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25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编 文化
分类号: G124
页数: 38
页码: 801-8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文化、群众文化、传统文艺、解放后主要活动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文化

内容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机构设施
  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1931)由县通俗讲演所、县通俗图书馆并合而成,馆址在孝中镇,有工作人员4人,主要开,展书报阅览、时事宣传和文娱体育等活动。30年县城沦陷前夕停办,抗战胜利后复设。24~26年间,现县境观城、师桥、周巷、浒山、彭桥等集镇先后设有民众教育馆,均于沦陷前夕停办。
  县文化馆1950年4月,在接收县民教馆基础上成立。初称县人民文化馆,以识字教育、时事宣传、文化娱乐、科学普及为主要任务。1952年改今名,编制6人。1954年,随县境变动,迁至浒山镇。1958年机构改革时一度并入县文教局。1961年11月恢复后,一直借址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大半停止。1976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建成1100平方米馆舍(西馆)1幢,1986年又建成1600平方米新馆舍(东馆)1幢。现有干部、职工34人,设文艺创作、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农村辅导、阵地活动等6个业务组,以辅导基层为主,并经常开放展览、录像、球艺、交谊舞、书报阅览等活动厅(室)。自1980年至1987年,共举办大型活动80余次,培训文艺骨干4580人次,接待来馆群众88万人次。1979年、1982年及1984年,3次被评为省先进文化馆。
  区、乡文化站1952年,浒山、观城、鸣鹤、庵东4区建立第一批文化站(庵东时为县级特区,1951年设有文化馆,1956年划归慈溪后改站)。1968年,全县8区1镇全部建成区级文化站。1975年,田央、高王、坎东等9个公社(乡)建立第一批民办文化站。1983年,全县64个乡镇全部建成乡级民办站。到1987年底,区、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287人,其中全民编制42人。有42个乡镇文化站发展成为多功能的文化中心。30个乡镇文化站“以工补文”,办文化工厂,开展多种经营,筹得活动资金24.5万元,相当同期内国家下拨经费的2倍。
  农村俱乐部1953年,庵东特区率先办起第一批盐民俱乐部。次年,乌山一社等不少农业社相继办起俱乐部。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俱乐部与日俱增,至1956年,全县有农村俱乐部400余个,经常在农业社范围内组织文艺创作、读书看报、演唱宣传、讲故事、出黑板报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喜爱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革命”中普遍改为业余文艺宣传队。粉碎“四人帮”后复称俱乐部,并迅速发展到700余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80%以上。以后有一部分改名为“青年民兵之家”或“青年之家”。坎东四大队、高王横路头、长河六大队、大云垫桥路等俱乐部和范市杨家青年之家曾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1984年以后,因农村体制变化、经济无所依托以及电视逐步普及、家庭文化日益兴起等原因,不少俱乐部停止活动。
  工人俱乐部县工人俱乐部建成于1957年,开展文娱、体育、图书、科普等活动。1979年在原地翻建大楼1幢,增辟电视、录像、康乐、棋类、交谊舞和讲座等活动场地。现有工作人员7人,全年接待群众20余万人次。庵东、观城、周巷3集镇原均有工人俱乐部,庵东工人俱乐部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现县内有观城、周巷两个集镇俱乐部和10余个基层工会俱乐部。
  县青少年宫建成于1986年4月,面积1949平方米,设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球类、棋类、航模等学习室和活动室,可同时接纳1000人活动。自开放至1987年底,共接待青少年20万人次。培训青少年文化骨干1000余人次,其中100余人次在全国和省、市、县比赛中获奖。1987年被评为省先进青少年宫。
  第二节 传统文艺
  灯彩民间向于元宵前后悬挂彩灯,举行灯舞,以示喜迎新春。解放初期,大都仍相沿续,有的还加入新内容,作为配合运动、欢庆胜利之用。“文化大革命”时被斥为“四旧”遭到禁止。1976年后有所恢复。1984年国庆节举行民间文艺会串,各种灯彩纷纷进,入县城,一时万人空巷,全城轰动。
  龙灯。用竹壳披以绸布制成,自9节起至数十节不等。分布龙、绷龙、火龙3类。布龙一称滚龙,按传说中太白老龙、小白龙、桂秀老龙、乌盆龙神的不同形象,分别绘成青、白、红、黑等色,随龙头指挥,作游行、盘旋、翻滚、腾飞等动作,气势磅礴、舞姿矫健。绷龙一称绣花龙,遍身缀金闪银,主要供观赏用。火龙于每节内燃有蜡烛,在夜间迎玩,通体透亮,最为引人。旧有“鸣鹤龙最好,胜山龙最长,双河龙最多”之说。范市西村的龙制作简陋,称为讨饭龙;浒山地区用鸡毛串成的鸡毛龙,别具特色。
  狮子灯。又称跳狮子。舞具用竹架、彩布制成,分狮头、狮尾两截,由两人合作,上覆彩布,酷似狮子。舞时配以锣鼓,作蹲伏、跳跃、腾扑、滚地、摇头摆尾、挠腮搔痒等动作;常以两头狮子作抢绣球表演。
  马灯。用竹架、彩布或彩纸制成,分头、尾两截,分别固定在舞者胸前和背后。舞者为少年,每队610人不等。在锣鼓配合下,按绕四角、走字、一字长蛇等队形跑动,并以马灯调唱各种吉祥词句,以示庆贺。春节时最为多见。
  船灯。在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使上部如船舱,下部如船身。一姑娘在舱中边唱各种小调,边使船随音乐起伏,作随波荡漾或破浪前进状。船后有一男扮女装的艄婆,边作划船状,边作种种丑角表演以取乐观众。
  车子灯。制作如船灯,使成花轿状,并在两侧绘上车轮。内有一男子扮成的姑娘,称车心,手扶车架向前行走,使车子或进或止,或平稳,或倾仄,作出各种变化。乐队在一旁用小调伴唱。车后有一“推车佬”,边作推车状,边用各种戏言谑语欢娱观众。
  以上船灯、车子灯均于春节时常见。
  纱船。用彩绸、竹架在木板上扎成船舱形,外饰彩球、龙凤,内坐女孩扮成的仙女数人,用8人抬行,于晚间表演。时船上灯火通明,纱窗内风袂飘拂,船后弦管相随,颇能引人。唯因形制笨重,行动不便,已被淘汰。
  音乐 有十番、响团、田歌、小调。
  十番。系民间最普遍的器乐形式,有粗、细之分。粗十番又称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配以唢呐,主要演奏《小开门》、《柳青娘》等乐曲,因简便易学,几乎每村都有。细十番又称文场,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乐器,演奏《梅花三弄》、《醉步登楼》、《美女思春》等曲牌。粗细十番原先每逢春节、元宵及礼拜、庙会时出现。观城有“月荫轩”组织,龙场、师桥、新界、庵东等地的十番班颇有名气。解放后,十番班多已并入当地农村剧团。
  响团。属清唱班,由民间戏曲音乐爱好者组成,用锣鼓伴奏,分角色念、唱绍兴大戏剧目如《龙虎斗》、《斩李广》等,形式简便,较为普及。择乐乡的章玉潘响团在清末已颇有名,每于农历正月集中演习,二月间在庙会中演出。解放后,部分响团已并入当地农村剧团。浒山镇响团曾改组成绍剧广播小组,通过有线广播,定期为听众播送绍剧。
  田歌。龙山地区有《金生弟》,逍林、浒山地区有《华嫚》、《来姐》,均由当地传说演化而成,曲调悠远沉抑,乡土气息浓,但内容多糟粕。解放后作过整理,今随生产方式与农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已无人传唱。
  小调。由甬、绍、苏、沪等地传入,不下60余种,无统一风格,流传最广的有杨柳青、孟姜女、五更调、紫竹调、哭七七、夜夜游、马灯调等。解放后,大多被填入新词,在文艺宣传中使用。
  歌舞 有采茶篮等。
  采茶篮。因有茶篮作道具得名。演出时无音乐伴奏,属地场演唱。每班10来人,常于农历岁末集中串练,新春时挨村演出。所得“灯包”费悉数捐助公益之用。演员全系男性,头上加一彩球即算女角。旧日有18个剧目,内容芜杂,如《卖鱼》、《大补缸》、《吕洞宾盘药材》等,都是从外地戏曲中引入的。解放后,县文化馆叶仲康曾对这一形式加以改造,成为表现新内容的小调歌舞戏,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曲艺民国时期有民间曲艺人10余名。1950年成立曲艺协会,在县文化馆辅导下从事曲艺改革。1979年后成立县曲艺团及春光曲艺组。现有曲艺人40余名,主要曲种有说书、新闻、评话3类。
  说书。常由专业艺人在茶坊、庭院或车、船中演唱,多为■铧文书。前后场各1人,前场以纸扇、手帕为道具,后场用四弦胡伴奏、接腔,也有自拉自唱的。传统书目有《粉妆楼》、《大红袍》、《文武香球》等。老艺人陈尧生曾根据《英雄突击队》、《红色交通员》等小说创编新书目。
  新闻。一称雀咚咚,多由盲人演唱。东部地区常配以小锣、皮鼓,西部地区配竹板、竹鼓。传统曲目有《陈永金》、《叶宝林》、《钉鞋记》、《华姐》等。创新曲目有《盐白头打秤放》、《童养媳翻身》、《罗汉钱》、《郑侠虎》等。解放初老艺人陈茂钊将当地匪首陈金木的罪行编成新闻曲目,与徒弟柴高夫四出演唱,在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
