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疫
分类号:
R197.1
页数:
4
页码:
848-851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防疫系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防疫机构、疫病防治。
关键词:
慈溪县
卫生保健
防疫
内容
防疫机构
民国27年(1938)、29年,慈溪县政府曾先后建立慈溪县防疫委员会和县卫生院,仅配医务人员3名,防疫机构形同虚设。解放后,防疫工作逐步加强,开始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管理。1952年4月成立慈溪县卫生防疫委员会。1954年10月,卫生院设卫生防疫股,专门管理防疫工作。1956年6月成立慈溪县血防委员会、慈溪县地方病防治工作组。同年7月建立慈溪县卫生防疫站,后几经撤并,1972年3月恢复。1981年起先后在各区、乡(镇)卫生院设置防疫机构,配备人员,负责乡村防疫工作,形成县、区、乡3级防疫网。至1987年,县防疫站有人员55人,其中副主任技师1人,主管医师7人,医师17人,检验师3人。设防疫、计划免疫、卫生、寄生虫病防治、结核病防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宣传等科及1个防疫咨询服务部。区、乡(镇)共有防疫人员86名。是年,县防疫站由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防疫站。
疫病防治
民国时期,县内发现鼠疫病人2例,流行较广的传染病、地方病有霍乱、天花、伤寒、赤痢、白喉、猩红热及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麻风病等20余种,罹疫死亡者甚众。据民国29年统计,患病5686人,其中霍乱患者149人,死亡36人。
现县境自民国6年至35年,先后流行霍乱10余次。30年,今上田央村死于霍乱病者70余人;35年8月,仅3日内浒山人患霍乱丧生20多人;37年,浒山天花流行,患者由儿童至成年人,有日死3人之记载;20年2月,坎墩地区脑膜炎流行。32年夏、秋间、三北地区时疫流行,逍林沿周塘一带疫情尤重,中共三北地委书记王耀中,召集地方知名人士,借传统“迎太平礼拜”之名,组织四、五百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又通过宁波地下党组织办来霍乱、伤寒混合疫苗100瓶进行注射,抑制时疫流行。
解放后,政府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逐步完善防疫机构,广泛开展除害灭病运动,制订《慈溪县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县、区、乡防疫人员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鼠疫、天花早已绝迹,霍乱于1951年消灭,吸血虫病、丝虫病也先后灭绝。1984年起又实行计划免疫,至1987年,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9.05%,“四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覆盖率为96.19%。
传染病 县内流行的传染病有20余种,其中流行面广的有以下几种:病毒性肝炎。属高发区,1959年4月列入传染病报告范围,是年发病676例,五洞闸、浒山一带最多。后每年发生,1959~1969年6207例,年均发病率107.27/10万;1970~1979年13869例,年均发病率164.36/10万;1980~1987年30350例,年均发病率418.07/10万。自1959年至1987年的29年间,死亡8人。
痢疾。50年代发病较多,年均2129例;60年代下降,年均990例;70年代又逐年上升,年均1662例;1980~1987年,年均发病上升到4092例。自1950年至1987年的38年间,死亡26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1950年始有疫情报告,当时发现较少。60年代增多,年均发病率136.44/10万,其中1963~1968年为高发期,发病9100例,死亡391人。发病时间多在春季至夏初,据上述6年统计,在1~5月发病的占91.16%。以后用流脑菌苗、多糖菌苗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到70、80年代,年发病率分别下降至4.34/10万、3.49/10万。1987年降为0.43/10万。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省内高发区,患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1954年始有疫情报告。至1987年,共发病4101例,年均发病率15.74/10万,死亡139人。50年代,疫情平稳,年均发病率20/10万。60年代为高发段,其中5个年份发病率超过30/10万。1959年起,采用疫苗接种预防。70年代起,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发病17例。
