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5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3
页码: 825-8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1978年5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81年设置办事机构,现有工作人员5人。
关键词: 慈溪县 新闻 文物胜迹

内容

1978年5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81年设置办事机构,现有工作人员5人。通过普查,全县共有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及革命纪念建筑、名人纪念建筑等文物史迹473处。已公布31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文物保护所2处。有库藏文物1500余件。
  第一节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上林湖周围已发现越窑遗址100多处。附近杜湖、白洋湖、上岙湖、古银锭湖等地亦有大批古窑址发现。民国25年(1936)陈万里在所著《瓷器与浙江》、《越器图录》等书中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介绍,使上,林湖越窑遗址引起时人注意。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对上林湖越窑遗址作过多次调查。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上林湖越窑遗址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湖越窑始烧于东汉,延至宋代,烧造历史长达1000余年,是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和重要产区。东汉至三国时期,上林湖越窑产品比较简单,主要有罐、〓、壶、坛、碗、钵、盘、洗等。胎质坚硬,较粗糙。施青釉、青绿釉或酱色釉,釉层不匀。有羽毛纹、网格纹、麻布纹、席纹、窗棂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纹饰。两晋至南朝时期,产品种类增多,常见的有罐、盘口壶、碗、盘、钵、洗、尊、盏、唾盂、砚台以及冥器等。制作工艺改进,造型趋向秀丽。施青灰釉或酱色釉,釉层均匀。晋代有铺首,常见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和褐色点彩等。南朝盛行佛教,以莲花瓣为主要纹饰。
  唐、五代时,上林湖瓷窑数量剧增,窑炉结构、装烧技术和施釉方法均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尤其在晚唐间,产品丰富多彩,有玉璧底碗、圈足碗、荷花碗、莲口碗、荷叶纹盘、葵口盘、方盘、盘口壶、喇叭口壶、瓜棱壶、罐、粉盒、油盒、盏托、水注等。胎骨灰白细腻,质地坚实,釉色多为青和青中泛黄。因推广匣钵罩烧新技术,使坯件避免叠压和烟灰熏染,故产品色泽一致、釉面晶莹,“如冰如玉”。器表更以刻、划、镂、雕、堆塑、釉下彩绘等方法,饰以荷花、龙凤等,剔透玲珑,栩栩如生。至此,上林湖青瓷质量已居全国各大名窑之首,朝廷遂在此设置“贡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即秘色瓷),一直延至宋代。
  上林湖除生产秘色瓷和人民生活用瓷外,因其水路可直通明州港(宁波港),于唐中晚期开始大量烧造外销瓷器,其产品远销亚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国都有当时上林湖生产的青瓷发现。从明州经温州、泉州、广州,再绕马来西亚半岛,越印度洋,直抵波斯湾以至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这条古代的“陶瓷之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过重大贡献。
  北宋晚期,上林湖青瓷生产渐趋衰落。
  第二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1986年,县人民政府分4批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选介如下;
