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2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124
页数:
7
页码:
802-8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群众文化、机构设施、传统文艺、解放后主要活动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文化
群众文化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施
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1931)由县通俗讲演所、县通俗图书馆并合而成,馆址在孝中镇,有工作人员4人,主要开,展书报阅览、时事宣传和文娱体育等活动。30年县城沦陷前夕停办,抗战胜利后复设。24~26年间,现县境观城、师桥、周巷、浒山、彭桥等集镇先后设有民众教育馆,均于沦陷前夕停办。
县文化馆1950年4月,在接收县民教馆基础上成立。初称县人民文化馆,以识字教育、时事宣传、文化娱乐、科学普及为主要任务。1952年改今名,编制6人。1954年,随县境变动,迁至浒山镇。1958年机构改革时一度并入县文教局。1961年11月恢复后,一直借址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大半停止。1976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建成1100平方米馆舍(西馆)1幢,1986年又建成1600平方米新馆舍(东馆)1幢。现有干部、职工34人,设文艺创作、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农村辅导、阵地活动等6个业务组,以辅导基层为主,并经常开放展览、录像、球艺、交谊舞、书报阅览等活动厅(室)。自1980年至1987年,共举办大型活动80余次,培训文艺骨干4580人次,接待来馆群众88万人次。1979年、1982年及1984年,3次被评为省先进文化馆。
区、乡文化站1952年,浒山、观城、鸣鹤、庵东4区建立第一批文化站(庵东时为县级特区,1951年设有文化馆,1956年划归慈溪后改站)。1968年,全县8区1镇全部建成区级文化站。1975年,田央、高王、坎东等9个公社(乡)建立第一批民办文化站。1983年,全县64个乡镇全部建成乡级民办站。到1987年底,区、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287人,其中全民编制42人。有42个乡镇文化站发展成为多功能的文化中心。30个乡镇文化站“以工补文”,办文化工厂,开展多种经营,筹得活动资金24.5万元,相当同期内国家下拨经费的2倍。
农村俱乐部1953年,庵东特区率先办起第一批盐民俱乐部。次年,乌山一社等不少农业社相继办起俱乐部。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俱乐部与日俱增,至1956年,全县有农村俱乐部400余个,经常在农业社范围内组织文艺创作、读书看报、演唱宣传、讲故事、出黑板报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喜爱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革命”中普遍改为业余文艺宣传队。粉碎“四人帮”后复称俱乐部,并迅速发展到700余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80%以上。以后有一部分改名为“青年民兵之家”或“青年之家”。坎东四大队、高王横路头、长河六大队、大云垫桥路等俱乐部和范市杨家青年之家曾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1984年以后,因农村体制变化、经济无所依托以及电视逐步普及、家庭文化日益兴起等原因,不少俱乐部停止活动。
工人俱乐部县工人俱乐部建成于1957年,开展文娱、体育、图书、科普等活动。1979年在原地翻建大楼1幢,增辟电视、录像、康乐、棋类、交谊舞和讲座等活动场地。现有工作人员7人,全年接待群众20余万人次。庵东、观城、周巷3集镇原均有工人俱乐部,庵东工人俱乐部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现县内有观城、周巷两个集镇俱乐部和10余个基层工会俱乐部。
