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3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电影
分类号: J911
页数: 4
页码: 813-7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电影、放映情况、放映场地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戏剧 电影

内容

第一节 放映情况
  民国14年(1925),日本卜内门肥田粉公司为宣传肥田粉的功效,到长河、天元、樟树等地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是为县内放映电影之始。抗日战争初期,省教育电影巡回放映队曾在师桥镇海隅小学及雁门乡启文小学放映无声电影《大义灭亲》和《农家乐》。
  新中国成立后,省文化局电影处于1953年7月派出两个电影队到丈亭、云山、观城、鸣鹤4区开展农村电影放映网建网试点工作。1954年1月,宁波电影中队部派211、213两个16毫米电影队分别在慈溪现境东片、西片作巡回放映;213女子电影队因放映科教片《怎样丰收棉花》取得显著成绩,获省特别奖。1956年1月,庵东盐区建立220电影队。是年5月,上述3个电影队下放到县,由县文教科归口管理,慈溪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以后,又于1956年底增设233电影队,在中片逍林、浒山两区巡回放映。并于1958年2月成立第一个35毫米电影队,巡回在浒山、观城、周巷、庵东、泗门等集镇售票放映。在此阶段内,放映的影片主要有《白毛女》、《翠岗红旗》、《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当时农村各队全部在露天放映,活动范围广、条件差,放映员工作和生活均较艰苦。
  1959年9月成立县电影事业管理站,电影事业开始有了专职管理机构。次年,16毫米队增至8个,每大公社1个,作流动放映。1962年春节,上映彩色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加映长纪录片《两种命运的决战》,在全县各区镇各放映1场,10天共放映11场,观众达8万以上,为露天售票放映作了成功的尝试。其中观城镇1场观众达1.3万余人,创售票放映单场观众最高纪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放映活动一度停止。1972年起重新有了发展:扩建县人民电影院,春节投入放映,并于次年安装第一套松花江5501型座机。当新座机首映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时,全城轰动。该片日映4场,连映22天,创县城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纪录。在此同时,开始发展社办放映单位,1971年,海塘、新浦、五洞闸3个公社率先建立社办16毫米电影队,1973年,国营农场率先建立8.75毫米电影队。
  粉碎“四人帮”以后,被长期封存的故事片重上银幕,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大幅度上升,放映单位亦迅速增加。1977年,全县有35毫米队5个,16毫米队48个,8.75毫米队24个,共77个,基本达到每社有1个电影队,是全县历史上电影放映单位最多的一年。1978年8月县城重映戏曲片《红楼梦》时,观众如潮,除县电影院24小时昼夜放映外,还借用体委球场、县府招待所及宗汉乡大会堂等地跑片放映,盛况空前。
  1980年7月18日,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9月迁入新址办公。为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要求,工作上着重于调整放映布局,改善放映条件,提高放映质量。1980年,县电影院新建观众休息厅,更新放映机,采用氙灯光源。1982年,又安装30万大卡制冷设备,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有冷气设备的专业电影院,放映场次、观众,收入均显著增加。1982年7月盛夏第一次上映武打片《少林寺》,由于冷气开放,县电影院与县大会堂跑片日夜放映,7天共映140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创县单片放映场次与观众两项最高纪录。1984年5月第一次上映立体片《欢欢笑笑》,时间半个月,共映124场,受到宁波电影公司通报表扬。