  评话。以外来艺人为多。主要书目有《岳传》、《杨家将》、《包公案》等。龙场、范市、观城、浒山、周巷、庵东等集镇均曾辟有书场。
  其他 有民间剪纸及高台阁等。
  剪纸。起源较早,所剪“双鱼吉庆”、“四蝠共寿”、“如意”等,多在婚庆和节日时作为窗花、瓶花等装饰之用。此外有鞋头花、服饰花等用于日常生活的常见花样。抗日战争时,曾出现专业剪纸艺人,所剪称“三北纸版花”。1950年5月,沿海乡人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劳动节,曾用各色彩纸剪折成飞机、轮船、花鸟鱼虫等参加游行,形成一次剪纸艺术大检阅。1986年5月,县文化馆举办剪纸比赛,50余名剪纸艺人参加,共出作品479件,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相继播放了比赛场景。
  高台阁。相传原为明代沿海人民侦察海上倭情所用的活动瞭望台,后演变成为礼拜庙会的活动内容之一。一般高2丈,其中有高达3~4丈的,则为师桥镇所独有。师桥高台阁分上、下5层。下层为一方形大木盘,内盛巨石以稳定重心,上覆木板,围以栏杆,供演出之用。大木盘中竖一3丈多高的铁杆。铁杆上置4层能旋转的圆形木盘,盘内由童男、童女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民国20年(1931)师桥举行高台阁会时,共出高台阁14杠,分别扮成“麻姑献寿”、“水漫金山”、“周兴除妖”、“双阳追狄”等14个戏曲场景。每杠用100多人抬行,后随高跷队、鼓船队、旗幡队及各种乐队等,长达数里。队伍经裘市至东埠头,再横西过宓家埭、鸣鹤场,落北至观海卫,然后回到师桥,全程约18公里,需时整整3天。途中受阻时,逢屋拆屋,遇水搭桥,声势极为煊赫。为此行高台阁时,据说海外侨胞亦有赶来观赏的。但人力物力耗费甚大,举办不易,此后没有再举行过。
  第三节 解放后主要活动
  农村业余剧团会演1951年春,举行全县第一届农村剧团会演。以后,除三年暂时困难和十年动乱时期外,其余年份大都举行全县文艺会演或调演,对坚持“小型多样”原则、活动经常的剧团、俱乐部以及演出质量较好的现代剧目尤其是创作剧目进行奖励,促使农村戏剧活动的定向发展。全县前后20余届会演、调演中,创作节目达300余个,其中选送参加地区会演的48个,选送参加全省会演的有东二公社的说唱《倒六灶》、长河公社中心俱乐部的小戏《幸福桥》和表演唱《积肥》、浒山镇的舞蹈《喜采丰收棉》等10个节目。
  讲故事 1973年夏,县文化馆组织故事小分队,下乡巡回讲演《两个稻穗头》、《母女会》等新故事,并为全县各地培训了2000余名故事员,开创了农村讲故事活动的局面。以后,每年举办故事员培训班,组织故事赛讲,并着重组织故事创作,使全县多数公社(乡)有了故事小分队,农闲特别是夏夜乘凉时,农村普遍有讲故事活动。到1987年,共出创作故事500余只。其中《一包抗币》、《汤团姻缘》、《奇怪的邮包》、《船到江心》、《阿毛孵豆芽》等20余只创作故事在省、地获奖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歌咏 1953年起,县文化馆配合当时总路线宣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在每次全县干部大会上教唱新歌。以后又举办广播教歌节目,并为农村俱乐部和农村学校大量提供歌片,使农村歌咏活动逐步兴起,一度达到村村有歌声。1978年以后,每年举办全县性的“棉乡之春”音乐会,歌咏活动逐渐向独唱昌、小组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发展。1985年举办全县青少年独唱比赛,参赛者800多人,历时3天,盛况空前。现农村歌咏活动普及,遇有节日,乡乡都有歌舞演出或演唱比赛。
  民间画80年代初,开始组织民间画创作。1983年,有21幅作品在浙江省首届工农画展上展出,其中6幅获奖,2幅入选全国农民画展。1984年8月,在杭州单独举办慈溪农民画展。1987年,有3幅民间画作品在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在此间数年中,慈溪民间画还多次被选送美国、日本、民主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展览。全县现有业余民间画重点作者50余人,近几年来县、区、乡各级共举办美术展览300余次,展出作品2000余件。1986年,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慈溪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展览1954年春,县文化馆举办总路线教育展览,受到干部群众欢迎。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展览活动,到1987年,共举办过农业、社会主义教育、阶级教育等各种内容的图片、实物展览25次。其中以解放十年成就展览规模最大,全馆分工业、农业、人民生活、远景规划等8个部分共46个展室。农业发展纲要图片展览覆盖面最广,有40余个乡镇复制,在全县各地同时展出。革命英烈事迹展览和寄情故乡展览感人最深,前者展出了50多位先烈为解放慈溪英勇斗争的业迹,后者反映了100多位慈溪籍人士从四面八方支援家乡建设的火样热情,使人看后,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民间文艺普查50年代中期,在省群众艺术馆协助下,县文化馆对全县民间文艺作过初步调查,编有《民间艺术》两辑。后这一工作遭到批判,遂致中辍。80年代初,县文化馆对部分民间音乐、舞蹈和民间曲艺重新作了发掘。1986年,对全县民间艺术进一步作了全面调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档案。1987年,遵照文化部等有关单位指示,县、区、乡层层建立领导班子,发动群众,对全县民间文学作了大规模的普查,共收集到故事3400余篇,歌谣2100余首,谚语1.2万余条,经过筛选,最后辑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慈溪市卷》一书。
  首届艺术节由县人民政府主办,县文化局等9单位联合承办。1987年5月开始筹备,1988年1月1~3日在县城举行。期间,有6个民间职业剧团同时演出和音乐、舞蹈、曲艺、武术等5台专场演出,有电影夜市、新片展映、书市、书画及摄影作品展览、球赛、舞会等,最吸引人的是由20多个乡镇1600余人组成的民间艺术队伍,上街表演舞龙、舞狮、车子灯、船灯及秧歌、莲湘、高跷、杂耍等,五彩缤纷,目不暇接,观者如堵,使艺术节活动达到高潮。
  其他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条件的改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意识的更新,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显著变化。到1987年底,全县已有民间歌舞团5个,舞厅4家,录像放映点24处,电子游戏场200处,台球近1000台,综合娱乐场4处,并有家庭电视机10万多台,家庭放像机300台等等。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新格局。在这一重大转变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加强管理,进行必要整顿。
  第二章 文艺创作
  第一节 创作活动
  慈溪文艺创作素称繁荣。原慈溪自两宋以来,舒亶、杨简、乌斯道、姜宸英、裘琏乃至陈屺怀、冯■、梅调鼎、钱罕、应修人等名家辈出。现境仅据光绪《慈溪县志》及民国《余姚六仓志》所载,即有历代文苑人物945人,著作1659种,计9000余卷。其中六朝至初唐的鸣鹤虞氏、南宋匡堰高氏、元初湖山黄氏、明季烛溪孙氏、清中叶白湖叶氏,均一门之内,人才竞起。虞荔、虞世南、孙应时、高翥、黄震、岑安卿、孙矿、高士奇等人著作更为《四库全书》收录,在全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民国时期,洪允祥、施叔范并擅诗名。两人在敌骑横行、国难深重之际写下的忧国忧民的诗章,尤为世所重。蒋君扬、陈之佛则均以画闻。蒋最长兰竹,所画奔放泼辣,蔡元培誉为“劲气直达纸背”。陈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享有国际声誉。
  抗日战争初期,宣传抗日救亡的诗歌、漫画、戏剧、曲艺大量涌现。解放前夕,以锦堂师范学校为中心的新文艺活动蓬勃兴起,文艺创作开始从文人手中走向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群众及部分干部、教师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50年代初期,以配合中心工作的戏剧、曲艺及各种演唱作品为多,1954年起,《卖花线》、《渡江》、《点天灯》、《狮山港上》等一批小剧本先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县业余创作者联谊会成立,文艺创作向多种形式发展。后联谊会遭到批判,部分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艺创作进入低谷。1962年起逐步有所恢复。1965年,小戏《小保管上任》及《桃叶江上》等一批演唱作品分别由《浙江日报》及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刊出、播出;华银岳、华炯若出席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华银岳所作叙事诗《爱社一片心》在《人民日报》发表;全县文艺创作呈现上升势头,当年下半年发表在省、地两级报刊上的作品达60余篇。次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创作再次受到摧折。1979年起,文艺创作进入百花齐放新时期,文学、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均形成创作队伍,出了不少较好的作品。在此基础上,1985年成立县文联和政协主办的三北书画院,文艺创作有进一步的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各类创作组252个,业余作者1500余人。其中有省、市文联各协会会员106人,县文联各协会会员448人。