麻疹。俗称“瘄子”素有发生。1951年始登记疫情。一般在冬春季发生,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平均,患病年龄为6岁。麻疹流行呈周期性。每隔1~2年流行1次,亦有持续1~2年的,起伏较大。据1951~1986年36年统计,总发病84294例。其中大流行8年,100~500/10万之间的中流行12年,100/10万的小发年9年,10/10万以下的偶发年7年。1958年为爆发年,发病21704人,年发病率3772.13/10万,死亡129人;逍林区最严重,发病率高达7733.33/10万。50年代始,防疫部门对易感儿童采用减毒活疫苗接种。1984年起改为冻干粉剂按月接种,使麻疹逐年减少,1987年无一例发生。
白喉。1950年起建立疫情报告,患者多为儿童,偶有成年人。发病年份有周期性。1958年、1959年两年在部分地区流行,共发病485例,年发病率41.33/10万,死亡34人;1964~1966年为第二次发病高峰,3年共发病477人,年均发病率19.65/10万,死亡28人。县各级防疫部门自1953年起,对易感儿童施行接种预防,接种人数由开始的几千人增加到80年代的几万人。1967年以来,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84年至今,已无病例发现。
脊髓灰质炎。1956年始建疫情报告,患者均为幼儿,至1983年共发病333例,年均发病率为1.56/10万,死亡3人。1965年为流行高峰年,发病67例,年发病率为9.41/10万,死亡1人。1982年为第二个流行高峰年,发病59例,发病率6.56/10万,死亡1人。1961年起,对易感幼儿采用小儿麻痹糖丸预防,1981年实行计划免疫。自1984年至今,未发生病例。
地方病 县内有丝虫病、钩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麻风病。
丝虫病。1950年征兵体检时发现,在1173名体检对象中,发现微丝蚴阳性126人,占10.8%,鉴定为马来丝虫。1952年,长河乡里路村采血调查181人,有微丝蚴阳性2人。1956年抽样调查10个乡,受检15096人,有微丝蚴阳性594人,占3.93%。龙山乡最高,占10.2%。因防治不力,1959年再次抽样血检,该乡阳性率升至24.8%,引起政府重视,1962年组成工作组防治,1970年又抽调60名医务人员,组成4个普查普治小组,边调查边治疗,是年检查142567人,阳性677人,占0.47%;1983年、1984年两年,抽查111820人,阳性2人,占0.0018%,1984年6月,通过宁波市丝防考核小组考核,1985年2月,省卫生厅宣布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县。1986年无一例发现,解剖中华按蚊1021只,亦均为阴性。1987年,省卫生厅宣布慈溪为消灭丝虫病县。
血吸虫病。主流行于龙南乡大山、湖东和周巷镇海莫3个大队,据1964年、1978年先后调查819户,人口2368人,有病人13名,并发现钉螺面积3400平方米。1971年起,坚持查螺、查病、治病,并加强饮水管理和粪便处理。到1981年12月,经省血防考核组检查定为省第一批消灭血吸虫病县。1985年,县防疫站沈长胜被评为全国血防先进工作者。
钩虫病。俗称“黄胖病”。解放前民谣云:“一年黄、二年胖、三年功夫见阎王”。1955年抽样调查,周巷、浒山、逍林棉区流行最广。1956年治疗17076名。1958年又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普检3061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查出阳性134690人,占被检人数的44%,周巷区最高,占59%。经四氯乙烯大剂量一次性治疗,治愈124005人。经过20余年不间断的防治,钩虫病患者逐年减少,1979年,经省血防检查考核组考核,确认慈溪县为钩虫病发病率较低县。
疟疾。有“间日疟”、“三日疟”。民国时期每年均有发生。解放后加强防治。1952年发病5101人,发病率1037.84/10万,死亡1人。1961年7~9月,温度、湿度异常升高,9月份雨量485毫米,蚊子旺发,加之防疫不力,9月份发病176例,10月份猛增到23922例,年总发病33636人,发病率高达5491.19/10万,占全年各类传染病总数的90.37%,比上年增加214倍。龙山地区发病率最高,观城、逍林次之,有15个大队发病率超过人口总数的10%。是年,发动医务人员落实“两根治一预防”措施(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病人抗复发根治,重点地区预防),组织送药上门,取得显著效果。1963年对6166例有发热症状者进行疟原虫检查,并进行抗复发治疗3次,服药125746人次。又对发病率在15%以上的147个生产队、47个单位采取冬季预防服药措施,1964年发病率减至1141.68/10万。1983年在新浦、择浦、三管、白沙、桥头乡先后监测,受测958人,阳性15人。1985年测定,发病率降到6.14/10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指标。1987年患疟疾4人,发病率仅0.42/10万。
麻风病。民国24年,省武康疗养院、绍兴麻风病院相继收容、治疗过慈溪县麻风病人。1966年8月建办县康复医院(后改名麻风病防治站)。年4月收治7名麻风病患者。1970年,全县调查,发现疑似病人10余人。1973年组织医务人员百余名开展普查,受检115730人,查出疑似病人195名。至1980年,经4次大普查,基本查清流行情况。1983年起,每年组织巡回门诊或新发病区重点调查。1987年新发病3人。截止1987年底,累计麻风病患者161名,治愈110名,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28名,现症病人尚有23名,患病率为0.025%‰,已达到控制麻风病流行的指标。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