县青少年宫建成于1986年4月,面积1949平方米,设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球类、棋类、航模等学习室和活动室,可同时接纳1000人活动。自开放至1987年底,共接待青少年20万人次。培训青少年文化骨干1000余人次,其中100余人次在全国和省、市、县比赛中获奖。1987年被评为省先进青少年宫。
第二节 传统文艺
灯彩民间向于元宵前后悬挂彩灯,举行灯舞,以示喜迎新春。解放初期,大都仍相沿续,有的还加入新内容,作为配合运动、欢庆胜利之用。“文化大革命”时被斥为“四旧”遭到禁止。1976年后有所恢复。1984年国庆节举行民间文艺会串,各种灯彩纷纷进,入县城,一时万人空巷,全城轰动。
龙灯。用竹壳披以绸布制成,自9节起至数十节不等。分布龙、绷龙、火龙3类。布龙一称滚龙,按传说中太白老龙、小白龙、桂秀老龙、乌盆龙神的不同形象,分别绘成青、白、红、黑等色,随龙头指挥,作游行、盘旋、翻滚、腾飞等动作,气势磅礴、舞姿矫健。绷龙一称绣花龙,遍身缀金闪银,主要供观赏用。火龙于每节内燃有蜡烛,在夜间迎玩,通体透亮,最为引人。旧有“鸣鹤龙最好,胜山龙最长,双河龙最多”之说。范市西村的龙制作简陋,称为讨饭龙;浒山地区用鸡毛串成的鸡毛龙,别具特色。
狮子灯。又称跳狮子。舞具用竹架、彩布制成,分狮头、狮尾两截,由两人合作,上覆彩布,酷似狮子。舞时配以锣鼓,作蹲伏、跳跃、腾扑、滚地、摇头摆尾、挠腮搔痒等动作;常以两头狮子作抢绣球表演。
马灯。用竹架、彩布或彩纸制成,分头、尾两截,分别固定在舞者胸前和背后。舞者为少年,每队610人不等。在锣鼓配合下,按绕四角、走字、一字长蛇等队形跑动,并以马灯调唱各种吉祥词句,以示庆贺。春节时最为多见。
船灯。在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使上部如船舱,下部如船身。一姑娘在舱中边唱各种小调,边使船随音乐起伏,作随波荡漾或破浪前进状。船后有一男扮女装的艄婆,边作划船状,边作种种丑角表演以取乐观众。
车子灯。制作如船灯,使成花轿状,并在两侧绘上车轮。内有一男子扮成的姑娘,称车心,手扶车架向前行走,使车子或进或止,或平稳,或倾仄,作出各种变化。乐队在一旁用小调伴唱。车后有一“推车佬”,边作推车状,边用各种戏言谑语欢娱观众。
以上船灯、车子灯均于春节时常见。
纱船。用彩绸、竹架在木板上扎成船舱形,外饰彩球、龙凤,内坐女孩扮成的仙女数人,用8人抬行,于晚间表演。时船上灯火通明,纱窗内风袂飘拂,船后弦管相随,颇能引人。唯因形制笨重,行动不便,已被淘汰。
音乐 有十番、响团、田歌、小调。
十番。系民间最普遍的器乐形式,有粗、细之分。粗十番又称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配以唢呐,主要演奏《小开门》、《柳青娘》等乐曲,因简便易学,几乎每村都有。细十番又称文场,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乐器,演奏《梅花三弄》、《醉步登楼》、《美女思春》等曲牌。粗细十番原先每逢春节、元宵及礼拜、庙会时出现。观城有“月荫轩”组织,龙场、师桥、新界、庵东等地的十番班颇有名气。解放后,十番班多已并入当地农村剧团。
响团。属清唱班,由民间戏曲音乐爱好者组成,用锣鼓伴奏,分角色念、唱绍兴大戏剧目如《龙虎斗》、《斩李广》等,形式简便,较为普及。择乐乡的章玉潘响团在清末已颇有名,每于农历正月集中演习,二月间在庙会中演出。解放后,部分响团已并入当地农村剧团。浒山镇响团曾改组成绍剧广播小组,通过有线广播,定期为听众播送绍剧。
田歌。龙山地区有《金生弟》,逍林、浒山地区有《华嫚》、《来姐》,均由当地传说演化而成,曲调悠远沉抑,乡土气息浓,但内容多糟粕。解放后作过整理,今随生产方式与农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已无人传唱。
小调。由甬、绍、苏、沪等地传入,不下60余种,无统一风格,流传最广的有杨柳青、孟姜女、五更调、紫竹调、哭七七、夜夜游、马灯调等。解放后,大多被填入新词,在文艺宣传中使用。
歌舞 有采茶篮等。
