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五编 卫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56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编 卫生体育
分类号:
R19
页数:
36
页码:
839-874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卫生体育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医疗事业、卫生保健、医药管理、体育事业、体育比赛。
关键词:
慈溪县
卫生
体育
内容
第二十五 编卫生体育
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盘凤凰石榴纹饰
第一章 医疗事业
解放前,县城有公、私立医院各1家,乡村有私人诊所数家及若干走访郎中。1949年,现县境有18家私人诊所,病床16张,医生30名,平均千人占有病床0.035张、医生0.065人,普遍缺医少药。每遇疫病流行,死亡者甚众。
解放后,国家拨发大量卫生经费,其中1954~1987年累计投资2628.7万元,同时增设卫生机构,兴建医院,培养医务人员,防、治并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987年,国家下拨卫生经费301.8万元,县、区、乡(镇)医疗单位发展至68个,病床1175张,医务人员1540人,千人占有病床1.26张、医务人员1.68人。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县级医院
慈溪保黎医院 清宣统二年(1910)由慈溪籍士绅集资创办于今慈城镇,甬籍名西医吴莲艇首任院长。民国元年(1912)、4年两度扩建,占地18余亩。8年购置X光机1台。至28年,共收治住院病人26644人次,出诊34677人次,门诊77.7万人次。1951年起,实行“民办公助”。1953年4月由县人民政府接管,仍名慈溪保黎医院,1954年县境调整后,先后属余姚县、宁波市管辖,现名宁波市保黎医院。
现境内解放前无正规县级医院。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北后方医院、三北疗养院各1所。解放后,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至1987年,计有综合性医院1家,专科医院3家。1960~1963年间,还办疗养院1所。
慈溪县人民医院 民国29年1月于县城(今慈城镇)建慈溪县卫生院,配医务人员3人,年底增至10人,翌年4月因县城沦陷停办。35年恢复,人员15名,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药房、化验室,兼办防疫及管理环境卫生。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慈溪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4年10月,县境调整,迁至浒山镇环城东路现址,设医疗预防、卫生防疫、总务3股,人员39名,病床23张。1956年6月改称慈溪县人民医院,首任院长张嘉道。至1958年,人员增至49人、病床52张。1958年办卫生学校,培养初级医务人员。1985年新建3252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至1987年底,累计建房29470.45平方米。人员增至382人,其中有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55人,病床300张,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伤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传染病科、皮肤科、针灸科、泌尿外科、病理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内窥镜室和A、B型超声波室等50多个科室,医疗设备较全,全年门诊37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571人次。为全县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1987年2月动工兴建7100平方米的9层住院大楼。
慈溪县妇幼保健院 1951年5月于县城(今慈城镇)建慈溪县妇幼保健所,1954年迁至浒山镇,1958年并入县人民医院。1963年复设。1984年9月迁址解放西街,新建门诊大楼,面积2189平方米,设妇幼保健、临床医疗两部,有床位60张。1985年,经省卫生厅批准,升格为县妇幼保健院,时为全省第一所县级妇幼保健院。至1987年底,有人员8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9名,为县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1983年和1985年,先后获全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
慈溪县精神病医院 1984年筹建于浒山镇南张家路,建筑面积3011.8平方米。1986年9月开诊。设精神科、普通内科、护理部、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药剂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等,采用药物、心理、劳作、体育等综合手段施治。1987年底,有人员61人,其中医技人员42名,内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有床位150张。累计收治精神病患者481人次,门诊9987人次。
慈溪县皮肤病防治站 初名慈溪县康复医院,1966年8月由民政局筹建于龙场乡凤浦湖西岸,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次年4月开始收治麻风病人,年底划归县卫生局,改名慈溪县麻风病防治站,1979年8月改慈溪县皮肤病防治站。至1987年底,有人员8名,其中医务人员5名。累计防治161名麻风病患者,其中住站治疗88人次,门诊治疗其他皮肤病患者76428人次。1980年、1983年,省卫生厅两次授予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慈溪县疗养院 院址设关头村(今属东安乡),1960年9月利用旧房改建。面积1500平方米。初设床位60张,1962年扩充到100张。工作人员11人。接收肝炎病人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1963年11月撤销。
三北后方医院 系战时流动医院,1942年11月由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创建,初称三北疗养所,翌年12月改三北后方医院,有医生5名。先后在任家溪、大蓬山佛迹寺、田央黄、施公山等地流动医疗,先后收治伤病员70余人。1944年2月,流动于陆埠、梁弄之南山后方医院并入。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医院撤销。
区域医院
民国时期,现境主要集镇设有数家私人医院,慈溪、余姚县卫生院也曾设置几家分院,为邻近地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区、乡卫生院、卫生所,基本改变缺医少药状况。
私立医院 民国至解放初期,现境各地私立医院主要有:
慈航医院。民国9年(1920)由乡人叶启裕独资创设于鸣鹤场雪航桥,聘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之龚宝键任院长,设内科、外科、眼科、产科,计医师6名、护士2名、院工3名。龚本人精于内、外、妇、儿科。抗日战争时期,叶在沪产业遭日机炸毁,医院财源断绝,遂停办。