  童家岙遗址在龙南乡童家岙村东北2公里处的南江两岸1980年1月,经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试掘,已知的遗址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厘米。根据出土的陶片、釜、盆、钵等器物的质地、色泽和纹饰推断,相当于河姆渡第三层文化。
  袁韶墓南宋越国公袁韶,卒于端平初(1234)。墓在宓家埭乡解家村双峰山南麓,由神道、墓穴两部分组成。神道两侧原有石翁仲、石雕十二生肖和牌坊、华表等,现存文武石翁仲和石马各1对,造型生动逼真。墓穴处尚有明显隆起的封土堆,俗称“王坟”。
  卧床桥在洋山乡黄家村。相传原为泥桥,南宋思想家黄震幼时家居桥北,曾卧桥上读书,因名。后年久倾圮,易为石桥。现桥方孔,长11.6米,宽2.5米,桥面用4块条石筑成,两边各有栏板、望柱。东、西栏板上分别镌有“古卧床桥”及“护龙桥”桥额,东、西桥门两侧分别有“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堤连上闸沔古浦清流”、“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的对联。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光绪三年(1877)修。
  龙山所城在龙山乡龙山所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永乐十六年(1418)增筑。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入县境,龙山所是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整军歼敌、保卫乡邦的重要据点。现大部分城址旧貌犹存,为浙江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所城之一。
  观海卫烽火台位于观城镇北浪港山之巅,明洪武二十年与观海卫同时建成。其时,今慈溪境内东起雁门、西抵周巷共有烽火台数十处,观海卫为总台。日烟夜火,以相联络,在抵抗外来侵略中起过重大作用。台高4米,今遗址清晰可辨。
  灵龙宫在东安乡任家溪下宅村,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宫门、戏台、大殿和左、右厢房5部分组成,占地700余平方米。宫门为五开间硬山造。戏台为重檐歇山造,顶部有八角形藻井。大殿重檐,有卷棚式抬头轩,在雀替、斗拱、月梁上刻有双凤、花卉等图案。是县内保存较完整的晚清建筑。
  锦堂师范学校在东山头乡。原名锦堂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由旅日华侨、县人吴锦堂独资创办,素以课程适时、设施完善、师资健全、教学认真闻名省内外。吴氏原籍东山头乡,在日本经商致富。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办学三贤”,学校主体建筑为日本式口字形楼房,外加校园、农场,占地共百余亩。
  石公馆在宓家埭乡梅山北坡。为一天然洞穴,由数块巨石构成,四周草木葱茏。1947年,中共慈镇县委成员曾一度隐蔽于此,从事革命活动,后遂称“石公馆”。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在崇寿乡宴清村。1941年6月18日,刚从浦东渡海南来的抗日武装在向天庵(今宴清村)伏击自庵东出扰相公殿之日军,毙、伤敌各8名,打响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1985年9月3日,县人民政府于其地树立此碑,以资永久纪念。
  第三节 库藏文物
  陶瓷器
  西周的原始青瓷罐、豆。1986年出土于峙山公园。罐,宽沿、敛口、折腹、平底,肩部饰对称耳,箆点纹,施青绿釉。口径11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3.5厘米。豆,侈口、卷沿、折腹、圈足,施青绿釉不及底,沿下部饰篦点纹和三对S形纽。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高7.7厘米。
  春秋时期的陶权、陶璧。1980年出土于桥头乡上岙村黄婆山土墩石室墓。系泥质灰陶,质松软。权似半球状,径11厘米,高6.5厘米。顶饰一环形纽,腹部有弦纹。璧扁圆形,中有一孔,外径6厘米,内径2厘米,上饰弦纹、小圈纹。
  西汉的釉陶瓿、〓。1987年出土于石堰乡陈山村杨梅岗土墩墓。瓿,敛口、折沿、鼓腹、平底,肩部饰凸弦纹和对称铺首耳。口径12.5厘米,底径17厘米,高29.5厘米。〓,侈口、折沿、广肩、弧腹、平底,器身拍印斜线纹。口径15.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26.1厘米。