采茶篮。因有茶篮作道具得名。演出时无音乐伴奏,属地场演唱。每班10来人,常于农历岁末集中串练,新春时挨村演出。所得“灯包”费悉数捐助公益之用。演员全系男性,头上加一彩球即算女角。旧日有18个剧目,内容芜杂,如《卖鱼》、《大补缸》、《吕洞宾盘药材》等,都是从外地戏曲中引入的。解放后,县文化馆叶仲康曾对这一形式加以改造,成为表现新内容的小调歌舞戏,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曲艺民国时期有民间曲艺人10余名。1950年成立曲艺协会,在县文化馆辅导下从事曲艺改革。1979年后成立县曲艺团及春光曲艺组。现有曲艺人40余名,主要曲种有说书、新闻、评话3类。
说书。常由专业艺人在茶坊、庭院或车、船中演唱,多为■铧文书。前后场各1人,前场以纸扇、手帕为道具,后场用四弦胡伴奏、接腔,也有自拉自唱的。传统书目有《粉妆楼》、《大红袍》、《文武香球》等。老艺人陈尧生曾根据《英雄突击队》、《红色交通员》等小说创编新书目。
新闻。一称雀咚咚,多由盲人演唱。东部地区常配以小锣、皮鼓,西部地区配竹板、竹鼓。传统曲目有《陈永金》、《叶宝林》、《钉鞋记》、《华姐》等。创新曲目有《盐白头打秤放》、《童养媳翻身》、《罗汉钱》、《郑侠虎》等。解放初老艺人陈茂钊将当地匪首陈金木的罪行编成新闻曲目,与徒弟柴高夫四出演唱,在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
评话。以外来艺人为多。主要书目有《岳传》、《杨家将》、《包公案》等。龙场、范市、观城、浒山、周巷、庵东等集镇均曾辟有书场。
其他 有民间剪纸及高台阁等。
剪纸。起源较早,所剪“双鱼吉庆”、“四蝠共寿”、“如意”等,多在婚庆和节日时作为窗花、瓶花等装饰之用。此外有鞋头花、服饰花等用于日常生活的常见花样。抗日战争时,曾出现专业剪纸艺人,所剪称“三北纸版花”。1950年5月,沿海乡人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劳动节,曾用各色彩纸剪折成飞机、轮船、花鸟鱼虫等参加游行,形成一次剪纸艺术大检阅。1986年5月,县文化馆举办剪纸比赛,50余名剪纸艺人参加,共出作品479件,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相继播放了比赛场景。
高台阁。相传原为明代沿海人民侦察海上倭情所用的活动瞭望台,后演变成为礼拜庙会的活动内容之一。一般高2丈,其中有高达3~4丈的,则为师桥镇所独有。师桥高台阁分上、下5层。下层为一方形大木盘,内盛巨石以稳定重心,上覆木板,围以栏杆,供演出之用。大木盘中竖一3丈多高的铁杆。铁杆上置4层能旋转的圆形木盘,盘内由童男、童女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民国20年(1931)师桥举行高台阁会时,共出高台阁14杠,分别扮成“麻姑献寿”、“水漫金山”、“周兴除妖”、“双阳追狄”等14个戏曲场景。每杠用100多人抬行,后随高跷队、鼓船队、旗幡队及各种乐队等,长达数里。队伍经裘市至东埠头,再横西过宓家埭、鸣鹤场,落北至观海卫,然后回到师桥,全程约18公里,需时整整3天。途中受阻时,逢屋拆屋,遇水搭桥,声势极为煊赫。为此行高台阁时,据说海外侨胞亦有赶来观赏的。但人力物力耗费甚大,举办不易,此后没有再举行过。
第三节 解放后主要活动
农村业余剧团会演1951年春,举行全县第一届农村剧团会演。以后,除三年暂时困难和十年动乱时期外,其余年份大都举行全县文艺会演或调演,对坚持“小型多样”原则、活动经常的剧团、俱乐部以及演出质量较好的现代剧目尤其是创作剧目进行奖励,促使农村戏剧活动的定向发展。全县前后20余届会演、调演中,创作节目达300余个,其中选送参加地区会演的48个,选送参加全省会演的有东二公社的说唱《倒六灶》、长河公社中心俱乐部的小戏《幸福桥》和表演唱《积肥》、浒山镇的舞蹈《喜采丰收棉》等10个节目。
讲故事 1973年夏,县文化馆组织故事小分队,下乡巡回讲演《两个稻穗头》、《母女会》等新故事,并为全县各地培训了2000余名故事员,开创了农村讲故事活动的局面。以后,每年举办故事员培训班,组织故事赛讲,并着重组织故事创作,使全县多数公社(乡)有了故事小分队,农闲特别是夏夜乘凉时,农村普遍有讲故事活动。到1987年,共出创作故事500余只。其中《一包抗币》、《汤团姻缘》、《奇怪的邮包》、《船到江心》、《阿毛孵豆芽》等20余只创作故事在省、地获奖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歌咏 1953年起,县文化馆配合当时总路线宣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在每次全县干部大会上教唱新歌。以后又举办广播教歌节目,并为农村俱乐部和农村学校大量提供歌片,使农村歌咏活动逐步兴起,一度达到村村有歌声。1978年以后,每年举办全县性的“棉乡之春”音乐会,歌咏活动逐渐向独唱昌、小组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发展。1985年举办全县青少年独唱比赛,参赛者800多人,历时3天,盛况空前。现农村歌咏活动普及,遇有节日,乡乡都有歌舞演出或演唱比赛。
