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中西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西医疗
分类号:
R19
页数:
4
页码:
844-847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中西医疗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
慈溪县
医疗事业
医疗单位
内容
中医
慈溪中医,代不乏人。明代王纶著《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为河间学派的代表,用药偏于寒凉。清代柯琴专研伤寒学,撰名著《伤寒来苏集》;张生甫精于虚损症,著有《虚劳要旨》等,与盐山张锡纯、兰溪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民国初年至解放初,魏长春行医孝中镇,擅治伤寒温病、肝胆胃肠诸症,负盛名。据民国18年(1929)统计,全县有各科中医师66人。9年、18年,会稽道尹王庆澜、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先后下令取缔、废除中医,慈溪中医界群起抵制。到37年,中医师减少至49人。
在现境各地行医的,清代有周巷劳氏伤科鼻祖劳双龙,专治跌打损伤,接骨入骱;景氏儿科开创者景瑞璇,有应手奏效之誉;花墙门吴氏儿科则与景氏儿科齐名。此后,宓家埭宓莲君(?~1858)以善治伤寒火症著称;坎墩人赵宰元(1856~1926)治目疾享盛誉;石人山高宝增(1856~1932)主张温病与伤寒汇通,提出温病伏邪病位在阳明,不少危殆重症,服之即效。民国时期,在各地行医的祖传中医专科主要有:周巷劳祥和,擅治跌仆损伤,正骨入骱;石人山高子京,精理伤寒、湿热、疟、痢等症;观城李纯益,精内外科,尤擅儿科,善治麻疳,用药轻灵;新界胡树萱,擅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气管炎等。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事业。1951年成立以中医为主体的慈溪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中医联合诊所。鼓励老中医带徒授技,到1954年底,中医人员增至236人。1958年输送8名医师到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1963年,配备人员,帮助老中医劳祥和、虞志瑞、高子京、胡树、张乃安、李纯益、陈达仁和药工陆文达等整理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同年,劳祥和、高子京、李纯益、胡树萱列为省名老中医。1979年,中华医学会慈溪分会中医学组成立。1979年,招收社会闲散中医药人员,经省选拔考试,县录取5名。1982年9月,慈溪中医学会成立,会员69人。随着中医队伍的扩大,区、乡卫生院逐步建立中医科室,在医疗上各有所长。观城区中心卫生院的中医内科、周巷区中心卫生院的中医伤科、长河区中心卫生院的针灸、淹浦及宓家埭乡卫生院的中医内科、洋山乡卫生院的中医外科、新界乡卫生院的中医妇科、周巷镇卫生院的景氏儿科、孙氏眼科、天元和坎东两乡卫生院中医眼科、天东乡卫生院的疳喉科等颇得病家称誉。1987年,全县中医、中药人员计195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16人、中医师28人、中医士94人。
西医
清宣统二年(1910)县城建私立慈溪保黎医院,始有西医。至民国18年,有西医13人。至37年,有西医,25人,助产士7人,护士5人,药剂士2人。
现境西医始于民国9年,是年,鸣鹤慈航医院开设西医门诊。1949年,现境有西医师20人、药师3人、护士13人、助产士3人。
解放后,西医队伍发展迅速,1954年有西医396人,至1987年底,增至137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695人,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123人。
解放前,除保黎、慈航、济众医院能做部分腹部手术和处理难产外,其他医院(诊所)仅能应付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解放后,医疗技术提高,医院科室增加,收治病种趋广,诊治疑难病症技术不断提高。
内科:50年代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60年代始能用大剂量阿托品治疗流脑华佛氏综合症,并抢救严重脱水病人。70年代,新增技术有大剂量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胸腔插管治疗自发性气胸、脓胸,超声波定位下行肝脓疡、心包穿刺术,开展心电监护和电击除颤术,并先后增设血液病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小儿科、肺结核、肝炎等专科门诊。80年代,又新增顽固性心衰综合治疗、肝脏活检、B超指引下做肝脓疡插管引流术、肝硬化病人腹水回输术等。大多数区中心卫生院能诊治肺心脑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病综合症、肝性昏迷等病症。
