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
页数: 5
页码: 840-844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医疗单位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县级医院、慈溪县人民医院、慈溪县妇幼保健院、慈溪县精神病医院、慈溪县皮肤病防治站、慈溪县疗养院、区域医院、基层保健站、卫生室、个体行医。
关键词: 慈溪县 医疗事业 医疗单位

内容

县级医院
  慈溪保黎医院 清宣统二年(1910)由慈溪籍士绅集资创办于今慈城镇,甬籍名西医吴莲艇首任院长。民国元年(1912)、4年两度扩建,占地18余亩。8年购置X光机1台。至28年,共收治住院病人26644人次,出诊34677人次,门诊77.7万人次。1951年起,实行“民办公助”。1953年4月由县人民政府接管,仍名慈溪保黎医院,1954年县境调整后,先后属余姚县、宁波市管辖,现名宁波市保黎医院。
  现境内解放前无正规县级医院。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北后方医院、三北疗养院各1所。解放后,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至1987年,计有综合性医院1家,专科医院3家。1960~1963年间,还办疗养院1所。
  慈溪县人民医院 民国29年1月于县城(今慈城镇)建慈溪县卫生院,配医务人员3人,年底增至10人,翌年4月因县城沦陷停办。35年恢复,人员15名,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药房、化验室,兼办防疫及管理环境卫生。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慈溪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4年10月,县境调整,迁至浒山镇环城东路现址,设医疗预防、卫生防疫、总务3股,人员39名,病床23张。1956年6月改称慈溪县人民医院,首任院长张嘉道。至1958年,人员增至49人、病床52张。1958年办卫生学校,培养初级医务人员。1985年新建3252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至1987年底,累计建房29470.45平方米。人员增至382人,其中有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55人,病床300张,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伤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传染病科、皮肤科、针灸科、泌尿外科、病理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内窥镜室和A、B型超声波室等50多个科室,医疗设备较全,全年门诊37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571人次。为全县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1987年2月动工兴建7100平方米的9层住院大楼。
  慈溪县妇幼保健院 1951年5月于县城(今慈城镇)建慈溪县妇幼保健所,1954年迁至浒山镇,1958年并入县人民医院。1963年复设。1984年9月迁址解放西街,新建门诊大楼,面积2189平方米,设妇幼保健、临床医疗两部,有床位60张。1985年,经省卫生厅批准,升格为县妇幼保健院,时为全省第一所县级妇幼保健院。至1987年底,有人员8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9名,为县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1983年和1985年,先后获全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
  慈溪县精神病医院 1984年筹建于浒山镇南张家路,建筑面积3011.8平方米。1986年9月开诊。设精神科、普通内科、护理部、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药剂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等,采用药物、心理、劳作、体育等综合手段施治。1987年底,有人员61人,其中医技人员42名,内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有床位150张。累计收治精神病患者481人次,门诊9987人次。
  慈溪县皮肤病防治站 初名慈溪县康复医院,1966年8月由民政局筹建于龙场乡凤浦湖西岸,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次年4月开始收治麻风病人,年底划归县卫生局,改名慈溪县麻风病防治站,1979年8月改慈溪县皮肤病防治站。至1987年底,有人员8名,其中医务人员5名。累计防治161名麻风病患者,其中住站治疗88人次,门诊治疗其他皮肤病患者76428人次。1980年、1983年,省卫生厅两次授予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慈溪县疗养院 院址设关头村(今属东安乡),1960年9月利用旧房改建。面积1500平方米。初设床位60张,1962年扩充到100张。工作人员11人。接收肝炎病人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1963年11月撤销。