大同医院。民国18年由施蒙久、何理刚募捐筹建于浒山镇西门外,设内、外、儿科。开业3年内,给资助户以优惠医疗。1950年停办。
济众医院。民国23年由旅沪商人黄裕明集资兴办于龙山海甸乡(今甸山乡),占地4.75亩,建房24间,聘俞士英为院长。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及手术室、化验室、药房等。有医务人员6名,床位20张,置有腹部手术器械、显微镜、助产器等设备。抗日战争时期,救治抗日部队伤病员40余人。1955年8月改组为庄黄联合诊所。
浒山医院。民国23年,路念慈岳母有感于当时时疫流行,民众苦于缺医少药,遂倾其积蓄,助念慈选址浒山东门外,创设医院。设内、外、妇科,施注霍乱预防疫苗。置有显微镜等设备。1951年与浒山西医联合诊所合并。
三北医院。1950年由工商界人士虞家芝等发起,向慈籍旅沪殷户筹款3万余元,于1951年创立三北医院,设址沈师桥厦门头。设内、外、儿、妇、产科及药房、注射室;置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设备,有员工6名,病床20余张。1953年4月由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接管,改建为慈溪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诊疗部,后几易其名,1984年定名观城区中心卫生院。
区中心卫生院 现境各区,解放前曾设立数家公办诊所。民国36年,庵东盐场公署建盐工诊疗所,设3科1室,有工作人员7人,次年停办。慈溪、余姚卫生院于35~37年间分别于观海卫、逍林、周巷设分院,不久均陆续停办。1951年后,现境各区陆续建立公办或民办公助卫生院(所),1955年有5所,1962年增至8所。1985年前后,改称区(镇)中心卫生院,负责管理各乡卫生院。
联合诊所、乡卫生院 解放前多为家庭诊所。1951年7月,浒山成立西医联合诊所。嗣后,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下,联合诊所迅速发展:1955年12家,1956年30家,从业人员281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部转为集体医疗单位,并发展至52个,实现了社社有卫生院。后随行政区划变动,布局略有调整。至1987年,计有乡(镇)卫生院55家,分别由8家区卫生院领导,共有职工571人。新界、宗汉、淹浦3乡卫生院,1986年、1987年分别被省卫生厅命名为“文明卫生院”。
基层保健站、卫生室
村保健站 1951年始培训农村卫生员,此后逐渐设村保健站。1955年有村保健站25个,保健员25名。1958年增至52个,保健员808人。1969年初,宁波军分区医疗队帮助田央公社进行合作医疗试点,年底在全县推广。1970年培训“赤脚医生”兴办合作医疗站,是年有社办、社队联办、队办合作医疗站283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40.85%。到1976年,队办合作医疗站发展到722个,遍及全县社队。以后几经拆并,至1987年底,尚有村办、联办、个体办卫生室604个。
单位医务室 50年代初,县内有6所中、小学建立医务室。以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亦相继建立医务室或保健室,至1987年,全县共有单位医疗机构34个,医务人员38人,其中机关医务室1个,事业单位医务室18个,厂(场)医务室15个。
个体行医
古代行医者,或设医寓,或在药店坐堂,或串村走巷做走访郎中。多为中医,清末始有西医个体诊所。至1949年,现境有个体中、西医331人。
解放初至1958年间,个体医生陆续加入联合诊所,旋转为集体医院职工,个体医生消失。1961年又允许医生个体开业,“文化大革命”中遭禁。1981年,国家准许个体行医,私人家庭诊所又渐发展,当年登记开业的有34名,至1987年,发展到167人。
第二节 中西医疗
中医
慈溪中医,代不乏人。明代王纶著《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为河间学派的代表,用药偏于寒凉。清代柯琴专研伤寒学,撰名著《伤寒来苏集》;张生甫精于虚损症,著有《虚劳要旨》等,与盐山张锡纯、兰溪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民国初年至解放初,魏长春行医孝中镇,擅治伤寒温病、肝胆胃肠诸症,负盛名。据民国18年(1929)统计,全县有各科中医师66人。9年、18年,会稽道尹王庆澜、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先后下令取缔、废除中医,慈溪中医界群起抵制。到37年,中医师减少至49人。
在现境各地行医的,清代有周巷劳氏伤科鼻祖劳双龙,专治跌打损伤,接骨入骱;景氏儿科开创者景瑞璇,有应手奏效之誉;花墙门吴氏儿科则与景氏儿科齐名。此后,宓家埭宓莲君(?~1858)以善治伤寒火症著称;坎墩人赵宰元(1856~1926)治目疾享盛誉;石人山高宝增(1856~1932)主张温病与伤寒汇通,提出温病伏邪病位在阳明,不少危殆重症,服之即效。民国时期,在各地行医的祖传中医专科主要有:周巷劳祥和,擅治跌仆损伤,正骨入骱;石人山高子京,精理伤寒、湿热、疟、痢等症;观城李纯益,精内外科,尤擅儿科,善治麻疳,用药轻灵;新界胡树萱,擅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气管炎等。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事业。1951年成立以中医为主体的慈溪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中医联合诊所。鼓励老中医带徒授技,到1954年底,中医人员增至236人。1958年输送8名医师到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1963年,配备人员,帮助老中医劳祥和、虞志瑞、高子京、胡树、张乃安、李纯益、陈达仁和药工陆文达等整理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同年,劳祥和、高子京、李纯益、胡树萱列为省名老中医。1979年,中华医学会慈溪分会中医学组成立。1979年,招收社会闲散中医药人员,经省选拔考试,县录取5名。1982年9月,慈溪中医学会成立,会员69人。随着中医队伍的扩大,区、乡卫生院逐步建立中医科室,在医疗上各有所长。观城区中心卫生院的中医内科、周巷区中心卫生院的中医伤科、长河区中心卫生院的针灸、淹浦及宓家埭乡卫生院的中医内科、洋山乡卫生院的中医外科、新界乡卫生院的中医妇科、周巷镇卫生院的景氏儿科、孙氏眼科、天元和坎东两乡卫生院中医眼科、天东乡卫生院的疳喉科等颇得病家称誉。1987年,全县中医、中药人员计195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2人、主治中医师16人、中医师28人、中医士94人。
西医
清宣统二年(1910)县城建私立慈溪保黎医院,始有西医。至民国18年,有西医13人。至37年,有西医,25人,助产士7人,护士5人,药剂士2人。
现境西医始于民国9年,是年,鸣鹤慈航医院开设西医门诊。1949年,现境有西医师20人、药师3人、护士13人、助产士3人。
解放后,西医队伍发展迅速,1954年有西医396人,至1987年底,增至137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695人,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123人。
解放前,除保黎、慈航、济众医院能做部分腹部手术和处理难产外,其他医院(诊所)仅能应付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解放后,医疗技术提高,医院科室增加,收治病种趋广,诊治疑难病症技术不断提高。