  第二节 文艺刊物
  民国时期,县内先后出版的各种报纸辟有《文溪》、《五磊山》、《慈风》等副刊,经常发表一些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此外,出版过《慈溪民众》、《新生》、《新文艺》等铅印的文艺刊物。《新文艺》创刊于民国36年(1947)春,由锦堂师范学校部分师生、校友组织的观海卫文艺研究会编辑出版。32开本,每期28页,约1.5万字。郭沫若专为该刊写有《人民文艺》一文,减克家、沙鸥、赵景深等著名作家均在该刊发表作品。与此同时,锦堂师范学校还成立石磊学社、田园诗社和其他一些文艺社团,编有《石磊》、《季候风》等油印刊物;《季候风》诗刊得到叶圣陶、许广平的肯定。以上几种刊物仅出一期或两期,即因遭县警察局查禁而停刊。
  新中国成立后,除《慈溪报》开辟文艺副刊外,县文化馆从1953年起先后编印《田头山歌》、《慈溪歌声》、《文艺传单》、《农村俱乐部》、《革命文艺》、《慈溪文艺》、《慈溪文化》等铅印的文艺刊物。其中《田头山歌》等早期的几种以登载演唱作品为主,《革命文艺》等后期的几种以登载文学作品为主。
  《革命文艺》。1972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征文时创办。16开本,每期4~12页不等,2000份。后期改油印。至1978年共出60期,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470余篇。
  《慈溪文艺》。1979年由《革命文艺》改刊而成。16开本,每期16页,3万字,每月1期,2000份。至1983年底共出76期,后改出4开单张。至1985年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故事、评论及乡土杂记等1100余篇。
  《三北》。1986年创刊,县文联主办。16开本,每期48页,7.2万字,每季1期,1500份。至1987年底共出8期,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479篇。
  主要的油印刊物有:
  《杜湖》。1956年由文学青年池幼章发起创办,1957年7月由县业余创作者联谊会接办。16开本,每期20页,约2.5万字,共出7期,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87篇。反右斗争时被批判,停刊。
  《慈溪演唱》、《棉乡歌声》。均由县文化馆编印。1980~1987年共发表各类曲艺、小演唱及歌曲作品300余件。
  《七叶诗刊》等。1982年起,部分区、乡文化站及工厂、学校中的民间文学社团共编印《秋收》、《潭河》、《萤光》、《月亮船》等文艺刊物25种。《七叶诗刊》为其中之一,由浒山、横河、逍林地区一些文学青年组织的七叶诗社主办,至1987年底共出12辑,登载新人新作200余件。
  第三节 作品
  1980-1987年,全县业余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展出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共331件。其中小说16篇,散文31篇,报告文学8篇,诗歌15首,剧本、曲艺15篇,民间文学48篇,儿童文学37篇,歌词、歌曲77首,美术30幅,摄影28幅,书法17幅,评论9篇。
  较有影响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四明传奇》,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戚天法。
  中篇小说《海地》,获1985年《东海》文艺杂志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转载,《红旗》杂志载文推荐,作者张坚军。
  儿童文学《漫游自然保护区》,1986年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方大伦。
  评论《安然的眼睛与靳开来的嘴》,获1986年全国优秀影评奖,作者张日铣。
  戏曲《金三哥和李四嫂》,1978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渭丁。
  故事《邮包里的爱情》,1987年入选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国优秀农民新故事选》,作者吴承泽。
  民间文学《鸳鸯的故事》,获1985年浙江省鲁迅文学奖,作者滕占能。
  民间传说《杨梅仙子》,1984年由《民间文学》杂志发表,作者吴开棠。
  新民歌《布谷得意换新韵》,1980年由《民间文学》杂志发表,作者余长飞。
  歌词《春满杏花沟》,1984年由《词刊》杂志发表,作者李道一。
  中国画《晚福图》,1984年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作者叶文夫。
  农民画《欢欢喜喜回家门》、《水乡街头》,1983年参加全国农民画展,选送美、日、民主德国、澳大利亚展出,作者孙仲山、杜幼飞。
  第三章 戏剧
  据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慈溪在明代已是戏文之乡,民间“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
  晚清至民国前期,县内戏剧活动大都与敬神祀祖有关。一年四季的灯头戏、礼拜戏、庙会戏、端午戏、龙王戏、太平戏、花熟戏、兰街戏、蓬头戏以及开光戏、还愿戏等,大都宣传神权、族权,是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流行的剧种有徽班(京剧)、绍兴大戏、新昌高腔及余姚滩簧等。民国15年(1926)嵊县女子越剧(的笃班)开始在境内演出,因深受欢迎,不久成为县内主要剧种。
  第一节 业余剧团
  余姚滩簧班余姚滩簧发源于现境西部(原姚北)浒山地区。初称灯头戏,相传清乾隆时已经出现,仅在元宵灯节时演出,纯属民间业余自娱活动。后逐步发展成半职业性演出,农闲时外出活动,被各地称作串客戏、花鼓戏、鹦哥戏。光绪间一度进入上海,受苏州滩簧和上海滩簧影响,正式称为余姚滩簧。每班由4生、4旦、3后场(乐队)、1走台共12人组成。行档简单,表演朴实,语言风趣,富乡土味,颇受民间欢迎。清末民国初鼎盛一时,班社共达40余个。但剧目中多淫秽内容,常遭抵制、查禁。20年代渐趋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几成绝响。1953年,部分老艺人组织姚滩小组,对滩簧进行改革、创新,后发展成余姚姚剧团。其余滩簧艺人大都成了农村业余剧团的艺术骨干。
  抗日宣传队民国26~28年(1937~1939),全境出现数以百计的抗日宣传团、队。如龙山抗日救亡宣传团、范市抗日战时服务团、鸣鹤救亡剧团、师桥抗日宣传队、胜山抗日救亡室、白沙抗日话剧团、庵东星星剧社、盐业小学师生剧团和观城、浒山、周巷等地民教馆的流动施教团等。抗日宣传团、队大都受中共地方组织领导,参加者多为当地以及从沪、杭等城市疏散回乡的教师、学生和店员工人。民国29年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相继被迫改组或解散。
  农村业余剧团解放初,农村业余剧团迅猛发展。1951年春第一次大会演时,全县共有农村业余剧团250余个,多数演越剧,亦有演姚剧或绍剧的。配合当时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演出大量自编节目以及《白毛女》、《刘胡兰》、《借红灯》、《玉面狼》、《梁祝哀史》、《闯王进京》等现代剧目和传统剧目。在这一时期中,影响较大的有泽山剧团、横河剧团、垫桥剧团、沙黄剧团、庵东剧团、相公殿剧团、坎东剧团和浒山镇剧团等。1956年,部分农村剧团纳入农村俱乐部。1957年以后,农村文化生活受到“左”的干扰,多数剧团停止活动。1962年起,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农村业余剧团恢复到200多个,农村俱乐部更成倍增长,群众戏剧活动再次出现高潮。当时对演出节目有大小、古今之争,农村俱乐部大都按文化部门贯彻的“小型多样”原则,上演《进山》、《审椅子》、《两块六》等反映阶级斗争的小戏,农村剧团则大都继续上演传统剧。“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剧团和农村俱乐部被批判为“文艺黑线”产物,多数改组成文艺宣传队,唱毛主席语录歌、演革命样板戏,演出单一化,农村舞台再度冷落。粉碎“四人帮”后,重新贯彻“百花齐放”方针,并允许农村业余剧团作半营业性演出,全县农村剧团又迅速恢复到132个。不少剧团曾到外地演出,上演的几乎全是传统剧目;庵东镇越剧团到宁波、绍兴、杭州所属各县演出《双玉蝉》、《窦娥冤》等达1000余场。在此期间,沪、杭各地著名的专业剧团亦相继到慈溪演出,戏剧活动空前活跃。1984年起,全县戏剧活动出现萎缩趋势,到1987年,农村业余剧团仅存数十个。在城乡舞台上,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正部分地被现代歌舞所代替。
  第二节 专业剧团