  1980年11月起,先后为观城镇影剧院及庵东、周巷、逍林、掌起、坎墩、天元、长河、新浦等农村集镇影剧院安装35毫米座机,为建设农村集镇影剧院、开发农村电影市场作了良好起步。1981年开始,乡办16毫米电影队由单机放映逐步改为双机、新光源放映。1983年,在宁波地区范围内率先淘汰了8.75毫米机种,并使多数乡办电影队由露天包场放映逐步转入室内售票放映。1987年,横河、彭桥、高王等乡办电影队又率先改用35毫米机放映。至1987年底,全县65个放映单位中,35毫米队已达16个,占1/4,其放映场次、观众人数、放映收入分别占全县的43%、51%和70%,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看好电影的要求,也增加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收益。1986年,慈溪县电影放映收入居全省第二位,发行收入居全省第三位,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被评为全省电影系统先进单位。
  第二节 放映场地
  慈溪农村原先多在露天放映电影,自1978年起逐步转入室内。现全县有室内放映场地58个,其中全民办电影(影剧)院4个,国家和地方联合经营的集镇影剧院10个,乡镇办影剧院44个。总座数51345个,平均每18人占有1个座位。
  全民办电影(影剧)院:
  慈溪电影院。位于浒山镇北门路。1958年时为露天电影场。1963年,建成砖木结构的室内放映场,面积600平方米,用35毫米提包机在观众厅内放映。1972年扩建为电影院,增设门厅、机房和观众厅楼池,安装1419个座位,定名慈溪人民电影院。1973年7月安装松花江5501型座机。1980年增建观众休息厅300平方米,更换松花江5502型座机,改名为慈溪电影院。1982年安装30万大卡制冷设备,是年7月开放冷气。1985年改普通银幕为金属银幕。1986年更换观众厅座椅,并比原来减少258个座位,以加宽排、行间距,进一步改善看电影的条件。
  师桥电影院。位于观城区委所在地师桥镇。原为镇大会堂,1982年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资购买,改建成电影院。有座位781个。1982年12月26日起用35毫米新光源提包机放映。
  坎墩电影院。位于浒山区委所在地坎墩镇。1985年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投资新建,占地3.6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1001个座位。安装松花江5502型座机。于当年年底投入放映。1986年被评为省先进集镇电影院。
  逍林影剧院。位于逍林区委所在地附近的择浦乡,原由逍林镇和择浦乡共同所有。为便于统一管理,1987年8月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资购买。观众厅设有楼池,共有1118个座位,安装松花江5502型座机。于1984年农历正月初一投入放映。
  由国家和地方联合经营的,即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安装放映设备、地方政府建造放映场所的集镇影剧院主要有:
  观城影剧院。位于观城镇。198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楼池,共有1608个座位,是县内建成最早、座位最多的集镇影剧院。1981年11月安装松花江5501型座机放映,1985年4月更换5502型座机,后又改为氙灯新光源。1987年获
  宁波市先进放映单位称号。
  周巷影剧院。位于周巷区委所在地周巷镇。1982年建成。有广场、门厅,设施较完整。观众厅设有楼池,共有1604个座位。1982年5月26日起用松花江5502型座机放映,后又改用氙灯新光源。
  掌起影剧院。位于掌起镇。1984年建成。为县内建筑规模最大的集镇影剧院。设有楼池,共有1425个座位。1985年2月17日起用松花江5501型座机放映,后又改用氙灯新光源。
  新浦影剧院。位于新浦镇。1985年建成。有847个座位,规模较小,设施齐全。1986年1月6日起用松花江5501型座机放映,后又改用氙灯新光源。
  第三节 管理机构
  解放初,电影放映由省文化局直接管理。1953年下半年建立宁波专区电影中队部。1956年5月,电影放映队实行分级管理,慈溪县开始配置专职电影管理干部1名,辖16毫米放映队3个,工作人员11人。1959个9月成立县电影事业管理站,配有站长、修理员、会计员等3名管理干部,下辖露天电影场1处,16毫米放映队8个,35毫米放映队1个,工作人员30人。1968年改名县电影管理站,辖室内电影放映场1个,16毫米放映队9个,35毫米放映队1个,工作人员36人。1972年辖电影院1座,16毫米放映队11个,35毫米放映队1个,工作人员48人。1980年7月18日成立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正、副经理及发行、宣传、修理、财会4个组。至1987年底,辖有电影院1座,35毫米集镇影剧院15个,16毫米放映队49个,连乡办电影队共有放映工作人员176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