内科:50年代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60年代始能用大剂量阿托品治疗流脑华佛氏综合症,并抢救严重脱水病人。70年代,新增技术有大剂量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胸腔插管治疗自发性气胸、脓胸,超声波定位下行肝脓疡、心包穿刺术,开展心电监护和电击除颤术,并先后增设血液病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小儿科、肺结核、肝炎等专科门诊。80年代,又新增顽固性心衰综合治疗、肝脏活检、B超指引下做肝脓疡插管引流术、肝硬化病人腹水回输术等。大多数区中心卫生院能诊治肺心脑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病综合症、肝性昏迷等病症。
外科:1954年始做阑尾切除、肠梗阻坏死切除、尿道损伤等下腹部手术。50年代后期,能施行胃、胆囊、脾切除及肝破裂修补等上腹部手术。1970年增加甲状腺切除、乳腺癌根治、直肠癌根治(后置)、胃全切、肾切除等手术。1976年,县人民医院外科施行胰头癌根治术首例成功,在国内有很大影响。肝叶切除术亦于同年施行。1978年开展颅脑手术、脑血管造影。1979年施行阻塞性黄疸患者经皮穿肝胆道造影。1980年开展脾肾分流术、肺叶切除术、颅脑静脉窦破裂缝补术、亚玲形胸骨后甲状腺瘤切除术。1986年开展显微外科,施行脾脏自体移植、睾丸带血管自体移植。1987年,县人民医院共进行各种手术1522人次,住院1963人次,治愈率90%以上。到1987年,浒山镇和龙山、观城、逍林、庵东等几家区卫生院能开展胃、胆、脾等上腹部手术和肾切除、结肠肿瘤根治、甲状腺瘤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其余区卫生院和宗汉等少数几家乡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
妇产科:50年代中期始能行剖腹产手术,后新技术不断推广采用,60年代初、中期施行子宫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70年代增加阴道前后壁修补、尿瘘修补及腹膜外剖腹产手术。1980年后,又增子宫、附件肿瘤手术。区乡卫生院多能开展计划生育四项手术,部分能做子宫肌瘤、子宫次全切除、卵巢囊肿摘除等手术。
耳鼻喉科:历年掌握推广的新技术有:60年代中后期,筛窦开放、鼓膜穿孔修补、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手术;70年代初,直达喉镜、食管镜、支气管镜等内窥镜检查和相应的活组织检查、气管切开、乳突天盖开放探查等手术。1984年后,有鼓膜成形术、耳廓断裂再植术,应用超声雾化、激光等治疗项目。1987年开始,应用手术显微镜开展中耳显微手术。
眼科:50、60年代只能施行青光眼、白内障等简易手术。70年代,始有末层巩膜下角巩膜咬切术、球内异物吸出、鼻腔泪囊吻合、眶匡内容摘除等手术。1980年后,用“戴镜压抑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斜视。1987年,对外斜病人在健侧眼上施行手术,减少了手术难度,同年临床始用角膜接触镜。浒山镇卫生院、周巷区中心卫生院的眼科至1987年均能开展板层角膜移植、网膜剥离、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置换等手术。
放射科:50年代中后期在胸腹透视基础上新增摄片、胃肠道造影。70年代新置200毫安、400毫安X光机,开展多项造影和特殊检查。1980年后,能行食道、胃肠双重造影及各项断层摄影术。1983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在省矽肺摄片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到1987年,各区镇卫生院均设放射科,部分医院能行造影及摄片技术。
检验科:50年代,检验项目由三大常规检查扩展至脑脊液、血沉、胸腹水、白带、精液常规、康氏反应、大便隐血、痰液常规、血型和血交叉试验、骨髓穿刺涂片镜检等;60年代建立生化室和细菌培养室,先后开展肝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非蛋白氮、肌酐、血钙、血钾等测定以及细菌药敏试验;70年代开展HAA电泳法、骨髓分析和A、F、P扩散法新项目;80年代新增胆固醇、三酸甘油脂、r——GT测定、HBSAg、乳酸脱氧酶等项目;1985年后配置4022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尿液电脑分析仪,使血液、尿液生化分析项目增加。
药剂科:县人民医院1964年设普通制剂室,生产蒸馏水和部分合剂、内服药剂等;1968年配制利胆合剂、排石汤、抗妇炎合剂、乳小叶增生合剂;70年代又配制中草药内服制剂16种、片剂9种、粉剂2种、针剂4种。1980年成立药剂科,1982年下设中药房和制剂室。1987年,药剂科人员由初建时的19人增至38人,其中主管药师5人,药剂师8人。是年,制剂室配制药品由1982年的80余种发展到111种;西药房配发西药、中成药品种有1225种,全年配方金额达129.8万元。
中西医结合
解放后,政府提倡中西医结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60年代末70年代初,观城区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先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肾结石、肾炎、肝炎、乙型脑炎、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中毒性菌痢、高血压、支气管炎等疾病。1975年,县人民医院置中西医结合病房,病床20张。甲状腺及部分腹部手术,采用针麻和中药麻醉。治疗骨折、脱位徒手整复等症,应用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果,疗效显著。
第三节 医疗设备
解放前,仅私立保黎医院置有X光机、显微镜、人工气胸器、助产器等设备,慈航、济众两家医院有显微镜、助产器、腹部手术器械。其他医院(诊所),医疗设备均很简陋。
解放后,医疗器械设备不断增加。60年代初,县内有200毫安X光机1台、超声波治疗机1台、高倍显微镜3台、万能手术床3台、电冰箱4只。1964年,购置救护车1辆。1970年,有X光机9台、显微镜32架、电冰箱10只、氧气瓶29只。1978年底,区、社级卫生单位装备有X光机34架、心电图4台、A型超声波4台、万能手术床8张。1984年,20多个区、乡级卫生院也装备心电图机、X光机、综合手术床、高频电刀、九孔无影灯、油泵牙科椅、冰箱、氧气瓶等医疗器械。截止1987年底,县属各医院、区卫生院和大部分乡卫生院均配备手术、化验、放射、病理等各种诊断治疗器械,有的还添置B超、脑电图机、血气分析仪、各种内窥镜等。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更见完备,已有90多个品种,主要有:—256B型超声诊断仪、400毫安X光机、XS—SSD——4型纤维胃镜、XJ——1型纤维结肠镜、氦氖激光照射器、XSS——Z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自动指示旋光仪、血气分析仪、电脑化尿液快速分析仪、4022——生化分析仪、光固化机、心电监护仪、自动洗胃机、早产婴儿培养箱、超声波心电管诊断仪、塔式重蒸馏器、高速涡轮牙钻等。
第二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防疫
防疫机构