  慈溪越剧团原为私营的和合剧团,1951年经过民主改革,更名为和合姐妹越剧团,1956年初转集体性质的慈溪越剧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职员工全被遣散,服装道具销毁一空。1968年,部分青年演员被召回,成立县文艺宣传队。翌年改为全民所有制。并更名为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开始排演《沙家滨》、《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京剧“样板戏”。1978年复名为慈溪越剧团。以后不断扩大编制,1982年底有演职员工70人。1987年4月,因累年亏损,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剧团建制,对人员另作安排。该团建团以来,共演出大型传统剧50余部,大型现代剧20余部,并演出了一部分自编的小型剧目,在上山下乡、配合政治运动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作出一定成绩。1956年,演出叶仲康执笔整理的传统剧目《相骂本》,并于次年春参加宁波地区戏曲会演,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吴笑笑、袁月春分别获演员一等奖、三等奖。该团建团以来,还先后向外地越剧团输送青年演员12人。
  第三节 演出场地
  解放前,县内无专门剧院,以祠堂、庙宇为演出场地。龙山所的城隍庙、胜山乡的胜山庙、沧田乡的潮神殿等都建有十分讲究的戏台,并附化妆、住宿用房及可容上千人看戏的场地。当时,女子越剧和滩簧不得进祠庙,在空地上临时搭台演出,称为草台戏。1954年县城迁至浒山后,曾在城东北隅建成竹柱草顶剧场1处,供演戏之用。1958年3月,县人民大会堂落成,演出条件改善。1976年,县人民大会堂重新翻建,1978年竣工,设座1793个,成为县内灯光、音响等设备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兼用剧院。
  农村在70年代时,已有36个乡(镇)建成了简易会堂,有个别乡还建成了设备较完备的大会堂,可作一般演出。80年代,有29个乡(镇)会堂经过翻建,成为影、剧两用的新型剧院。到1987年底,农村剧院总座位达36700多个,即全县农村平均每25人占有1个座位。
  第四章 电影
  第一节 放映情况
  民国14年(1925),日本卜内门肥田粉公司为宣传肥田粉的功效,到长河、天元、樟树等地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是为县内放映电影之始。抗日战争初期,省教育电影巡回放映队曾在师桥镇海隅小学及雁门乡启文小学放映无声电影《大义灭亲》和《农家乐》。
  新中国成立后,省文化局电影处于1953年7月派出两个电影队到丈亭、云山、观城、鸣鹤4区开展农村电影放映网建网试点工作。1954年1月,宁波电影中队部派211、213两个16毫米电影队分别在慈溪现境东片、西片作巡回放映;213女子电影队因放映科教片《怎样丰收棉花》取得显著成绩,获省特别奖。1956年1月,庵东盐区建立220电影队。是年5月,上述3个电影队下放到县,由县文教科归口管理,慈溪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以后,又于1956年底增设233电影队,在中片逍林、浒山两区巡回放映。并于1958年2月成立第一个35毫米电影队,巡回在浒山、观城、周巷、庵东、泗门等集镇售票放映。在此阶段内,放映的影片主要有《白毛女》、《翠岗红旗》、《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当时农村各队全部在露天放映,活动范围广、条件差,放映员工作和生活均较艰苦。
  1959年9月成立县电影事业管理站,电影事业开始有了专职管理机构。次年,16毫米队增至8个,每大公社1个,作流动放映。1962年春节,上映彩色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加映长纪录片《两种命运的决战》,在全县各区镇各放映1场,10天共放映11场,观众达8万以上,为露天售票放映作了成功的尝试。其中观城镇1场观众达1.3万余人,创售票放映单场观众最高纪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放映活动一度停止。1972年起重新有了发展:扩建县人民电影院,春节投入放映,并于次年安装第一套松花江5501型座机。当新座机首映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时,全城轰动。该片日映4场,连映22天,创县城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纪录。在此同时,开始发展社办放映单位,1971年,海塘、新浦、五洞闸3个公社率先建立社办16毫米电影队,1973年,国营农场率先建立8.75毫米电影队。
  粉碎“四人帮”以后,被长期封存的故事片重上银幕,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大幅度上升,放映单位亦迅速增加。1977年,全县有35毫米队5个,16毫米队48个,8.75毫米队24个,共77个,基本达到每社有1个电影队,是全县历史上电影放映单位最多的一年。1978年8月县城重映戏曲片《红楼梦》时,观众如潮,除县电影院24小时昼夜放映外,还借用体委球场、县府招待所及宗汉乡大会堂等地跑片放映,盛况空前。
  1980年7月18日,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9月迁入新址办公。为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要求,工作上着重于调整放映布局,改善放映条件,提高放映质量。1980年,县电影院新建观众休息厅,更新放映机,采用氙灯光源。1982年,又安装30万大卡制冷设备,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有冷气设备的专业电影院,放映场次、观众,收入均显著增加。1982年7月盛夏第一次上映武打片《少林寺》,由于冷气开放,县电影院与县大会堂跑片日夜放映,7天共映140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创县单片放映场次与观众两项最高纪录。1984年5月第一次上映立体片《欢欢笑笑》,时间半个月,共映124场,受到宁波电影公司通报表扬。
  1980年11月起,先后为观城镇影剧院及庵东、周巷、逍林、掌起、坎墩、天元、长河、新浦等农村集镇影剧院安装35毫米座机,为建设农村集镇影剧院、开发农村电影市场作了良好起步。1981年开始,乡办16毫米电影队由单机放映逐步改为双机、新光源放映。1983年,在宁波地区范围内率先淘汰了8.75毫米机种,并使多数乡办电影队由露天包场放映逐步转入室内售票放映。1987年,横河、彭桥、高王等乡办电影队又率先改用35毫米机放映。至1987年底,全县65个放映单位中,35毫米队已达16个,占1/4,其放映场次、观众人数、放映收入分别占全县的43%、51%和70%,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看好电影的要求,也增加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收益。1986年,慈溪县电影放映收入居全省第二位,发行收入居全省第三位,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被评为全省电影系统先进单位。
  第二节 放映场地
  慈溪农村原先多在露天放映电影,自1978年起逐步转入室内。现全县有室内放映场地58个,其中全民办电影(影剧)院4个,国家和地方联合经营的集镇影剧院10个,乡镇办影剧院44个。总座数51345个,平均每18人占有1个座位。
  全民办电影(影剧)院:
  慈溪电影院。位于浒山镇北门路。1958年时为露天电影场。1963年,建成砖木结构的室内放映场,面积600平方米,用35毫米提包机在观众厅内放映。1972年扩建为电影院,增设门厅、机房和观众厅楼池,安装1419个座位,定名慈溪人民电影院。1973年7月安装松花江5501型座机。1980年增建观众休息厅300平方米,更换松花江5502型座机,改名为慈溪电影院。1982年安装30万大卡制冷设备,是年7月开放冷气。1985年改普通银幕为金属银幕。1986年更换观众厅座椅,并比原来减少258个座位,以加宽排、行间距,进一步改善看电影的条件。
  师桥电影院。位于观城区委所在地师桥镇。原为镇大会堂,1982年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资购买,改建成电影院。有座位781个。1982年12月26日起用35毫米新光源提包机放映。
  坎墩电影院。位于浒山区委所在地坎墩镇。1985年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投资新建,占地3.6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1001个座位。安装松花江5502型座机。于当年年底投入放映。1986年被评为省先进集镇电影院。
  逍林影剧院。位于逍林区委所在地附近的择浦乡,原由逍林镇和择浦乡共同所有。为便于统一管理,1987年8月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资购买。观众厅设有楼池,共有1118个座位,安装松花江5502型座机。于1984年农历正月初一投入放映。
  由国家和地方联合经营的,即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安装放映设备、地方政府建造放映场所的集镇影剧院主要有:
  观城影剧院。位于观城镇。198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楼池,共有1608个座位,是县内建成最早、座位最多的集镇影剧院。1981年11月安装松花江5501型座机放映,1985年4月更换5502型座机,后又改为氙灯新光源。1987年获宁波市先进放映单位称号。
  周巷影剧院。位于周巷区委所在地周巷镇。1982年建成。有广场、门厅,设施较完整。观众厅设有楼池,共有1604个座位。1982年5月26日起用松花江5502型座机放映,后又改用氙灯新光源。
  掌起影剧院。位于掌起镇。1984年建成。为县内建筑规模最大的集镇影剧院。设有楼池,共有1425个座位。1985年2月17日起用松花江5501型座机放映,后又改用氙灯新光源。
  新浦影剧院。位于新浦镇。1985年建成。有847个座位,规模较小,设施齐全。1986年1月6日起用松花江5501型座机放映,后又改用氙灯新光源。
  第三节 管理机构