  三北后方医院 系战时流动医院,1942年11月由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创建,初称三北疗养所,翌年12月改三北后方医院,有医生5名。先后在任家溪、大蓬山佛迹寺、田央黄、施公山等地流动医疗,先后收治伤病员70余人。1944年2月,流动于陆埠、梁弄之南山后方医院并入。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医院撤销。
  区域医院
  民国时期,现境主要集镇设有数家私人医院,慈溪、余姚县卫生院也曾设置几家分院,为邻近地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区、乡卫生院、卫生所,基本改变缺医少药状况。
  私立医院 民国至解放初期,现境各地私立医院主要有:
  慈航医院。民国9年(1920)由乡人叶启裕独资创设于鸣鹤场雪航桥,聘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之龚宝键任院长,设内科、外科、眼科、产科,计医师6名、护士2名、院工3名。龚本人精于内、外、妇、儿科。抗日战争时期,叶在沪产业遭日机炸毁,医院财源断绝,遂停办。
  大同医院。民国18年由施蒙久、何理刚募捐筹建于浒山镇西门外,设内、外、儿科。开业3年内,给资助户以优惠医疗。1950年停办。
  济众医院。民国23年由旅沪商人黄裕明集资兴办于龙山海甸乡(今甸山乡),占地4.75亩,建房24间,聘俞士英为院长。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及手术室、化验室、药房等。有医务人员6名,床位20张,置有腹部手术器械、显微镜、助产器等设备。抗日战争时期,救治抗日部队伤病员40余人。1955年8月改组为庄黄联合诊所。
  浒山医院。民国23年,路念慈岳母有感于当时时疫流行,民众苦于缺医少药,遂倾其积蓄,助念慈选址浒山东门外,创设医院。设内、外、妇科,施注霍乱预防疫苗。置有显微镜等设备。1951年与浒山西医联合诊所合并。
  三北医院。1950年由工商界人士虞家芝等发起,向慈籍旅沪殷户筹款3万余元,于1951年创立三北医院,设址沈师桥厦门头。设内、外、儿、妇、产科及药房、注射室;置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设备,有员工6名,病床20余张。1953年4月由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接管,改建为慈溪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诊疗部,后几易其名,1984年定名观城区中心卫生院。
  区中心卫生院 现境各区,解放前曾设立数家公办诊所。民国36年,庵东盐场公署建盐工诊疗所,设3科1室,有工作人员7人,次年停办。慈溪、余姚卫生院于35~37年间分别于观海卫、逍林、周巷设分院,不久均陆续停办。1951年后,现境各区陆续建立公办或民办公助卫生院(所),1955年有5所,1962年增至8所。1985年前后,改称区(镇)中心卫生院,负责管理各乡卫生院。
  联合诊所、乡卫生院 解放前多为家庭诊所。1951年7月,浒山成立西医联合诊所。嗣后,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下,联合诊所迅速发展:1955年12家,1956年30家,从业人员281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部转为集体医疗单位,并发展至52个,实现了社社有卫生院。后随行政区划变动,布局略有调整。至1987年,计有乡(镇)卫生院55家,分别由8家区卫生院领导,共有职工571人。新界、宗汉、淹浦3乡卫生院,1986年、1987年分别被省卫生厅命名为“文明卫生院”。
  基层保健站、卫生室
  村保健站 1951年始培训农村卫生员,此后逐渐设村保健站。1955年有村保健站25个,保健员25名。1958年增至52个,保健员808人。1969年初,宁波军分区医疗队帮助田央公社进行合作医疗试点,年底在全县推广。1970年培训“赤脚医生”兴办合作医疗站,是年有社办、社队联办、队办合作医疗站283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40.85%。到1976年,队办合作医疗站发展到722个,遍及全县社队。以后几经拆并,至1987年底,尚有村办、联办、个体办卫生室604个。
  单位医务室 50年代初,县内有6所中、小学建立医务室。以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亦相继建立医务室或保健室,至1987年,全县共有单位医疗机构34个,医务人员38人,其中机关医务室1个,事业单位医务室18个,厂(场)医务室15个。
  个体行医
  古代行医者,或设医寓,或在药店坐堂,或串村走巷做走访郎中。多为中医,清末始有西医个体诊所。至1949年,现境有个体中、西医331人。
  解放初至1958年间,个体医生陆续加入联合诊所,旋转为集体医院职工,个体医生消失。1961年又允许医生个体开业,“文化大革命”中遭禁。1981年,国家准许个体行医,私人家庭诊所又渐发展,当年登记开业的有34名,至1987年,发展到167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