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机构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设施
分类号:
G124
页数:
2
页码:
802-8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1931)由县通俗讲演所、县通俗图书馆并合而成,馆址在孝中镇,有工作人员4人,主要开,展书报阅览、时事宣传和文娱体育等活动。
关键词:
慈溪县
文化
机构设施
内容
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1931)由县通俗讲演所、县通俗图书馆并合而成,馆址在孝中镇,有工作人员4人,主要开,展书报阅览、时事宣传和文娱体育等活动。30年县城沦陷前夕停办,抗战胜利后复设。24~26年间,现县境观城、师桥、周巷、浒山、彭桥等集镇先后设有民众教育馆,均于沦陷前夕停办。
县文化馆1950年4月,在接收县民教馆基础上成立。初称县人民文化馆,以识字教育、时事宣传、文化娱乐、科学普及为主要任务。1952年改今名,编制6人。1954年,随县境变动,迁至浒山镇。1958年机构改革时一度并入县文教局。1961年11月恢复后,一直借址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大半停止。1976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建成1100平方米馆舍(西馆)1幢,1986年又建成1600平方米新馆舍(东馆)1幢。现有干部、职工34人,设文艺创作、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农村辅导、阵地活动等6个业务组,以辅导基层为主,并经常开放展览、录像、球艺、交谊舞、书报阅览等活动厅(室)。自1980年至1987年,共举办大型活动80余次,培训文艺骨干4580人次,接待来馆群众88万人次。1979年、1982年及1984年,3次被评为省先进文化馆。
区、乡文化站1952年,浒山、观城、鸣鹤、庵东4区建立第一批文化站(庵东时为县级特区,1951年设有文化馆,1956年划归慈溪后改站)。1968年,全县8区1镇全部建成区级文化站。1975年,田央、高王、坎东等9个公社(乡)建立第一批民办文化站。1983年,全县64个乡镇全部建成乡级民办站。到1987年底,区、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287人,其中全民编制42人。有42个乡镇文化站发展成为多功能的文化中心。30个乡镇文化站“以工补文”,办文化工厂,开展多种经营,筹得活动资金24.5万元,相当同期内国家下拨经费的2倍。
农村俱乐部1953年,庵东特区率先办起第一批盐民俱乐部。次年,乌山一社等不少农业社相继办起俱乐部。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俱乐部与日俱增,至1956年,全县有农村俱乐部400余个,经常在农业社范围内组织文艺创作、读书看报、演唱宣传、讲故事、出黑板报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喜爱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革命”中普遍改为业余文艺宣传队。粉碎“四人帮”后复称俱乐部,并迅速发展到700余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80%以上。以后有一部分改名为“青年民兵之家”或“青年之家”。坎东四大队、高王横路头、长河六大队、大云垫桥路等俱乐部和范市杨家青年之家曾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1984年以后,因农村体制变化、经济无所依托以及电视逐步普及、家庭文化日益兴起等原因,不少俱乐部停止活动。
工人俱乐部县工人俱乐部建成于1957年,开展文娱、体育、图书、科普等活动。1979年在原地翻建大楼1幢,增辟电视、录像、康乐、棋类、交谊舞和讲座等活动场地。现有工作人员7人,全年接待群众20余万人次。庵东、观城、周巷3集镇原均有工人俱乐部,庵东工人俱乐部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现县内有观城、周巷两个集镇俱乐部和10余个基层工会俱乐部。
县青少年宫建成于1986年4月,面积1949平方米,设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球类、棋类、航模等学习室和活动室,可同时接纳1000人活动。自开放至1987年底,共接待青少年20万人次。培训青少年文化骨干1000余人次,其中100余人次在全国和省、市、县比赛中获奖。1987年被评为省先进青少年宫。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