  解放初,电影放映由省文化局直接管理。1953年下半年建立宁波专区电影中队部。1956年5月,电影放映队实行分级管理,慈溪县开始配置专职电影管理干部1名,辖16毫米放映队3个,工作人员11人。1959个9月成立县电影事业管理站,配有站长、修理员、会计员等3名管理干部,下辖露天电影场1处,16毫米放映队8个,35毫米放映队1个,工作人员30人。1968年改名县电影管理站,辖室内电影放映场1个,16毫米放映队9个,35毫米放映队1个,工作人员36人。1972年辖电影院1座,16毫米放映队11个,35毫米放映队1个,工作人员48人。1980年7月18日成立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正、副经理及发行、宣传、修理、财会4个组。至1987年底,辖有电影院1座,35毫米集镇影剧院15个,16毫米放映队49个,连乡办电影队共有放映工作人员176人。
  第五章 图书档案
  第一节 图书发行
  抗日战争以前,县城孝中镇有益智、嘉泰两家私人书局,经营各类图书和文教用品,兼营印刷业务,均于沦陷前夕关闭。抗战胜利后,韬奋书店一度在周巷镇和龙头场设立分店,不久,随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而撤销。在此期间,孝中镇出现过两家以购销旧书为主的书铺,不久亦先后关闭;后由顾振元等人合股在莫家巷口开设慈溪书店,直至解放。
  1951年10月,在吸收慈溪书店的基础上,筹建新华书店慈溪支店,11月25日正式对外营业,时有工作人员6名。1954年11月迁至浒山。1956年建成营业楼1幢,面积180平方米。1969年,新建3层楼房1幢,面积543平方米,辟1楼为门市营业场所。1977年和1987年又分别扩增仓库、批发部和文教门市部各1处。全店总面积837平方米。
  发行网点:1957年前,仅在各区供销社内设图书文具部7个,是年全县图书销售量为771052册,销售金额131629元。1958年开始,网点向小集镇发展,图书销售量与年俱增。“文化大革命”期间,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图书大量积压。1971年发行《毛泽东选集》,各地群众敲锣打鼓,举行“请书”仪式,,一年内销售数达10万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图书发行呈持续增长势头。1978年,发行网点增至56个,是年图书销售量及销售金额分别达到1957年的3.1倍和3.8倍。1984年,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图书发行体制的指示,实行图书、商品实物负责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图书销售量和销售金额比1978年又分别增加了75%和170%,被评为全省书店系统“发行浙版图书先进单位”。1987年底,全店有职工29人,发行网点121处(其中国营书店1处,供销社图书文具部62处,集体书店40处,个体书摊18处),形成了以县店为主体,多渠道、多成份、多形式、少流通环节的“一主、三多、一少”发行新格局,图书销售金额进一步达到1978年的4.3倍。
  县新华书店若干年份图书发行情况
  第二节 图书阅览
  私人藏书楼清代及民国期间多私人藏书。原县境内私人藏书楼在浙东具有影响的有:半浦二老阁,清雍正间郑性为纪念其祖郑溱及师长黄宗羲建,藏书4.5万卷,乾隆间遭火灾,后多散失;慈城醉经阁、寄月楼,清道光间冯云濠、冯汝霖建,藏书数万卷,1951年由冯氏后裔转让给秦润卿;抹云楼,民国时秦润卿建,收醉经阁藏书及其他图书共4万余卷,于1952年捐赠给政府。现县境内见于记载的有师桥抱经楼,清光绪间沈德寿建,藏书3.5万卷。另有周巷景家东白楼、周巷辉桥晚香楼、浒山东门外书瘾楼等,亦皆清时所建。今均已无存。
  公共图书馆民国初年创设县通俗图书馆。民国20年(1931)并入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图书阅报处,至36年时有藏书2800册,杂志200册,日报4种。24年,浒山、周巷两镇民教馆均设图书部,各有藏书2000余册、《万有文库》1套。26年,观城镇民教馆亦设图书阅览处,藏书2000册。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创建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56年6月,成立县图书馆,编制2人,初无馆舍,借址开放,藏书1.3万册,杂志32种,报纸10种,发放个人借书证506张,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20个。是时,新浦一社、宗汉灯塔社等一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自办图书室。1965年3月,县图书馆馆舍建成,藏书增至3万余册,发放个人借书证1575张,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站100个,农村民办图书室相应发展。“文化大革命”初期,县图书馆一度关门。1970年以后,逐步恢复活动,1976年起多方面加强对农村的辅导,使农村图书流通站及民办图书室迅速发展。至1983年,农村图书流通站增至300个,所有公社(乡镇)和2/3大队(村)有了民办图书室,农村总藏书量达18万册,全县三级图书网基本形成。其中师桥镇东桥头图书室藏书近万册,有固定读者180人;桥头乡孙家村图书室发放借书证800张,读者遍及周围14个村和10所中、小学。1984年后,村办图书室因经费无所依托,有减少趋势;乡镇图书室继续发展。至1987年,乡镇图书室总藏书量由5万册增至17.3万册;三管等22个乡镇先后成立读书协会,进一步发挥图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庵东和范市两个镇图书室藏书逾万册,相继升格为全省最早的乡镇图书馆。县图书馆为适应形势需要,于1985年又建成面积为1380平方米的新馆舍1幢,内设外借、阅览、农村流通、采编、辅导、咨询服务、地方文献等组室,编制22人;1987年藏书124672册,杂志364种,报纸97种,各为1956年建馆时的9.6倍、11.4倍、9.7倍;发放个人借书证2640张,建有农村图书流通站156个。同时将旧址辟为少年儿童阅览室,以看书看报、讲故事、谈体会、听报告、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辅导少年儿童开展读书活动。1982年和1986年,县图书馆两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其他图书馆(室)全县有学校图书馆(室)149个,总藏书量约50万册以上。工会系统图书室187个,总藏书量15.3万册。科学技术资料室3个,收藏图书资料约2万册,科技报刊291种。
  第三节 档案
  档案机构民国时期,县政府设档案室,配有管卷员1名。解放初,档案工作由县委、县府秘书处兼管。1952年开始,县委、县府分别建立档案室,自1956年起各配专职干部1人。1959年9月成立县档案馆,加强对文书档案及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提供使用服务等工作。1962年“战备”及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防损失,曾将档案搬往四明山305后方库房存放。1979年3月,县档案馆恢复工作。10月,档案自四明山搬回。1980年4月成立县档案科,管理全县档案事业,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共有干部3人。1986年8月,县档案科改为县档案局,仍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底,局、馆共有干部12人。
  库房建设县档案馆初时以县委大楼的一般办公用房作为档案库房。1978年建成专用库房1幢,使用面积250平方米。1987年又建成新馆库1幢,建筑面积1248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1000平方米,按国家档案局规定设计,有去湿防潮和密封设施。
  档案馆初无专门设备,利用一般办公用的旧箱、柜、木架存放档案。以后逐步置办,现有整套铁质档案箱、木质档案箱、资料柜及自动控制仪、文件翻拍仪、空调机、吸尘器、收录机、照相机、相片放大机等必要设备。
  档案管理1987年底,馆内共藏档案173个全宗36392卷,资料5828册,实行分类管理。其中:
  历史档案。共15个全宗3557卷,分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两部分。旧政权档案主要是民国时期慈溪县党政机关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档案资料,因极不完整,仅能部分地反映当时县内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一些状况。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主要是慈溪县中共组织活动史料及革命斗争史料。
  文书档案。共158个全宗29827卷,是新中国成立后党、政、群团、机关、部分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的文书档案。60年代初制订了县、公社和生产大队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的具体细则,促使各级普遍加强了档案工作,因而这部分档案内容较完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历史。
  科技档案。1960年起加强对科技档案的管理。1981年底,多数县属企事业单位开展和健全了这一工作。1984年以后,部分重点乡镇企业也建立了科技档案。档案馆收藏有土壤普查、农业规划、重要工业产品、村镇规划和城镇基本建设等档案923册(卷)。
