防治、儿童保健。
关键词:
慈溪县
卫生保健
妇幼保健
内容
民国期间,无专门妇幼保健机构。解放初,妇幼保健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兼理。1951年5月成立县妇幼保健所,1958年并入县人民医院,1963年恢复。1985年5月改为县妇幼保健院,分妇幼保健、临床医疗两部,设妇保、儿保、妇产、内儿等10个科室。1954~1957年,各区先后建妇幼保健站,1958年,分别并入各区卫生院。此后,各区乡(镇)卫生院充实妇幼保健人员。至1987年,全县有9所区(镇)和55所乡卫生院,设有妇产科、儿保科。有816个村配有妇幼保健协助员,占总村数的98.5%。
新法接生 民国时期多旧法接生,妇婴死亡率较高。民国19年(1930)助产士张爱麟始在庵东盐区采用新法接生。29年,县卫生院成立后,设助产士1人,,全年新法接生12胎。解放后,为确保妇婴健康,推广新法接生。1951年举办展览,宣传新法接生,对旧产婆进行技术培训,并给贫病产妇以免费照顾,使新法接生率逐年上升。到1952年,新法接生率由1950年的4.8%增加到42%。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37.9%‰下降到1952年的14.5%‰,1958年新法接生率提高到98.4%。婴儿破伤风死亡率下降到0.19‰。1959年提倡住院分娩,建62个农村产院,设床位297张,翌年住院分娩率38.6%。1980年,新法接生率达到99.95%,经浙江省卫生厅验收,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新法接生合格证。1982年起,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至1987年,孕产妇建卡率达到98.77%,住院分娩率达98.73%。
妇女病防治 解放初,采用幻灯和图片展览,宣传妇女卫生知识。1958年,在农村推广妇女“三期”(月经期、孕产期、哺乳期)保护制度。1960年普查普治子宫脱垂患者。至1961年,治愈子宫下垂病人574人,治愈闭经患者4726人。1973年进行首次以防癌为主的妇女病查治,历时5个月,普查13万人,受检率87%,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5万多人,其中恶性肿瘤患者38人。1978年复查复治尿瘘、子宫脱垂。1984年9月,开始妇保门诊。1985年对浒山镇31个单位的女职工开展防癌普查及常见病的治疗。1987年,县妇幼保健院普查乡镇企业女工患妇女病情况,并建立健康档案。
儿童保健 解放后,开展新法育儿指导工作。1955年在五洞闸乡培训保育员、接生员、保健员,试办常年托儿所。1956年对全县640个托儿所实施卫生指导,另在大云乡和五洞闸乡调查近亲结婚对下一代危害情况,进行广泛宣传。
1951年“六一”儿童节为3254名儿童健康检查,1961年开展小儿营养不良普查,查出并治愈2142人。1979年为全县77648名0~7岁儿童健康检查,测定其中6800名儿童的身长、体重、坐高、头围、胸围5项指标,绘制《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对照表》。1979~1981年先后调查儿童佝偻病、贫血、婴儿喂养状况及1978~1980年3年间0~7岁儿童死亡回顾。1987年对3~7岁独生子女及幼儿园儿童一次性体检47165人。
1980年5月,县妇幼保健所开设儿童保健门诊。此后,各区和55个乡镇均先后开设儿保门诊。1985年3月起,各乡实行每月1~2天的儿童保健日活动。并对0~3岁组儿童进行系统管理,至1987年,该组儿童受系统管理的27507人,建卡率达91.6%。
儿童防疫疫苗逐渐由牛痘疫苗一种增至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等8种。1979年10月对全县7个月至12岁的177779名儿童免费驱蛔。1984年起确定每月20日为儿童保健日。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