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图书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4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图书档案
分类号:
G253.6;G273.3
页数:
5
页码:
817-8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图书、档案、图书发行、图书阅览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图书
档案
内容
第一节 图书发行
抗日战争以前,县城孝中镇有益智、嘉泰两家私人书局,经营各类图书和文教用品,兼营印刷业务,均于沦陷前夕关闭。抗战胜利后,韬奋书店一度在周巷镇和龙头场设立分店,不久,随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而撤销。在此期间,孝中镇出现过两家以购销旧书为主的书铺,不久亦先后关闭;后由顾振元等人合股在莫家巷口开设慈溪书店,直至解放。
1951年10月,在吸收慈溪书店的基础上,筹建新华书店慈溪支店,11月25日正式对外营业,时有工作人员6名。1954年11月迁至浒山。1956年建成营业楼1幢,面积180平方米。1969年,新建3层楼房1幢,面积543平方米,辟1楼为门市营业场所。1977年和1987年又分别扩增仓库、批发部和文教门市部各1处。全店总面积837平方米。
发行网点:1957年前,仅在各区供销社内设图书文具部7个,是年全县图书销售量为771052册,销售金额131629元。1958年开始,网点向小集镇发展,图书销售量与年俱增。“文化大革命”期间,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图书大量积压。1971年发行《毛泽东选集》,各地群众敲锣打鼓,举行“请书”仪式,,一年内销售数达10万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图书发行呈持续增长势头。1978年,发行网点增至56个,是年图书销售量及销售金额分别达到1957年的3.1倍和3.8倍。1984年,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图书发行体制的指示,实行图书、商品实物负责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图书销售量和销售金额比1978年又分别增加了75%和170%,被评为全省书店系统“发行浙版图书先进单位”。1987年底,全店有职工29人,发行网点121处(其中国营书店1处,供销社图书文具部62处,集体书店40处,个体书摊18处),形成了以县店为主体,多渠道、多成份、多形式、少流通环节的“一主、三多、一少”发行新格局,图书销售金额进一步达到1978年的4.3倍。
第二节 图书阅览
私人藏书楼清代及民国期间多私人藏书。原县境内私人藏书楼在浙东具有影响的有:半浦二老阁,清雍正间郑性为纪念其祖郑溱及师长黄宗羲建,藏书4.5万卷,乾隆间遭火灾,后多散失;慈城醉经阁、寄月楼,清道光间冯云濠、冯汝霖建,藏书数万卷,1951年由冯氏后裔转让给秦润卿;抹云楼,民国时秦润卿建,收醉经阁藏书及其他图书共4万余卷,于1952年捐赠给政府。现县境内见于记载的有师桥抱经楼,清光绪间沈德寿建,藏书3.5万卷。另有周巷景家东白楼、周巷辉桥晚香楼、浒山东门外书瘾楼等,亦皆清时所建。今均已无存。
公共图书馆民国初年创设县通俗图书馆。民国20年(1931)并入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图书阅报处,至36年时有藏书2800册,杂志200册,日报4种。24年,浒山、周巷两镇民教馆均设图书部,各有藏书2000余册、《万有文库》1套。26年,观城镇民教馆亦设图书阅览处,藏书2000册。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创建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56年6月,成立县图书馆,编制2人,初无馆舍,借址开放,藏书1.3万册,杂志32种,报纸10种,发放个人借书证506张,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20个。是时,新浦一社、宗汉灯塔社等一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自办图书室。1965年3月,县图书馆馆舍建成,藏书增至3万余册,发放个人借书证1575张,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100个,农村民办图书室相应发展。“文化大革命”初期,县图书馆一度关门。1970年以后,逐步恢复活动,1976年起多方面加强对农村的辅导,使农村图书流通站及民办图书室迅速发展。至1983年,农村图书流通站增至300个,所有公社(乡镇)和2/3大队(村)有了民办图书室,农村总藏书量达18万册,全县三级图书网基本形成。其中师桥镇东桥头图书室藏书近万册,有固定读者180人;桥头乡孙家村图书室发放借书证800张,读者遍及周围14个村和10所中、小学。1984年后,村办图书室因经费无所依托,有减少趋势;乡镇图书室继续发展。至1987年,乡镇图书室总藏书量由5万册增至17.3万册;三管等22个乡镇先后成立读书协会,进一步发挥图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庵东和范市两个镇图书室藏书逾万册,相继升格为全省最早的乡镇图书馆。