民国27年(1938)、29年,慈溪县政府曾先后建立慈溪县防疫委员会和县卫生院,仅配医务人员3名,防疫机构形同虚设。解放后,防疫工作逐步加强,开始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管理。1952年4月成立慈溪县卫生防疫委员会。1954年10月,卫生院设卫生防疫股,专门管理防疫工作。1956年6月成立慈溪县血防委员会、慈溪县地方病防治工作组。同年7月建立慈溪县卫生防疫站,后几经撤并,1972年3月恢复。1981年起先后在各区、乡(镇)卫生院设置防疫机构,配备人员,负责乡村防疫工作,形成县、区、乡3级防疫网。至1987年,县防疫站有人员55人,其中副主任技师1人,主管医师7人,医师17人,检验师3人。设防疫、计划免疫、卫生、寄生虫病防治、结核病防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宣传等科及1个防疫咨询服务部。区、乡(镇)共有防疫人员86名。是年,县防疫站由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防疫站。
疫病防治
民国时期,县内发现鼠疫病人2例,流行较广的传染病、地方病有霍乱、天花、伤寒、赤痢、白喉、猩红热及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麻风病等20余种,罹疫死亡者甚众。据民国29年统计,患病5686人,其中霍乱患者149人,死亡36人。
现县境自民国6年至35年,先后流行霍乱10余次。30年,今上田央村死于霍乱病者70余人;35年8月,仅3日内浒山人患霍乱丧生20多人;37年,浒山天花流行,患者由儿童至成年人,有日死3人之记载;20年2月,坎墩地区脑膜炎流行。32年夏、秋间、三北地区时疫流行,逍林沿周塘一带疫情尤重,中共三北地委书记王耀中,召集地方知名人士,借传统“迎太平礼拜”之名,组织四、五百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又通过宁波地下党组织办来霍乱、伤寒混合疫苗100瓶进行注射,抑制时疫流行。
解放后,政府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逐步完善防疫机构,广泛开展除害灭病运动,制订《慈溪县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县、区、乡防疫人员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鼠疫、天花早已绝迹,霍乱于1951年消灭,吸血虫病、丝虫病也先后灭绝。1984年起又实行计划免疫,至1987年,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9.05%,“四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覆盖率为96.19%。
传染病 县内流行的传染病有20余种,其中流行面广的有以下几种:病毒性肝炎。属高发区,1959年4月列入传染病报告范围,是年发病676例,五洞闸、浒山一带最多。后每年发生,1959~1969年6207例,年均发病率107.27/10万;1970~1979年13869例,年均发病率164.36/10万;1980~1987年30350例,年均发病率418.07/10万。自1959年至1987年的29年间,死亡8人。
痢疾。50年代发病较多,年均2129例;60年代下降,年均990例;70年代又逐年上升,年均1662例;1980~1987年,年均发病上升到4092例。自1950年至1987年的38年间,死亡26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1950年始有疫情报告,当时发现较少。60年代增多,年均发病率136.44/10万,其中1963~1968年为高发期,发病9100例,死亡391人。发病时间多在春季至夏初,据上述6年统计,在1~5月发病的占91.16%。以后用流脑菌苗、多糖菌苗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到70、80年代,年发病率分别下降至4.34/10万、3.49/10万。1987年降为0.43/10万。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省内高发区,患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1954年始有疫情报告。至1987年,共发病4101例,年均发病率15.74/10万,死亡139人。50年代,疫情平稳,年均发病率20/10万。60年代为高发段,其中5个年份发病率超过30/10万。1959年起,采用疫苗接种预防。70年代起,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发病17例。
麻疹。俗称“瘄子”素有发生。1951年始登记疫情。一般在冬春季发生,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平均,患病年龄为6岁。麻疹流行呈周期性。每隔1~2年流行1次,亦有持续1~2年的,起伏较大。据1951~1986年36年统计,总发病84294例。其中大流行8年,100~500/10万之间的中流行12年,100/10万的小发年9年,10/10万以下的偶发年7年。1958年为爆发年,发病21704人,年发病率3772.13/10万,死亡129人;逍林区最严重,发病率高达7733.33/10万。50年代始,防疫部门对易感儿童采用减毒活疫苗接种。1984年起改为冻干粉剂按月接种,使麻疹逐年减少,1987年无一例发生。
白喉。1950年起建立疫情报告,患者多为儿童,偶有成年人。发病年份有周期性。1958年、1959年两年在部分地区流行,共发病485例,年发病率41.33/10万,死亡34人;1964~1966年为第二次发病高峰,3年共发病477人,年均发病率19.65/10万,死亡28人。县各级防疫部门自1953年起,对易感儿童施行接种预防,接种人数由开始的几千人增加到80年代的几万人。1967年以来,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84年至今,已无病例发现。
脊髓灰质炎。1956年始建疫情报告,患者均为幼儿,至1983年共发病333例,年均发病率为1.56/10万,死亡3人。1965年为流行高峰年,发病67例,年发病率为9.41/10万,死亡1人。1982年为第二个流行高峰年,发病59例,发病率6.56/10万,死亡1人。1961年起,对易感幼儿采用小儿麻痹糖丸预防,1981年实行计划免疫。自1984年至今,未发生病例。
地方病 县内有丝虫病、钩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麻风病。
丝虫病。1950年征兵体检时发现,在1173名体检对象中,发现微丝蚴阳性126人,占10.8%,鉴定为马来丝虫。1952年,长河乡里路村采血调查181人,有微丝蚴阳性2人。1956年抽样调查10个乡,受检15096人,有微丝蚴阳性594人,占3.93%。龙山乡最高,占10.2%。因防治不力,1959年再次抽样血检,该乡阳性率升至24.8%,引起政府重视,1962年组成工作组防治,1970年又抽调60名医务人员,组成4个普查普治小组,边调查边治疗,是年检查142567人,阳性677人,占0.47%;1983年、1984年两年,抽查111820人,阳性2人,占0.0018%,1984年6月,通过宁波市丝防考核小组考核,1985年2月,省卫生厅宣布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县。1986年无一例发现,解剖中华按蚊1021只,亦均为阴性。1987年,省卫生厅宣布慈溪为消灭丝虫病县。
血吸虫病。主流行于龙南乡大山、湖东和周巷镇海莫3个大队,据1964年、1978年先后调查819户,人口2368人,有病人13名,并发现钉螺面积3400平方米。1971年起,坚持查螺、查病、治病,并加强饮水管理和粪便处理。到1981年12月,经省血防考核组检查定为省第一批消灭血吸虫病县。1985年,县防疫站沈长胜被评为全国血防先进工作者。
钩虫病。俗称“黄胖病”。解放前民谣云:“一年黄、二年胖、三年功夫见阎王”。1955年抽样调查,周巷、浒山、逍林棉区流行最广。1956年治疗17076名。1958年又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普检3061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查出阳性134690人,占被检人数的44%,周巷区最高,占59%。经四氯乙烯大剂量一次性治疗,治愈124005人。经过20余年不间断的防治,钩虫病患者逐年减少,1979年,经省血防检查考核组考核,确认慈溪县为钩虫病发病率较低县。