  西晋的青瓷谷仓罐。1977年出土于宓家埭乡杜湖水库晋太康元年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座内圆壁外方形的楼阙堆塑。楼阙周围堆塑着人物、猴子、飞鸟、小狗等,形态自然,栩栩如生。下部为罐体,腹上部堆塑人马、辟邪、羊。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黄。腹径26.2厘米,底径16.2厘米,通高40.8厘米。
  唐代的青瓷墓志罐。1984年出土于上林湖焦角湾唐光化三年马氏夫人墓。由盖、身、座3部分组成。盖顶为一花蕾。身为罐形,壁上阴刻志文,共315字。座为盘形,浅腹圈足。通体施青黄釉。腹径15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29.7厘米。
  北宋的青瓷三足蟾蜍水注。1984年出土于彭东乡寺龙村。由蟾蜍和托座两部分组成。蟾蜍昂首,小嘴,背部饰乳点及卷云纹,中有一圆孔,三足。托座为浅腹盘,两侧内卷,内壁划叶脉纹,形如荷叶,通高7.5厘米,器形小巧精致,犹如青蛙静伏在荷叶上。
  青铜器
  商戈。1980年征集于长河镇。内似燕尾,饰云雷纹,拦部有云雷纹,两端各一穿,援中间起脊,上下刃,锋锐利,全长24厘米。
  商钺。1980年征集于长河镇。内似燕尾,上有云雷纹,拦部饰云雷纹,两端各一穿,援上有一圆穿,刃锋利,全长24厘米。
  东周剑。1981年出土于彭东乡乾炳村。剑首呈喇叭形茎中空,作圆柱形,上有两箍,宽格,无脊。全长51.2厘米。
  西汉矛。1987年出土于石堰乡陈山村榨头山土墩墓。叶形,长骹,中空,骹部有一穿鼻,叶中起脊。通长22厘米。
  碑刻
  三老讳字忌日碑。县文管会藏碑文拓片。石碑刻成于东汉初。碑主三老姓氏无辨,名忽字子仪,为其第七子邯追远而作。清咸丰壬子(1852),陈山村人入山取土,得此石,于卜日设祭移置山馆,后遭火,幸文字无恙,清人周世熊撰跋备述其事。后罹盗卖,奸人欲转卖日本贸利,幸被发觉,经吴昌硕先生等募集银元8000元赎回,于杭州西泠印社建石室珍藏,先人遗迹,赖以不坠。
  兰亭叙碑。刻成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高38厘米,广100厘米。
  寿星画像碑。苏轼作画,刻成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高38厘米,广96厘米。(以上两碑原由龙山虞洽卿收藏)
  黄文洁墓志铭。刻成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高93厘米,广60厘米,楷书,20行,683字。按此碑于宓、家埭乡西埠头村征得,所记颇有《宋史》本传所不详者。全文如下:“先君讳震,字东发,姓黄氏,世居明之慈溪。曾祖讳允升,妣朱氏;祖讳世尧,妣朱氏、陈氏、李氏;考讳一鹗,赠奉议郎,妣叶氏、陶氏,俱赠安人。先君生于嘉定癸酉五月壬子。宝祐乙卯预乡书,次年登进士第,授迪功郎、平江府吴县尉。秩满关升从事郎,辟差浙西提举司主管帐司文字。会朝廷更革,盐事改隶漕司,堂选两浙盐事司干办公事。先君以盐事改隶非便,力辞,改差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景定甲子六月,朝廷方创公田,同日除四分司官,差先君分司镇江府常州江阴军公田所干办公事。先君力陈分司之害,控辞至六七,时相不能夺其志,令仍旧任。咸淳元年乙丑,差充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二年,该登极恩循文林郎。三年,除史馆检阅。四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继该史馆进书恩转奉议郎。七月轮对,触时忌。九月添差通判广德军,与郡守贾蕃世不协。六年三月,旨别与差遣。四月,改添差通判绍兴府,磨勘转承议郎。七年,差知抚州。八年,以赈荒职事修举,特转朝奉郎。六月,兼权提举江西常平茶盐。九年三月,差提点江西刑狱。闰六月,差主管华州云台观。十年七月,磨勘转朝散郎。德祐元年乙亥,该恩转朝请郎。二月,除宗正寺主簿。三月,差提举浙东常平茶盐。是年皇叔祖福邸判绍兴府。六月,除直宝章阁兼绍兴府长史,力辞。十一月,召赴行在奏事,寻除侍左郎官,未造朝而国事非矣。自是屏居山林者五年,岁在辛巳正月庚戌,以疾终于先祖墓侧精舍,享年六十有九。娶赵氏,赠安人,先十六年卒。子男三:长梦干,先一年卒;次儒雅、儒英。女三:长适前文林郎、监行在杂买务杂卖场门陈若;次许适前将仕郎袁襄;次尚幼。孙男二:长正孙,次亚孙。孙女三:长许适潘世洪,余尚幼。儒雅等不孝忍死,将以是岁十一月乙酉奉枢葬于慈溪县鸣鹤乡钱岙之原,并奉先兄之枢同域焉,遵治命也。若夫先君出处大节,尚□□铭当世巨公,先志岁月纳诸幽。呜呼痛哉!孤子儒雅等泣血谨志。契生忝眷前朝散大夫袁从填讳。”
  宓允和墓表。刻成于清宣统二年,高74厘米,广210厘米,楷书,60行,1103字,唐文治撰文,沈尹默书。
  吴锦堂墓表。刻成于清宣统三年,高82厘米,残长145厘米,篆书,存414字,章太炎书。
  此外,有刘基诗碑,觉世经碑等。
  字画