民间画80年代初,开始组织民间画创作。1983年,有21幅作品在浙江省首届工农画展上展出,其中6幅获奖,2幅入选全国农民画展。1984年8月,在杭州单独举办慈溪农民画展。1987年,有3幅民间画作品在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在此间数年中,慈溪民间画还多次被选送美国、日本、民主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展览。全县现有业余民间画重点作者50余人,近几年来县、区、乡各级共举办美术展览300余次,展出作品2000余件。1986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慈溪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展览1954年春,县文化馆举办总路线教育展览,受到干部群众欢迎。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展览活动,到1987年,共举办过农业、社会主义教育、阶级教育等各种内容的图片、实物展览25次。其中以解放十年成就展览规模最大,全馆分工业、农业、人民生活、远景规划等8个部分共46个展室。农业发展纲要图片展览覆盖面最广,有40余个乡镇复制,在全县各地同时展出。革命英烈事迹展览和寄情故乡展览感人最深,前者展出了50多位先烈为解放慈溪英勇斗争的业迹,后者反映了100多位慈溪籍人士从四面八方支援家乡建设的火样热情,使人看后,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民间文艺普查50年代中期,在省群众艺术馆协助下,县文化馆对全县民间文艺作过初步调查,编有《民间艺术》两辑。后这一工作遭到批判,遂致中辍。80年代初,县文化馆对部分民间音乐、舞蹈和民间曲艺重新作了发掘。1986年,对全县民间艺术进一步作了全面调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档案。1987年,遵照文化部等有关单位指示,县、区、乡层层建立领导班子,发动群众,对全县民间文学作了大规模的普查,共收集到故事3400余篇,歌谣2100余首,谚语1.2万余条,经过筛选,最后辑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慈溪市卷》一书。
首届艺术节由县人民政府主办,县文化局等9单位联合承办。1987年5月开始筹备,1988年1月1~3日在县城举行。期间,有6个民间职业剧团同时演出和音乐、舞蹈、曲艺、武术等5台专场演出,有电影夜市、新片展映、书市、书画及摄影作品展览、球赛、舞会等,最吸引人的是由20多个乡镇1600余人组成的民间艺术队伍,上街表演舞龙、舞狮、车子灯、船灯及秧歌、莲湘、高跷、杂耍等,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观者如堵,使艺术节活动达到高潮。
其他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条件的改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意识的更新,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显著变化。到1987年底,全县已有民间歌舞团5个,舞厅4家,录像放映点24处,电子游戏场200处,台球近1000台,综合娱乐场4处,并有家庭电视机10万多台,家庭放像机300台等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新格局。在这一重大转变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加强管理,进行必要整顿。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