疟疾。有“间日疟”、“三日疟”。民国时期每年均有发生。解放后加强防治。1952年发病5101人,发病率1037.84/10万,死亡1人。1961年7~9月,温度、湿度异常升高,9月份雨量485毫米,蚊子旺发,加之防疫不力,9月份发病176例,10月份猛增到23922例,年总发病33636人,发病率高达5491.19/10万,占全年各类传染病总数的90.37%,比上年增加214倍。龙山地区发病率最高,观城、逍林次之,有15个大队发病率超过人口总数的10%。是年,发动医务人员落实“两根治一预防”措施(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病人抗复发根治,重点地区预防),组织送药上门,取得显著效果。1963年对6166例有发热症状者进行疟原虫检查,并进行抗复发治疗3次,服药125746人次。又对发病率在15%以上的147个生产队、47个单位采取冬季预防服药措施,1964年发病率减至1141.68/10万。1983年在新浦、择浦、三管、白沙、桥头乡先后监测,受测958人,阳性15人。1985年测定,发病率降到6.14/10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指标。1987年患疟疾4人,发病率仅0.42/10万。
麻风病。民国24年,省武康疗养院、绍兴麻风病院相继收容、治疗过慈溪县麻风病人。1966年8月建办县康复医院(后改名麻风病防治站)。年4月收治7名麻风病患者。1970年,全县调查,发现疑似病人10余人。1973年组织医务人员百余名开展普查,受检115730人,查出疑似病人195名。至1980年,经4次大普查,基本查清流行情况。1983年起,每年组织巡回门诊或新发病区重点调查。1987年新发病3人。截止1987年底,累计麻风病患者161名,治愈110名,死亡和其他原因减少28名,现症病人尚有23名,患病率为0.025%‰,已达到控制麻风病流行的指标。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
1956年,县防疫站配专人从事工业卫生及劳动卫生工作。1964年建立矽肺常规检查:石棉业工人3年1次健康检查,矽肺患者每年复查。1979年8、9月间,县防疫站配合浙江省职业病防治所和宁波地区防疫站对接触铅、苯、汞、有机磷农药和三硝基甲苯5种毒物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和生产环境的卫生学调查。1982年,县防疫站会同浙江省防疫站专题调查石棉行业,测定样品949只,平均浓度28.91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3倍;最高浓度为18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89倍。1984年,各石棉厂、点安装管道吸尘装置后,粉尘浓度比1982年降低4成多。1983年5月起,厂矿企业先后建立卫生档案,逐步完善监督、监测、体检工作。1985年起,乡镇企业开始建档,至1987年底,完成建档的企业有1812个,职工总人数117611人。
第三节 妇幼保健
民国期间,无专门妇幼保健机构。解放初,妇幼保健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兼理。1951年5月成立县妇幼保健所,1958年并入县人民医院,1963年恢复。1985年5月改为县妇幼保健院,分妇幼保健、临床医疗两部,设妇保、儿保、妇产、内儿等10个科室。1954~1957年,各区先后建妇幼保健站,1958年,分别并入各区卫生院。此后,各区乡(镇)卫生院充实妇幼保健人员。至1987年,全县有9所区(镇)和55所乡卫生院,设有妇产科、儿保科。有816个村配有妇幼保健协助员,占总村数的98.5%。
新法接生 民国时期多旧法接生,妇婴死亡率较高。民国19年(1930)助产士张爱麟始在庵东盐区采用新法接生。29年,县卫生院成立后,设助产士1人,,全年新法接生12胎。解放后,为确保妇婴健康,推广新法接生。1951年举办展览,宣传新法接生,对旧产婆进行技术培训,并给贫病产妇以免费照顾,使新法接生率逐年上升。到1952年,新法接生率由1950年的4.8%增加到42%。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37.9%‰下降到1952年的14.5%‰,1958年新法接生率提高到98.4%。婴儿破伤风死亡率下降到0.19‰。1959年提倡住院分娩,建62个农村产院,设床位297张,翌年住院分娩率38.6%。1980年,新法接生率达到99.95%,经浙江省卫生厅验收,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新法接生合格证。1982年起,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至1987年,孕产妇建卡率达到98.77%,住院分娩率达98.73%。
妇女病防治 解放初,采用幻灯和图片展览,宣传妇女卫生知识。1958年,在农村推广妇女“三期”(月经期、孕产期、哺乳期)保护制度。1960年普查普治子宫脱垂患者。至1961年,治愈子宫下垂病人574人,治愈闭经患者4726人。1973年进行首次以防癌为主的妇女病查治,历时5个月,普查13万人,受检率87%,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5万多人,其中恶性肿瘤患者38人。1978年复查复治尿瘘、子宫脱垂。1984年9月,开始妇保门诊。1985年对浒山镇31个单位的女职工开展防癌普查及常见病的治疗。1987年,县妇幼保健院普查乡镇企业女工患妇女病情况,并建立健康档案。
儿童保健 解放后,开展新法育儿指导工作。1955年在五洞闸乡培训保育员、接生员、保健员,试办常年托儿所。1956年对全县640个托儿所实施卫生指导,另在大云乡和五洞闸乡调查近亲结婚对下一代危害情况,进行广泛宣传。
1951年“六一”儿童节为3254名儿童健康检查,1961年开展小儿营养不良普查,查出并治愈2142人。1979年为全县77648名0~7岁儿童健康检查,测定其中6800名儿童的身长、体重、坐高、头围、胸围5项指标,绘制《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对照表》。1979~1981年先后调查儿童佝偻病、贫血、婴儿喂养状况及1978~1980年3年间0~7岁儿童死亡回顾。1987年对3~7岁独生子女及幼儿园儿童一次性体检47165人。
1980年5月,县妇幼保健所开设儿童保健门诊。此后,各区和55个乡镇均先后开设儿保门诊。1985年3月起,各乡实行每月1~2天的儿童保健日活动。并对0~3岁组儿童进行系统管理,至1987年,该组儿童受系统管理的27507人,建卡率达91.6%。
