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校舍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校舍设备
分类号: G40-058
页数: 2
页码: 784-7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校舍清末、民国时期,大都以庵庙、祠堂、寺院和搭建的草舍为校舍。
关键词: 慈溪县 教育管理 校舍设备

内容

校舍清末、民国时期,大都以庵庙、祠堂、寺院和搭建的草舍为校舍。
  解放后,政府重视校舍建设。土改时,留下部分土地供建设校舍、操场用。自1952年至1965年,多数年份均有基建拨款,基建面积共2万多平方米。其中1954年省拨款6.5万元建造县立初中14个教室,面积1098.925平方米;拨款9.5万元建造姚北初中办公室和12个教室,面积1397.5平方米。1964年,新加坡侨胞蒋卓甫和港胞蒋仲甫捐资兴建卫前公社光明小学,面积625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盲目发展,建校舍23416平方米,但多因陋就简,危房又未及时修理,校舍条件很差。1978年后,重视危房维修和新建校舍。1978~1987年,基建维修共投资1729.55万元,新建校舍面积72046平方米。1978~1982年计维修危房11600平方米,1984~1987年共排除危房5.99万平方米。其间,外资资助教育有发展,1984年,旅美华侨王广捐港币10万元新建任家溪小学;1986年,港胞沈文祺在师桥镇初中建造文祺教学楼;1987年,港胞姚云龙捐港币100万元在鸣鹤镇建造云龙中学。
  1987年,学生人均占用校舍小学3.43平方米,中学4.99平方米。全日制小学校园占地1585.2亩,校舍面积38.03万平方米。
  设备
  新中国建立后,依靠政府拨款和学校勤工俭学,配发、新置、修缮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有显著改善。“文化大革命”中,教师下放,校产瓜分,损失严重。80年代,教学设备改善迅速。1981~1982年,县教育局购置课桌椅2300余套,配发学校。1982年2月,建立县教学仪器管理站。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16个初中实验中心。1983年,慈溪被定为省首批17个电化教育试点县(市)之一。1984年起,县内先后设立5所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85年1月建立13个教育电影放映点。自1978年至1987年,全县支出设备购置费346.68万元。已有仪器室131个,实验室61个,专职管理员、实验员53人,初中实验中心18个。普教仪器配备符合一类标准的中学10所,小学17所。
  自1982年始,每年发图书费4~6万元,至1987年,中小学约有图书30万余册。县办学校都有图书室、阅览室和卫生室。师生饮用清洁水问题大多已解决。1987年,中小学有体育活动场地376700平方米。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1个,200米跑道运动场9个。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