  专门档案。自1959年起,县档案馆先后收集会计、统计、声像、照片、著名人士题词、碑拓、县内名人、土地证存根、人口普查、地名普查、工业普查、民间文学艺术普查等档案2085卷。
  此外,尚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杰出人物作品、中共党史、地方志、工具书、政策法令汇编及县内出版物等各种资料25类,5828册。
  档案利用县档案馆编制各种索引、目录,开辟阅览室,选编专题资料,加强咨询服务,方便利用者,提高利用率。19811987年,共接待利用者8976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5095卷,为澄清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政策,民间解决土地、财产纠纷以及个人学历、任职、工资待遇等问题,并为各项专题研究及编史修志提供了大量可靠材料,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凭证作用。
  县档案馆于1983年、1986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档案馆。
  第六章 新闻
  第一节报纸
  《慈溪周报》。民国14年(1925)10月创刊,约半年后停刊,主办人郑留隐、冯孝同、杨渊如。
  《新慈溪报》。民国23年8月21日创刊,民办,创办人沐森如、陆海平、尹莲映等。4开4版,铅印,3日刊。26年6月11日起改为日报,后缩为8开2版。内容以国内外时事和地方新闻为主,辟有《文溪》、《五磊山》两种副刊。27年前后停刊。
  《慈溪公报》。民国24年左右创刊,国民党慈溪县党部主办。4开4版,铅印,每周1期,后改4天1期。30年停刊。《慈溪日报》。民国24年创刊,官办。4开4版,铅印,刊期不详。26年6月11日改出日报,后缩为8开2版。沦陷时停办。
  《慈溪新报》。民国31年3、4月间创刊,伪慈溪县乡镇联合会主办。8开2版,铅印,日报。第一版为新闻,第二版为《慈湖》副刊。日出一期,每期印数近百份。何时停刊不详。
  《时事简讯》。1942年8月创刊,中共浙东区党委宣传部主办,陈静元、于岩先后任社长。4开4版,先油印,后改铅印,每周三、六出版。第一、二、三版刊登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斗争形势的文章以及重要消息,第四版刊登三北地区共产党的活动及抗日游击战争消息。每期发行数1500份左右。社址洞山寺,后迁四明山。1944年4月13日更名《新浙东报》。
  《战斗报》。1943年8月下旬创刊,三北游击司令部政治处编。8开4版。油印,刊期不详。次年3月21日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接办,改为铅印,周报。4月22日(第六期)起扩大为8开一张半,6版;第一版社论、新闻,第二版表扬、批评,第三版各种常识和工作经验,第四版上级指示及论文,第五版副刊《战斗俱乐部》,第六版工人生活和文艺通讯。1945年9月14日(第八十五期)起缩为8开2版,每周2期,每期印数500份左右。社址初在西茅山,1944年10月下旬迁往四明山。1945年10月因北撤停刊。
  《慈溪简报》。民国34年10月1日创刊,先名《慈溪简讯》,后改《慈溪简报》,慈溪县政府教育科主办。8开,铅印,双日刊。正面为县政简讯,背面为中央社电讯及地方新闻。发行量每期500份。次年5月初停办。
  《慈溪报》。民国35年5月5日创刊,创办人胡介新、姚宇庆、叶瘦兮。4开4版,铅印,日报。次年2月17日起改8开2版。内容以国内外和地方新闻、县府公报等为主,辟有副刊《慈风》。每期发行700~1000份。解放前夕停刊。
  《慈溪报》、《慈溪日报》。《慈溪报》于1955年1月1日创刊,为中共慈溪县委机关报。8开2版,铅印,5日刊。1956年6月1日改3日刊。12月6日起改8开4版。1957年10月1日改隔日刊。1958年6月1日扩大为4开4版;第一版刊登国内外要闻;第二版以农业为主,兼顾工副业和财贸;第三版党群、文教、卫生、科学、家庭生活等,并辟有副刊《农村俱乐部》;第四版主要报道国内外时事。9月1日更名《慈溪日报》,改为日刊。1960年8月17日复名《慈溪报》,仍出隔日刊。1961年2月11日终刊,共出1248期。初有主编、编辑、记者4人,扩大版面时增至9人,改出《慈溪日报》时增至12人,并另聘兼职记者14人。每期发行量由2700多份增至7000份;改出日报后,发行量高达1.5万多份;后期稳定为7000多份。
  《新慈溪》。1968年12月创刊,由慈溪县“三代会”(工代会、贫代会、红代会)和《新慈溪》编辑部联办。4开4版,6天1期。报道各公社成立革委会情况,刊登揭发批判老干部所谓“罪行”的文章。
  《慈溪农技》、《慈溪科技报》。《慈溪农技》于1983年4月10日试刊,5月1日正式创刊,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农林局联合主办。4开4版,铅印,半月刊。同年8月经省批准公开发行。1985年3月更名《慈溪科技报》,编制6人。第一版要闻,宣传农村政策为主;第二版农业,以介绍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科技知识为主;第三版工业,以乡镇企业为重点,传播经济、技术信息;第四版为综合科普版。每期发行量最高年4.5万份,常年1.2万份左右,至1987年底已出97期。
  第二节 广播
  民国时期,县内无有线广播。1950年8月建立县收音站,有收音员1人,用1架省发给的长江牌直流收音机收录中央台和省台的重要新闻、气象消息等,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有时组织基层干部收听各种讲座。1956年2月建立县有线广播站。以后陆续建立各区广播站。1960年9月,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区级广播站由8个缩减至观城、庵东、泗门3个。1967年8月,崇寿公社建立县内第一个公社级放大站。1971年底,公社级放大站建齐。1983年10月,县站试制成功50瓦调频发射机1台,于次年3月1日投入使用。1984年12月,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县站改建为全省第一个县级广播电台——慈溪人民广播电台,于12月26日以有线传输和无线调频发射两种方式正式开播。到1987年底,全县广播系统有县台和65个乡(镇)广播站的干部、职工共174人(含集体编制134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2人。
  广播网路、喇叭1956年初县有线广播站建立后,以县城为中心向附近乡(镇)架设广播线路,至年底,架设广播线路113.5公里,装喇叭688只,全县1/3农业生产合作社通广播。1971年,喇叭发展至80177只,形成全县专线传输广播网。1973年起,对公社以下馈线和支线进行全面整顿。1980年被评为宁波地区整网先进县。
  1986年,完成总长304.34对公里的信号线改建工程,实现县至乡镇站信号传输双线化,并将原来的竹木杆、方形水泥杆全部换成水泥圆杆,使信号传输线达到省规定的质量指标要求。到1987年底,全县广播线路总长为6461.3公里,喇叭总数为182603只,入户率达72.3%。有63个乡镇广播站(占总数97%)领到了省厅颁发的农村广播网质量合格证书,有22个村装置了动圈喇叭9044只。
  广播节目县广播站建立初期,每晚播音1次,时间90分钟,以转播中央台和省台新闻节目为主。自办节目占30分钟,其中《本县新闻》、《报纸选播》、《气象消息》等约10~15分钟,7~8篇稿件;其余为文艺节目,由农村剧团、民间曲艺人、学校文宣队来站演唱,录音播放。遇有台风消息,则临时增加播音时间。1958年9月起,增加中午播音1次,全天播音180分钟。1965年起,改早、中、晚播音3次,全天播音330分钟。1984年建成广播电台后,每天仍播音3次,时间增至52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325分钟,设有《简明新闻》、《慈溪新闻》两档新闻节目及《听众信箱》、《学科学用科学》、《天南地北》、《致富百花园》等专题节目。新闻节目时间15分钟,每天播发新闻20条左右。县内重大新闻一般均当天播出。《致富百花园》、《听众信箱》、《学科学用科学》等专题较有特色。1981~1983年间还举办《农科讲座》343讲,颇受听众欢迎。
  机房设备县广播站初建时,仅有300瓦、80瓦扩音机各2台。1972年4月迁至小山墩,建机房32平方米,大小播音室59平方米,增添功率550瓦扩音机1台,并装有12千瓦发电机组,必要时能自行发电广播。1979年,对播控设备进行改造,安装了自动倒机、自动调压、线路过负自动切断、告警、自动测试线路等遥控装置,试制成功发电设备自动控制装置。1982年,设备达到省规定的质量指标。乡镇广播站共配有广播机71台,功率总容量4.3万瓦。
  第三节 电视
  1972年8月,在浒山镇教场山顶试建小功率电视转播台,因所选位置不佳,设备性能差,次年停播。1981年6月再次筹建电视转播台,在浒山镇凉帽山顶安装电视发射设施,10月1日,用50瓦发射机在11频道试播上海电视台信号成功。1982年3月1日正式转播上海台节目。1983年1月,宁波地区广播事业局又核发1个频道,5月1日开始用3瓦发射机在第6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85年9月7日经国家广播电视部批准,建立慈溪电视台,1986年2月9日正式开播。1986~1987,年,先后在甸山乡、东山头乡、掌起乡建成3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1987年4月,在凉帽山顶建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7年底,全县有电视机106236台,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
  慈溪电视台办有《慈溪新闻》节目,初为星期六晚上播出,后改星期五晚上播出,星期六晚上重播,每次播出10分钟左右。1987年底止,慈溪电视台摄制的电视新闻有35条被省台录用,2条被中央台录用。1987年12月,慈溪电视台制作了《三北新貌》专题录像片,为散处各地的慈溪籍人士了解家乡情况提供了方便。