儿童防疫疫苗逐渐由牛痘疫苗一种增至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等8种。1979年10月对全县7个月至12岁的177779名儿童免费驱蛔。1984年起确定每月20日为儿童保健日。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初期,各镇(乡)建立卫生委员会和居民(村)卫生小组,开展季节性清洁卫生运动,进行饮水消毒、饮食业摊贩管理。1952年10月统计,全县迁移粪缸48732只,加盖搭棚46884只,疏通阴沟2318条,新建垃圾箱956只,清除垃圾16188470担。1953年3月成立慈溪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开展以反“细菌战”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清洁卫生活动。1958年成立慈溪县除四害指挥部,组织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突击队,创建“四无镇”、“四无村”。同年12月成立慈溪县防病治虫灭害指挥部,加强日常卫生工作的领导。1960年起,国家经济暂时困难,部分人员因营养不良,得浮肿病,政府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1962年后,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饮水、饮食卫生。“文化大革命”中,爱国卫生组织涣散。1978年10月调整机构,充实人员,继续以除害灭病为中心,改善环境、饮食卫生,并指导基层创文明卫生先进单位。1984年和1987年,周巷镇西河居民区、东一乡富强村、掌起乡下叶村、范市镇杨家村、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先后被列入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食品加工服务业卫生管理 解放后,设卫生警察,监督市场、饮食业的卫生。1953年7月,县人民政府颁布《慈溪县饮食卫生管理暂行管理规则》;1956年6月又颁布《慈溪县饮食业卫生暂行条例》,按规定指导1761户饮食业改善卫生设施,颁发卫生合格执照1191份。1963年对炊事员和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先后组织培训,并对饮食、食品加工、牛奶、酱作、水产、糖果、茶食、肉食品、理发业、旅社、浴室、茶室(摊)等行业重新核发卫生合格执照。1972年,慈溪县革命委员会批转商业局、卫生局《关于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全县饮食服务行业卫生大检查。1983年7月1日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县人民政府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4名,检验员2名,检查员80名,各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设食品卫生管理机构868个,检验机构48个,配管理员6356人,检验员68人,形成食品卫生管理监督网,并每年对食品检验员和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体格检查,对食品服务行业核发卫生许可证,至1987年,共培训检验员5期,110人次,体格检查50941人次,颁发卫生许可证2308件。验讫5705件,合计8013件。5年中,处罚违反《食品卫生法》行为416起,计罚金12112元,销毁产品6279公斤。1987年,食品采样调查587份,合格463份,合格率为78.88%。
饮水卫生 解放后,把保护水源和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列入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50年代初,倡导饮水和洗涤水分塘隔离。1953年6月,观城、师桥建立饮水消毒站。1955~1979年,组织挖井建水柜,新建水井9706只。后工业废水增多,农药使用增加,河水严重污染,1981年3月,县成立水改领导小组;1984年12月成立慈溪县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县防疫站确定16个监测点,进行16个项目的水质化验。到1987年止,建成水厂(站)25座,水柜1610只,31个乡(镇)、223个村用上自来水,共计有357816人饮用清洁水,占总人口的38.39%。1986年12月,慈溪县第二水厂动工兴建,投资1530万元,计划受益15个乡、205个村、25.5万人口。
学校卫生 解放后,学校先后成立卫生室(队),制订学校卫生计划和印发通俗卫生宣传材料,培训保健员,开展学校卫生工作。1953年,全县有6所学校设卫生室,卫生队员76人,受训6次。以后逐渐增加。1980年5月,对慈溪中学、浒山中学、县实验小学、浒山二小、浒山四小等5所学校的7~16岁学生3100人进行体检,患近视者颇多,1982年6月对实验小学74名学生的135只患近视的眼睛,采用0.05%654-2眼药水矫治,治疗1个月,有效眼70只。1985~1987年,培训保健教师和校医,宣传学校卫生知识,试设卫生课,着重防治近视眼,加强食品卫生监督。1986年普查普治中小学生头虱。
第三章 医药管理
第一节 公费医疗
1950年至1952年8月,国家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医药费由特约医疗单位记帐,县卫生院审核报销。1952年8月成立慈溪县地区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实施管理委员会,制订《慈溪县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暂行办法》,10月1日起,医疗费由医管会统一掌握使用。1957年7月16日起,实行分级管理,经费下放到各单位。1963年改由单位定额包干。1976年1月实行分系统管理。1979年10月成立慈溪县公费医疗管理小组。1980年4月,县府办系统、公安局、防疫站、县人民医院、慈溪中学、浒山镇机关试行定额到人,节余部分按60%奖励的制度;1982年3月,全县推广,并逐步完善。1985年除继续实行定额到人、节约奖励外,又规定:公费医疗享受人员住院医疗费全报;门诊医疗费按伍龄定比例报销。
第二节 劳保医疗
50年代初,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实行劳保医疗,职工患病,医药费按规定报销。直系亲属医药费,由职工所在企业负担50%。其后,集体所有制企业亦参照执行。
1954年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实行统筹医疗。经费缴县医管会统一使用,每人每月1.70元。因超支严重,1968年4月1日起停办。
第三节 药品管理
管理机构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惠民药局,为县最早药政机构。民国29年(1940)建县卫生院,兼管药政,多次饬命药商登记,遵办者寥寥。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兼办药政管理、药商登记,查处伪制假冒药品,限制使用麻醉药品,审查麻醉药品使用医师资格。1978年7月建慈溪县药品检验所,1986年设兼职药品检查员87名,承办药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质量监督 1951年按省卫生厅《取缔伪制或假冒药品暂行办法》,调查登记51家药店。1954年检查游医药贩,禁止无证行医卖药,制止药商抬价。1979年4月抽检医疗单位制剂,合格率52.4%。1981年5月抽检14个药房自制药剂,合格率55.5%。1982年验收县人民医院制剂室,1984年验收8区1镇卫生院制剂室。1985年,上述11个单位获省卫生厅《医院制剂许可证》。1986年颁发39件《药品经营许可证》。同年,组织药品质量抽检活动,医院制剂抽检合格率76%,抽样菌检合格率20%。在药厂产品抽检中,发现1家药厂生产的大输液铝盖松动,不合格率48.2%,1家药品经营单位的8000余盒“三参蜂皇浆”为劣质品。抽检活动后,对劣质药品作严肃处理,并组织培训138名药品经营人员建立71个单位质量档案。1987年对制剂室8000余种制剂实行登记,并作抽检,合格率82%。是年,县药品检验所被评为省、全国先进药品检验所。
取缔伪劣药品 1985年7月,县成立伪劣药品查处小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8月中旬检查52个区、乡单位,查处伪药3种、劣药110种、变质中药999.75公斤,并召开“查处伪劣药品现场会”,当众销毁伪劣药品。翌年又处理伪劣药品案件64起,涉及84人次、5个单位,查获假药5种、劣药110种,价值人民币15.8万元。1987年5月举行首次基层药品大检查,受检68个医疗单位,41家药品经营企业,871个乡村、个体医生,15个厂、场、校医务室,共查获伪劣药品999种次,处理市场非法游医药贩181名,销毁伪劣药品3346.3千克,罚没6101.33元。