  林则徐《诗稿》。共22页。
  蒲华《竹石图》轴。纸本,水墨,高147厘米,广38.5厘米。款题:“平生水竹有深缘。”
  弘一法师《唯识三十颂本论》。横披,纸本,楷书,高31厘米,广105厘米。
  陈之佛《墨梅图》轴。纸本,水墨,高65.5厘米,广34.5厘米。款题:“傲世不求媚,幽芳空自怜,伤心林处士,徒尔梦云烟。”
  其他
  汉、新莽古钱。1987年出土于周巷镇与余姚新新乡桑家村间的眉山巡检司旧址城墙下,有西汉五铢钱及新莽时代之大泉五十、布泉、货泉4种,约15公斤。
  隆兴通宝金钱。1986年出土于龙南乡柘岙村。为方孔圆钱,直径2.05厘米,穿径0.60厘米,厚0.09厘米,色金黄,重3.25克。面楷书“隆兴通宝”4字,旋读;素背。
  犀角杯。1979年征集于鸣鹤场。口呈椭圆形,深腹,圈足。杯的右侧镂雕4条虬龙,其中2条龙头俯于杯的口沿,作戏水状;杯的左侧浮雕2条虬龙,侧身回首相向,似相斗嬉戏。杯的前后两侧腹部各雕两只丹凤,昂首展翅。杯底刻一“上”字。最大口径18.7厘米,高12.7厘米,重750克。纹饰线条流畅,疏密有致,雕刻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系清代遗物。
  第四节 胜迹
  五磊寺在宓家埭乡五磊山。五磊山有天峙、南秀等内、外5峰,磊磊相比,其间古木参天,岩壑幽深。旧日有白龙潭、真照池、濯锦溪、十里梅花径等胜境10余处,为历代文人盘桓吟咏之地。五磊寺适当其中。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印度高僧那罗延即结庐于此。唐文德中(888)建为灵山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初(1008,)始有“五磊”之名。千余年来历经毁建,为浙东古刹,之一。民国时,弘一法师曾在此创律学研究会,现已部分修复并重新开放,每年清明前后,香客游人不下数万。
  伏龙山在龙山乡境内,〓晓突兀,拔地而起。其北紧濒杭州湾,尤为壁立千仞。山巅旧有伏龙寺,唐咸通三年(862)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寺内题有七律一首。旁原有观蜃楼,登楼远眺,万里海疆,尽收眼底。今可见东北面虞洽卿于民国初年所建之码头长堤直插海中;南面大蓬山连峰际天;西面则河流纵横,沃野无垠,为三北棉花集中产地。
  洞山寺在东安乡境内,始建于梁开平初年(907)乾隆八年(1743)重修。寺旁有白云古洞、摩崖石刻和宋代石塔,山下有灵绪湖和灵龙,宫,风景秀丽。
  大蓬山在田央乡境内。古名达蓬山,相传秦始皇曾欲由此航海以达蓬莱。山上原有佛迹寺,创建于唐代。现存秦渡庵画像石刻及佛迹洞摩崖石刻多处。秦渡庵画像石刻高1.2米,广3.5米,上端有“灵台自若”4字,其下为灵台及神龛,龛两侧分别刻有山水、人物、异禽、异兽、小桥等,工艺精巧,形象生动,制作年代无考。佛迹洞内分别有南宋隆兴二年(1164)、淳熙九年(1182)及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摩崖石刻3处,皆时人游山之作。
  金仙寺在鸣鹤镇白洋湖畔,系著名古刹。创建于梁大同间(535~546),初名精进庵,宋治平二年(1065)赐金仙寺额。旧日有殿宇百余间,依山临湖,独擅秀色,弘一法师曾两度来此驻锡。今存遗址。
  陈山在石堰乡境内。一名客星山,因东汉高士严光“客星犯帝”故事得名。山上旧有严光墓,并有“汉徵士严光墓”碑石一方及镌有“何处是汉家高士、此间有天子故人”联语之石柱一对,今均无存。山下严陵坞,相传为严光故里。其地于清咸丰二年(1852)出土之“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即为严光同时期物,系珍贵文物。
  峙山公园在县城南1公里之寺山上,。1983年规划动工,1987年元旦开放,面积26万平方米。园内双峰峙立,于漫山松竹之间,建有震旦、啸风、鸣皋、叠翠诸亭及茗香楼、采秀山房、丹枫山庄、如意桥、莲心池等景点。茗香楼边尚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开凿的古井一口,井水清澈如镜。全园篱垣相望,曲径相连,为理想的游览歇息之所。
  附:1954年调整县境时析出地域的文物古迹
  1954年调整县境时析出地域共有文物古迹119处,包括慈城镇(城关镇)51处,妙山乡15处,云湖乡2处,洪塘乡3处,鞍山乡2处,乍(赭)山乡1处,罗江乡5处,金川乡2处,明德乡3处,江中乡4处,丈亭乡2处,沿江乡1处,车厩乡2处,大隐乡2处,陆埠镇5处,费市乡2处,庄桥乡3处,裘墅乡3处,洋墅乡1处,半浦乡1处,长石乡3处,汶溪乡4处,河头乡2处。其中宁波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下表。
  1954年析出地域宁波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