县图书馆为适应形势需要,于1985年又建成面积为1380平方米的新馆舍1幢,内设外借、阅览、农村流通、采编、辅导、咨询服务、地方文献等组室,编制22人;1987年藏书124672册,杂志364种,报纸97种,各为1956年建馆时的9.6倍、11.4倍、9.7倍;发放个人借书证2640张,建有农村图书流通站156个。同时将旧址辟为少年儿童阅览室,以看书看报、讲故事、谈体会、听报告、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辅导少年儿童开展读书活动。1982年和1986年,县图书馆两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其他图书馆(室)全县有学校图书馆(室)149个,总藏书量约50万册以上。工会系统图书室187个,总藏书量15.3万册。科学技术资料室3个,收藏图书资料约2万册,科技报刊291种。
第三节 档案
档案机构民国时期,县政府设档案室,配有管卷员1名。解放初,档案工作由县委、县府秘书处兼管。1952年开始,县委、县府分别建立档案室,自1956年起各配专职干部1人。1959年9月成立县档案馆,加强对文书档案及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提供使用服务等工作。1962年“战备”及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防损失,曾将档案搬往四明山305后方库房存放。1979年3月,县档案馆恢复工作。10月,档案自四明山搬回。1980年4月成立县档案科,管理全县档案事业,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共有干部3人。1986年8月,县档案科改为县档案局,仍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底,局、馆共有干部12人。
库房建设县档案馆初时以县委大楼的一般办公用房作为档案库房。1978年建成专用库房1幢,使用面积250平方米。1987年又建成新馆库1幢,建筑面积1248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1000平方米,按国家档案局规定设计,有去湿防潮和密封设施。
档案馆初无专门设备,利用一般办公用的旧箱、柜、木架存放档案。以后逐步置办,现有整套铁质档案箱、木质档案箱、资料柜及自动控制仪、文件翻拍仪、空调机、吸尘器、收录机、照相机、相片放大机等必要设备。
档案管理1987年底,馆内共藏档案173个全宗36392卷,资料5828册,实行分类管理。其中:
历史档案。共15个全宗3557卷,分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两部分。旧政权档案主要是民国时期慈溪县党政机关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档案资料,因极不完整,仅能部分地反映当时县内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一些状况。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主要是慈溪县中共组织活动史料及革命斗争史料。
文书档案。共158个全宗29827卷,是新中国成立后党、政、群团、机关、部分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的文书档案。60年代初制订了县、公社和生产大队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的具体细则,促使各级普遍加强了档案工作,因而这部分档案内容较完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历史。
科技档案。1960年起加强对科技档案的管理。1981年底,多数县属企事业单位开展和健全了这一工作。1984年以后,部分重点乡镇企业也建立了科技档案。档案馆收藏有土壤普查、农业规划、重要工业产品、村镇规划和城镇基本建设等档案923册(卷)。
专门档案。自1959年起,县档案馆先后收集会计、统计、声像、照片、著名人士题词、碑拓、县内名人、土地证存根、人口普查、地名普查、工业普查、民间文学艺术普查等档案2085卷。
此外,尚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杰出人物作品、中共党史、地方志、工具书、政策法令汇编及县内出版物等各种资料25类,5828册。
档案利用县档案馆编制各种索引、目录,开辟阅览室,选编专题资料,加强咨询服务,方便利用者,提高利用率。19811987年,共接待利用者8976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5095卷,为澄清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政策,民间解决土地、财产纠纷以及个人学历、任职、工资待遇等问题,并为各项专题研究及编史修志提供了大量可靠材料,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凭证作用。
县档案馆于1983年、1986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档案馆。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