严禁私种罂粟 80年代初,发现私种罂粟者。1983年6月,县委发出《严禁私种罂粟的通知》,调查浒山、逍林、横河、长河、庵东等区私种罂粟情况,发现有11个乡的25个村、36户私种粟,共查获原植物罂粟557株、枯粟667株、罂粟幼苗100多株、罂粟果子628个,均作销毁处理。此后,继续定期查禁种罂粟。据1986年、1987年两年统计,共铲除罂粟全草717株,销毁果实111只和罂粟果酒1斤,没收鸦片32克。
第四章 体育事业
明清以来,民间素有习武传统,开展拳术、摔跤、举石担等活动。民国期间,部分学校始有田径、球类运动。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提高人民体质,重视体育事业。1956成立慈溪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部分工会、企事业单位建立体育协会。1985年,各区、乡(镇)均组建体育机构,广泛提倡体育运动。至1987年,计先后举行县体育运动会7次,中小学运动会23次,田径、球类等单项比赛多次。体育事业普及城乡。1984年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县。1988年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第一节 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
民国时期,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和中城、正始、普迪、承志等小学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民国33~37年(1944~1948),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开设童子军师范科,办2届,毕业31人。
解放后,多数中小学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1954年,中小学普遍推行第一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中等学校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6年开始执行《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试行草案)》,逐步配备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扩大活动场地,增添设施,开展体育竞赛。自1954年至1961年,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累计9750人,有4218人通过一级、二级标准。1958年下半年至1961年,以劳动取代体育课,体育活动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1969年改体育课为军体课。1971年起,体育教学渐趋正常。1976年始,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县连续7年被评为省“达标”先进集体。1979年始,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开展“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每天达到1小时的体育活动量。经验收,各县立完中、重点初中、区中心学校均因连续5年认真执行两个“暂行规定”达到基本合格。
1972年,教育局配体育,教研员,后恢复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形成县、区、社、校4级体育教研网。自1971年至1987年,计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13期,受训400余人次。截止1987年底,有专职体育教师118人(其中中学102人,小学16人)、兼职体育教师301人。1986年成立慈溪县学校体育研究会,组织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等经验交流会、学术论文报告会等。观城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应天弼于1982年经《体育报》、《文汇报》联合评选,被授予“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自1954年以来,学校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八一体工大队及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23名、学生150名。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划船队的韩亚琴,1984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四人组赛艇中夺得金牌、银牌各1枚;被选入省技巧队的邵春华,多次获全国冠军,还参加国家队,在1985年9月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银牌、铜牌各2枚。
学校业余训练
1970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设体操班、大云公社五大队(现垫桥路村)小学设篮球班、周行中学设女子排球班,开展业余体育训练。1973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体操班和周行中学女子排球班被浙江省体育委员会定为省级业余体育训练点,名额各20名。1977~1985年间,定为省级训练点的还有航模班,名额10人;皮划艇班,名额5人。后改体操班为技巧班、女子排球班为男子篮球班。县体委安排部分学校为县级训练点,配备专职教练2名,兼职教练19名。县技巧班学生6次参加全国比赛,多次参加省少年技巧锦标赛,共获省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1枚,潘颖丰、王坚于1986年在全国少年技巧锦标赛上,获男女混合全能和单项金牌各1枚。观城中学、坎东乡中心学校、大云乡垫桥路小学于1986年被省体委、省教委定为省级田径、篮球传统学校。
第二节 群众体育
职工体育
解放前,职工体育活动甚少。民国23年(1934)成立的长河镇“海光”队为现境中最早的职工篮球队。抗战胜利后,庵东盐务局亦成立篮球队。
解放后,庵东、观城、浒山、周巷、逍林等镇都有职工篮球队、乒乓球队。1954年,县级机关开展“劳卫制”锻炼,成立“劳卫”篮球队、乒乓球队。随后,教育系统、银行系统、公安系统也分别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此后,“劳卫”队2次获宁波地区篮球赛冠军,县职工篮球队4次获宁波地区(市)篮球锦标赛冠军,乒乓球队曾获单打冠军。
1979年起,县体委、慈溪县总工会每年联合举办2~3次职工体育比赛,推动了各地职工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观城区粮管所每年举办运动会1次,有70%职工参加比赛,1985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6年又被评为全国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庵东镇4家企业联合创立职工体育运动理事会,每年轮流举办综合性运动会1次。该会秘书长、浙东化工一厂工会主席符信友1986年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工作者。1986年,长河区9家企业联合建立职工文化体育协会。是年,全县有48.6%的职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慈溪县邮电局于1986、1987年2次被评为省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老年体育