  1982年,县电视转播台开播时有工作人员4人。至1987年,已增至17人,其中采编人员5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
  第四节 通讯报道
  民国36年(1947)3月,成立慈溪县新闻记者公会,会员18人,后发展到47人。同年4月,成立四明通讯社,自筹经费,采访甬属各县新闻,向沪、杭、宁、绍各地报社发稿。有通讯员40人左右。次年迁宁波。
  新中国成立后,由县委宣传部配通讯干事,负责全县通讯报道工作。1952年3月始建县通讯站,配干部1人。1961年改称县委通讯站,配干部2人。1969年3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报道组,有工作人员4~5人。1979年3月后,由县委宣传部1~2人负责报道工作,每月平均发稿约30篇。至1987年,被《人民日报》录用13篇,被《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及省、市电台评为好新闻40篇。自1982年以来,全县报道工作连续5年受省表彰,负责报道工作的干部连续6年被评为省先进报道工作者。全县现有通讯员1000人左右,年发稿约6000篇。有30人被评为省、市优秀通讯员或积极通讯员。
  1987年12月25日,成立“上海市《我们一百万》报驻慈溪小记者站”,有小记者14人,小通讯员50人,辅导员2人。
  第七章 文物胜迹
  1978年5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81年设置办事机构,现有工作人员5人。通过普查,全县共有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及革命纪念建筑、名人纪念建筑等文物史迹473处。已公布31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文物保护所2处。有库藏文物1500余件。
  第一节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上林湖周围已发现越窑遗址100多处。附近杜湖、白洋湖、上岙湖、古银锭湖等地亦有大批古窑址发现。民国25年(1936)陈万里在所著《瓷器与浙江》、《越器图录》等书中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介绍,使上,林湖越窑遗址引起时人注意。1957年
  上林湖越窑遗址分布图
  出土于埃及、伊朗的上林湖青瓷
  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对上林湖越窑遗址作过多次调查。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上林湖越窑遗址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湖越窑始烧于东汉,延至宋代,烧造历史长达1000余年,是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和重要产区。东汉至三国时期,上林湖越窑产品比较简单,主要有罐、■、壶、坛、碗、钵、盘、洗等。胎质坚硬,较粗糙。施青釉、青绿釉或酱色釉,釉层不匀。有羽毛纹、网格纹、麻布纹、席纹、窗棂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纹饰。两晋至南朝时期,产品种类增多,常见的有罐、盘口壶、碗、盘、钵、洗、尊、盏、唾盂、砚台以及冥器等。制作工艺改进,造型趋向秀丽。施青灰釉或酱色釉,釉层均匀。晋代有铺首,常见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和褐色点彩等。南朝盛行佛教,以莲花瓣为主要纹饰。
  唐、五代时,上林湖瓷窑数量剧增,窑炉结构、装烧技术和施釉方法均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尤其在晚唐间,产品丰富多彩,有玉璧底碗、圈足碗、荷花碗、莲口碗、荷叶纹盘、葵口盘、方盘、盘口壶、喇叭口壶、瓜棱壶、罐、粉盒、油盒、盏托、水注等。胎骨灰白细腻,质地坚实,釉色多为青和青中泛黄。因推广匣钵罩烧新技术,使坯件避免叠压和烟灰熏染,故产品色泽一致、釉面晶莹,“如冰如玉”。器表更以刻、划、镂、雕、堆塑、釉下彩绘等方法,饰以荷花、龙凤等,剔透玲珑,栩栩如生。至此,上林湖青瓷质量已居全国各大名窑之首,朝廷遂在此设置“贡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即秘色瓷),一直延至宋代。
  上林湖除生产秘色瓷和人民生活用瓷外,因其水路可直通明州港(宁波港),于唐中晚期开始大量烧造外销瓷器,其产品远销亚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国都有当时上林湖生产的青瓷发现。从明州经温州、泉州、广州,再绕马来西亚半岛,越印度洋,直抵波斯湾以至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这条古代的“陶瓷之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过重大贡献。
  北宋晚期,上林湖青瓷生产渐趋衰落。
  第二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1986年,县人民政府分4批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选介如下;
  童家岙遗址在龙南乡童家岙村东北2公里处的南江两岸1980年1月,经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试掘,已知的遗址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厘米。根据出土的陶片、釜、盆、钵等器物的质地、色泽和纹饰推断,相当于河姆渡第三层文化。
  袁韶墓南宋越国公袁韶,卒于端平初(1234)。墓在宓家埭乡解家村双峰山南麓,由神道、墓穴两部分组成。神道两侧原有石翁仲、石雕十二生肖和牌坊、华表等,现存文武石翁仲和石马各1对,造型生动逼真。墓穴处尚有明显隆起的封土堆,俗称“王坟”。
  卧床桥在洋山乡黄家村。相传原为泥桥,南宋思想家黄震幼时家居桥北,曾卧桥上读书,因名。后年久倾圮,易为石桥。现桥方孔,长11.6米,宽2.5米,桥面用4块条石筑成,两边各有栏板、望柱。东、西栏板上分别镌有“古卧床桥”及“护龙桥”桥额,东、西桥门两侧分别有“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堤连上闸沔古浦清流”、“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的对联。清道光六年(1826)重建,光绪三年(1877)修。
  龙山所城在龙山乡龙山所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永乐十六年(1418)增筑。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入县境,龙山所是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整军歼敌、保卫乡邦的重要据点。现大部分城址旧貌犹存,为浙江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所城之一。
  观海卫烽火台位于观城镇北浪港山之巅,明洪武二十年与观海卫同时建成。其时,今慈溪境内东起雁门、西抵周巷共有烽火台数十处,观海卫为总台。日烟夜火,以相联络,在抵抗外来侵略中起过重大作用。台高4米,今遗址清晰可辨。
  灵龙宫在东安乡任家溪下宅村,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宫门、戏台、大殿和左、右厢房5部分组成,占地700余平方米。宫门为五开间硬山造。戏台为重檐歇山造,顶部有八角形藻井。大殿重檐,有卷棚式抬头轩,在雀替、斗拱、月梁上刻有双凤、花卉等图案。是县内保存较完整的晚清建筑。
  锦堂师范学校在东山头乡。原名锦堂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由旅日华侨、县人吴锦堂独资创办,素以课程适时、设施完善、师资健全、教学认真闻名省内外。吴氏原籍东山头乡,在日本经商致富。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办学三贤”,学校主体建筑为日本式口字形楼房,外加校园、农场,占地共百余亩。
  石公馆在宓家埭乡梅山北坡。为一天然洞穴,由数块巨石构成,四周草木葱茏。1947年,中共慈镇县委成员曾一度隐蔽于此,从事革命活动,后遂称“石公馆”。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在崇寿乡宴清村。1941年6月18日,刚从浦东渡海南来的抗日武装在向天庵(今宴清村)伏击自庵东出扰相公殿之日军,毙、伤敌各8名,打响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1985年9月3日,县人民政府于其地树立此碑,以资永久纪念。
  第三节 库藏文物
  陶瓷器
  西周的原始青瓷罐、豆。1986年出土于峙山公园。罐,宽沿、敛口、折腹、平底,肩部饰对称耳,箆点纹,施青绿釉。口径11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3.5厘米。豆,侈口、卷沿、折腹、圈足,施青绿釉不及底,沿下部饰篦点纹和三对S形纽。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高7.7厘米。
  春秋时期的陶权、陶璧。1980年出土于桥头乡上岙村黄婆山土墩石室墓。系泥质灰陶,质松软。权似半球状,径11厘米,高6.5厘米。顶饰一环形纽,腹部有弦纹。璧扁圆形,中有一孔,外径6厘米,内径2厘米,上饰弦纹、小圈纹。