外科:1954年始做阑尾切除、肠梗阻坏死切除、尿道损伤等下腹部手术。50年代后期,能施行胃、胆囊、脾切除及肝破裂修补等上腹部手术。1970年增加甲状腺切除、乳腺癌根治、直肠癌根治(后置)、胃全切、肾切除等手术。1976年,县人民医院外科施行胰头癌根治术首例成功,在国内有很大影响。肝叶切除术亦于同年施行。1978年开展颅脑手术、脑血管造影。1979年施行阻塞性黄疸患者经皮穿肝胆道造影。1980年开展脾肾分流术、肺叶切除术、颅脑静脉窦破裂缝补术、亚玲形胸骨后甲状腺瘤切除术。1986年开展显微外科,施行脾脏自体移植、睾丸带血管自体移植。1987年,县人民医院共进行各种手术1522人次,住院1963人次,治愈率90%以上。到1987年,浒山镇和龙山、观城、逍林、庵东等几家区卫生院能开展胃、胆、脾等上腹部手术和肾切除、结肠肿瘤根治、甲状腺瘤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其余区卫生院和宗汉等少数几家乡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
妇产科:50年代中期始能行剖腹产手术,后新技术不断推广采用,60年代初、中期施行子宫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70年代增加阴道前后壁修补、尿瘘修补及腹膜外剖腹产手术。1980年后,又增子宫、附件肿瘤手术。区乡卫生院多能开展计划生育四项手术,部分能做子宫肌瘤、子宫次全切除、卵巢囊肿摘除等手术。
耳鼻喉科:历年掌握推广的新技术有:60年代中后期,筛窦开放、鼓膜穿孔修补、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手术;70年代初,直达喉镜、食管镜、支气管镜等内窥镜检查和相应的活组织检查、气管切开、乳突天盖开放探查等手术。1984年后,有鼓膜成形术、耳廓断裂再植术,应用超声雾化、激光等治疗项目。1987年开始,应用手术显微镜开展中耳显微手术。
眼科:50、60年代只能施行青光眼、白内障等简易手术。70年代,始有末层巩膜下角巩膜咬切术、球内异物吸出、鼻腔泪囊吻合、眶匡内容摘除等手术。1980年后,用“戴镜压抑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斜视。1987年,对外斜病人在健侧眼上施行手术,减少了手术难度,同年临床始用角膜接触镜。浒山镇卫生院、周巷区中心卫生院的眼科至1987年均能开展板层角膜移植、网膜剥离、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置换等手术。
放射科:50年代中后期在胸腹透视基础上新增摄片、胃肠道造影。70年代新置200毫安、400毫安X光机,开展多项造影和特殊检查。1980年后,能行食道、胃肠双重造影及各项断层摄影术。1983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在省矽肺摄片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到1987年,各区镇卫生院均设放射科,部分医院能行造影及摄片技术。
检验科:50年代,检验项目由三大常规检查扩展至脑脊液、血沉、胸腹水、白带、精液常规、康氏反应、大便隐血、痰液常规、血型和血交叉试验、骨髓穿刺涂片镜检等;60年代建立生化室和细菌培养室,先后开展肝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非蛋白氮、肌酐、血钙、血钾等测定以及细菌药敏试验;70年代开展HAA电泳法、骨髓分析和A、F、P扩散法新项目;80年代新增胆固醇、三酸甘油脂、r——GT测定、HBSAg、乳酸脱氧酶等项目;1985年后配置4022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尿液电脑分析仪,使血液、尿液生化分析项目增加。
药剂科:县人民医院1964年设普通制剂室,生产蒸馏水和部分合剂、内服药剂等;1968年配制利胆合剂、排石汤、抗妇炎合剂、乳小叶增生合剂;70年代又配制中草药内服制剂16种、片剂9种、粉剂2种、针剂4种。1980年成立药剂科,1982年下设中药房和制剂室。1987年,药剂科人员由初建时的19人增至38人,其中主管药师5人,药剂师8人。是年,制剂室配制药品由1982年的80余种发展到111种;西药房配发西药、中成药品种有1225种,全年配方金额达129.8万元。
中西医结合
解放后,政府提倡中西医结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60年代末70年代初,观城区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先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肾结石、肾炎、肝炎、乙型脑炎、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中毒性菌痢、高血压、支气管炎等疾病。1975年,县人民医院置中西医结合病房,病床20张。甲状腺及部分腹部手术,采用针麻和中药麻醉。治疗骨折、脱位徒手整复等症,应用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果,疗效显著。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