1984年底,慈溪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建立,自筹资金添置体育运动设备,聘请教练员举办太极拳、五禽戏、桥牌、门球、气功、剑术等训练班,组建老年桥牌队、门球队、长跑队、钓鱼队。县体育场为老人专设2个门球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经常举办棋类、桥牌、乒乓球活动,老年体协还每年举办运动会1次,每季度举行单项活动1~2次。各区及浒山镇也先后成立老年体协分会。至1987年,全县有会员400余人,多次选拔运动员参加省、市(地区)老年人运动会与友谊比赛。
农村体育
解放后,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拔河、棋类等。篮球活动在观城、庵东、逍林、周巷等地较普及。观城镇南门外村1950年即成立新社篮球队。镇内现有灯光球场1座、普通球场10座。1982年起,每年举行1次“慈胜杯”篮球赛。庵东、周巷、逍林等地于60年代先后成立女子篮球队,庵东东一乡女子篮球队实力较强,1974年获得宁波地区冠军。
桥头乡烟墩村1972年起每年举行围棋赛,被誉为“围棋村”有围棋爱好者200余人。新浦镇1985年创办少年儿童棋校。鸣鹤镇象棋活动活跃,农民棋手余建忠1973年先后获地区、省冠军,1974年还代表浙江队参加全国比赛和“亚洲杯”国际象棋邀请赛。
1986年前后,曾兴起溜冰活动,县内溜冰场达40多处,均为营业性质,后因管理不妥,事故频繁,逐渐停止。
1985年,区、乡(镇)建立体委,管理指导体育活动。到1987年,观城、新浦、坎墩、周巷、庵东、淹浦、胜山、桥头、长河、东一等11个乡镇先后被评为县级体育先进单位。其中新浦镇于1984年被省命名为“浙江省农村体育之乡”,观城镇于1986年先后被评为省和全国的体育先进集体。大云乡垫桥路村1979~1984年6次评为宁波地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其中1982~1984年连续3年评为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民间传统体育
慈溪地处海隅,历受官、兵、寇、盗之害,为健身自卫计,民间习拳练武、舞刀弄棍相沿成风。
拳术。有金锁、乌山、崔陈、精武4派。金锁拳由明初观海卫闽籍军士传入,至今已600余年,流传于观海卫、鸣鹤一带。乌山拳及崔陈拳,于清乾隆间(1736~1795)由卫军后裔唐石门将金锁拳128式,如意棍72式,传授给儿子水振、女儿采姑。后儿子迁居崔陈,女儿嫁至乌山,分别收徒授艺,遂成乌山、崔陈两派,有“崔陈拳头乌山腿”之说,流传于逍林、浒山、横河、长河、周巷一带。常在胜山顶、浒山、乌山庙、文武殿等庙会场比赛,名闻三北。精武派拳术由上海精武总会武术教练姚电侠于民国26年传入周巷一带,有“武松脱拷拳”、“醉八仙拳”、“少林大战拳”、“十二路潭腿”、“短打”等。各派拳术均扶弱抑强,崇武德,爱祖国。解放前后,拳术活动渐趋冷落。至今懂拳术者,仅观城镇金锁拳40余人,乌山、崔陈派数十人。
举石鼓。解放前,农闲季节各地较为流行。民国37年春,在今横河区中心卫生院前举行过一次举重比赛,石堰徐志芳单臂举起90公斤的石鼓,获第一名。今石堰乡横山村尚存重40~100公斤的石担七、八对。
划龙船。民国时期流行于石堰、横河等地,石堰有船24只、横河7只、龙南10只。每年3月15日前后,横河、石堰多有划龙船活动,河面锣鼓喧天,岸上人声沸,群龙争先,热闹非凡。
放风筝。盛行于农历二月,有蜈蚣形、蝴蝶形、蜻蜓形、衣裳形、瓦片形等,大小不等。范市曾出现过二爿竹簟大的风筝。大风筝用粗麻绳当鹞线,白天悬丝琴,嗡嗡作响,晚间挂灯,多者五六十盏。
除上述体育活动外,民间还有踏高跷、舞龙、舞狮、舞镋叉、甩彩盆等活动。
第三节 体育设施
民国18年(1929)县城(今慈城镇)建小型体育场,占地10余亩,19年扩建,辟100米直跑道。沦陷后遭日军破坏,36年修复。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县立初中、普迪、正始、中城等校亦置运动场地,有少量体操设备。
解放后,逐年增置运动场地、设备,至1987年累计投资73万余元。体育设施已达到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先进县要求。
体育场 位于县城城北,为半圆式400米标准田径场,内含足球场、门球场。占地18000余平方米,周围有水泥条护栏。1958年建成,1969年部分被占用,1979年修整恢复。各地有200米跑道的田径场9座。
球场 锦堂师范学校、县立初中、龙山中学、周巷中学等校在50年代各有2~3个篮球场。1972年,在浒山镇工人路建造带石砌看台的灯光球场1座,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至1987年底,全县有篮球场315座,其中灯光球场21座,水泥地面篮球场68座。
体操、篮排球房 1975年在浒山镇体育场路建造体操房1座,面积240平方米。1987年,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合计23.5万元,在浒山镇游泳池路东首兴建篮排球房1座,面积876平方米。
游泳池 1960年在浒山镇工人路土法上马建50×25米游泳池,质量欠佳,不能使用。1986年7月投资37万元在浒山镇游泳池路东建成50×21米标准8泳道游泳池1座。附属用房下层为男女更衣室、存衣室、冲洗房及办公用房,面积350平方米;上层为看台,可容观众2000人。
第五章 体育比赛
第一节 参加全国性比赛情况
第二节 省级比赛获奖项目
1979~1987年参加省级比赛,获奖运动员计51人次,得金牌34块。
第三节 省、市及县际比赛
60年代以后,有10次省、市及县际体育比赛在慈溪举行。
省级比赛 浙江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1976年8月在浒山举行,杭州、温州、宁波、台州、嘉兴、丽水、绍兴、金华等11个代表队计15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期间,省体操队到长河、观城等地作体操表演。浙江省钓鱼比赛。1985年6月在四灶浦水库举行,有湖州、杭州、温州、台州、衢州、嘉兴、绍兴、舟山、宁波、丽水、金华、省军区、省直属机关等15个单位80余人参赛。
宁波市级比赛 宁波地区篮球赛。1971年1月在浒山举行,宁海、奉化、鄞县、象山、余姚、慈溪、镇海与宁波市区8个队参赛,慈溪男队获亚军。宁波地区民兵篮球赛。1972年3月在浒山镇举行,全区8个县市代表队参赛,慈溪男队获冠军。宁波地区中国象棋比赛。1975年5月在浒山镇举行,宁波地区7个县50余名运动员参赛,慈溪队获团体第二名。宁波地区少年体操比赛。1976年7月在浒山镇举行,鄞县、奉化、余姚、慈溪4个代表队参赛,慈溪队获2项团体冠军。宁波市第一届青少年足球赛。1984年7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市所属8县、市150名运动员参赛,慈溪队获第二名。宁波市小学生足球赛。1985年7月在浒山举行,全市7县(市)的9个基层小学足球队参赛,慈溪五里乡蒋家小学足球队获冠军。宁波市中小学游泳比赛。1987年7月在浒山镇举行,宁波市所属9个区、县(市)的120余名运动员参赛。
县际邀请赛 镇海、余姚、上虞、慈溪4县田径运动会。1962年6月在浒山镇举行,慈溪获女子团体第一名,有7名运动员得金牌12枚。
第四节 县运动会
民国4~38年(1915~1949)在县城先后举行6次县运动会,参加者以中、小学生为主,设团体操、田径、篮球、,网球等项目。此外,举行过2届学校运动会。
解放后,自1951年5月至1986年3月,共召开县体育运动会7次。1954~1987年,还举行过县中小学运动会23次。
第五节 县最高纪录
田径
射击
举重
游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