  西汉的釉陶瓿、〓。1987年出土于石堰乡陈山村杨梅岗土墩墓。瓿,敛口、折沿、鼓腹、平底,肩部饰凸弦纹和对称铺首耳。口径12.5厘米,底径17厘米,高29.5厘米。〓,侈口、折沿、广肩、弧腹、平底,器身拍印斜线纹。口径15.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26.1厘米。
  西晋的青瓷谷仓罐。1977年出土于宓家埭乡杜湖水库晋太康元年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座内圆壁外方形的楼阙堆塑。楼阙周围堆塑着人物、猴子、飞鸟、小狗等,形态自然,栩栩如生。下部为罐体,腹上部堆塑人马、辟邪、羊。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黄。腹径26.2厘米,底径16.2厘米,通高40.8厘米。
  唐代的青瓷墓志罐。1984年出土于上林湖焦角湾唐光化三年马氏夫人墓。由盖、身、座3部分组成。盖顶为一花蕾。身为罐形,壁上阴刻志文,共315字。座为盘形,浅腹圈足。通体施青黄釉。腹径15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29.7厘米。
  北宋的青瓷三足蟾蜍水注。1984年出土于彭东乡寺龙村。由蟾蜍和托座两部分组成。蟾蜍昂首,小嘴,背部饰乳点及卷云纹,中有一圆孔,三足。托座为浅腹盘,两侧内卷,内壁划叶脉纹,形如荷叶,通高7.5厘米,器形小巧精致,犹如青蛙静伏在荷叶上。
  青铜器
  商戈。1980年征集于长河镇。内似燕尾,饰云雷纹,拦部有云雷纹,两端各一穿,援中间起脊,上下刃,锋锐利,全长24厘米。
  商钺。1980年征集于长河镇。内似燕尾,上有云雷纹,拦部饰云雷纹,两端各一穿,援上有一圆穿,刃锋利,全长24厘米。
  东周剑。1981年出土于彭东乡乾炳村。剑首呈喇叭形茎中空,作圆柱形,上有两箍,宽格,无脊。全长51.2厘米。
  西汉矛。1987年出土于石堰乡陈山村榨头山土墩墓。叶形,长骹,中空,骹部有一穿鼻,叶中起脊。通长22厘米。
  碑刻
  三老讳字忌日碑。县文管会藏碑文拓片。石碑刻成于东汉初。碑主三老姓氏无辨,名忽字子仪,为其第七子邯追远而作。清咸丰壬子(1852),陈山村人入山取土,得此石,于卜日设祭移置山馆,后遭火,幸文字无恙,清人周世熊撰跋备述其事。后罹盗卖,奸人欲转卖日本贸利,幸被发觉,经吴昌硕先生等募集银元8000元赎回,于杭州西泠印社建石室珍藏,先人遗迹,赖以不坠。
  兰亭叙碑。刻成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高38厘米,广100厘米。
  寿星画像碑。苏轼作画,刻成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高38厘米,广96厘米。(以上两碑原由龙山虞洽卿收藏)
  黄文洁墓志铭。刻成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高93厘米,广60厘米,楷书,20行,683字。按此碑于宓、家埭乡西埠头村征得,所记颇有《宋史》本传所不详者。全文如下:“先君讳震,字东发,姓黄氏,世居明之慈溪。曾祖讳允升,妣朱氏;祖讳世尧,妣朱氏、陈氏、李氏;考讳一鹗,赠奉议郎,妣叶氏、陶氏,俱赠安人。先君生于嘉定癸酉五月壬子。宝祐乙卯预乡书,次年登进士第,授迪功郎、平江府吴县尉。秩满关升从事郎,辟差浙西提举司主管帐司文字。会朝廷更革,盐事改隶漕司,堂选两浙盐事司干办公事。先君以盐事改隶非便,力辞,改差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景定甲子六月,朝廷方创公田,同日除四分司官,差先君分司镇江府常州江阴军公田所干办公事。先君力陈分司之害,控辞至六七,时相不能夺其志,令仍旧任。咸淳元年乙丑,差充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二年,该登极恩循文林郎。三年,除史馆检阅。四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继该史馆进书恩转奉议郎。七月轮对,触时忌。九月添差通判广德军,与郡守贾蕃世不协。六年三月,旨别与差遣。四月,改添差通判绍兴府,磨勘转承议郎。七年,差知抚州。八年,以赈荒职事修举,特转朝奉郎。六月,兼权提举江西常平茶盐。九年三月,差提点江西刑狱。闰六月,差主管华州云台观。十年七月,磨勘转朝散郎。德祐元年乙亥,该恩转朝请郎。二月,除宗正寺主簿。三月,差提举浙东常平茶盐。是年皇叔祖福邸判绍兴府。六月,除直宝章阁兼绍兴府长史,力辞。十一月,召赴行在奏事,寻除侍左郎官,未造朝而国事非矣。自是屏居山林者五年,岁在辛巳正月庚戌,以疾终于先祖墓侧精舍,享年六十有九。娶赵氏,赠安人,先十六年卒。子男三:长梦干,先一年卒;次儒雅、儒英。女三:长适前文林郎、监行在杂买务杂卖场门陈若;次许适前将仕郎袁襄;次尚幼。孙男二:长正孙,次亚孙。孙女三:长许适潘世洪,余尚幼。儒雅等不孝忍死,将以是岁十一月乙酉奉枢葬于慈溪县鸣鹤乡钱岙之原,并奉先兄之枢同域焉,遵治命也。若夫先君出处大节,尚□□铭当世巨公,先志岁月纳诸幽。呜呼痛哉!孤子儒雅等泣血谨志。契生忝眷前朝散大夫袁从填讳。”
  宓允和墓表。刻成于清宣统二年,高74厘米,广210厘米,楷书,60行,1103字,唐文治撰文,沈尹默书。
  吴锦堂墓表。刻成于清宣统三年,高82厘米,残长145厘米,篆书,存414字,章太炎书。
  此外,有刘基诗碑,觉世经碑等。
  字画
  林则徐《诗稿》。共22页。
  蒲华《竹石图》轴。纸本,水墨,高147厘米,广38.5厘米。款题:“平生水竹有深缘。”
  弘一法师《唯识三十颂本论》。横披,纸本,楷书,高31厘米,广105厘米。
  陈之佛《墨梅图》轴。纸本,水墨,高65.5厘米,广34.5厘米。款题:“傲世不求媚,幽芳空自怜,伤心林处士,徒尔梦云烟。”
  其他
  汉、新莽古钱。1987年出土于周巷镇与余姚新新乡桑家村间的眉山巡检司旧址城墙下,有西汉五铢钱及新莽时代之大泉五十、布泉、货泉4种,约15公斤。
  隆兴通宝金钱。1986年出土于龙南乡柘岙村。为方孔圆钱,直径2.05厘米,穿径0.60厘米,厚0.09厘米,色金黄,重3.25克。面楷书“隆兴通宝”4字,旋读;素背。
  犀角杯。1979年征集于鸣
  鹤场。口呈椭圆形,深腹,圈足。杯的右侧镂雕4条虬龙,其中2条龙头俯于杯的口沿,作戏水状;杯的左侧浮雕2条虬龙,侧身回首相向,似相斗嬉戏。杯的前后两侧腹部各雕两只丹凤,昂首展翅。杯底刻一“上”字。最大口径18.7厘米,高12.7厘米,重750克。纹饰线条流畅,疏密有致,雕刻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系清代遗物。
  第四节 胜迹
  五磊寺在宓家埭乡五磊山。五磊山有天峙、南秀等内、外5峰,磊磊相比,其间古木参天,岩壑幽深。旧日有白龙潭、真照池、濯锦溪、十里梅花径等胜境10余处,为历代文人盘桓吟咏之地。五磊寺适当其中。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印度高僧那罗延即结庐于此。唐文德中(888)建为灵山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初(1008,)始有“五磊”之名。千余年来历经毁建,为浙东古刹,之一。民国时,弘一法师曾在此创律学研究会,现已部分修复并重新开放,每年清明前后,香客游人不下数万。
  伏龙山在龙山乡境内,〓晓突兀,拔地而起。其北紧濒杭州湾,尤为壁立千仞。山巅旧有伏龙寺,唐咸通三年(862)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寺内题有七律一首。旁原有观蜃楼,登楼远眺,万里海疆,尽收眼底。今可见东北面虞洽卿于民国初年所建之码头长堤直插海中;南面大蓬山连峰际天;西面则河流纵横,沃野无垠,为三北棉花集中产地。
  洞山寺在东安乡境内,始建于梁开平初年(907)乾隆八年(1743)重修。寺旁有白云古洞、摩崖石刻和宋代石塔,山下有灵绪湖和灵龙,宫,风景秀丽。
  大蓬山在田央乡境内。古名达蓬山,相传秦始皇曾欲由此航海以达蓬莱。山上原有佛迹寺,创建于唐代。现存秦渡庵画像石刻及佛迹洞摩崖石刻多处。秦渡庵画像石刻高1.2米,广3.5米,上端有“灵台自若”4字,其下为灵台及神龛,龛两侧分别刻有山水、人物、异禽、异兽、小桥等,工艺精巧,形象生动,制作年代无考。佛迹洞内分别有南宋隆兴二年(1164)、淳熙九年(1182)及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摩崖石刻3处,皆时人游山之作。
  金仙寺在鸣鹤镇白洋湖畔,系著名古刹。创建于梁大同间(535~546),初名精进庵,宋治平二年(1065)赐金仙寺额。旧日有殿宇百余间,依山临湖,独擅秀色,弘一法师曾两度来此驻锡。今存遗址。
  陈山在石堰乡境内。一名客星山,因东汉高士严光“客星犯帝”故事得名。山上旧有严光墓,并有“汉徵士严光墓”碑石一方及镌有“何处是汉家高士、此间有天子故人”联语之石柱一对,今均无存。山下严陵坞,相传为严光故里。其地于清咸丰二年(1852)出土之“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即为严光同时期物,系珍贵文物。
  峙山公园在县城南1公里之寺山上,。1983年规划动工,1987年元旦开放,面积26万平方米。园内双峰峙立,于漫山松竹之间,建有震旦、啸风、鸣皋、叠翠
  诸亭及茗香楼、采秀山房、丹枫山庄、如意桥、莲心池等景点。茗香楼边尚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开凿的古井一口,井水清澈如镜。全园篱垣相望,曲径相连,为理想的游览歇息之所。
  附:1954年调整县境时析出地域的文物古迹
  1954年调整县境时析出地域共有文物古迹119处,包括慈城镇(城关镇)51处,妙山乡15处,云湖乡2处,洪塘乡3处,鞍山乡2处,乍(赭)山乡1处,罗江乡5处,金川乡2处,明德乡3处,江中乡4处,丈亭乡2处,沿江乡1处,车厩乡2处,大隐乡2处,陆埠镇5处,费市乡2处,庄桥乡3处,裘墅乡3处,洋墅乡1处,半浦乡1处,长石乡3处,汶溪乡4处,河头乡2处。其中宁波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下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